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冬种马铃薯3种栽培模式(稻草免耕、稻草包芯、黑膜覆盖)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均优于常规种植,其中稻草包芯和黑膜覆盖栽培模式缩短了出苗时间,提高了商品薯率,增加了单株薯块数和单株薯块质量,显著提高了种植产量和效益,明显优于稻草免耕栽培模式,其中稻草包芯每667 ㎡纯收入比常规种植高出402.81元,产投比达1.76.  相似文献   

2.
对冬种马铃薯3种栽培模式(稻草免耕、稻草包芯、黑膜覆盖)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均优于常规种植,其中稻草包芯和黑膜覆盖栽培模式缩短了出苗时间,提高了商品薯率,增加了单株薯块数和单株薯块质量,显著提高了种植产量和效益,明显优于稻草免耕栽培模式,其中稻草包芯每667 m2纯收入比常规种植高出402.81元,产投比达1.76。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钙[Ca(NO3)2·4H2O]、锌(ZnSO4·7H2O)肥滴施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新大坪原原种为材料,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分别设置3种不同钙、锌施肥量处理。结果表明,钙肥滴施处理的马铃薯产量较高,马铃薯块茎单株大中薯数、单株大中薯质量、单株薯质量均比CK显著增加,其中T1(150 kg·hm-2)处理产量达67 619.05 kg·hm-2,马铃薯块茎蛋白质、粗淀粉、锌含量均比CK极显著提高;锌肥滴施处理马铃薯植株生长较好,品质较高,其中T6(45 kg·hm-2)处理产量达70 555.56 kg·hm-2,马铃薯块茎钙含量均比CK极显著提高。综合分析,钙肥施入量为150 kg·hm-2、锌肥施入量为45 kg·hm-2,马铃薯植株生长期农艺性状较好,块茎产量较高,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钾量和种植密度对保护地马铃薯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薯三号为试验材料,开展了露地冬种马铃薯不同施钾量和栽培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A3B1处理(钾0.540kg/小区、株行距20cm×50cm)马铃薯产量最高、商品薯个数最多、商品薯最重、商品薯率最高。在一定范围内的栽培密度和施钾量与马铃薯产量和商品性呈正相关,与马铃薯的物候期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张茂明 《蔬菜》2022,(11):25-28
摘要:为明确水稻育秧棚内稻壳代替稻草覆盖马铃薯栽培技术的可行性,试验设置4个处理(稻壳覆 盖厚度为15、10 cm,稻草覆盖厚度为15、10 cm),测定和比较覆盖的马铃薯出苗率、绿薯率、商品薯 率、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稻壳覆盖厚度为15 cm时,马铃薯出苗率为93.2%,绿薯率最低,商品薯率 (88.26%)与产量(667 m2 产量1 840.60 kg)均最高。建议在我国东北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马铃薯/玉米套作体系不同行比对马铃薯商品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筛选适宜与
玉米套作的马铃薯品种,以4 个不同类型马铃薯品种单作为对照,设置2∶2 和3∶2 两种马铃薯/玉米套
作 的行比,研究套作条件下马铃薯商品性和总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极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单个商品
薯质量、单株商品薯数、单株商品薯质量、单株块茎质量、商品薯率和商品薯质量占总薯质量的比率(商
品薯≥ 50 g)。单株商品薯质量、单株块茎数量和单株块茎质量3∶2 行比套作极显著高于2∶2 行比套作,
单株商品薯数和商品薯率两种套作行比之间的差异随马铃薯品种而不同,单个商品薯质量和商品薯质量占
总薯质量的比率两种套作行比之间无显著差异。马铃薯生物产量(干质量和鲜质量)、块茎产量和商品薯
产量套作明显低于单作,2∶2 行比套作低于3∶2 行比套作。套作条件下费乌瑞它商品性较好,中薯5 号
商品性较差,鄂薯5 号、米拉中等。套作总产值的高低并不总与马铃薯的商品性成正向关系。套作总产值
高于单作玉米产值,但与单作马铃薯产值相比存在品种及套作行比间的差异。适合与玉米套作的品种与行
比依次为:费乌瑞它3∶2 行比、中薯5 号3∶2 行比、米拉3∶2 行比、费乌瑞它2∶2 行比。  相似文献   

7.
以克新1号为试材,设置不同硅肥施用量处理进行两年试验,测定马铃薯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与未施用硅肥对照相比,施用硅肥处理的马铃薯叶片与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提高,根冠比随着硅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在马铃薯产量与品质方面,各硅肥施用量处理均可提高产量及商品薯率,硅肥施用量为45 kg·hm-2时较对照两年平均增产29.95%,商品薯率增加5.5百分点;施用量为75 kg·hm-2时较对照两年平均增产57.01%,商品薯率增加8.8百分点。块茎淀粉含量随硅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还原糖含量则显著下降。综上,硅肥施用量为75 kg·hm-2时对马铃薯产量以及商品薯率的提高效果最为明显,而马铃薯块茎相关品质指标在硅肥施用量为45 kg·hm-2时较优。  相似文献   

8.
以马铃薯‘荷兰15’一级种为试验种植材料,探讨马铃薯‘荷兰15’磷肥4种施用量的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磷肥(P2O5)施用量,可以提高出苗率,增加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与经济效益。磷肥(P2O5)施用量8 kg/667 m2的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最高,每667 m2分别为2 513.3 kg和2 254.5 kg,极显著高于不施磷肥鲜薯产量与商品薯产量,显著高于磷肥(P2O5)施用量12 kg/667 m2的鲜薯产量与商品薯产量。磷肥(P2O5)施用量8 kg/667 m2的经济效益最高,为2 965.9元,比不施磷、磷肥(P2O5)施用量4、12 kg/667 m2分别增效1 175.4、805.3和646.4元。综合考虑,承德中南部区域种植马铃薯‘荷兰15’,磷肥(P2O5)施用量8 kg/667 m2最适宜。此水平磷肥(P2O5)施用量的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最高。  相似文献   

9.
在川西南冬季马铃薯种植区,开展马铃薯专用控释配方肥不同用量对青薯9号增产效应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每667 m~2施用60 kg马铃薯专用控释配方肥作底肥为最佳施肥方案,该处理的平均单株质量、商品薯率最高,平均鲜薯产量为2 114.0 kg/667 m~2,比对照(不施肥)增产1 063.5 kg/667 m~2,增幅为101.2%。  相似文献   

10.
为避免烧苗,提高出苗率,于2016年开展早春地膜马铃薯膜上覆土时间试验。结果表明:幼芽顶端距地表2 cm时膜上覆土3~4 cm的处理2出苗率最高,达96.3%;且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最高,分别为3 335.7/667 m~2、3 211.6/667 m~2及2 657.4元/667 m~2,比膜上不覆土的处理4(CK)增效291.6元/667 m~2。因此,在早春错期地膜马铃薯生产中,在幼芽距地表2 cm左右时进行膜上覆土较适宜。  相似文献   

11.
黄伟  齐恩芳  贾小霞  刘明霞 《蔬菜》2021,(11):21-24
为探索陇东旱塬地区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马铃薯品种陇薯7号为材料,共设4种栽培模式。处理T1为露地坑栽,处理T2为黑色地膜单行栽培,处理T3为黑色地膜双行栽培,处理T4为黑色地膜双行微沟栽培,通过农艺性状、商品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比较,选择出最佳的栽培模式。结果表明:相较于露地坑栽模式,3种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出苗率略低、生育期晚,而株高、分枝数、地上干质量、穴薯块数、穴薯质量均较高,其中地膜覆盖双行微沟栽培方式(T4)表现最佳, 667 m2产量最高,为3 280.2 kg,较露地坑栽增产19.5%;且667 m2产值最高,达到3 936.28元;667 m2纯收益较露地坑栽增收657.2元,增加率达27.6%;因此,地膜双行微沟栽培不但产量高,而且纯效益也高,可作为陇东旱塬地区马铃薯栽培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戴忠仁  李烨 《园艺学报》2017,44(Z2):2685-2686
 ‘哈茄V8’是由自交系‘12-1-3’为母本,自交系‘12-4-1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黑长茄子新品种。果实长棒形,纵径28 cm,横径4.6 cm,平均单果质量160 ~ 180 g,平均产量54 771.7 kg · hm-2,抗逆、抗病性好,适宜密植。适宜早春露地地膜和小拱棚栽培。  相似文献   

13.
莞研1号小冬瓜是以莞黑09-214为母本、以华枕09-312为父本配制而成的冬瓜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中早熟。果实短圆柱形,端正美观,皮色深绿无蜡粉,单果质量1.10~1.33kg,果实纵径15~16cm,横径10~11cm,果肉厚2.5~2.9cm,商品率高,果肉紧实,空腔极小。单株结瓜数4个以上,单株产量3~4kg,平均每667m2产量2800kg。抗枯萎病,极耐贮藏和运输。适于我国南、北方露地或大棚栽培。  相似文献   

14.
李立坤  杨福强  李达 《中国蔬菜》2012,1(4):105-106
黑杂2号以自交系BH3031为母本,以自交系BH2783为父本配制而成的冬瓜一代杂种,中晚熟,植株生长势强,果实长柱形,果皮黑色,果面光滑,果长80~90 cm,横径18~21 cm,果肉厚、致密,果腔小,商品性佳,耐贮运,单果质量15 kg左右,露地栽培产量可达8 000~11 000 kg?(667 m2)-1。  相似文献   

15.
孙学保 《中国甜菜》2014,(2):46-47,58
研究了饲用型甜高粱在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全膜双垄沟灌栽培、全膜覆盖平作栽培、露地栽培)对土壤含水量、植株外部形态及产量的影响;单茬收割以及不同株高条件下2茬收割、3茬收割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能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水,使植株茎秆含糖率增加,显著增加株高和产量,尤其全膜覆盖平作处理较露地栽培水分利用效率高70.52kg/(mm· hm2),增产41.74%.收获两茬产量要比收获1茬高10.98%,比收割3茬高18.64%;在收割两茬的情况下,头茬株高150cm时刈割总产量比头茬株高200cm时刈割总产增产4.49%.在生育期只有150d左右的区域,饲用型甜高粱可选择两茬或单茬收割,头茬在株高150cm左右收割,二茬收割时间在早霜来临之前.  相似文献   

16.
以番茄为试材,在日光温室越夏茬土壤起垄纸膜覆盖条件下,对番茄单双行种植和株行距参数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结构对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品质及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以期探索日光温室纸膜覆盖下番茄适宜种植结构。结果表明:单行种植模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显著增加,最低密度处理(3.00株·m-2)产量最高。双行种植模式下,密度处理对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最高密度处理(3.90株·m-2)产量最高。在最高密度处理下,番茄在0~20 cm土层的根系占总根系量85%以上,双行模式的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单行种植模式,差异主要表现在0~10 cm土层内。单行低密度处理和双行高密度处理产量较高且相近,但双行低密度种植模式利用根系生物量积累,种苗成本低,利于管理,因此在宁夏日光温室番茄越夏南北垄向栽培中,推荐采用3.00株·m-2密度、单行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长杂8号是以自交系03154为母本,以03204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中早熟长茄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株型直立。叶片绿色,门茄在第9~10片叶处着生。果实长棒形,果长26~35cm,横径4~5cm,单果质量170~210g,果皮黑紫色,有光泽,肉质细嫩,果实耐老、耐贮运。每667m2产量4000kg左右。耐枯萎病,适宜北方地区春季露地和塑料大棚栽培。  相似文献   

18.
‘鄂椒墨丽’是鲜食优质抗病杂交一代辣椒新品种。果实长羊角,纵径21.0 cm左右,横径1.4 cm左右,单果质量18.0 g左右,产量54 810 kg · hm-2。质脆中辣,辣椒素含量0.10%,维生素C含量1.76 mg · g-1,蛋白质含量1.34%,水分含量87.9%。长势强,抗性强,适合长江流域地区保护地栽培和高山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19.
京冠3 号是由两个自交不亲和系Y284 和Y231 杂交而成的普通白菜一代杂种。叶色绿,束腰性好,株型半直立,生长速度快;叶柄绿色且宽厚,叶柄宽4.7 cm,厚1.1 cm,商品性较好;平均单株质量0.28 kg,每667 m2 产量2 500~3 000 kg;高抗TuMV 和霜霉病,抗黑斑病,耐热,耐雨,适合夏、秋季栽培;已在北京、福建、浙江、广东、云南等地大面积推广,累计种植面积约63 000 hm2。  相似文献   

20.
京春黄2号是由两个自交不亲和系0142和07229配制而成的春大白菜一代杂种。定植后60d(天)收获。耐抽薹性强,抗霜霉病,高抗芜菁花叶病毒(Tu MV)和黑腐病。叶球合抱,球高28.1cm,球横径16.2cm,球内叶黄色,单球质量2.5kg,一般每667m2净菜产量7000kg左右。适宜北京、河北、甘肃、云南、湖北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