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拿大学者Cortese等对用牛腹泻病毒(BDV)1型毒株制得的致弱活毒疫苗进行保护性试验 ,只用18头肉用母犊(BDV阴性) ,其中12头免疫接种致细胞病变(NADL)BDV1型毒株的致弱活毒疫苗 ,另6头作对照。在妊娠70~75天时对所有供试小母牛进行攻毒。结果对照均为病毒阳性 ,并且发生持续性感染 ,而免疫牛中仅有2头为病毒阳性和持续性感染。免疫牛中有1头发生流产 ,但胎儿未被感染。结果表明一次性免疫致弱活毒NADL型BDV1型疫苗能够提供保护母牛及胎儿抵抗同源BDV1型病毒的攻击抵抗BDV感染的试验…  相似文献   

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和黏膜病(mucosal disease,MD)均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引发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世界养牛业的发展。文章概述了BVDV分型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并从急性感染、经胎盘或子宫感染、持续性感染和黏膜病4个方面总结了近期国内外BVDV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根据序列保守性及是否致细胞病变可将BVDV分为两种基因型和两种生物型,其中,新发现的"HoBi"株归类为瘟病毒属。BVDV基因进化很快,基因组编码4种结构蛋白和8种非结构蛋白,编码蛋白在病毒的复制、翻译及在宿主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VDV致病机制复杂,急性感染会造成病毒血症、繁殖障碍、免疫抑制等,急性感染牛发生腹泻的原因与BVDV感染胃肠道的肌层、黏膜下层并干扰肠道神经的正常功能相关,非致细胞病变型(NCP)BVDV是造成急性感染的病因。胚胎感染BVDV取决于病毒首次侵袭时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阶段。NCP型BVDV具有抑制胎儿体内产生Ⅰ型干扰素的能力,致使该病毒在宿主中得以生存并形成持续性感染牛,当持续性感染牛再次感染与NCP型BVDV高度同源的致细胞病变型(CP)毒株时直接诱发黏膜病。两种生物型的产生是发生持续性感染和黏膜病的重要因素,NCP型可向CP型BVDV进行转化。本综述有助于发现控制BVD-MD传播的新途径,为消灭该病和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危害养牛业的重要病原之一。BVDV感染能够引起广泛的临床症状,包括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持续感染与免疫耐受、繁殖障碍、血小板减少与出血综合征等,其相应的致病机理也非常复杂。持续感染是妊娠母畜在怀孕早期通过子宫内感染非致细胞病变(NCP)型BVDV引起的,是BVDV在自然环境中维持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当持续感染动物再次感染抗原性相似或同源的致细胞病变(CP)型病毒时就会发生粘膜病。本文将粘膜病发生过程中CP型病毒的来源机制概括为五点:①外源细胞序列的插入;②病毒基因的重排和拷贝;③外源细胞序列插入同时伴有病毒基因的复制;④缺陷干扰粒子;⑤点突变。BVDV感染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的机制可能有两条:一是造成卵母细胞的质量下降,二是使性腺类固醇激素生成机制受到破坏,导致血浆中雌二醇、黄体酮等激素紊乱。血小板减少和出血性综合征是BVDV感染引起的又一重要临床症状,其致病机理主要有两种:①BVDV进入到外周循环,使外周循环中血小板受损程度增加,病理检查表现为血小板体积平均值较正常有明显增大;②BVDV感染造成骨髓生成血小板的能力下降,病理检查表现为血小板的体积平均值较正常减少。  相似文献   

4.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持续性感染和免疫耐受是牛病毒性腹泻病的重要特征,也是该病的防控难点.本试验将2种生物型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致细胞病变(CP)型(BVDV OregonC24株)和非致细胞病变(NCP)型(BVDV Yak株),灭活、浓缩作为抗原,分别免疫家兔制备高免血清.同时,使用BVDV全病毒蛋白作为包被原,建立了检测BVDV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本试验利用该方法对高免血清进行检测,探讨CP型BVDV与NCP型BVDV抗原免疫原性差异.结果显示,CP型BVDV的高免血清效价均比NCP型BVDV高免血清的效价高,平均高35%.结果表明,CP型BVDV的免疫原性优于NCP型BVDV,且CP型BVDV与NCP型BVDV的血清效价具有明显差异.这为在实践中疫苗毒株筛选及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从临床怀疑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奶牛的血液中用RT-PCR方法检测BVDV,目的片段回收克隆测序,经Blast分析,与匈牙利疫苗致弱株同源性99%,并用PCR方法鉴定基因型,均为BVDV-Ⅰ型.用MDBK细胞鉴定生物型,不致细胞病变,为非致细胞病变(nCP)型.  相似文献   

6.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和黏膜病(mucosal disease,MD)均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引发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世界养牛业的发展。文章概述了BVDV分型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并从急性感染、经胎盘或子宫感染、持续性感染和黏膜病4个方面总结了近期国内外BVDV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根据序列保守性及是否致细胞病变可将BVDV分为两种基因型和两种生物型,其中,新发现的"HoBi"株归类为瘟病毒属。BVDV基因进化很快,基因组编码4种结构蛋白和8种非结构蛋白,编码蛋白在病毒的复制、翻译及在宿主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VDV致病机制复杂,急性感染会造成病毒血症、繁殖障碍、免疫抑制等,急性感染牛发生腹泻的原因与BVDV感染胃肠道的肌层、黏膜下层并干扰肠道神经的正常功能相关,非致细胞病变型(NCP)BVDV是造成急性感染的病因。胚胎感染BVDV取决于病毒首次侵袭时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阶段。NCP型BVDV具有抑制胎儿体内产生Ⅰ型干扰素的能力,致使该病毒在宿主中得以生存并形成持续性感染牛,当持续性感染牛再次感染与NCP型BVDV高度同源的致细胞病变型(CP)毒株时直接诱发黏膜病。两种生物型的产生是发生持续性感染和黏膜病的重要因素,NCP型可向CP型BVDV进行转化。本综述有助于发现控制BVD-MD传播的新途径,为消灭该病和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可引起牛病毒性腹泻,其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毒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根据病毒基因组结构特点分为2个基因型,即BVDV1和BVDV2。每个基因型包括多种基因亚型,每个基因型又有2个生物型,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病毒的这种特性造成各病毒株的抗原性和血清学特性的差异,给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诊断、疫苗研究和防控工作造成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8.
牛病毒性腹泻病(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主要侵害牛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黏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持续感染(Persistently Infected,PI)、咳嗽及怀孕母牛流产或产生畸形胎儿等等。羊、猪、鹿和多种野生动物等也能感染和传播。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从世界范围内讲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已存在20多年之久,给各国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控制BVDV的措施。本文阐述了BVDV的基因组结构、编码的蛋白质、分子流行病学、生物型及生物型之间转化机制以及国外BVDV新型疫苗研制等方面的进展情况,以便人们进一步了解该病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为调查我国猪用疫苗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污染情况,本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了部分蓝耳病弱毒疫苗和猪瘟细胞苗中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并分析其核酸序列的遗传特性,结果共检测出9份BVDV阳性样品,分子遗传分析表明污染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别属于BVDV的1a型和1b型。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有限稀释法将MDBK细胞进行克隆,并放大培养。将2种生物型(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的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混匀,接种克隆的MDBK细胞并收获毒液。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病毒含量,筛选BVDV敏感细胞。试验成功获得4株单克隆细胞,其中C3株对病毒高度敏感且产毒稳定,确定为BVDV敏感细胞株。  相似文献   

1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多型性及疫病防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毒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根据病毒基因组结构特点分为2个基因型,即BVDV1和BVDV2。每个基因型包括多种基因亚型,每个基因型又有2个生物型,致细胞病变(CP)型和非致细胞病变(NCP)型。病毒的这种特性造成各病毒株的抗原性和血清学特性的差异,给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诊断、疫苗研究和防控工作造成一定困难。文章论述了病毒的这种特性造成疫病的多种临床表现,导致疫病防控困难,说明了流行病学分析在该病防制的重要性,提出疫病主要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河南某地区牛场部分牛出现呼吸道症状,伴随有怀孕母牛的流产,本研究使用细胞培养的方法于病死牛脾脏中分离得到1株BVDV病毒,命名为BVDV-HEN01。该病毒在MDBK细胞上生长,未发生固缩、拉网等病变,可确定该毒株为1株非致细胞病变毒株;下载若干条BVDV全基因序列,经MegaAlign软件比对在同源性较高的区域设计全基因组扩增引物10对,经鉴定该毒株为BVDV-2型毒株,并扩增出该毒株的全基因组;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得病毒TCID50为10-4.1/0.1 mL。使用电镜观察病毒颗粒,颗粒的直径为50 nm左右。对分离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并绘制系统进化树,发现HEN01株与我国SD1301株进化关系密切。本实验所分离的毒株为1株新的BVDV-2b亚型毒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完成对于反向遗传工程与疫苗的研发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3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牛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以及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在临床健康牛群中是否存在持续性感染,本研究采集了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两个牛场牛鼻拭子46份及肺脏样品8份,采用MDB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经BVDV特异性引物RT-PCR检测有3份样品为阳性。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3株阳性样品,可以观察到特异性荧光,表明分离得到3株BVDV,分别命名为480、A0583和Lung-6。进一步研究显示480、A0583和Lung-6均为非致细胞病变型。对3株分离病毒的5'端非编码区和Npro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3株病毒均属于BVDV1型,其中480株属于BVDV1c亚型,A0583株和Lung-6株同属于BVDV1m亚型。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同一个牛场分离到BVDV1m(A0583)和BVDV1c(480)两个基因亚型。本研究为我国BVDV-1型不同基因亚型的抗原关系分析及BVDV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或BVD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该病毒是有囊膜的正链RNA病毒,能通过胎盘感染妊娠期为30~150天的怀孕母牛,引起因流产、死产或犊牛未成年死亡造成的大量经济损失。为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牛病毒性腹泻诊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mucosal disease,BVD/MD),简称牛病毒性腹泻(BVD)或牛黏膜病(BMD),是以牛发热、黏膜糜烂和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咳嗽及怀孕母牛流产或产出畸形胎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1].病原是牛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virus,BVDV),属于黄病毒科(Fla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的成员.根据它在细胞培养物上的特性,BVDV分为两种生物型:一种为致细胞病变型(CP型),能引起细胞形成空泡,核固缩、溶解和死亡等;另一种为非致细胞病变型(NCP型),此型病毒在细胞中复制不引起细胞病变.两种生物型除了与宿主细胞作用不同外,血清型相同.1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病毒性腹泻病.1980年,李佑民首先证明我国也有本病存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查出该病,感染动物包括牛、羊、猪、骆驼、鹿等.王新平等对内蒙古、吉林、宁夏等不同地区的牛、羊、鹿群进行了病原学调查,结果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16.5%~89.0%、14.6%~83.3%、19.6%~44.4%,表明本病在国内某些地区存在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血红素结合蛋白1(HEBP1)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复制的影响,应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HEBP1基因敲除的MDBK细胞系;用BVDV TC株感染HEBP1基因敲除的MDBK细胞,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VDV双链RNA(dsRNA)水平,观察BVDV致细胞病变效应(CPE)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BVDV 5′UTR mRNA水平,Reed-Muench测定病毒滴度变化。结果表明,成功构建HEBP1基因敲除的MDBK稳定细胞系,敲除效率为72.41%;敲除HEBP1基因显著性抑制BVDV 5′UTR mRNA和dsRNA积累,减弱BVDV感染靶细胞的CPE,降低BVDV滴度。说明敲除HEBP1基因显著性抑制BVDV的复制,为抗BVDV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7.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生物型转化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病毒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的重组、病毒基因的复制与重排、病毒基因的重复复制和序列插入、病毒基因的缺失和点突变几个方面阐述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由非致细胞病变型(NCP)向致细胞病变型(CP)转化的分子变异机制。总结了前人对NCP型向CP型BVDV转化研究的结果,归纳了5种生物型转化形式,揭示了BVDV具有高变异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河北省唐山市规模化奶牛场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流行毒株的基因特征,本试验于唐山市2个规模化奶牛场采集了49份临床样品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并对阳性样品进行病毒的分离,最终成功分离到1株非致细胞病变的BVDV毒株,命名为HB-1株。电镜观察结果显示,HB-1株具有典型的BVDV病毒粒子形态。对HB-1株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HB-1株属于BVDV-1m亚型。HB-1株结构蛋白E2全长序列糖基化位点和抗原表位预测结果显示,HB-1株E2蛋白含有4个保守的糖基化位点,其中抗原表位1高度保守。本试验为河北省进一步开展牛病毒性腹泻(BVD)流行病学调查、疫苗株筛选以及检测方法建立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侵染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反刍动物和猪体内广泛存在的危害动物健康的重要病原体.BVDV感染牛后主要引起牛的持续性感染、免疫耐受、免疫抑制、繁殖障碍及急慢性黏膜病等临床症状,给养牛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其致病机理非常复杂,给该病的治疗和根除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分子病毒学研究的发展以及对猪瘟病毒和黄病毒科其他成员的研究,人们在BVDV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就此,作者从BVDV入侵细胞、在细胞内的复制以及与宿主蛋白分子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有助于阐明BVDV致病和在体内持续存活的机制,为该病的防治和疫苗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采用细胞培养法和PCR方法,一次性对中股份江西生物药厂生产的18批猪瘟活疫苗(细胞源)进行了外源病毒BVD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两种方法的检测,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细胞检验外源病毒方法除了能用荧光抗体检测BVDV外,还能通过致细胞病变检查和红细胞吸附试验检测蓝舌病毒、细小病毒等其它外源病毒;而PCR方法检测的是病毒核酸,并不能鉴别病毒活性,另外,由于PCR灵敏度高,容易出现假阳性,如果不对DNA测序,可能出现假阳性而导致结果误判,给生产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