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951—2000年的降水资料对甘肃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全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多,西北少;时间分布为夏季多,冬季少。  相似文献   

2.
采用1951—2000年及1973—2002年甘肃省降水、冰雹气候资料对甘肃省降水、冰雹特征及变化进行分析,得出:甘肃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甘肃省年降水量呈现出波动变化趋势,但整体趋于减少,且年降水量集中分布在6—8月;甘南高原和祁连山东段是甘肃省降雹最多区域,礼县、天水、武都以东地区、黄河谷地及河西走廊降雹最少,冰雹日数出现在3—10月,集中出现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  相似文献   

3.
对陕西省76站夏季降水量作EOF展开,分解出夏季降水的前2个模态:全省一致型、西北-东南反相,细分可分为全省一致多,全省一致少,降水西北多、东南向少,降水西北少、东南向多4种分布特征。由于1月的环流型对于夏季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建立了相似预测模型,用每年1月北半球500 hPa月平均环流与上述4种环流型计算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最大所对应的雨型即当年夏季降水趋势预测。对1961—2010年50年的回报效果分析,平均距平符号一致率为57%,其中全省一致多一致率为70.4%,一致少为71.3%,降水西北多、东南向少为58.5%,降水西北少、东南向多为44.9%,对于降水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其中对于全省一致旱涝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辽宁省大气降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择1960-2019年辽宁省62个自动气象站降水监测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辽宁省降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年降水量,辽宁各地年降水量平均为440.9~1084.9 mm,由西向东呈逐渐增大趋势,高值中心平均降水量>900.0 mm,低值中心平均降水量<500.0 mm,各地年降水倾向率平均为-36.88~-0.65 mm/10a,从西北至东南呈逐渐减小,东部山区的凤城、宽甸、丹东和东港一带为降水倾向率负值中心,倾向率≤-20.00 mm/10a,降水量线性减少120 mm以上,年降水量突变点在1975年,突变前后降水量平均减少43.8 mm。2) 季节降水量,春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67.3~148.6 mm,由东至西呈逐渐递减趋势,降水量突变不显著;夏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296.1~709.7 mm,从东南至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降水量突变点在1968年,突变前后夏季降水量平均减少52.7 mm;秋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68.1~184.5 mm,东南至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秋季降水量出现2次由多变少的突变点,降水量突变点分别在1965年和1994年;冬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5.4~42.1 mm,从东南至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冬季降水量突变点不显著。随着降水量的减少,未来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西北地区干旱强度与频率增大,东南地区干旱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境内山脉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100m之间。年平均降水量574mm,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年均日照2100h,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两季分别占全年日照的26.60%和30.60%,冬季占22.60%。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相似文献   

6.
正一、水资源概况1.水资源现状太康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785毫米,折合总降水量为21717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491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2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2.水资源特点地区分布不均即周口市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因此,年径流量的地域分布总趋势和降水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年际年内变化大在1956~2000年系列中,最大年径流量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60~2011年黄土高原及其周边77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SPSS、GIS空间分析和转移矩阵,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年均降水量变异特征,多年及各年代平均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变异性和时间变异性较大。区域内多年及各年代平均降水量呈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的空间趋势。区域内年降水量整体呈减少趋势,但在2000年之后略有回升。在1960~2011年间平均降水量200 mm/a和200~400 mm/a的区域面积扩大,平均降水量在400~800 mm/a和800 mm/a的区域面积缩小。平均降水量200 mm/a的区域在西北地区有扩张趋势,平均降水量200~400 mm/a的区域在区域中部扩张,平均降水量在400~800mm/a和800 mm/a的区域在区域南部呈缩减趋势。  相似文献   

8.
闽江流域森林生产力遥感空间分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技术,以闽江流域林地多年平均温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栅格数据库及主要土壤质量因子栅格数据库为基础,建立森林气候生产力和森林生产力栅格数据库.运用ERDAS建模功能及动态聚类生成闽江流域林地森林气候生产力和森林生产力分布图.通过对2个生产力空间分区分析,全流域各生产力总体空间分布上大致呈从东南向西北略有递增的趋势,中部和西北部较高,东南和西部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闽江流域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宋长远 《农技服务》2009,26(10):110-111
利用本溪地区2006~2007年区域自动气象站气温及降水资料,从年、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及降水量对其空间分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为西部地区呈自西向东递减,东部地区呈自南向北递减的分布规律。春、冬季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大体与年平均气温分布一致,夏、秋季平均气温略有差异,年平均最高气温分布不太明显。降水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呈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趋势,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多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一、自然概况西藏自治区位于北纬26.9°~36.5°,东径78.4°~99°之间。平均海拨4000米以上,具有世界屋脊之称。整个西藏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1.62人。水利资源丰富,大小湖泊1500多个,约占地面积23800平方公里。主要江河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拉萨河、年楚河和尼洋河等,集中分布在藏东、藏中、藏南、全区基本上是西北高东南低,年降水量、年积温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人口分布和生产水平从东南西北向藏中集中,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域辽阔,但水资源都极为匮乏,降水量少,耕地面积较少。随着甘肃省人口的增加,居民对食物的需求增多,为了更好地保证当地的农业健康发展,满足居民的食物需求,基于此,结合多年"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经验,提出了如何在马铃薯栽培中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促进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和GIS的森林生产力空间格局与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技术,以通过克里格插值获得的闽江流域林地多年平均温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栅格图层及主要土壤质量因子栅格图层为基础,建立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和林木产量栅格图层。运用ERDAS建模功能及动态聚类方法生成闽江流域林地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及林木产量分布图。通过对各生产力空间格局和分异分析,全流域各生产力类型以高、中生产力面积占绝对优势,总体空间分布上大致呈从东南向西北略有递增的趋势,中部和西北部较高,东南和西部相对较低的状态。研究结果为闽江流域林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抚松县地处吉林省东南边陲、长白山西北麓、松花江上游、白山市东北部的高寒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温度差异大.全县划分为5个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4.3℃,日平均≥10℃,积温为1 945.2~2 604.6℃,年降水量763~834mm,年日照时数平均2 353小时,无霜期90~130天.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盐碱地现状及改良利用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居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一个山地型高原.东南到西北长1655公里,南北最窄处25公里.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东南部山高谷深,水土流失严重;中东部大部分为黄土覆盖,形成独特的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河西走廊地形平坦,绿洲、沙漠、戈壁相嵌分布.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居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一个山地型高原.东南到西北长1655公里,南北最窄处25公里.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东南部山高谷深,水土流失严重;中东部大部分为黄土覆盖,形成独特的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河西走廊地形平坦,绿洲、沙漠、戈壁相嵌分布.  相似文献   

16.
选取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10个台站(敦煌、酒泉、安西、张掖、武威、乌鞘岭、兰州、靖远、临夏、天水)1951~2000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对甘肃省50年来降水量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年来甘肃省年际降水量变化为逐渐减少,年代际降水呈波动下降趋势;夏季成为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冬季则是雨雪稀少,也是一年中干旱季节。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季风气候区降水变化规律,基于湖南省87个气象站点1960-2015年逐月降水数据,利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 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区域年、季尺度降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56 a,湖南省年降水量增幅为0.833 4 mm/a,春、夏、秋、冬四季降水变化幅度分别为-0.971,1.393 7,-0.199 1,0.633 6 mm/a.湖南省年度及春季降水量空间变化大致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夏季大致呈自东南、西北向中部递减趋势,秋季一定程度上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增趋势,冬季呈明显的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年尺度Pa显示,湖南省2002年为中涝, 2011年为中旱,其余绝大部分为正常年;季尺度Pa表明,除了春季,其余季节均有中度及以上旱情或雨涝.湖南省降水未来趋势反持续性的区域比重略高于持续性的区域比重,且未来呈增加趋势的分布范围更大.  相似文献   

18.
渭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干湿状况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渭河流域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明晰干湿状况分布及演变规律,为该流域减灾防灾决策提供支持。【方法】利用渭河流域21个气象站1960-2010年共5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该流域各气象站的潜在蒸散量和干燥指数,通过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法、R/S法、小波分析、滑动平均等方法,对该区域气候要素、干燥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干湿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渭河流域51年来的降水量以1.69 mm/年不显著线性趋势减少,潜在蒸散量以0.24 mm/年不显著线性趋势增加,两者均存在17年和28年左右的变化周期;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差异较明显,均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格局。(2)干燥指数以0.005/年不显著线性趋势增加,且增加趋势具有正的持续性;有8年和28年左右的干湿周期;干湿状况为东湿西干,南湿北干,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干的格局。(3)预测该流域2010年后最湿润年份出现在2024年左右,最干燥年份出现在2019年左右。【结论】渭河流域多年来有降雨减少、潜在蒸散变大、逐渐变干的趋势,应采取应对措施减轻旱涝灾害及其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2.5×2.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内蒙古西部1971~2014年共44年冬季逐月降水资料,对内蒙古西部冬季一次极端降雪过程进行气候背景分析,结果表明:2月极涡强度强,中心位置偏向东半球,形成深厚的阻高系统,高低空风场在欧亚范围呈现西北"+"、东南"-"分布,内蒙古西部从低层到高层主要受偏东、偏南气流影响,为降水创造了水汽输送的背景;2月平均降水量与平均环流场在欧亚范围存在强相关区域,呈现"-,+"分布,也是造成2月降雪异常偏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8年1月~2010年12月空间连续分布的TRMM卫星3B43月降水量资料,借助气候倾向率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以辽宁省为例,对TRMM数据在省级尺度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对辽宁省近13年来降水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TRMM降水数据与观测数据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很高,数据具有较高的精度;辽宁省年降水量主要为425~1 082 mm,且总体上表现为由全区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的趋势;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该时期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以上,其中,7月份的降水量最大,为全年降水量的20%,而2月份最小,不足全年降水量的2%,季节性变化明显;近13年间,辽宁省平均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在夏季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辽西区和辽中区尤为明显,说明近13年来这些地区春夏连旱的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