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比较了4种杀菌剂防治茭白胡麻斑病效果和对茭白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浓度和施药次数内,4种杀菌剂未对茭白单质量、产量等经济性状产生不良影响,且较CK均有增加.4种杀菌剂中对茭白胡麻斑病防效最佳的是40%稻瘟灵乳油,防治效果为87.37%;其次为45%咪鲜胺水乳剂,防治效果为60.84%;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为48.50%;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效仅为37.05%.由此可见,40%稻瘟灵乳油用于防治茭白胡麻斑病是高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杨绍丽  吴仁锋  蔡翔 《蔬菜》2020,(12):22-26
综述了近年来在茭白胡麻叶斑病上的病害发生、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发病规律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论述了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农业防治、药剂防治、植物免疫诱导剂防治等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茭白胡麻叶斑病研究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未来需要加强茭白胡麻叶斑病病原物种群多样性、致病力分化以及于病原菌的浸染机制及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收集、筛选与鉴定茭白抗病种质资源,培育优良的抗性品种;开展茭白胡麻叶斑病抗药性监测及抗性机理研究;筛选新型生态友好的化学农药和低毒、高效的生防菌剂。  相似文献   

3.
杨凤丽  宓盛  沈瑛瑛 《蔬菜》2020,(10):49-52
为有效控制茭白胡麻叶斑病,筛选出安全高效药剂,利用市场上7种主流药剂对胡麻叶斑病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连续用药2次14 d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治效果达85.85%,且持效期较长;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和50%异菌脲悬浮剂防治效果稍好,平均防治效果均在73%以上,其中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平均防治效果接近80%,且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50%异菌脲悬浮剂药后14 d内发挥稳定,表现出较长的持效性。在生产上,建议在未发病或发病初期,首选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或其复配制剂,异菌脲可作为轮换药剂备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咪鲜胺、硫磺·三环唑、苯醚甲环唑、多菌灵4种常用杀菌剂开展茭白胡麻斑病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咪鲜胺乳油1 500倍液、45%硫磺(40%)·三环唑(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个处理的胡麻斑病防控效果及增产优势明显,防控效果分别达到87.4%和88.3%,产量达到1 796.2、1 758.6 kg/667 m~2。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4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5 g/L吡唑醚菌酯1 000倍液喷雾2次或3次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的校正防效明显好于用对照药剂300 g/L苯甲·丙环唑1 000倍液喷雾3次;超敏蛋白500倍液使用3次的校正防效不仅明显好于使用2次的效果,而且明显好于该药剂1 000倍液使用3次的效果;氨基寡糖素、植物免疫增产蛋白的防效较差。说明,施用吡唑醚菌酯和超敏蛋白能有效控制茭白胡麻叶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从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茭白田分离出引起胡麻叶斑病的病原真菌,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Bipolaris zizaniae。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菌菌丝最适宜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最适宜在燕麦培养基上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pH值6~8;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病菌能够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可溶性淀粉和乳糖利用效果最好,氮源以硝酸钾和硝酸钠利用效果最好;菌丝及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10 min。  相似文献   

7.
为鉴定茭白叶斑病病原,筛选可用于病害防治的化学药剂,对来自扬州市邗江区的茭白病样进行组织分离和分离物致病性测定,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杀菌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2个菌株JBYB1和ZLC1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和竹节蓼弯孢Curvularia muehlenbeckiae,分别引起茭白胡麻叶斑病和茭白弯孢叶斑病。JBYB1和ZLC1最适生长条件为:在25~28℃或25~30℃,pH值6~7,以葡萄糖或蔗糖为碳源、以硝态氮为氮源的PDA培养基,光照或光暗交替培养。5种杀菌剂(己唑醇、吡唑醚菌酯、咪鲜胺、氟环唑和咯菌腈)对JBYB1和ZLC1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咯菌腈毒力最强。综上所述,分离获得的茭白叶斑病的病菌为B. oryzae和C. muehlenbeckiae,供试的5种杀菌剂均可用于茭白叶斑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8.
吡唑醚菌酯等5种杀菌剂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了25%吡唑醚菌酯乳油等5种杀菌剂对香蕉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5g/L氟环唑乳油500倍液的防效最好,喷药3次后10天防效达80.61%,其次为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000倍液和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2 500倍液,防效均超过75%.供试药剂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对香蕉安全,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茭白胡麻叶斑病,以叶片发病为主,叶鞘也会发病,为真菌性病害。高温多雨或闷热潮湿,病害发生较重,连作、田间通风条件差,有利于其发生和流行。应针对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等,综合采取轮作换茬、清洁田园、田间管理、人工剥叶等农业和化学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茭白胡麻斑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今后应开展寄主与病原菌的互作机理、发掘抗性品种和抗性基因等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栽培介质中茭白对铅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茭白(Zizania latifolia Turcz.)在不同栽培介质中对重金属Pb2+胁迫的反应,以茭白的单季茭品种‘蒋墅茭’和双季茭品种‘葑红早’为试材,采用苇末基质和土壤两种栽培介质进行不同浓度Pb2+的胁迫处理,测定了其生长过程中部分形态、生理指标及其产品器官中Pb2+残留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保护酶活性、自顶叶起倒3片功能叶的叶面积及其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等均随Pb2+胁迫浓度上升而先上升后下降,脯氨酸含量则逐步增加;苇末基质处理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土壤栽培,而倒3片功能叶的叶面积则显著高于土壤栽培;产品器官肉质茎中的Pb2+残留含量较低,苇末基质处理同比均显著低于土壤栽培,表明在苇末基质中栽培茭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茭白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茭白作物种质资源、茭白生理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列出了我国茭白生物学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我国茭白的生物学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以正常茭、雄茭、灰茭3种茭白为材料,测定并比较三者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雄茭与灰茭、正常茭在形态上有着显著差异,而灰茭与正常茭间差异不显著;正常茭白的叶绿素含量最高,灰茭次之,雄茭最小;正常茭具有最强的光合能力,灰茭次之,雄茭最弱。  相似文献   

14.
茭白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茭白品种‘蒋墅茭’和‘葑红早’为试材的研究表明: 在肉质茎膨大之前, 植株茎蘖各部位的总糖、还原糖、淀粉积累量持续上升, 短缩茎中积累量最高; 肉质茎膨大开始时, 各部位碳水化合物积累量下降, 以短缩茎的下降量最大, 认为膨大前叶片的光合产物在短缩茎和叶片中积累以短缩茎为主,植株积累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淀粉形式存在。孕茭前14C 同化物在短缩茎的分配率较大, 上位叶片、叶鞘也有较多积累, 肉质茎膨大过程中, 大量的14C 同化物在肉质茎中积累。饲喂叶片光合产物除供应自身茎蘖外, 还向植株其它各部位输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10-2011年浙江省茭白主要市场的调查,发现2 a间浙江省茭白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大体一致,均呈现双峰现象。同时分析了浙江省茭白市场价格波动的部分原因,提出稳定浙江茭白市场价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7个茭白品种的株高,第4叶叶鞘长、叶长、叶宽,壳茭单质量,净茭单质量及产量等10个主要形态学性状进行调查测量,并测定氮素、叶绿素和水分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款庄茭白产量较高,商品性好,口感甜脆,营养成分含量丰富,适宜云南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7.
镉胁迫对茭白生长及产品残留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茭白单季茭蒋墅茭和双季茭葑红早为试材,在土壤栽培条件下进行Cd2+浓度为25、50、100、200 mg?L-1的胁迫处理,测定了茭白生长过程中部分生理指标、形态指标及产品器官肉质茎中Cd2+残留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分蘖前期和中期的生理生化指标及分蘖后期的形态指标,均表现为较低浓度的Cd2+胁迫促进生长、较高浓度则抑制生长;Cd2+胁迫浓度为25 mg?L-1时葑红早肉质茎中Cd2+残留量超标,但蒋墅茭在Cd2+胁迫浓度达50 mg?L-1时仍未超过无公害蔬菜产品国家标准的限量值。表明茭白对Cd2+的耐性较强,但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茭白对苇末基质中镉的生理反应及其镉的残留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茭白(Zizania latifolia Turcz. ) 单季茭品种‘蒋墅茭’和双季茭品种‘葑红早’为试材,采用苇末基质栽培方式进行不同浓度Cd2 +胁迫处理, 测定其生长过程中部分生理指标及肉质茎中Cd2+残留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处理近两个月后, 茭白叶片和根系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等在Cd2+浓度为25 mg·L-1时高于对照, 然后随浓度升高逐渐降低; POD和PPO活性随Cd2+浓度升高而增加, 直至200 mg·L-1才出现降低; 各处理肉质茎中Cd2+的残留量均未超过无公害蔬菜国家标准的限量值, 葑红早各处理同比均高于蒋墅茭, 而且其第2年夏茭肉质茎中的Cd2+含量显著高于第1年的秋茭。表明茭白对Cd2+的忍耐性较强, 虽然产品器官中的残留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呈增加趋势, 但生物富集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镉、铅胁迫对不同品种茭白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茭白的单季茭品种蒋墅茭和双季茭品种葑红早为试材,在苇末基质和土壤2种栽培方式下添加不同浓度的Cd2+,Pb2+胁迫处理,测定了茭白生长过程中株高、叶面积、分蘖等形态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Cd2+,Pb2+胁迫能促进两茭白品种株高、叶面积的增加,但均随Cd2+,Pb2+处理浓度的进一步增加而下降;茭白的分蘖数表现为随Cd2+,Pb2+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呈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不同栽培介质间以苇末基质栽培处理时茭白的株高、叶面积、分蘖数同比高于土壤栽培.品种间以葑红早的株高、叶面积同比高于蒋墅茭,而分蘖数则低于蒋墅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