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清河 《中国蜂业》2006,57(3):15-16
蜜蜂有较强的调节蜂巢温度的能力,不论外界气温如何,蜂群都能维持自己巢内所必须的温度。据有关资料报道,蜜蜂在温度8℃或更低时,单个蜜蜂会很快冻僵,但是由20只以上的蜜蜂一旦聚集成蜂团,就能表现出调节温度的能力。蜜蜂消耗饲料最少时的温度为20~25℃。新陈代谢的强度取决于组成蜂群的个体数,群势越弱,新陈代谢越强,耗蜜越多,所以饲养强群能较好地节约饲料。不同虫态的蜜蜂所需要巢温也不相同。从事培育蜂儿的蜜蜂,需要接近于34-35℃的温度,而外勤蜂则需要较低的温度。  相似文献   

2.
巢门是蜜蜂出入的门户 ,也是巢内通风换气和调控巢温的通道。根据观察 ,越冬期蜂群结团的位置就是扩缩巢门的可靠依据。例如 :群势偏壮 ,巢温偏高 ,蜜蜂就结团于箱前 ,近巢门处 ,此时可将巢门适度扩大 ;蜂群偏弱 ,巢温偏低 ,蜜蜂就结团于箱后 ,远离巢门 ,此时可将巢门适度缩小 ;如果蜜蜂结团于中间部位 ,就表明巢温适中 ,不高不低 ,巢门可保持原样不动。蜂群越冬期扩缩巢门的依据!河南登封市送表刘楼,452484@康龙江  相似文献   

3.
<正>人工饲养的蜂群除了遵循蜂群生物学规律外,还要了解人为地干预蜂群后所产生的现象,以利于提高养蜂的经济效益。一要合理调节巢温防热伤。生理状况不同的蜜蜂需要不同的温度环境。巢温超过蜜蜂生理适应限度时,蜜蜂寿命缩短,这种损失简称"伤热"。传统养蜂法调节巢温时宁热勿冷。科学的方法是依据"蜂多于子脾,宁  相似文献   

4.
根据影响蜜蜂安全转运的因素,制定蜜蜂安全转运的技术措施,除了转运前需调整平衡群势外,重点应放在保持蜂群的安定,加强通风、降温防湿等方面。一、保持蜂群的安定转运期间,蜜蜂的骚闹和激怒使巢温升高,而升高巢温在关巢门的情况下更促使蜜蜂的骚闹,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蜜蜂加速死亡。所以,保持蜂群在转运期间的安定非常  相似文献   

5.
正蜂群早春保温,养蜂人做法各有不同,效果有差异,说法也众说纷纭。早春蜂群保温的目的是辅助蜂群抗寒,减少蜜蜂劳动强度和饲料消耗,保证蜂群所需的繁殖巢温。辅助保温的方法有:一、自身保温利用蜂群自身的抗寒能力自我调节巢温。要达到自身保温和调温目的,必须是强群春繁。1.怎么实现强群春繁?可以利用双王或多王、多群、单箱春繁来实现。一种是将几箱弱群组成1箱多群的春繁方式来实现;另一种方式是单王单箱,单群应为  相似文献   

6.
Burg.  M 绍卿 《养蜂科技》1997,(6):29-32
本文记录了泰国北间夏季的大蜜蜂子脾温度连续35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情况。当外界平均温度为28.4℃,巢内均温主33.2℃。当外界温度变化为22℃时,巢内的温度变化为12℃,大蜜蜂调节巢温的范围比同属的小蜜蜂、东方蜜蜂、西方蜜蜂广。大蜜蜂在外界温度变化幅度很大时肯对巢温进行调节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张建国 《中国蜂业》2004,55(6):15-15
晚秋蜂群起盗、饲喂不足或越冬前气温偏高耗蜜量大等原因都会造成一些蜂群越冬饲料不足.蜂群越冬前检查时发现有此类问题的应及时补喂足.不宜采用第2年早春过早喂饲的办法,那样会引起蜂王早产卵,巢温升高,蜜蜂空飞损失加剧,蜜蜂寿命缩短,形成蜂群早衰、群弱或死亡.  相似文献   

8.
江西的春天,油菜、红花遍及全省。但经常有冷空气侵入,气温低,雨水多,是蜂群繁殖的主要障碍。因此,早春做好蜂群的保温工作是关键。蜜蜂繁殖需要34℃的巢温。早春蜜蜂为了达到这个巢温,就要大量吃蜜,散发热量。这既消耗了饲料,也加速越冬后的蜜蜂早衰,影响繁殖和产蜜量。为了春季蜂群的迅速壮大,我省蜂群管理应着重解决低温多雨与蜂群迅速增殖的矛盾。1.双王同箱包装应在立春前10天进行。双王包装,就是将弱群包装在同一箱不同巢内,中间开巢门,箱中间用铁纱隔离板,把二群分开,工蜂可以在巢门口左右进出,蜂王不能互爬入对方群(见图)。  相似文献   

9.
保证蜜蜂安全越冬,才能为来年生产创造有利条件。要使蜂群安全越冬,应该作到以下四点。一、强群:应保持8框蜂以上的强群越冬。因为强群蜜蜂多,容易保持巢内温度,越冬死亡率低,耗蜜少。弱群为了保持巢温,就要大量消耗貯蜜,蜜蜂衰老得快;遇到大的寒  相似文献   

10.
造成中蜂弃巢飞逃的原因很多,如外界长期缺乏蜜源;蜜蜂得了严重的幼虫病,而无法清理巢房;转地过程中处理不当,蜂群受盗蜂严重袭击,巢内存蜜被盗完;温度太高,造成巢脾熔化断裂;长期缺水或弱群巢内空间太大,蜜蜂无法调节巢温;蜂路闭塞  相似文献   

11.
养蜂有感     
蜜蜂是1群1王,如果在1蜜蜂里面出现了2只蜂王,其中1只会把另1只置于死地(自然交替王除外)。在1群蜜蜂中除了1只蜂王外,繁殖季节还会出现一定数量的雄蜂。蜂群中的主要成员是工蜂(生殖器官退化的雌性蜜蜂),工蜂包揽了蜂群中一切工作。蜂王名为“王”,实际上就是蜂群中唯一能够产子繁殖后代的母蜂。  相似文献   

12.
蜜蜂是自然界中重要的传粉昆虫之一,在维持生态平衡和作物产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蜜蜂数量的减少引起了广泛关注,温度作为一种环境压力影响蜜蜂的生存。温度、环境湿度及地理位置等都会影响蜜蜂的抗逆性。寒冷的冬天蜜蜂遭遇冷伤害,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夏季,尤其是中国南方,通常气温在38℃或以上,会影响蜜蜂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蜜蜂的生活,导致蜜蜂生长发育不良,产品质量下降,无法保证产量。当温度高于或低于巢脾内所需温度时,蜜蜂会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来调节温度的恒定。因此,了解蜂群的温度变化规律及调控机制,有助于提高蜜蜂的抗逆性,降低蜜蜂的死亡率,提高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这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将围绕温度胁迫对蜜蜂生理行为影响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蜂群的管理工作,必须根据蜂群的生活规律进行,才能调动蜜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优良特性,逐步克服其不良的习性。蜜蜂喜静,在增殖期箱内巢温需要保持34°~35℃,才能有利于蜂群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因而,我们的管理工作必须了解箱内情况才能很好地进行。了解箱内情况有两个途径:一是箱外观察;一是开箱检查。开箱检查除了在某种情况下需要全场检查或部分抽查外,平时多开箱,毕竟对蜜蜂的安静和箱内巢温都有一定干扰。所以,我们一般  相似文献   

14.
谈中蜂病虫害防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与西方蜜蜂相比,具有诸多显著的优点.基于这些优点,中蜂产业在近年来快速发展,养殖中蜂群数量明显增加.以浙江省为例,2015年可统计的饲养中蜂群只有约10万群,但至2019年,饲养中蜂群数量已经快速增加至40多万群,蜂群数量成倍增长.  相似文献   

15.
<正>每年3月上旬至4月上旬是越冬蜂交替期,也是调整群势的关键时期。许多养蜂人调整群势时不考虑天气因素,有的在气温低时仍在检查蜂群,有的在上午气温未回升前开始工作,其结果是引起爬蜂。笔者观察,查蜂次数多的蜂群引发爬蜂的比率较高。开始出现爬蜂时为"中风型"爬蜂病,不排除老龄工蜂腹部积有大量病菌,因养蜂人开箱调整蜂群,巢内温度降至35℃以下,蜜蜂为了提高巢温需要多消耗蜂蜜。春季爬蜂并  相似文献   

16.
蜜蜂减少诱发生态系统剧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中国蜂业》2005,56(8):38
据法国农艺研究所的统计,法国蜂群的数量已经从1994年的150万群减少到了现在的100万群.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消失了,人类生存的时间就可能只有几年了."与爱因斯坦的预言相反,蜜蜂的消失并不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但蜜蜂的减少也是很令人担心的,因为蜜蜂在农业和生态系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必须明白,蜜蜂担负着生物圈里主要的授粉作用,因此它是促使作物繁殖的主要昆虫.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蜜蜂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度是影响蜜蜂生活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从温度对蜜蜂个体影响、蜂群与温度间关系、温度对蜜蜂发育的影响、温度与蜜蜂病虫害发生间关系四方面综述温度对蜜蜂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蜂群室内越冬,蜂巢微生态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特性.试验对美意蜜蜂和卡尼鄂拉蜜蜂蜂团中心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以及隔板外侧空间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别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相同品种不同群势和相同群势不同品种间,蜂团中心温度和隔板外空间温度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二氧化碳浓度在相同群势不同品种间的差别不明显,然而在同一品种、不同群势间表现出差异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足够优质的群内贮蜜是蜜蜂抗御严寒,维持生命、安全越冬的基本保证。正如许多有经验的养蜂者所言。越冬失败全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冻死的而是饿死的,只要群内有糖,过冷时蜜蜂就会大量耗糖产热,调节巢温,维系生命。尤其是天气稍转暖,蜜蜂活动量增大,耗蜜量亦增大的越冬后期是决定蜂群生死存亡的关键期,如果养蜂者管理稍有懈怠,滞后,蜂群缺蜜受饿甚至死亡已上升为蜂群管理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20.
蜜蜂出巢采集活动的格局与蜂群自身和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德昌地区,早春已有较多植物开花,但受温度影响蜜蜂全天活动时间较短。不同蜂群出巢蜂数量的时间格局在相同日期极为相似,而在不同日期间存在变化,但均表现为单峰格局。群势是影响外出蜂数量的主要因素,群势越大则出巢采集蜂越多;观测蜂群全天出巢频次在2 718~6 858。建议充分利用出巢蜂活动格局研究蜜蜂行为和指导蜂群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