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过秋蜜后,蜂场要抽取大量巢脾,如保存不当,极易遭巢虫危害。下面介绍四位蜂友多年防巢虫的经验,供参考。一、王蜂友的办法:撤下的巢脾按粉脾、半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11月,我网购养蜂用具6件,顺便买了些防治巢虫用的巢虫清片,货到后见到生产日期是2019年5月18日,有效期2年,2021年5月17日过期,没有生产厂家名称。防治巢虫大多在每年的5~10月,看来我2021年5月以后防治巢虫还要重新购买药物,如果这次购买的是2020年生产的就好了。防治蜜蜂病虫害的蜂药,品种很多,相信蜂友也遇到过保质期短的问题,对蜂病防治疗效肯定会打折扣。  相似文献   

3.
<正>当外界蜜源缺乏时,常会出现盗蜂。防止盗蜂方法虽然有多种,但是临阵时刻则束手无策。在我记忆中有蜂友介绍过用八角能防巢虫,因厨房中备有调味品八角和丁香粉,这2种食物有浓烈的芳香气味想一试,于是取来撒在被盗群巢门前,果然只用片刻时间蜜蜂拥抱厮咬打斗的现象就消失了,巢门前恢复了平静,本群蜂进出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防范巢虫对中蜂的危害,蜂友们习惯采用勤扫箱底蜡屑、割掉陈旧巢脾的方法。实践得知,对防巢虫至关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蜂箱本身的工整性。蜂箱的工整性好,箱体无裂缝,从蜂巢上掉下的蜡屑不会掉进裂缝里,蜜蜂就容易清除掉在箱底的蜡屑。箱底无蜡屑,巢虫就无处产卵,这样巢虫就难以形成对蜜蜂的危害了。相反,如箱底有裂缝,在巢虫危害高峰期,即使每天对蜂箱进行清扫,蜜蜂同样会遭受巢虫危害,并且整理的次数越多,巢虫危害就越严重。 意蜂极少遭受巢虫危害,除了它的清除能力比中蜂强外,更特别的是箱内所有的大小缝隙都被蜜蜂用蜂胶填…  相似文献   

5.
正斯赞蜜蜂茧蜂(Syntretomorpha szaboi Pabb),属膜翅目,茧蜂科,优茧蜂亚科,蜜蜂茧蜂属。主要分布于湖北神农架、贵州仁怀,以及印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不少蜂友反映,该寄生蜂在福建漳州、广西南宁、湖北恩施、湖南等地都有发生,且危害性不亚于巢虫,甚至超过巢虫,给众多蜂农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让众多蜂友望蜂兴叹。笔者首次于2015年7月在湖北兴山县滩坪村一蜂农家发现此寄生蜂,相继在峡口、水  相似文献   

6.
曾传勇 《中国蜂业》2004,55(5):23-24
巢虫是养蜂业的严重害虫,各种蜜蜂(含海南排蜂)都危害,中蜂受害最重,常引起蜂群不安,弃巢飞逃;意蜂则影响繁殖,采集力减退.近年来许多蜂友反映,蜂群越来越难养,巢虫越来越多,无法可治感到头痛.笔者养蜂多年遭受巢虫肆虐,损失惨重.因此,从教训中找出以下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蜂业》2020,(4):36-37
<正>第一招|巧改蜂桶防巢虫巢虫危害不可小觑,尤其是夏秋之季危害更为严重,更需勤勉防治。但防治工作比较棘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再度治之。每当搬起圆蜂桶查看蜂况时,总能在圆蜂桶底和地面接触的那个圆圈位置上,可见很多小巢虫在蠕动,多时可达几十条。虽然蜂农都会及时将其消灭,但只需过3~4天,再搬开蜂桶,又有很多巢虫。  相似文献   

8.
夏启昌 《蜜蜂杂志》2010,30(3):33-33
中蜂抗巢虫能力远远低于意蜂。每年6、7月份中蜂巢脾上就会出现星星点点的“白头蛹”,我一直找不出原因。后来一次查蜂时,在一个快灭亡的小蜂群蜂脾上发现线条状的虫子,用蜂友介绍的敲打法,敲打巢脾,可见巢虫爬出。一般巢脾上出现零散的白头蛹,可说明已有巢虫。通过实践,  相似文献   

9.
张河勇 《蜜蜂杂志》2017,(11):26-27
一般饲养中蜂的蜂友,对于被巢虫侵害的巢脾,都会舍弃。尤其是用传统古法桶养的中蜂脾,由于无法完整地取出清除巢虫,只得忍痛割爱挖出销毁或者化蜡。  相似文献   

10.
中蜂抗巢虫能力远远低于意蜂。每年6、7月份中蜂巢脾上就会出现星星点点的白头蛹,我一直找不出原因。后来一次查蜂时,在一个快灭亡的小蜂群蜂脾上发现线条状的虫子,用蜂友介绍的敲打法,敲打巢脾,可见巢虫爬出。一般巢脾上出现零散的白头蛹,可说明已有巢虫。通过实践,我认为  相似文献   

11.
薛超雄 《蜜蜂杂志》2008,28(2):26-26
养蜂人都知道:"中蜂怕巢虫,西蜂怕螨".这就是说中蜂最怕巢虫危害.西蜂最怕大、小蜂螨危害.中蜂遭巢虫危害严重时不是飞逃,就是群势逐渐缩小,最后因老蜂慢慢死亡,又无新蜂接班而全群覆没.我对巢虫的治疗方法是:防、刮、敲、挑.  相似文献   

12.
选用材质坚硬、巢虫无法打洞潜入的毛竹或楠竹做材料 ,按巢框的尺寸做好上梁和边框 ,然后在上梁和两头安装边框位置的中间用凿子凿 2个四方小口 ,再将边框接上梁头用锯子锯成凸形 ,其尖头大小以能插入上梁小口略紧为好。然后将边框钉进上梁小口处。最后在边框安装下梁处用钻子钻 2个小洞 ,用钉子将下梁钉稳 ,再锯去巢框多余的地方 ,一个抗巢虫的巢框就制作好了。我使用竹质巢框多年 ,从未发现巢虫上脾危害 ,方便实用。另外 ,有条件的蜂友最好使用全水泥预制板蜂箱 ,抗巢虫效果好 ,转运蜂群安全 ,安静 ,不离脾 ,能提高养蜂经济效益。蜂友不妨…  相似文献   

13.
养蜂人都知道:"中蜂怕巢虫,西蜂怕螨".这就是说中蜂最怕巢虫危害.西蜂最怕大、小蜂螨危害.中蜂遭巢虫危害严重时不是飞逃,就是群势逐渐缩小,最后因老蜂慢慢死亡,又无新蜂接班而全群覆没.我对巢虫的治疗方法是:防、刮、敲、挑.  相似文献   

14.
用好巢门塑料隔王片可解决养中蜂的三个难题:一、预防巢虫巢虫难防治,市面上有的防治药物,重了伤蜂,轻了无效,很难把握。用巢门塑料隔王片,大蜡螟进不了箱。将巢门开在有巢脾的一侧,便于工蜂守卫,小蜡螟也进不去,加之蜂多于脾,基本可以防巢虫发生。蜡螟无法从巢门进入,不能在脾上产卵,就不用担心巢虫危害了。  相似文献   

15.
徐祖荫 《蜜蜂杂志》2020,40(5):41-41
湖北宜昌蜂友孙群于2020年2月中旬,转发给我他一个蜂友发给他的1段小视频,图像中显示1只意蜂工蜂(个体较大,体色偏黄,很显眼),在中蜂巢门口时而飞翔,时而停落在巢门口的起落板上。由于巢门口设有塑料防逃片,外出采集回巢的中蜂在巢门口显得有些拥挤。而这只意蜂工蜂只要看见带粉回巢的中蜂,便会紧随其后,伺机用下颏或足,迅速将回巢工蜂腿上的花粉扒一些下来。其实这只意蜂工蜂腿上也带有2团花粉,判断这只意蜂是还想再多带一些花粉回去。由于中蜂工蜂都急于回巢,对这只意蜂在身后扒窃花粉的行为并不是太理会,所以整个过程并无明显打斗。  相似文献   

16.
中蜂是我县土生土长的蜂种,个体小,适应性强,是农户喜爱饲养的蜂种,也适合专业饲养. 近期不少蜂友反映,中蜂群被巢虫危害严重.2013年6月15日,仪陇县金城镇石榴、北台、梭坡村二社、中坝乡红华村二社、双盘乡菊花村二社、金城镇退休干部职工休闲养蜂的6户人家共计饲养中蜂87群,活框饲养495框蜂,平均每群5~6框蜂(逃跑群19群未计算在内),被巢虫危害56群,占蜂群数的64.37%;没有被巢虫危害的中蜂群31群,占蜂群总数的35.63%.  相似文献   

17.
巢虫 (蜡螟 )是令广大饲养中蜂蜂友头痛的主要虫害之一 ,它蛀食巢脾 ,损伤蛹与幼虫 ,影响蜂群的健康发展 ,严重时蜂群飞逃 ,从而造成损失。本人是位业余饲养中蜂者 ,在实践中发现 ,采用巢框不布线 ,经常换下旧巢框 ,使蜂巢内巢框 (特别是上梁 )使用期尽量不超过 4个月。几年下来 ,均未发现巢虫上脾危害。我每隔 3~ 4个月便结合取蜜 ,将摇过蜜的巢脾沿上梁削下 ,移入事先准备好的新巢框内。将巢脾吊在巢框上 (绑脾法可参照《蜜蜂杂志》1999年第 1期 16页张绪林蜂友介绍的铁皮爪绑脾法 ) ,然后小心地放还原群 ,次日检查并纠正 ,如已粘好 ,去…  相似文献   

18.
意蜂抗巢虫力强,中蜂抗巢虫力弱,除了意蜂清巢能力较中蜂强以外,主要原因是意蜂采集树胶,而中蜂则不采树胶,蜂胶是否确有抗巢虫作用呢?为此,我对抽取的中蜂巢脾和意蜂巢脾作保存试验,在保存过程中不使用任何防蛀措施,任其蚀蛀。具体对  相似文献   

19.
正湖北宜昌蜂友孙群于今年2月中旬,转发给我一位蜂友发给他的一段小视频,图像中显示一只意蜂工蜂(个体较大,体色偏黄,很显眼),在中蜂巢门口时而飞翔,时而停落在巢门起落板上。由于巢门口设有塑料防逃片,外出采集归巢的中蜂在巢门口显得有些拥挤。而这只意蜂只要看见带粉回巢的中蜂,便会紧随其后,伺机将回巢中蜂腿上的花粉扒一些下来。其实这只意蜂自己腿上也带有两团花粉,判断这只意蜂是还想再多带一些花粉回去。由于中蜂工蜂急于回巢,对这只意蜂在身后偷窃花粉的行为并不理会,整个过程无明显打斗。  相似文献   

20.
黄世俊  黄革 《蜜蜂杂志》2003,(11):20-21
巢虫 ,中蜂之天敌。在南方一年繁殖 4~5代 ,虫口增殖快。它们蛀食巢脾 ,在巢脾上打隧道 ,所经之处 ,中蜂幼虫和虫蛹全部为之丧生。巢虫之害往往导致夏衰 ,继而影响秋繁 ,以致造成冬蜜和来年春蜜歉收。难怪有的蜂友说 ,中蜂好养 ,巢虫难治。防治巢虫 ,凡中蜂饲养者无不各穷其技 :振动法、日晒法、硫磺烟熏法、盐渍法、滴喷酒精法、水浸法、喷药法等 ,不下 10种 ,都收效甚微。结果是年年治巢虫 ,年年遭虫害。究其原因 ,皆为治标不治本 ,即有虫活动才治虫之故。有此教训 ,笔者认为 ,治虫之战 ,必须要换一种思路 ,换一套方法。众所周知 ,巢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