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引起奶牛养殖者对奶牛蹄病的重视,减少因奶牛蹄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笔者对临洮城区两个奶牛场472头不同胎次奶牛蹄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产奶牛1~6胎次发病率分别为11.63%,12.77%,16.00%,25.00%,26.67%和35.71%。说明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蹄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并且3胎以上产奶牛的发病率明显要高于1~2胎。从发病程度来看,1~5胎奶牛随着胎次的增加",中+,重"程度发病产奶牛比例逐渐加大,而"轻"程度发病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而6胎次的奶牛发病程度的变化与前者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2.
为了引起奶牛养殖者对奶牛蹄病的重视,减少因奶牛蹄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笔者对临洮城郊几个奶牛场的四百多头不同胎次奶牛的蹄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奶牛1~6胎次内随着胎次的增加,蹄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并且3胎以上产奶牛的发病率明显要高于1~2两胎。从发病程度来看,1~5胎随着胎次的增加"中+,重"程度发病产奶牛比例逐渐加大,而"轻"度发病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而6胎次的奶牛发病程度的变化与前者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3.
对蚌埠蚂蚁山奶牛场奶牛腐蹄病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奶牛1~≥6胎次腐蹄病的奶牛发病率分别为26.09%、27.64%、60.56%、68.09%、73.08%和81.25%,病蹄发病率分别是7.61%、8.13%、18.31%、23.40%、23.08%和23.44%,且3胎以上牛发病率明显大于1、2胎牛。就发病程度而言,1~5胎次间随着胎次的增加“中~ 、重”程度发病所占比例有逐渐加大的趋势,而“轻”程度发病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而6胎以上牛发病程度的变化与前者相反。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胎次、妊娠天数、围产时间、犊牛初生重及月份与奶牛产后疾病的相关性,为降低奶牛产后疾病发病率提供参考。本文调查了宁夏某场2 975头中国荷斯坦牛不同胎次、妊娠天数及月份等对奶牛产后疾病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及产后瘫痪的影响程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胎衣不下、乳房炎、蹄病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对子宫炎发病率的影响不明显,其中第6胎奶牛的产后发病率最高。5-7月份奶牛产后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妊娠天数和奶牛进入围产圈时间的增加使得产后疾病的发病率降低。犊牛初生重的增加使得奶牛胎衣不下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升高。患胎衣不下导致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率增加,患蹄病导致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率增加,产后瘫痪导致胎衣不下、乳房炎发病率增加。不同胎次、妊娠天数、产犊月份、围产时间和犊牛初生重对奶牛产后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和产后瘫痪有一定的影响,且产后疾病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奶牛蹄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促进奶牛业健康发展,笔者对某大型奶牛场开展了奶牛蹄病发生规律的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该奶牛场蹄病年平均发病率达24.2%,其中:不同季节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以第三季度最高,达39.8%;不同年龄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以5~7岁最高,达39.1%;不同胎次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以第4胎次最高,达45.4%;泌乳奶牛蹄病的发病率随泌乳量的增加而升高。自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来,该规模化奶牛场蹄病发病率逐年下降,由2006年的34.7%下降至2010年的11.9%,防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荷斯坦奶牛非本意淘汰的原因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荷斯坦奶牛非本意淘汰的原因及对策。方法:统计非本意淘汰奶牛数,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分析奶牛腐蹄病发病情况。结果:①奶牛非本意淘汰率为73.3%。②奶牛1胎~叟6胎各胎次隐性乳房炎的奶牛阳性率分别是47.82%、52.03%、52.11%、51.06%、52.84%及75.00%;乳区阳性率分别为23.07%、24.59%、25.70%、22.34%、23.08%和43.75%。③奶牛1~叟6胎各胎次腐蹄病的奶牛发病率分别为26.09%、27.64%、60.56%、68.09%、73.08%和81.25%,病蹄率分别是7.61%、8.13%、18.31%、23.40%、23.08%和23.44%,均在3胎以后明显大于1、2胎次。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济南郊区卫生和管理条件较好的大型奶牛场临床型奶牛乳房炎和隐性奶牛乳房炎与胎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奶牛场1~5胎次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于临床型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而两种不同型的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在6~9胎次奶牛表现相同,均为28.00%。临床型乳房炎除第3胎次稍有降低外,其余随胎次增多,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胎、2胎、3胎、4胎、6~9胎的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分别为3.86%、8.04%、5.26%、9.00%、10.00%、28.00%,不同胎次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胎次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依次为16.49%、29.15%、31.58%、20.07%、22.22%、28.00%,其中第3胎次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显著高于其它胎次发病率,且各组间也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总之,该奶牛场随奶牛胎次的增加,乳房炎总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6~9胎次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最高,其次为2、3胎次。  相似文献   

8.
对哈市某牛场2005年1月~2006年12月发生蹄病的284头奶牛,从泌乳量、胎次及发病月份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泌乳量在4500kg~6500kg之间的奶牛蹄病发生率最高,6500kg以上者发生蹄病的奶牛比例下降;2~4胎期间蹄病发生率较其他胎次期间发生率高;7~9月份蹄病发生率较其他月份高。蹄病发生后,泌乳量也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新疆石河子地区规模奶牛场奶牛肢蹄病病种和发病情况,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对石河子地区12家规模奶牛场饲养的5 659头成年奶牛进行了肢蹄病调查。结果发现:本地区共有14种肢蹄病发生,平均发病率为37.55%;蹄变形发病率最高(10.90%),其次是蹄叶炎(7.88%),蹄底刺伤和蹄底挫伤发病率较低(0.05%);蹄变形更易引起蹄叶炎的发生(P0.01),反过来,蹄叶炎也增加了蹄变形的发生风险;奶牛肢蹄病多发生于每年的3—5月;大量饲喂精料能促使奶牛蹄叶炎的发生;3~6胎次奶牛的肢蹄病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调查黑龙江垦区奶牛肢蹄病的发病情况,对黑龙江省农垦区某牛场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肢蹄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泌乳量在8 000 kg以上奶牛蹄病发生率较高;1~4胎、2~5岁奶牛肢蹄病发生率较高;5~9月份是奶牛肢蹄病的高发期。表明奶牛肢蹄病的发生与胎次、年龄、泌乳量和发病季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随着奶牛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大,肢蹄病逐渐成为仅次于乳房炎和繁殖疾病的奶牛第三大类疾病。研究表明,肢蹄病的发病率一般为20%~40%,严重危害奶牛生产和繁育。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奶牛肢蹄病危害及营养调控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对青海省湟中县某奶牛场2007—2010年间148头奶牛胎衣不下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奶牛胎衣不下在8月发病率较高,达55.56%;1~5胎与6~11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分别为17.21%和50.00%(P<0.01);产双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80.00%)明显高于产单胎奶牛(20.97%);上胎产后胎衣不下发病率(45.28%)明显高于胎衣自然脱落奶牛再次分娩的发病率(10.53%)。说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生与季节、胎次、胎儿数量、胎衣不下发生次数等因素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奶牛酮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几乎达到20%,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奶牛亚临床型酮病,症状不明显,这就给诊断和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流行特点各胎次的牛均可发病,以3~6胎发病最多,多发于产后第1个月内,大多出现于泌乳开始增加的第3周内,2个月后发病极少。冬夏两季多于春秋,高产牛多于低产牛。  相似文献   

14.
2014年8月-2017年4月,为掌握垦区奶牛白线病发病原因,对垦区范围内9个规模奶牛场饲养的8 139头奶牛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奶牛白线病发病率为1.30%~4.35%,平均发病率为2.58%;犊牛、青年牛发病率为0;每年6~10月是白线病发病高峰期,占总发病数的72.38%;5胎及5胎以上发病牛数占比43.54%。通过对运动场地面进行软化处理以及蹄部修理,能够有效降低奶牛白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分析新疆地区荷斯坦牛的发病情况,明确新疆地区荷斯坦牛的健康现状及主要的发病类型。通过对新疆地区某规模化牛场2015~2019年的荷斯坦牛兽医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各个疾病类型在不同年份、季节、胎次和年龄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乳房类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占所有患病牛的35%,其次是繁殖类疾病、消化类疾病、肢蹄类疾病、呼吸类疾病和其他类疾病,分别占所有患病牛的27%、23%、6%、5%和4%;随着年份的增加,总发病头次数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乳房类和繁殖类高发于其他各类疾病;根据季节的不同,乳房类疾病发病占比在四季中为各类疾病之首,繁殖类疾病秋、冬季发病占比高;各胎次中,1胎、6胎发病头次数较高,乳房类疾病为各胎次发病占比数之首;随着母牛年龄的增加,乳房类疾病在3~7岁均高发其他各类疾病。本研究为掌握牧场奶牛疾病发生类型和发病情况提供理论依据,为控制牧场奶牛患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石河子地区奶牛肢蹄病类型和发病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石河子地区规模奶牛场奶牛肢蹄病类型和发病情况,2013年2月~2015年4月,课题组对石河子地区12家规模奶牛场饲喂的5 659头成年奶牛进行了肢蹄病调查。结果发现,该地区共有14种肢蹄病,平均发病率为37.55%;蹄变形发病率最高(10.90%),其次是蹄叶炎(7.88%),发病率最低的是蹄底刺伤和蹄底挫伤(0.05%);蹄变形更易引起蹄叶炎(P0.01),蹄叶炎又能加剧蹄变形(P0.01);奶牛肢蹄病多发生于3~5月份;大量饲喂精料可导致奶牛蹄叶炎迅速发生;3~6胎奶牛的肢蹄病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奶牛蹄变形及蹄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蹄变形和蹄病是影响奶业生产的重要疾病。为了阐明奶牛蹄变形与遗传的关系 ,对某奶牛场 2 0 0 0年出生乳牛中的 3 7头蹄变形患牛进行了系谱调查 ,结果表明蹄变形与父系遗传有着某种联系。为了阐明奶牛蹄叶炎及腐蹄病的发病规律 ,从泌乳量、胎次、月份等 3方面对1 3 7头发生相关蹄病的奶牛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相关蹄病在高产奶牛、炎热多雨季节和第 2~ 4胎母牛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大庆地区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奶牛城饲养的奶牛进行跟踪记录,将1年内的奶牛胎衣不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生无季节性,而产公犊的奶牛发病率略高于产母犊.但是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奶牛患有胎衣不下的概率增高;产双胎的母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产单胎的母牛;流产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与正常分娩奶牛差异显著(P<0.05),说明奶牛胎次、流产、产双胎等因素对奶牛胎衣不下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两种不同饲喂方式的奶牛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两种饲喂方式对酮病发病率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酮病的发生与发病年龄、产后时间、胎次、产奶量以及酮病持续时间等指标的关系。结果发现:酮病多发生在奶牛产后2个月内,1个月左右为高发期。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方式下酮病的发病率较低,以1~3胎次的母牛发病率较高,且初胎牛的发病率最高,之后随胎次升高发病率逐渐降低。奶牛产奶量越高,酮病发病率也越高。当日产奶量在50kg以上时,发病率为62%;在40~50k时发病率为44%;在30—40kg时发病率为33%;在20~30kg时发病率为25%;当日产奶量在10~20k时,基本上没有牛只发病。结论表明,不同饲喂方式影响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奶牛酮病的发生与年龄、产后时间、胎次以及产奶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蹄变形指蹄的形状发生外形改变,影响生理机能。随着奶产量的提高,蹄变形发生增多。曾对9头公牛的859头女儿进行蹄形调查,有蹄变形的272头,蹄变形率占31.2%。当严重蹄变形时,可引发蹄病、四肢姿势异常。经过443头淘汰牛统计,因蹄变形、蹄病淘汰的占22.5%。1病因⑴胎次与发病各胎牛都有蹄变形发生,从3胎牛开始增高,5胎后逐渐下降,4~5胎发生最多,占发生总胎次的53.7%。⑵前蹄与后蹄都可发生蹄变形,但后蹄变形率高于前蹄。前蹄以长宽蹄形为多,后蹄以翻卷形为多。⑶蹄变形与饲养日粮中钙、磷供应不足或比例不当,磷、钙代谢不平衡,都可能是蹄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