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鲁西牛、延边牛是我国的五大地方良种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五大牛种一直在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从役用转型为肉用,从农户散养转型为专业化规模养殖,从农耕工具转型为独立的现代肉用牛产业。从目前的情况看,转型取得了很大成绩,有的  相似文献   

2.
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鲁西牛、延边牛是我国的五大地方良种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五大牛种一直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从役用转型为肉用,从农户散养转型为专业化规模养殖,从农耕工具转型为独立的现代肉用牛产业.  相似文献   

3.
石璞  高翔 《中国牛业科学》2006,33(2):62-64,77
鲁西黄牛是1986年列入《中国牛品种志》中28个黄牛品种之一,与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延边牛并列为“五大地方良种牛”。2000年8月23日,农业部公布的78个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名录中,牛占了15个,其中就有鲁西黄牛。2004年1月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中,地方黄牛品种增加到了52个,鲁西黄牛仍作为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以其“体躯高大结实、役用能力强,肉用性能好”的特点,是发展和培育中国肉用牛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五大牛种转型记》一文中,记述了我国的五大地方良种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鲁西牛、延边牛,改革开改30多年来转型发展的情况。在全国肉牛业一片不景气的声浪中,五大牛种转型的成绩,让人们看到了亮点,看到了希望,这也许就是中国肉牛业崛起的先声,假以时日,一个独立的现代化的肉牛产业可能就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5.
谈秦川牛转型选育及杂交利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川牛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地方优良黄牛品种,秦川牛应该由役用方向向肉用方向转型。本文以眉县秦川牛良种选育示范基地为例,探讨了秦川牛转型的主要选育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保护晋南牛,主要是保护晋南牛的遗传基因。同时,以晋南牛的遗传基因为基础,将其转型为肉用牛,这样晋南牛的遗传基因就可以持续地保存下去。晋南牛是我国五大地方良种牛中惟一没有启动开发的牛种,需要急起直追。晋南牛的保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以后的转型开发提供了条件。一、晋南牛存栏量快速下降改革开放初期,在山西省运城市各县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晋南牛,可谓遍地有牛,巅峰时期晋南牛的存栏接近90万头。但仅仅过了30多年,在运城市的几百里川区已难觅晋  相似文献   

7.
4法系夏洛来牛对我国黄牛的改良作用4.1培育我国专门肉用牛品种十分珍贵的种源目前,我国有近1亿头黄牛,是世界养牛大国,也是第三大牛肉生产国;我国有47个黄牛品种和类型,其中五大地方良种黄牛-秦川牛、晋南牛、鲁西牛、南阳牛、延边牛闻名国内外,但按肉用指数BP I衡量,目前仍处  相似文献   

8.
保护晋南牛,主要是保护晋南牛的遗传基因。同时,以晋南牛的遗传基因为基础,将其转型为肉用牛,这样晋南牛的遗传基因就可以持续地保存下去。晋南牛是我国五大地方良种牛中惟一没有启动开发的牛种,需要急起直追。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五大牛种转型记》一文中,记述了我国的五大地方良种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鲁西牛、延边牛,改革开改30多年来转型发展的情况。在全国肉牛业一片不景气的声浪中,五大牛种转型的成绩,让人们看到了亮点,看到了希望,这也许就是中国肉牛业崛起的先声,假以时日,一个独立的现代化的肉牛产业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牛业科学》1992,18(1):47-48
鲁西黄牛是我国著名五大优良黄牛之一,具有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好的特点。我市是鲁西黄牛主要产区,历史上当地群众就有以成年牛育“膘牛”的习惯,解放初期,为保护耕牛发展,控制耕牛宰杀,以淘汰老病残牛来生产牛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我市养牛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并逐渐由役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兼用牛及肉用牛品种很多,但由于品种特性,适应性的限制,应用比较广泛的只有少数的几个品种,其中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利木赞牛是改良黄牛应用最多的三个父系品种,这几个品种在黑龙江省都有纯种繁育。现简介如下。1西门塔尔牛(SIMMENTAL...  相似文献   

12.
秦川牛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川牛是中国五大良种黄牛品种之一,具有优良的肉用品质,做好秦川牛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我国未来养牛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对秦川牛的选育、改良及存在问题,秦川牛未来的育种方向,技术路线和措施作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试论牛品种经济类型的形成与划分问题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传统方法将世界上成百上千的牛品种划分为乳用、肉用、兼用和役用牛四大经济类型。本文分析证明:以肉用性能中的肉块产量或肉质指标作为牛经济类型划分缺乏根据;试提出以产奶指数作为量值指标。经对国内外173个牛品种MPI值计算,提出乳用的MPI>7.9,肉用牛(包括役用牛)的MPI<2.4,而兼用牛为2.5≤MPI≤7.9。与传统方法相比,以MPI划分结果与前者吻合程度84.4%以上,且更简明,也避免了传统  相似文献   

14.
和牛是日本自己培育的专门肉用品种,目前已被国际社会公认是优良的肉用牛品种。在日本肉用牛品种中大部分是本国品种,占肉牛总量的67%,外来品种仅占33%。日本的主要肉牛品种有日本和牛和黑白花乳种肉牛。和牛包括:黑毛和牛、褐毛和牛、短角和牛、无角和牛。作者在日本进修过肉牛肥育技术(1983~1984),曾经亲自饲养过和牛,对和牛有一些了解,现介绍给同行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15.
商品肉用牛皱胃溃疡发生情况调查杨文友,王盛发(四川省忠县肉联厂,634300)牛皱胃溃疡在国外报道较多,国内对其尚无调查统计资料可查,流行病学规律和特征,也并不十分认识和了解,我们对其进行了的调查,报告于下。材料与方法62头商品肉用牛来源于忠县境内,...  相似文献   

16.
肉用西门塔尔牛与和牛杂交群体的肉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对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进行肉质性状比较,以期为肉品质性状遗传机制剖析及优质肉牛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收集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肉质性状表型数据,包括眼肌面积、剪切力、系水力、pH、肉色、脂肪颜色和大理石花纹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从而综合评价两群体的肉品质。结果显示,两群体的脂肪颜色、系水力及剪切力呈现两两正相关;肉色与脂肪颜色、pH呈正相关,且肉色与pH呈显著相关(P < 0.05),而系水力与pH、肉色和大理石花纹呈负相关。在两试验群体间,和牛杂交群体的大理石花纹、眼肌面积、pH性状表现为极显著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P < 0.01)。从性别比较来看,肉用西门塔尔牛母牛在大理石花纹、pH、剪切力等性状上极显著或显著优于公牛(P < 0.01;P < 0.05);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的肉色和剪切力性状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公牛(P < 0.05;P < 0.01)。总体而言,和牛杂交群体的肉质性能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内比较表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优于公牛,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低于公牛。  相似文献   

17.
利木赞牛是世界公认的优秀肉用牛品种,本站于2001年4月从加拿大引进了利木赞牛的冷冻胚胎,并开展了通过非手术方法移植到本地母牛体内进行生产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晋南牛导入外血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南牛是我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其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体型外貌一致、役用性能好、遗传性稳定等优良特性.为我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晋南牛作为生产资料,已很不适应,而作为生活资料来发展商品生产,则显得生长发育慢,肉用性能差,经济效益低.为了提高晋南牛的肉用性能,增加养牛效益,促进商品化生产的发展,我区于八六年引进了优良肉牛品种夏洛来、西门塔尔、利木赞等,对晋南牛进行杂交改良,截止目前改良配种晋南母牛80来万头次,产仔成活改良肉牛65万头.根据调查研究,杂交改良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我区黄牛杂交改良的方向问题 ,到底是发展乳用、肉用或兼用牛 ,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这里发表两篇不同看法的文章 ,希望能引起大家讨论、争鸣 ,以便统一见解和做法。在   讨论中 ,希望言之有据 ,用事实说话 ,比如杂种牛皮毛颜色问题怎么看待 ,是皮毛颜色重要还是 生产性能重要 ?又比如肉用牛的改良成果 ,特别是生产成本和国内外市场价格相比 ,经济效益    如何 ,到现在还缺乏报道 ,有的又认为市场鲜奶过剩了 ,再多就难卖了 ,有的又以为地方鲜奶难敌进口货 ,特别是参加世贸组织以后。牛的改良 ,在我区家畜中比较滞后 ,而潜力又最大 ,希望大家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20.
我国部分地区肉用牛群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 ̄1998年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四川等8省(区)部分地区采集肉用牛、肉役兼用黄牛及牦毛血清样品642份,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衣原体抗体。结果:肉用牛平均阳性检出率为32.6%(13.6% ̄72.7%);牦牛为18.7%(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