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形成离不开脆弱的自然条件,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密不可分,且与后者的关系日渐密切。针对沙漠化产生的过耕、过牧、过樵等不合理人类活动,人们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退耕、以草定畜、严禁采伐等。文章通过对典型区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针对过度樵采所采取的措施并不全面和彻底,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半农半牧区生物质能的合理利用,使之成为沙漠化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需要在沙漠化防治过程中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奈曼旗沙漠化及其防治中的政策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沙漠化是在脆弱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明确它们在沙漠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沙漠化防治的需要。前人的工作成果显示,人类活动在奈曼旗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比自然条件的作用更为突出,因而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将对这个地区的沙漠化防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奈曼旗沙漠化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对比研究,明确了人类活动在沙漠化中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左右人类活动的因素,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合理与否,主要受政策因子的控制。因此,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实施是否得力成了奈曼旗沙漠化防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3.
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野外调查和测立资料分析,认为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至少在有史记载以前的晚更新世末期(即25000-12000aB.P.间)就已断续存在。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是自然环境特别是干旱多风的气候因素起控制作用,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叠加在自然环境之上,对沙漠化的发生与扩展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并讨论了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环境脆弱性叠加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干扰是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根本原因.已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实际,提出应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及法律体系、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以此为重要支撑,恢复与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成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60年代沙漠历史地理研究创立以来,历史时期沙漠化成因一直是历史地理与第四纪学者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研究材料、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早期历史地理学者多主张历史时期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半干旱地区沙漠化主要原因;第四纪学者则认为自然因素,尤其是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在沙漠化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不断的争论过程中,历史地理学与第四纪研究开始结合,对沙漠化成因的认识不断加深.近年来,区域内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差异较好的解释了历史文献所记载的优越自然条件与第四纪剖面显示环境信息的不一致性,成为历史地理与第四纪融合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毛乌素地区沙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历史时期毛乌素地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沙漠化过程的综合分析认为,历史时期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呈逐渐加速的趋势;唐朝之前本区沙漠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控制,之后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不论是冷湿还是暖湿气候,良好的水分条件总是有利于沙漠化的逆转,而农业活动总是会造成沙漠化的扩展。今后本区的沙漠化是扩展还是逆转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全球变暖对毛乌素地区降水量的影响以及农业和牧业所占的份额。  相似文献   

7.
目前,土地沙漠化已在全球范围向人类挑战。为了阻碍沙漠化的侵袭,人类采用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能机械地、在有限期内起到作用。但作为治本之法则属于生物措施。它能在沙区建立或恢复生态平衡,根除沙漠化的条件。生态学告诉我们:同一种植物分布在不同的立地类型中,限制其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也会随之而变。同样,在沙区,由于沙丘的不同演化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限制植物生长的主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RS和GIS技术,以2000和2005年具有相同时相(秋季)的两期TM影像为信息源,对锡林郭勒盟北部五个旗、市地区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a来研究区土地沙漠化总体呈上升扩展的趋势,5a来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1366.057km2,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239.806 km2、1025.393 km2、850.396 km2,与此相反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749.539 km2;地表疏松的沙物质,为土地沙漠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沙漠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支撑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环境脆弱性叠加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干扰是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根本原因,已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实际,提出应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及法律体系、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以此为重要支撑,恢复与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藏山南地区土地沙漠化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南地区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也是土地沙漠化强烈发展的地区之一。研究表明,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宽谷大面积河滩地中存在的大量沙源以及本区稀少的林地植被,加之本区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为本区沙漠化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随着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增长而导致的草场严重超载过牧和大面积垦荒又加速了本区沙漠化的发展。在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下,本区沙漠化土地将以平均每年约4000公顷的速度扩展,预计到2000年和2025年,山南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将由目前176000公顷增加到200000公顷和296500公顷,分别比目前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13.6%和68.5%,使人类经济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的恶性循环变得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沙漠化土地发展潜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沙漠化土地调查结果 ,分析了内蒙古各沙区沙漠化土地的基本特征 ,同时探讨了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动态变化 ,并重点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奈曼旗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草原及其封育更新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榆树疏林草原是科尔沁沙地古老的、持续期最长的原生植被 ,具有极强的适应性、稳定性 ,抗干扰能力和恢复能力 ,而且生物产量高 ,它是科尔沁沙地植被演替的顶级群落。榆树疏林草原广布于科尔沁沙地 ,经过长期的破坏 ,已经残缺不全 ,到 1 998年总面积 41 39平方公里。在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草原是生产力最高的一种草原群落 ,年地上生物产量可达45 0 0 kg/hm2以上 ,而其他类型的草原群落均在 40 0 0 kg/hm2以下。榆树疏林草原具有较高的自然更新能力 ,封育保护以后每公顷可以产生幼苗 6万多株 ,但由于环境的限制幼苗的保存率很低 ,由于水分胁迫 ,加速了树木的死亡 ,这一趋势说明榆树疏林草原的疏林性质是由资源的丰富度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全新世科尔沁沙地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本文通过科尔沁沙地沙丘剖面及孢粉组合特征的分析研究,建立了该地区风沙活动期和风沙稳定期节律,恢复了风沙稳定期原始自然景观为疏林草原。  相似文献   

14.
浑善达克地区生态环境劣化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本文阐述了浑善达克沙化草原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情况和生态环境退化现状。从系统物流平衡、环境气候变化 ,以及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该地区生态环境劣变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 ,放牧畜牧业是该地区的牧业主要生产方式 ,家畜是生态系统中植被的主要控制者 ,系统内物流 (以 N为例 )的出入失调和季节性的草 -畜供求失衡是引起草地生态系统迅速退化的主要因素。而其它因素 (如气候变化、垦荒、挖药材等 )对系统的劣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著者指出 ,增加向系统内的物质投入 ,调整四季放牧的自然畜牧业生产方式 ,积极引种入牧 ,缓解草地春季敏感期放牧压力等 ,是治理和维护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3S技术的支持下,以内蒙古伊克昭盟窟野河流域2002和2006年的LandsatTM影像为信息源,对比分析2002~2006年窟野河流域中的高皂依小流域,奎洞小流域(非沙区水土保持治理区)以及泊尔洞小流域,圪丑沟小流域(沙区水土保持治理区)水土保持治理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二者5年的土地利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1)从土地利用结构的总体变化趋势来看:前者主要表现为低覆盖度草地显著减少,中、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后者主要表现为沙地的大幅度下降,中覆盖度草地增加,高覆盖度草地及有林地面积增加。2)从土地利用类型转化速度来看:前者以中覆盖度草地及耕地这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最小,高覆盖度草地和疏林地变化速度最大;后者以沙地变化速度最快,呈急剧下降态势,中覆盖度草地增加速率较其它类型快。3)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来看:前者以中、低覆盖度草地转化为有林地,中、低覆盖度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主。后者以沙地向低覆盖度草地、疏林地和中覆盖度草地转化为主。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表明在该区实施的各项水土保持工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1978年MSS及1987、1996和2007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与沙漠化与沙漠化变化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是该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27.7%,24.7%。近30a来,耕地、城镇用地面积增幅较大,分别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以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市沙生植物园植被恢复30年的乔木、灌木和草地3种植被群落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比值的影响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可以明显提高表层土壤微生物碳、氮、磷的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以灌木林地为最高,含量为288.35 mg·kg-1,显著高于草地和乔木,分别是乔木林地和草地的3.99和2.10倍;土壤微生物磷在三种植被群落间差异不明显;三种植被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碳氮比的高低为乔木林地草地灌木林地,土壤微生物碳磷比表现为草地略高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极为密切,其中与土壤养分各指标大多呈现极显著相关,与土壤容重多为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微生物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陕甘宁青草地变化的遥感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陕甘宁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2000年的TM影像为信息源,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两期全区土地资源数据库,通过对从中提取的草地专题时空数据的分析得出:2000年全区有草地面积61694471hm2,占总面积的44.75%;14年间全区新增草地279028hm2,同期减少草地534071hm2,增减抵消草地净减少255043hm2,占草地面积的0.41%。全区草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其次是为恢复植被而将部分草地植树变为林地以及草地沙漠化变为沙地和草地变为水域;而草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沙地变为草地,其次是林地变为草地以及耕地和水域变为草地。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暖期浑善达克沙地空间格局与景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世纪暖期是冰后期的又一次回暖期,研究表明当时我国东部沙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流沙固定现象。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浑善达克沙地若干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浑善达克沙地气候温暖湿润,沙地中普遍发育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流沙固定,特别是沙地东部、中部和南部流沙被大面积固定,沙地面积缩小;孢粉分析结果表明,沙地内植被发育较好,盖度增加,形成干草原-疏林草原景观。研究结果将为浑善达克沙地未来气候环境演变趋势提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