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为有效控制茭白胡麻叶斑病,筛选出安全高效药剂,利用市场上7种主流药剂对胡麻叶斑病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连续用药2次14 d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治效果达85.85%,且持效期较长;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和50%异菌脲悬浮剂防治效果稍好,平均防治效果均在73%以上,其中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平均防治效果接近80%,且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50%异菌脲悬浮剂药后14 d内发挥稳定,表现出较长的持效性。在生产上,建议在未发病或发病初期,首选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或其复配制剂,异菌脲可作为轮换药剂备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咪鲜胺、硫磺·三环唑、苯醚甲环唑、多菌灵4种常用杀菌剂开展茭白胡麻斑病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咪鲜胺乳油1 500倍液、45%硫磺(40%)·三环唑(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个处理的胡麻斑病防控效果及增产优势明显,防控效果分别达到87.4%和88.3%,产量达到1 796.2、1 758.6 kg/667 m~2。 相似文献
5.
6.
从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茭白田分离出引起胡麻叶斑病的病原真菌,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Bipolaris zizaniae。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菌菌丝最适宜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最适宜在燕麦培养基上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pH值6~8;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病菌能够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可溶性淀粉和乳糖利用效果最好,氮源以硝酸钾和硝酸钠利用效果最好;菌丝及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10 min。 相似文献
7.
为鉴定茭白叶斑病病原,筛选可用于病害防治的化学药剂,对来自扬州市邗江区的茭白病样进行组织分离和分离物致病性测定,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杀菌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2个菌株JBYB1和ZLC1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和竹节蓼弯孢Curvularia muehlenbeckiae,分别引起茭白胡麻叶斑病和茭白弯孢叶斑病。JBYB1和ZLC1最适生长条件为:在25~28℃或25~30℃,pH值6~7,以葡萄糖或蔗糖为碳源、以硝态氮为氮源的PDA培养基,光照或光暗交替培养。5种杀菌剂(己唑醇、吡唑醚菌酯、咪鲜胺、氟环唑和咯菌腈)对JBYB1和ZLC1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咯菌腈毒力最强。综上所述,分离获得的茭白叶斑病的病菌为B. oryzae和C. muehlenbeckiae,供试的5种杀菌剂均可用于茭白叶斑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不同栽培介质中茭白对铅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茭白(Zizania latifolia Turcz.)在不同栽培介质中对重金属Pb2+胁迫的反应,以茭白的单季茭品种‘蒋墅茭’和双季茭品种‘葑红早’为试材,采用苇末基质和土壤两种栽培介质进行不同浓度Pb2+的胁迫处理,测定了其生长过程中部分形态、生理指标及其产品器官中Pb2+残留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保护酶活性、自顶叶起倒3片功能叶的叶面积及其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等均随Pb2+胁迫浓度上升而先上升后下降,脯氨酸含量则逐步增加;苇末基质处理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土壤栽培,而倒3片功能叶的叶面积则显著高于土壤栽培;产品器官肉质茎中的Pb2+残留含量较低,苇末基质处理同比均显著低于土壤栽培,表明在苇末基质中栽培茭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茭白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茭白品种‘蒋墅茭’和‘葑红早’为试材的研究表明: 在肉质茎膨大之前, 植株茎蘖各部位的总糖、还原糖、淀粉积累量持续上升, 短缩茎中积累量最高; 肉质茎膨大开始时, 各部位碳水化合物积累量下降, 以短缩茎的下降量最大, 认为膨大前叶片的光合产物在短缩茎和叶片中积累以短缩茎为主,植株积累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淀粉形式存在。孕茭前14C 同化物在短缩茎的分配率较大, 上位叶片、叶鞘也有较多积累, 肉质茎膨大过程中, 大量的14C 同化物在肉质茎中积累。饲喂叶片光合产物除供应自身茎蘖外, 还向植株其它各部位输送。 相似文献
15.
16.
17.
镉胁迫对茭白生长及产品残留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茭白单季茭蒋墅茭和双季茭葑红早为试材,在土壤栽培条件下进行Cd2+浓度为25、50、100、200 mg?L-1的胁迫处理,测定了茭白生长过程中部分生理指标、形态指标及产品器官肉质茎中Cd2+残留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分蘖前期和中期的生理生化指标及分蘖后期的形态指标,均表现为较低浓度的Cd2+胁迫促进生长、较高浓度则抑制生长;Cd2+胁迫浓度为25 mg?L-1时葑红早肉质茎中Cd2+残留量超标,但蒋墅茭在Cd2+胁迫浓度达50 mg?L-1时仍未超过无公害蔬菜产品国家标准的限量值。表明茭白对Cd2+的耐性较强,但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茭白对苇末基质中镉的生理反应及其镉的残留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茭白(Zizania latifolia Turcz. ) 单季茭品种‘蒋墅茭’和双季茭品种‘葑红早’为试材,采用苇末基质栽培方式进行不同浓度Cd2 +胁迫处理, 测定其生长过程中部分生理指标及肉质茎中Cd2+残留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处理近两个月后, 茭白叶片和根系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等在Cd2+浓度为25 mg·L-1时高于对照, 然后随浓度升高逐渐降低; POD和PPO活性随Cd2+浓度升高而增加, 直至200 mg·L-1才出现降低; 各处理肉质茎中Cd2+的残留量均未超过无公害蔬菜国家标准的限量值, 葑红早各处理同比均高于蒋墅茭, 而且其第2年夏茭肉质茎中的Cd2+含量显著高于第1年的秋茭。表明茭白对Cd2+的忍耐性较强, 虽然产品器官中的残留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呈增加趋势, 但生物富集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镉、铅胁迫对不同品种茭白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茭白的单季茭品种蒋墅茭和双季茭品种葑红早为试材,在苇末基质和土壤2种栽培方式下添加不同浓度的Cd2+,Pb2+胁迫处理,测定了茭白生长过程中株高、叶面积、分蘖等形态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Cd2+,Pb2+胁迫能促进两茭白品种株高、叶面积的增加,但均随Cd2+,Pb2+处理浓度的进一步增加而下降;茭白的分蘖数表现为随Cd2+,Pb2+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呈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不同栽培介质间以苇末基质栽培处理时茭白的株高、叶面积、分蘖数同比高于土壤栽培.品种间以葑红早的株高、叶面积同比高于蒋墅茭,而分蘖数则低于蒋墅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