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3.
内蒙古白绒山羊皮肤毛囊发生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白绒山羊从胎儿期到生后期皮肤毛囊的发生发育规律。在胎儿期,从45日龄开始,每隔15d,用剖腹产手术的方法取胎儿3~5只,分别在头顶、颈上 甲、背、荐、颈侧、肩、体侧、股和腹等10个部位采取约1×1cm的皮肤样本;生后期分初生、1~9个月、1岁、1岁半、2岁和3岁等14个阶段,每阶段在活羊体侧部采取约1×1cm的皮肤样本。用石蜡切片法制做皮肤切片。经显微观测,得到如下结果:初级毛囊在胎儿期45日龄前发生,次级毛囊在75日龄前发生,皮脂腺和汗腺在75日龄时出现,竖毛肌在90日龄出现,粗毛105日龄时在全身各部位长出,绒毛在120日龄时长出。表皮在60~75日龄时形成完整结构,真皮层在75~90日龄时分化出乳头层和网状层。初级毛囊的发育在胎儿期135日龄时已完成,而次级毛囊发育直至出生后6月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三毛型,少数其它毛型。初次级毛囊比例为1:7~13。 相似文献
4.
5.
绒山羊毛囊发育及其活动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囊的发育和活动的调控机制.可分为决定毛囊发育和活动模式的控制机制及环境因素对其具体进程进行修饰的调节机制。文中对光照、环境温度和营养对毛囊发育和活动的调节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Ed70~150内蒙古绒山羊胚胎和一月龄羊羔的体侧部皮肤作为研究材料,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研究内蒙古绒山羊胚胎期次级毛囊的群落结构以及形态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S0)的形态发生大约开始于Ed75表皮,位于初级毛囊的锐角侧,衍生次级毛囊(SD)以两种方式持续发生,出生后衍生次级毛囊发生更加活跃,最终构成三元结构毛囊群中的次级毛囊团;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S0)的形态发生从启动到成熟可划分为9个时期:毛基板前期、基板期、毛芽期、毛钉1~2期、毛囊1~4期;典型的三元结构毛囊群的初级毛囊在次级毛囊发生之前直径均一,此后因初级毛囊的夹角间发生次级毛囊,整个毛囊群被结缔组织膜包围,形成毛囊群,随着次级毛囊数目的增多,三元结构中两侧的初级毛囊直径变小,衍生次级毛囊发生越晚直径越小. 相似文献
7.
绒山羊皮肤毛囊的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从绒山羊毛囊的结构特征、发育规律、体外培养、毛囊干细胞及毛囊发育相关的基因等方面概述了目前国内外绒山羊皮肤毛囊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毛囊的周期性变化和分子调控及其在绒山羊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毛囊是一个形态和结构较为复杂的皮肤附属器官,它控制着毛发的生长,具有自我更新和周期性生长的特点。毛囊的周期性变化依靠毛囊上皮细胞和真皮间充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先是毛囊长出毛干为生长期,接下来是凋亡驱动的退行期,然后进入休止期。其变化过程是一系列信号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启动信号、维持毛囊生长的信号及抑制毛囊生长的信号等。绒山羊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在出生后也表现周期性变化,次级毛囊由于光周期的影响而呈很强的季节性的周期变化,而初级毛囊则变化不明显。山羊绒是绒山羊次级毛囊的衍生物,次级毛囊的生长发育直接影响山羊绒的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皮肤毛囊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及它们的分子调控机理不仅可揭示毛囊的发育规律而且对绒山羊的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试验以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为研究材料,研究其1年内毛囊生长变化特点。利用Sacpic染色法对体侧部皮肤横、纵切片进行染色。由切片可见5—8月份次级毛囊逐渐进入兴盛前期、8—12月份为兴盛期、1月份大部分进入退行期、2—4月份为休止期;次级毛囊深度在8月份最深,毛球宽、毛囊宽在8月份最宽;退行期的毛囊仍具有活性,绒生长变慢而休止期毛囊失去活性,绒不再生长;兴盛期毛球末端扁平,真皮乳头层细胞(DPCs)内陷;退行期、休止期的毛球末端呈尖状,乳头层细胞向外突出。绒长测量结果表明:最早于6月下旬绒长出体表,绒生长的最快时期为10月份,并非为最冷时期;绒长出体表即使在同一品种内因个体不同而有差异,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也具有不同步性:绒先在股部长出,然后是体侧部,最后是肩胛部。 相似文献
12.
毛囊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皮肤构造,且是唯一呈终生周期性生长的器官。毛囊的发生始于胚胎期,皮肤上皮层细胞和下胚层细胞间的一系列相互作用诱导形成毛囊,之后毛囊进入周期性循环,包括生长、退行和休止3个阶段。毛囊的发育过程中受到复杂的网络调控。近年来,关于哺乳动物毛囊发育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已有研究表明,毛囊的发生及循环过程中受到多种因子的调控,不同信号通路及miRNA和lncRNA相关基因的参与,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网络调控图谱,每种调控因子间的相互促进及制约为毛囊的发生及循环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文章简述了人、羊及小鼠等哺乳动物毛囊形态发生、周期性循环及相关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为更加全面地了解哺乳动物毛囊发育过程及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同时对人工控制毛绒的周期生长进而提高毛绒产量和质量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陇东绒山羊皮肤毛囊发生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陇东绒山羊进行皮肤切片制作,实验室显微观测毛囊发生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陇东绒山羊羔羊初生时初级毛囊已发育完全;6月龄时次级毛囊发育成熟。皮肤毛囊深度、宽度、密度、活性及s/p值随季节,以年为周期呈规律性变化。s/p值母羔6月龄时(11.2±1.9)、母羊周岁及2岁期9月份(11.5±1.0、11.5±2.1)、公羔6月龄时(11.2±1.2)最大,s/p值与绒毛的生长发育相关,具有品种特性,可以作为间接选择指标进行早期选择。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罕山白绒山羊毛囊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acpic染色法对周岁内蒙古罕山白绒山羊体侧部皮肤横切、纵切面进行染色,研究其毛囊生长发育的规律.结果表明,一年当中,5月份次级毛囊逐渐开始发育;6、7、8月份次级毛囊发育显著(P<0.05);9、10、11、12月份次级毛囊发育极显著(P<0.01),其中11月份的发育最好;1、2月份进入退行期;3、4月份进入休止期.次级毛囊深度在8月底最深,毛球宽、毛囊宽也在8月底最宽.退行期的毛囊活性低,休止期的毛囊完全失去活性,表现为绒毛停止生长.绒长度测量结果表明,5月份少数个体的绒长出体表皮;6、7、8月份绒长度逐渐增长,但差异不显著(P>0.05),9、10、11、12月份绒长度显著增加,其中11月份最长(P<0.01).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成纤维生长因子家族(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amilies,FGFs)中,FGF11、13、18对毛囊的生长发育的作用,本研究以3/5/8/13/16/18/20/23日龄小鼠背部皮肤为试验样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FGF11、FGF13、FGF18基因及蛋白在小鼠背部皮肤的分布和表达情况。定位结果显示:FGF11、FGF13、FGF18在皮肤真皮乳头、毛基质、内根鞘、外根鞘和皮脂腺表达,而FGF13在膨大部、基底层和表皮也表达,FGF18也表达在膨大部和表皮。定量结果均显示:FGF11的表达没有一定的规律;FGF13在13日龄表达量最低,从16日龄开始上升;FGF18从3日龄表达量开始降低,16日龄降到最低,18日龄开始上升。提示:FGF11对小鼠毛囊第一生长周期可能没有明显和特定的调节作用;FGF13可能对毛囊的自我更新有一定的作用,诱导毛囊从静止期向再生长期过渡,促进毛囊生长;而FGF18在毛囊生长周期中从静止期向生长期过度有一定的作用,可促使毛囊从静止期进入再生长期。 相似文献
17.
18.
19.
绒山羊是以产绒为主、绒肉兼用的草食经济动物,山羊绒是极其珍贵的精纺原料,我国拥有世界上优秀的绒山羊品种,绒山羊饲养量及羊出口量居世界之首。从20世纪以来,无论本品种选育、杂交改良及推广应用都得到长足发展。从形态学及生理学上对绒山羊绒毛生长及影响因素研究,为科学饲 相似文献
20.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是指从基因组上转录而来,不编码蛋白质,但在RNA水平上能行使一定生物学功能的RNA。非编码RNA的种类较多,种类的不同造成功能的差异。毛囊是绒山羊皮肤特殊的附属物,位于皮肤的真皮层,发生于绒山羊胚胎期。由于真皮细胞和上皮细胞间的信号分子传递,使其发育呈周期性变化,历经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近年来,有关ncRNA在绒山羊毛囊发育中作用报道较多。文章就其中的微小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及环状RNA(circRNA)的生物发生及其在绒山羊毛囊发育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miRNA是真核生物中存在的一种长18~25 nt的ncRNA分子,可通过与靶信使核糖核酸mRNA特异结合,抑制转录后基因表达。在绒山羊毛囊发育中,miRNA通过抑制相关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表达而调控毛囊的发育周期以及毛囊的再生能力。lncRNA是长度超过200 nt的ncRNA,经过剪接,具有polyA尾巴与启动子结构,在绒山羊毛囊发育中能促进毛囊细胞增殖与分化,通过调控基因的靶向表达与多种信号通路互作调节毛囊发育及绒毛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