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稻空间诱变性状变异及育种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水稻干种子 ,回收返地种植 ,考察其后代的性状表现及遗传变异 ,结果表明 :SP1代的大多数性状与地面对照种差异不明显 ;SP2 和SP3代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出现强烈的分离变异 ;SP4代的大部分性状已基本稳定 ;SP5 和SP6 代的绝大部分性状已经稳定。通过空间诱变 ,选育出了“赣早籼 47号”、“V5 1 2 1”、“卫紫香糯”和VR系列恢复系。讨论了空间诱变育种的机理、特点、周期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干种子经空间诱变,在距地面200-300km高空运行15天回收种植。结果表明sp1代出现了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降低,中后期生长不整齐,抽穗期不一致,不实率降低等现象。对sp2代群体调查的13个农艺性状,均出现广泛变异及正反两方向的强烈分离。并获得了绥96sp213-114,集7个主要农艺性状均优于ck的突变株。  相似文献   

3.
对籼稻品种\"籼小占\"、\"胜巴丝苗\"经空间诱变后的SP2代单株进行了品质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可以有效地创造品质性状变异,特别是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提高胶稠度级别,但对碱消值并未显著影响.还对空间诱变水稻品质性状变异与育种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对籼稻品种特籼占13经返回式卫星搭载空间诱变的21个高代(SP10)突变品系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以及稻瘟病抗性表现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参试的各突变品系大部分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均表现明显的变异,既有正向也有负向变异;不同突变品系对稻瘟病的抗性表现差异很大,同一突变品系对不同致病菌株的抗性表现差异也较大,表明空间诱变对稻瘟病抗性变异作用明显但较为复杂.从参试突变品系中可选出在株高、熟期、产量、外观品质和抗性等性状同时得到明显改良的新品种和新种质.  相似文献   

5.
春大豆空间诱变性状变异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神州 1号”飞船搭载的 3个春大豆品种 (“赣豆 4号”、“93 -3 9”和“93 -81”)进行了室内发芽和田间试验 ,结果表明 :与未搭载的相同品种相比 ,搭载后种子发芽势增强了 3 0~ 40个百分点 ,SP1 代全生育期缩短了 2~ 3d ,株高下降了 7.7~ 9.9cm ,单株总荚数有的增加 ( 4.0~ 1 0 .8荚 ) ,也有的下降 ( 3 .2荚 ) ;SP2 代的全生育期、株高和单株总荚数变异均较大。  相似文献   

6.
针对籼稻品种特华占经高空气球搭载空间诱变后产生的稳定特异矮秆突变体CHA-1,研究和考察了其主要的农艺、经济以及生理性状的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与原种特华占相比,突变体CHA-1在多个性状上同时发生了正向或负向变异,其中株高明显变矮,单株穗质量、穗长、第一枝梗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谷粒宽和着粒密度明显发生了负向变异,但有效穗数明显增多,谷粒长宽比增大.CHA-1在开花习性上与原种相比变化不大,但其柱头外露率有所增加,花粉育性和生活力都有所降低,花粉粒大小呈现出大、中、小3种类型的变异.  相似文献   

7.
甜椒空间诱变M3代产量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空间诱变甜椒M3代进行了产量性状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空间诱变甜椒的3个产量性状(单株产量、单果重和单株果数)在M3代变异的分群趋于稳定,3个性状在株系内出现一定的单株间变异,但均小于株系间变异,说明人工选择策略宜以优选株系为主,同时辅以单株选择。单株产量和单株果数在群间的差异不显著,单果重在群间的差异极显著;单果重和单株果数对单株产量均有正向的直接作用和综合作用,但单果重和单株果数间呈负相关,因此对株系的筛选策略宜采取挑选单株产量高、单果重大、单株果数适中的株系。优选的株系为B3、B7、A3、C2、C6、B5、B2和B1。  相似文献   

8.
空间条件诱发水稻突变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索空间条件对水稻干种子的诱变作用,对晚香糯ZR9纯系的单株种子经高空气球和返回式卫星搭载处理后在地面种植,对筛选出已稳定遗传的矮秆、早熟糯稻突变系航育1号和矮秆、中熟粳稻突变系香粳10号进行了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个突变系的矮生性均受1对sd1基因控制。运用50个随机引物对原种ZR9和2个突变系进行多态性研究,ZR9与航育1号之间的多态性为6.46%,与香粳10号为4.05%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春小麦空间诱变后代的变异,对经返地卫星搭载纯系小麦龙麦26和克丰10号航天诱变种子种植后选育出的7份品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其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品系较原品种在农艺性状上均有所变异,但差异不显著。变异品系与亲本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微卫星多态性,在有效扩增的27对引物中出现3种突变类型:扩增片段增多、扩增片段减少和扩增片段长度有差异,出现的单一突变类型居多。  相似文献   

10.
利用航天搭载处理水稻恢复系R998、桂99和航恢七号种子,从诱变后代中筛选突变体,考察了突变体对不同类型不育系恢复力的变化及其一般配合力,并用水稻SSR引物分析了突变株系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空间诱变能引起籼稻恢复系恢复力的变异;与对照相比,突变体与不育系测交杂种F1的花粉育性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尤其是出现由恢复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空间诱变技术培育出适合新疆气候种植的优质水稻新品种.[方法]水稻品种新稻11号干种子搭载返回式卫星,经诱变处理后将种子在地面种植,经过多年后代系谱选育,调查后代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选育出的优良品系参加新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F1代出现变异单株;F2代群体的单株间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出现了强烈的后代分离,F3代个别株系开始稳定.F4代基本进入稳定状态,从中筛选出结实率高、产量高,食味佳,整精米率高(抗爆腰),抗病性强的突变株系.[结论]水稻品种新稻11号干种子经空间诱变所产生的变异频率高,变异幅度大,并能够稳定的遗传给后代[1].经系谱选育,育成一个适合新疆干燥气候条件下种植的抗爆腰型、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新稻39号.  相似文献   

12.
作物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综述了空间条件诱导对作物育种的效应及其特点,概括了我国作物空间中的成就,展望了作物空间诱变育种 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水稻辐射与航天诱变育种研究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诱变育种的特点,国内外简况及湖南省在水稻诱变育种领域的成就。至2006年止,通过省级审定的水稻突变品种有24个,并育成了一批通过地(市)级审定的品种,同时获得了一批优质、抗病、矮秆、早熟及具有恢复能力的新种质资源;诱变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000万hm^2以上;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并提出了在发展该项研究领域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动态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是将水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航天器(卫星),经过空间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在地面选择有益变异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与常规育种相比,航天诱变育种具有诱变频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有利突变体多等特点。目前普遍认同产生变异的主要因素有微重力、强幅射、转座子活化和高真空等,并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水平以及细胞学水平开展空间诱变机理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我国自1988年首次通过卫星搭载开展水稻航天诱变育种以来,已有9个育成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其中“华航一号”等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审定。鉴于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其可望成为推动21世纪水稻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通过搭载“实践八号”农业育种卫星,研究了2个三系杂交稻保持系HT-B和Y华农B 航天搭载诱变后代的性状变异及保持力变异的情况.结果表明:诱变SP1代在发芽率、芽长、苗高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他农艺经济性状与对照差异不明显;SP2、SP3代的多个农艺经济性状发生了正、负向变异,不同材料不同性状诱变效果不同;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变异幅度大,突变体中出现了直链淀粉质量分数(w)极低的糯性突变体(w=1.66%)和极高的突变体(w=38.03%%).以SP4代突变株系与对应不育系测交,考察测交F1代的花粉育性和套袋自交结实率,结果表明SP4代突变株系相对于对应不育系的保持力发生了较大改变,测交F1代中出现了完全可育的株系.结合农艺经济性状,可从中选育出优良的保持系新种质.  相似文献   

16.
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抗稻瘟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空间诱变育种抗病性研究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利用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已选育出一些抗稻瘟病新品种和新抗源.文章对水稻空间诱变稻瘟病抗性变异特点及空间诱变抗稻瘟病育种成果,以及空间诱变稻瘟病抗性变异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抗稻瘟病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卫星搭载处理对鸡冠花SP1代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卫星搭载对鸡冠花SP1代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等生物学性状的效应,结果表明:卫星搭载处理对种子萌发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提高了7.28个百分点和13.36%;SP1代平均单株籽粒产量为0.936 g,比原品种降低了24.94%,但千粒重比原品种高;SP1代群体植株与原品种植株在生长发育上无显著区别,但可发现一些具叶色、冠形和冠色变化的潜在变异株。  相似文献   

18.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mutagenic effects of space environment on seedling growth in M1 generation and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in M2 generation in rice. Two types of lines of growth promotion (GP) and growth suppression (G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a sensitive japonica Lemont and a nonsensitive indica Teqing to compare the mutation frequency and mutagenic efficiency for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in the M2 generation. Space environment resulted in 34.9% higher seedling height (SH) in the GP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and 39.1% lower in the GS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an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seed fertility (SF)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M2, mutants of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can be induced by space treatment in both the two groups with lower mutation frequency and mutagenic efficiency in the GP group than in the GS gro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hysiological damages in M1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γ-rays irradiation treatment. Mutation frequency and mutagenic efficiency of heading date in M2 were higher in the GS group than in the GP group, and the opposite was true for mutagenic efficiency of plant height although the mutation frequency vari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mutation frequencies of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induced by space environment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by γ-rays irradiation, but the mutagenic efficiency was the opposite for most of the traits. For the GP and GS of seedlings induced by space environment, the GS had higher mutation frequency and mutagenic efficiency for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than the GP in 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