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鱼类色素细胞及体色调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鱼类体色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色素细胞的种类与形态、鱼类体色变化的内在生理机制以及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类胡萝卜素、维生素、光照等),并从基因水平揭示了鱼类体色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蒋焯  黄权 《水产科技情报》2019,46(2):110-117
鱼类体色对价格和品质的影响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文章对国内近几年在鱼类体色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热点和国外的一些新研究方向进行综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营养成分和基因、内分泌对鱼类体色的影响两方面,主要研究方向逐渐转向体色变化机制和鱼类行为对体色产生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各种鱼类都具有各自的体色,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热带水域鱼类体色的色彩比寒带鱼类绚丽多彩。鱼类的体色是由皮肤真皮层和鳞片上、下两面的大量有色细胞形成的,这类细胞分为色素细胞和光彩细胞(Iridocyte)两种。色素细胞是分枝状的结缔组织细胞,细胞里含有色素,它的颜色成分是红、橙、黄等其它色调的脂色素、  相似文献   

4.
养殖鱼类体色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概括了影响鱼类体色的因素、养殖鱼类体色改良的方法,希望给养殖鱼类体色改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贺国龙  刘立鹤 《水产科技情报》2010,37(3):115-120, 124
2 鱼类体色变化的成因及调控 2.1 鱼类体色变化 鱼类的体色和斑纹是由鱼体色素细胞的多少、分布的区域、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的状态以及虹彩细胞中反光体的反光能力强弱等决定的[9].  相似文献   

6.
<正> 许多种鱼类能够改变体表颜色,以适应周围环境,逃避敌害。那么,鱼类改变体色的机制是什么呢?原来,在鱼类鳞片上具有色素细胞(Melanophores),它们在神经和激  相似文献   

7.
黄颡鱼,俗称嘎牙子、黄姑、黄腊丁等,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川、湖泊、沟渠等水域中,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价格适中,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近年来随着自然水域捕捞强度过大和水质污染,天然水域中的黄颡鱼数量锐减,目前基本上都是通过人工养殖来满足市场需求,其中在浙江、广东、四川养殖规模最大,养殖技术也较为成  相似文献   

8.
沈志刚 《齐鲁渔业》2009,(10):55-57
鱼类在不同的生态及生理条件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并且在自然界中都会呈现自己特定的体色。鱼体真皮层中含有4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及鸟粪素细胞。前3种色素细胞内的色素颗粒在神经及体液调节下,产生位移或数量的增减,及色素细胞数量的变化,加上鸟粪素细胞的特殊反光作用,使鱼体呈现不同的颜色。  相似文献   

9.
鱼类的体色丰富多彩,这是由于鱼类体内具有色素细胞所致,鱼类的基本色素细胞有四种:即黑色素细胞(Melanophore)、虹彩细胞(Iridocyte,又称鸟粪素细胞,guanophore)、红色素细胞(Erythrophore)和黄色素细胞(Xanthophore)。色素细胞都具有薄而极富弹性的细胞膜,膜上有细微的肌纤维和神经末梢。  相似文献   

10.
鱼类体色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鱼类的体色丰富多彩,这是由于鱼类体内具有色素细胞所致,鱼类的基本色素细胞有四种:即黑色素细胞(Melanophore)、虹彩细胞(Iridocyte,又称鸟粪素细胞,guanophore)、红色素细胞(Erythrophore)和黄色素细胞(Xanthophore).  相似文献   

11.
鱼类的皮肤是鱼类的一道物理和化学屏障,皮肤粘液除了包围入侵的微生物外,还含有许多抗菌物质,包括抗菌肽、溶菌酶、凝集素和蛋白酶。鱼类的胃肠消化道含有的酸、胆盐和酶类能使病毒和细菌灭活并消化之。多数情况下,皮肤就足以抵抗致病性微生物,而当皮肤受到机械损伤时,这些病原生物就能致病。当微生物进入鱼体组织后,会遇到一系列的可溶性的细胞成分的防御。血浆里的补体系统在识别细菌的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其激活产物能裂解细菌,激发炎症,引起吞噬细胞的浸润,提高其吞噬活力。补体能被细菌的组分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激活,也可以被C-反应蛋白,凝集素等能直接结合细菌表面的物质间接激活。血浆也含有许多能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例如转铁蛋白,抗蛋白酶)或杀菌物质(例如溶菌酶)。鱼类感染病毒后,感染的细胞产生干扰素,引起相邻的细胞的抗病毒机制以免受感染。抗病毒的细胞毒性细胞能裂解病毒感染细胞,降低病毒在其中增殖的速率。因此,先天性防御可以提供一种预先存在的,快速反应的保护力,该系统是非特异性的;与反应缓慢的、温度依赖性的特异性免疫相比,具有很多优势。  相似文献   

12.
Vibriosis in Fish and its Contro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罗非鱼性别三系配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非鱼(Tilapia)为热带鱼,具有适应性强、食性广、生长快、产量高、养殖周期短、肉质好、易于深加工和出口创汇等优点,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世界推广养殖的优良种类之一.其养殖范围遍及85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国和出口国,2007年我国罗非鱼产量达到120×104t,出口量已达21×104 t,出口额达5亿美元.罗非鱼养殖业在我国现已走上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1].  相似文献   

14.
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类的性别决定受多方面的调控,主要可分为基因型性别决定和环境型性别决定。文章阐述了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近期的研究热点是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
鱼类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消化酶的分布与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鱼类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消化酶的分布与特性的研究进展,旨在进一步了解鱼类各个消化器官的结构以及分布,其中的主要酶类所产生的功能效应,为今后深入探讨鱼类摄食、消化和吸收的生理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光合细菌又称光养细菌,是一种具有光合色素,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类微生物,广泛分布于海洋、江河、湖泊、沼泽、池塘及活性污泥和土壤中,在富含有机质的污水中生物量一般可达105~107cfu/mL。光合细菌于1836年由Ehrenberg发现,1883年被Engellman证实能进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蛋白酶改性研究的不断进步,试图提高胰蛋白酶稳定性的有关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胰蛋白酶的固定技术和大分子修饰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通过定点改造和体外定向进化技术提高胰蛋白酶稳定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