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杂交新疆褐牛在伊犁地区规模养殖场的生长性能,分析和比较了12、24月龄杂交美×新褐牛F1 (MHF1)、杂交美×新褐牛F2 (MHF2)、杂交德×新褐牛F1 (DHF1)及新疆褐牛(XH)各体尺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12月龄时,DHF1体高显著高于XH (P<0.05),体斜长、体重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胸围显著高于XH、MHF1;MHF1、MHF2、DHF1管围均显著高于XH (P<0.05)。24月龄时,MHF1、MHF2、DHF1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均显著高于XH (P<0.05),MHF2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均显著高于DHF1及XH (P<0.05)。研究表明,美国瑞士褐牛与德国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可提高新疆褐牛生长发育水平,12月龄的德系褐牛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情况优于美系褐牛,但在24月龄美系杂交二代褐牛生长发育情况均显著高于德系杂交褐牛。  相似文献   

2.
[目的]旨在为研究美国褐牛对新疆褐牛杂交改良的效果。[方法]选取伊犁新褐种牛场纯种新疆褐牛母牛30头作为对照组、美新 F1代母牛30头作为试验组,跟踪测定两组0~36月生长发育性能指标,进行体重、体尺对比分析,计算体尺指数,构建体重、体尺生长曲线,分析体重、体尺相对增长曲线。[结果]表明:美新 F1代母牛在18~36月龄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等指标极显著高于新疆褐牛母牛(P 〈0.01);新疆褐牛、美新 F1代母牛6~36月龄体重体尺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且美新 F1代母牛各项指标总体上均高于新疆褐牛母牛;新疆褐牛、美新 F1代母牛在12月龄之前体重、体尺增加速度均较快,12月龄之后增加速度均减慢。[结论]表明两组牛早期生长强度明显高于后期,体重的增加速度和强度一直高于体尺,且美新 F1代母牛6~24月龄体尺指标相对增长值要高于新疆褐牛母牛。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夏季放牧冬季舍饲饲养环境下美国瑞士褐牛、德国瑞士褐牛、加拿大瑞士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F1代(MXHF1、DXHF1、JXHF1)母牛综合生产性能,选取3种F1代母牛各18头,分别测定0、6、12、18、24月龄体尺、体重,计算体尺指数,并测定18月龄肉质性状。结果显示:6月龄DXHF1体斜长显著高于JXHF1(P0.05),12月龄DXHF1体高极显著高于MXHF1和JXHF1(P0.01),12月龄JXHF1胸围显著高于DXHF1(P0.05),18月龄、24月龄MXHF1和DXHF1体高显著高于JXHF1(P0.05),24月龄MXHF1、DXHF1体斜长极显著高于JXHF1(P0.01);DXHF1初生重显著高于MXHF1和JXHF1(P0.05),18月龄JXHF1体重显著高于MXHF1、DXHF1(P0.05),12~18月龄段JXHF1日增重显著高于MXHF1、DXHF1(P0.05);JXHF1各月龄的体长指数、胸围指数均高于MXHF1和DXHF1;18月龄JXHF1眼肌高度、眼肌面积显著高于MXHF1和DXHF1(P0.05)。从体型外貌上看,JXHF1更偏向肉用类型,MXHF1和DXHF1更偏向于乳肉兼用类型,今后可利用美国瑞士褐牛、德国瑞士褐牛选育新疆褐牛乳用类型,利用加拿大瑞士褐牛选育新疆褐牛肉用类型,同时可利用加拿大瑞士褐牛与新疆褐牛进行杂交育肥,以期获得更高的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通过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的实施,观察引进德国褐牛冻精杂交改良新疆褐牛的效果以及对示范场牛群生产水平的影响。试验测定分析示范场德国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一代母牛(DXHF1)和美系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一代母牛(MXHF1)不同生长阶段体尺、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同时统计分析示范场项目实施以来牛群繁殖水平与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12月龄DXHF1体高极显著高于MXHF1(P0.01),24月龄DXHF1胸围显著高于MXHF1(P0.05);DXHF1初生重极显著高于MXHF1(P0.01),24月龄两者之间体重差异显著(P0.05);24月龄DXHF1日增重显著高于MXHF1(P0.05);24月龄以上,DXHF1体长指数和胸围指数高于MXHF1。2013—2018年,通过引进德国褐牛冻精,结合实际吸收应用德国养牛技术模式,示范场牛群繁殖水平显著提高,不同生长阶段母牛群体重有增高趋势。因此,通过引进德国褐牛冻精在改良提升新疆褐牛生长发育性能方面比美系褐牛有优势,且中德畜牧业合作项目对示范场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为今后新疆褐牛品质选育提高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伊犁新褐种牛场和伊犁尼勒克县牧强新疆褐牛种畜场的牛群进行体型外貌鉴定,测定1~10岁纯种新疆褐牛和美国瑞士褐牛冻精冷配改良后代母牛关新F1、F2代的生长性能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美新F1、F2代不同生长阶段各生长性能指标均显著(P<0.05)或P<0.05的高于纯种新疆褐牛.[结论]美国瑞士褐牛优良基因对提高新疆褐牛体尺和体重等指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新疆褐牛不同杂交组合生长发育规律,筛选适宜本地区推广的杂交组合,为新疆褐牛的育种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测定了美系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牛(MXH)、德系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牛(DXH)、加系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牛(JXH)0、6、12、18、24月龄的体尺和体重并进行生长曲线拟合分析。结果表明,24月龄MXH的体重极显著高于DXH和JXH(P0.01),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的体高显著高于DXH和JXH(P0.05),6月龄和18月龄MXH的体斜长显著大于JXH(P0.05);Logistic模型对体重和体尺的拟合效果较佳,拟合度均大于0.95,生长曲线拟合表明MXH的体重、体高和胸围的生长发育要优于JXH和DHX。可以得出,MXH杂交组合在该地区能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性能,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7,(2):10-14
为了解新疆褐牛生长发育规律,利用1~16月龄新疆褐牛公牛(1 059头)和母牛(1 276头)的体尺与体重测定数据绘制了生长发育曲线,并应用SPSS 16.0软件分析了各项体尺指标(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与体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新疆褐牛犊牛期各项体尺指标的生长速度低于育成期,犊牛期体重的生长强度大于育成期,生长速度小于育成期,整个生长期内各项体尺指标均与体重存在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新疆褐牛育成母牛(8~18月龄)体尺、体重之间的相关关系,测量其不同月龄育成母牛体高(x1)、十字部高(x2)、体斜长(x3)、胸围(x4)、腹围(x5)、管围(x6)以及体重(y)等基本体尺和体重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褐牛育成母牛体尺体重随月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不同月龄生长发育速度之间存在显...  相似文献   

9.
新疆褐牛是伊犁地区优秀的乳肉兼用型品种。通过测定新疆伊犁州8县1市的1724头新疆褐牛成年母牛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研究了伊犁州新疆褐牛群体基本情况,利用生物统计学分析不同饲养管理条件(牧区、农区、城郊)对新疆褐牛母牛体尺体重性状的影响,以期为伊犁地区新疆褐牛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伊犁地区新疆褐牛肉用品系群体选育效果,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符合品种特征的新疆褐牛以及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一世代、二世代进行了体尺、活体超声波等指标测定。结果:选育后的12、24、36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一世代、二世代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胸深、胸宽、尻长、腰角宽和髋宽均极显著高于同月龄新疆褐牛(P<0.01),12、24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二世代胸围、体斜长均显著高于同月龄一世代(P<0.05),36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二世代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均极显著高于同月龄一世代(P<0.01);10、12、24、36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母牛二世代肌间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同月龄一世代(P<0.01);6、12、18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公牛二世代肌间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同月龄一世代(P<0.01),且12、18月龄背膘厚度显著低于同月龄一世代(P<0.05)。综上,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二世代体尺指标均优于新疆褐牛及一世代,且肌间脂肪沉积能力强于一世代。  相似文献   

11.
体尺体重是衡量牛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对饲养管理与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半舍饲半放牧条件下136头成年新疆褐牛母牛的实测体重与体尺数据,选取了新疆褐牛12个体尺与体重性状进行简单与典型相关分析,建立了新疆褐牛体重估计公式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新疆褐牛体斜长变异系数最小,后腿厚度和胸底宽的变异系数最大;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尻长、尻宽、坐骨端宽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提取到2组典型相关变量,解释了后躯与整体体躯结构之间的关系;应用逐步回归法制定体重估计公式为:Y=-742.79+3.046X_3+2.176X_4+5.132X_8+3.403X_9,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与约翰逊体重估计公式对比证明该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可用于新疆褐牛体重估计。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为研究新疆塔城种牛场新疆褐牛德系后代(德国瑞士褐牛冻精后代)与美系后代(美国瑞士褐牛后代)早期生长发育性状的差异。计算德系后代和美系后代不同月龄下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各性状的相对生长和绝对生长,运用SAS对不同月龄下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进行最小二乘分析,以及SPSS对体重和体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德系后代在生长发育性状上要优于美系后代,德系后代与美系后代体重与体尺性状之间均存在强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为新疆褐牛通过引进外血来改善群体生产性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塔额垦区黑安格斯牛对哈萨克牛与新疆褐牛体尺、体重方面的品种改良效果,试验筛选体况健康、品种特征明显的相应品种公牛、母牛,分别进行初生、6月龄、12月龄与24月龄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的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安哈F1较哈萨克牛的体尺、体重改良效果明显,差异显著(P0.05),安褐F1与新疆褐牛在不同月龄阶段均有个别不同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安哈F1的体尺、体重指标改良增幅优于安褐F1,安褐F1体尺、体重水平优于哈萨克牛。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新疆褐牛在不同饲养环境中体重、体尺之间相关和差异,该试验在巩留县、特克斯县和新源县测定6、12、18、24月龄新疆褐牛体尺、体重,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2月龄时,新源县新疆褐牛体高和管围显著高于特克斯县和巩留县(P<0.05);18月龄时,3个县新疆褐牛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和体重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24月龄3个县新疆褐牛胸围和体重之间差异均显著(P <0.05),胸围和体重为依次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新褐牛牛体尺指标与体重之间均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其中胸围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相关系数为0.987。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为研究美国瑞士褐牛导入杂交对新疆褐牛产奶性能的效果。本试验选取伊犁新褐种牛场第一胎次的3岁新疆褐牛和美新褐牛F1各12头为试验动物,测定其第1泌乳月至第10泌乳月份日均产奶量,并对所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和美新褐牛F1两组牛的日均产奶量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泌乳量在第5泌乳月达到最高峰,并且第4~6泌乳月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别的泌乳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同泌乳月不同组之间第7~10泌乳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其他泌乳月份两组牛产乳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新疆褐牛导入美国瑞士褐牛基因能明显提高3岁第一胎次新疆褐牛泌乳月全月平均产奶量,有助于提高新疆褐牛泌乳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新疆褐牛Leptin基因与体尺的相关性,以42头成年健康的新疆褐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方法,检测Leptin基因外显子II E2JW多态性并与新疆褐牛体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Leptin基因E2JW具有三种基因型AA、AB和BB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908、0.5238和0.2857。经测序发现:该位点T103C、C113T、C126G和T252A处存在突变。群体多态信息含量0.3727,属于中度多态、遗传杂合度0.4954,B等位基因是优势等位基因。与新疆褐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A基因型个体体高、十字部高均值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BB基因型个体后腿围显著高于AB型(P0.05)。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褐牛Leptin基因外显子II E2JW多态性与其体尺性状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新疆褐牛体尺性状选育的潜在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德国弗莱维赫牛与澳系西门塔尔牛杂交一代母牛生长发育性状,试验选择德国弗莱维赫牛和澳系西门塔尔牛杂交一代母牛38头,对其0,4,12,18月龄的体重、体尺、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含量的表型值进行测定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德国弗莱维赫牛与澳系西门塔尔牛杂交一代母牛平均日增重、胸围和体斜长在0~4月龄断奶阶段生长发育最快,0~18月龄体重与体尺均为强相关,仅初生重与体斜长为弱相关,18月龄体重与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含量为弱相关。说明杂交一代母牛继承了弗莱维赫牛泌乳性能好和西门塔尔牛生长速度快的优点,两个品系间的杂交一代在体型的胸围性状上杂交优势明显,而在体斜长的性状上杂交优势不明显,是未来北大荒乳肉兼用牛培育应该提高的性状。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对新疆褐牛体尺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并揭示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选取2010~2015年间伊犁昭苏地区8~20月龄新疆褐牛公牛,共计2 794头,测定其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及管围指标数据,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并对新疆褐牛2010~2015年体尺测定数据进行相关性回归分析及验证。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公牛的体长在14~15月龄间增长较快;体重与所测4项体尺指标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均为极显著(P<0.01),其中与胸围相关性系数最高(r=0.796),与体长的相关性系数最低(r=0.163);获得新疆褐牛公牛体重回归预测方程:Y=-564.607-0.174X1+2.441X2+3.497X3-1.086X4,经过验证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为新疆褐牛的选育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对新疆褐牛乳肉兼用牛体型外貌线性评定方法进行探究。通过测定新疆伊犁河谷483头新疆褐牛一胎或二胎生产母牛的体重、体尺、乳房结构性状共18个指标,对这18个指标进行极值、方差、相关性、聚类和主成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褐牛母牛18个性状指标中有11个性状变异系数在10%以上,说明新疆褐牛选育提高潜力较大;在12个体尺性状中,体高、体斜长、胸围、胸底宽、腹围、尻宽、尻长和坐骨端宽各性状间表现为极显著相关性;17个体尺、泌乳性状可通过聚类分析分成8类,通过主成分值贡献值选取前5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反映综合信息量最大。综合上述结果并借鉴奶牛、中国西门塔尔牛、国外褐牛体型外貌线性评定方法,本研究提出了伊犁河谷新疆褐牛9分制线性外貌评定方法,4个特征性状为整体结构、尻部、腿蹄、乳房,为今后新疆褐牛鉴定、选种选配和选育提高方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在建立新疆褐牛9分制的鉴定标准过程中,通过对伊犁地区新源县、尼勒克县、昭苏县3个牛场中的569头新疆褐牛成年母牛进行测量,选取13个体重体尺性状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褐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腹围、尻宽、尻长、后腿宽度、后腿厚度、后腿半围等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13个主成分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反映了新疆褐牛的外貌整体结构信息,第2和第3主成分反映了后躯特征和尻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