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中期幼虫--豆状囊尾蚴寄生于兔的大网膜、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有10多个省市均有该病的发生。豆状囊尾蚴是寄生在犬、猫、狐狸等动物的小肠内的豆状带绦虫的幼虫,犬、猫、狐狸等动物是豆状带绦虫的终末宿主,这些动物感染豆状囊尾蚴2个月后即可随粪便排出豆状带绦虫成熟的节片和虫卵,虫卵遇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发育为六钩蚴,家兔因吞食了被节片和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很容易被感染。感染后六钩蚴经肠管钻出肠壁,游离于腹腔或附着于腹腔器官,或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家兔成为豆状带绦虫的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2.
1 兔豆状囊尾蚴病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家兔体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的流行需要犬等肉食动物作为终末宿主,一般在养犬的养殖场较为多发。1.1 流行病学 兔豆状囊尾蚴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家兔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犬、猫等肉食动物是本病的终末宿主,而兔是本病的中间宿主。主要传播方式为消化道,感染成虫的犬、猫通过粪便排出虫卵孕节或虫卵污染饲料、饲草、饮水等,家兔通过食入这些被污染的饲草、饮水而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3.
正1兔豆状囊尾蚴病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家兔体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的流行需要犬等肉食动物作为终末宿主,一般在养犬的养殖场较为多发。1.1流行病学兔豆状囊尾蚴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家兔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犬、猫等肉食动物是本病的终末宿主,而兔是本病的中间宿主。带虫的犬、猫、狐狸以及病兔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方式为消化道。感染成虫的犬、猫通过粪便排出虫卵孕节或虫卵污染饲料、饲草、饮水等,家兔通过食入这些被污染  相似文献   

4.
家兔豆状囊尾蚴是豆状绦虫的中绦期,虫体呈豆粒大小的囊泡状,孤立或群寄在肝、肠系膜、腹腔内。大量寄生时有肝炎症状。急性期,可骤然死亡,慢性病例,主要为消化不良和消瘦等。狗、狐等为终宿主,吞食含豆状囊尾蚴的内脏后,在小肠内发育为豆状绦虫。家兔采食被狗污染的饲草、饮水,虫卵在兔体内发育成豆状囊尾蚴。为摸清我县兔豆状囊尾蚴的感染情况,于1982年7月—12月及83年9月—10月在野生动物饲养场兔肉加工厂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观察人工感染家兔豆状囊尾蚴后体内2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豆状囊尾蚴病的免疫学机制。实验组家兔经口感染豆状囊尾蚴,对照组为健康家兔,持续观察50 d,感染后3 h、3 d、10 d、20 d、30 d、40 d、45 d、50 d采集对照组和实验组兔血清,用ELISA法检测兔血清中的IFN-γ、IL-10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实验组2种细胞因子水平始终高于对照组,其中Th1细胞因子IFN-γ水平在感染后35 d达到峰值,感染40 d后缓慢降低;Th2细胞因子IL-10维持在较低水平,40 d明显上升并达到峰值,45 d后缓慢降低。提示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与Th2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共同介入了宿主抗豆状囊尾蚴免疫;感染早期主要以Th1类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为主,感染中期和晚期转化为以Th2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为主。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家兔感染豆状囊尾蚴后不同时期的血液学变化规律,用不同数量(分高剂量感染组和低剂量感染组,同时设对照组,每组各6只)六钩蚴人工感染家兔,每周采血,观察血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豆状囊尾蚴感染1周后,各剂量组家兔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感染1个月后,各剂量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逐渐降低,而单核细胞数量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升高;感染2个月后,各剂量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降到最低,基本接近于正常水平,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也逐渐降低,接近对照组。该结果为家兔豆状囊尾蚴病的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芬苯达唑粉剂对兔人工感染豆状囊尾蚴的驱虫效果。方法:选择60只56日龄的新西兰大白兔,每只人工感染豆状带绦虫的虫卵(2 000个/只),感染30天后将所有试验兔分为4组(15只/组),试验1、2、3组用芬苯达唑粉剂分别按10mg/kg体重、20mg/kg体重、30mg/kg体重,混饲,连用3天;对照组不用药;用药结束后的第12天对所有试验兔进行剖检,检查记录兔体内各部位的豆状囊尾蚴数量,以减虫率评价芬苯达唑对兔豆状囊尾蚴的驱虫效果。结果:在对照组和试验1组兔的大网膜、肠系膜、直肠浆膜和肝脏部位均检出豆状囊尾蚴,而在试验2、3组兔的各个部位均未检出豆状囊尾蚴。试验1组兔大网膜、肠系膜、直肠浆膜和肝脏部位的平均减虫率分别为91.78%、50.92%、96%和100%;试验2、3组兔各部位的减虫率均为100%。芬苯达唑粉剂按20mg/kg、30mg/kg,混饲,连用3天对兔豆状囊尾蚴均具有高效的驱虫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不同驱虫药对感染豆状囊尾蚴肌肉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3种抗蠕虫药(甲苯咪唑、吡喹酮、丙硫苯咪唑)对人工感染豆状囊尾蚴家兔进行驱虫试验,并对感染豆状囊尾蚴后和驱虫后家兔肌肉营养成分(水分、灰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抗蠕虫药对家兔感染豆状囊尾蚴均有不同程度的驱虫效果,家兔肌肉营养成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甲苯咪唑和丙硫苯咪唑对家兔肌肉中的水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吡喹酮驱虫后家兔肌肉中灰分含量增加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豆状囊尾蚴病对兔生产性能与养殖效益的影响。试验分预试期和正试期,预试期试验组在16~35日龄兔喂食含有豆状带绦虫虫卵的日粮;对照组喂食日粮与试验组相同,但不含豆状带绦虫虫卵,预试期结束时在试验组中选取呈阳性感染、公母各半、体重相近的试验兔32只,在对照组中选取呈阴性感染、公母各半、体重与试验组所选试验兔相近的试验兔32只开展正试试验。正试期两组试验兔均分为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豆状囊尾蚴病可造成幼兔日增重、饲料报酬率、屠宰性能显著降低(P<0.05),同时使得死亡风险增加,造成养殖利润减少47%左右。由此可见,豆状囊尾蚴病可严重影响兔的生产性能,导致养殖经济效益下降。  相似文献   

10.
以家畜伊氏锥虫弱毒株免疫家兔12只,然后进行攻虫试验。其中11只被保护,1只发病死亡。以BA-ELISA检测家兔免疫后及攻虫后特异性IgG、IgM的变化,发现免疫后IgG、IgM均于第21d达到峰值;攻虫后IgM于第6d达到峰值,IgG于第9d达到峰值。攻虫后,随着免疫组家兔体内特异性IgG、IgM的不断上升,其血液内的锥虫也同时被清除。体外中和试验也表明,特异性抗体对锥虫的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家兔囊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伟 《畜牧兽医杂志》2009,28(4):134-134
家兔囊虫病是由豆状囊尾蚴寄生于兔的大网膜、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因其囊泡形小如豌豆而得名。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是患豆状绦虫的犬,家兔采食了被患犬粪便污染的草料后即感染豆状囊尾蚴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但夏秋季节感染较多,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兔均感染,但很少致死。严重感染时,可使家兔生长受阻,还可能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2.
豆状囊尾蚴病,是豆状带绦虫(TaeniaPisiformis)的中绦期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Pisiformis)寄生于家兔等啮齿类动物的肝脏包膜、大网膜及肠系膜等处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严重感染时能引起肝脏损害,消化紊乱,甚至死亡。近年来,该病的流行逐渐普遍,严重影响着养兔业的发展。1流行病学豆状带绦虫寄生于犬、狐狸等肉食兽的小肠,虫体长60~200厘米,白色,扁平带状。犬感染豆状带绦虫时,孕卵节片常随粪便排出,节片破裂散出虫卵,污染兔的食物、饮水及环境。兔采食或饮水时,吞食虫卵,卵壳被消化道内蛋白水解酶消化,六钩蚴孵出并钻入肠壁血管,随血…  相似文献   

13.
豆状囊尾蚴是豆状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主要感染家兔等兔形目动物.豆状囊尾蚴病是家兔寄生虫病中较普遍和较严重的一种,由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未能引起养殖户的足够重视,因而临床用药不规范,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影响了中国养兔业的发展.因此,作者综述了兔豆状囊尾蚴病的病原形态、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致病性、诊断与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兔豆状囊尾蚴病的防控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暴发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 ( Taeniapisiformis)的幼虫——豆状囊尾蚴寄生于肝脏、肠系膜、网膜及骨盆腔而引起。寄生数量少时 ,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大量感染则可引起肝脏损害、消化功能紊乱、消瘦倦怠 ,严重者可引起死亡。1 995年 5月 ,我中心饲育的家兔虽经常规疫苗注射、球虫病及螨病防治等 ,仍普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沉郁、被毛松乱、消瘦、腹泻患病率高及整体生长发育迟缓等 ,影响了正常的生产。抽样剖检部分术后兔及死亡兔 ,发现有豆状囊尾蚴感染 ,于是就对兔群进行了较系统的豆状囊尾蚴感染情况调查 ,并采取了相应防治措施 ,…  相似文献   

15.
许伟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2008,16(5):F0003-F0004
家兔豆状囊尾蚴寄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中绦期.豆状囊尾蚴寄生于兔的大网膜、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是患豆状带绦虫的犬,家兔因采食了被患犬粪便污染的草料而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但夏秋季节感染较多,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兔均感染,但很少致死。轻微感染时,没有明显的症状,严重感染时,可使家兔生长受阻,还可能引起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检测鸡葡萄球菌免疫及感染后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此法特异性强,重复性好。运用此法对接种葡萄球菌油佐剂灭活苗和葡萄球菌氢氧化铝灭活苗的雏鸡血清抗体的动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葡萄球菌油佐剂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稳步上升,第3周达到高峰,并一直维持到第6周以后,葡萄球菌氢氧化铝灭活苗免疫后的抗体动态与之相似。文中还探讨了免疫鸡在不同免疫阶段血清抗体水平与葡萄球菌攻毒时保护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在我国吉林、福建、山东、四川、贵州、浙江、陕西等地见有报道。新疆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地区流行颇为广泛。病兔生长发育明显受阻,肉品质量降低,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如使用有病家兔作为科学研究、教学的实验动物,则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 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s)寄生于家兔的腹腔,其成虫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js)则寄生于狗、狐等肉食兽的小肠。当家兔吞食了被豆状带绦虫的孕卵节菌或虫卵污染的饲草和饮水后,六钩蚴在消化道逸出,钻入肠壁,随血流到达肝实质发育15—30天,以后从肝脏钻出再到腹腔继续发育形成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明确家兔感染豆状囊尾蚴后血液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收集人工感染豆状带绦虫犬排出的孕卵节片,虫卵计数并感染家兔,定期采血。利用动物血液分析仪测定其红细胞、白细胞等21项血液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血红蛋白浓度差异不显著;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嗜碱细胞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单核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数量,红细胞数量,红细胞压积差异显著;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差异极显著。结论:研究结果为本病的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猪带绦虫六钩蚴45W-4B抗原对仔猪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用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GST-45W-4B。用GST柱进行纯化,以Montanide ISA 206为佐剂制成疫苗免疫仔猪。间接ELISA检测仔猪血清抗45W-4B IgG抗体水平,MTT法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殖试验。免疫1个月后全部实验组经口攻击感染25000彬头猪带绦虫虫卵,攻虫3个月后剖检,计算减虫率及保护率。结果免疫组注射疫苗的第2周起,抗体为阳性,45W-4B组持续升高至第8周,淋巴细胞增殖明显高于未免疫感染组。用该抗原制备的疫苗获得了95%的减虫率和33%的保护率。结论该抗原对猪囊尾蚴病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豆状带绦虫虫卵:采自以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的家犬。 (二)RPMI1640培养基:美国GIBC公司生产。 (三)虫卵的预处理及六钩蚴的培养:将人工感染豆状带绦虫的犬杀死,取出绦虫、充分洗涤后将孕卵节片撕破、纱布过滤后离心、弃上清液,虫卵中加入0.02%洗必泰溶液室温下作用1小时,最后用灭菌生理盐水洗涤数次并配成一定浓度的虫卵悬液。取15万虫卵以2000r/m离心5分钟,弃上清液,沉淀物中加入人工胃液37℃水浴1小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