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浪淘沙·咏茶(二○○二年一月五日 )羞涩阮囊空 ,两袖清风 ,征途回马一衰翁。鸿案尘封谁慰我 ?永忆炉红。安得挟珠峰 ,煮得冰融 ,春江雪浪浴芳丛 ?独对壶天消万念 ,香溢寰中 !夏智发岭头茶果园(二○○二年二月七日 )无限风光集岭头 ,此中春色四时幽 ;童心不老银锄舞 ,万里腾骧志未休。八十人生弹指过 ,雄心尚欲改山河 ;等闲不放春光去 ,汗洒枝间硕果多。三省风光翠欲流 ,四乡景色一门收 ;梯田级级环山绕 ,茶果飘香花径幽。临江仙·咏茶赠方为民先生(二○○二年二月二十日 )盛世商潮腾四海 ,偷闲小憩壶天。春芽遥奇白云边 ,相思凭品味 ,想象…  相似文献   

2.
姚义泗 《农业考古》2005,(2):156-156
读杜甫《兵车行》,步其韵反其意而用之。茶馨馨,水漂漂,佳茗香馥味独娇。宾朋欢聚茶恭候,清香飘逸青云寮。欢谈携手眉眼笑,笑声弥漫歌如潮。座旁饮者问茶人,茶人但云品茗频!或从四季夏清和,便至腊月冬怡然。品时齿颊吻润喉,杯中香韵爽心欢。茶寮茶客心似水,品茶闻香意未已!君不知,九州茶魂万古留,江东闽浙园田里,瑞草遍野勃生机,茗芽翠绿春秋时。况复耕夫洒热汗,呕心沥血痴又迷。陆羽茶圣训,品评有宏论。继如卢仝诗,蔡襄编《茶录》,嗜茶儒佛道,民众沿成俗。酒倾贪婪恶,反是茗饮好。茶性清静养气神,高粱浓酒梦魂杳。君不见,华夏悠,古今饮者身…  相似文献   

3.
尔泰 《农业考古》2007,(2):131-131
一垂老最恨昝刻短如茶便觉日月长品得闲情香如许任他镜里鬓侵霜二虽煮沱茶游滇池卜少捧杯劝尝试一饮七窍皆挪位满船老少乐不支三尝闻沱茶可延年一沱市价逾千钱故人赐我茶一饼高谊何止值万千四惯作牛饮不识茶老来学作陆羽客近时喜得宜兴杯浅斟细啜附风雅谢友人赐沱茶$江西省文联@尔泰  相似文献   

4.
茶诗六首     
春茶不待东风几度催,绿芽先带笑颜开。孤芳偏爱他人赏,引得茶姑结队来。夏茶夏日如金不厌长,好风吹送满园香。小姑采得盈筐后,且傍茶阴偶纳凉。对茶吟人耽佳酿甘成醉,我爱茗香足醒眠。自笑俗人多雅致,半生结得好茶缘。平日矜持醉后狂,醉乡风味我难尝。书香情趣陶然处,最喜茶乡是故乡。大写奇经溯陆公,烹来七盏羡卢金。品茶细味茶文化,莫付匆匆一饮中。秋茶玉露金风初报秋,茶枝依旧绿如绸。一杯饮后精神爽,喜庆今年已创收。冬茶枝头花放喷清香,精管茶园参亦忙。勤恳施肥且防冻,来春簇簇着新装。茶姑为恋东邻俊秀郎,茶忙时节试…  相似文献   

5.
清帝爱新觉罗·弘历,在清王朝的帝王中可谓继康熙之后的佼佼者。他不仅能征善战,武功高强,亦功于心计,运筹推幄,琴棋书画诗无不通晓。他以诗言志,即兴抒怀。一生中留下的诗文最多。除此之外,最大嗜好就是饮茶了。与茶神交,品茶成癖,嗜茶如命。即使退位颐养天年时,亦是如此。大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而乾隆听罢,幽默地答:“君不可一日无茶”。甚至在御花园中专设饮茶亭,悠哉,品茶。《承德府志》成书于道光九年,重订于光绪十三年。书中记录了乾隆皇帝两首论茶诗。高宗御制汲伊逊水烹茶诗所遇名泉必试品,扬子第一故…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文化一旦被统治阶级所提倡,被文人学士所崇尚,尤其是作为教化、风习来出现,上风下渐,必然要渗透和影响到民间,从而形成一种习俗。西南人的饮茶习俗也是这样形成的。当汉化之风渐起,汉俗成为风尚时,自然西南人也就学汉人饮起茶来。然而,西南人的茶俗亦是有其特点的。西南人敬茶有一定规矩。讲究的人家有所谓一三道茶”:一道茶不饮,只是表示迎客,敬客;二道茶是深谈、畅饮;三道茶上来即表示主人送客了。在这里西南人将茶的自然属性与功能与交友之道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客初至,谈未深,茶尚淡,故仅示敬意而并非真饮;淡既…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城步山区普通人群饮用三叶虫茶的民族习俗,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当面访问,考察了湖南省城步山区城镇和农村人口(647人)的饮用虫茶情况.结果发现:普通人群饮虫茶率为77.7%,年饮虫茶率为52.5%,且地区间和民族间差异极显著;13.1%的男性和9.3%的女性饮虫茶者每天均饮虫茶;样本人均年虫茶消耗量为136.17 g,饮虫茶率随年龄增加而稍有增加;在饮虫茶者中,61.4%的男性和54.6%的女性每周饮1次或以上;81.0%的饮虫茶者选择饮用虫茶是因为当地和家中一直延续饮虫茶习惯;83.5%的虫茶由家庭手工制作;100%的饮茶者确定饮用虫茶后无不良反应.饮三叶虫茶是湖南城步山区普遍的传统社会行为,特别在其主产地长安营村,几乎人人饮虫茶,但当前虫茶自产自销的消费模式阻碍了虫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茶,品出味来之后,便生发许多拟人化了的比较。比如在我看来,江苏太湖的碧螺春尤如江南水乡的小家碧玉;浙江杭州的龙井则为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香草美女,相得益彰,倒也比得妥贴。无怪东坡居士有“从来佳茗似佳人”这一说。我本钱塘人,习饮龙井茶。龙井“无味之味至味也”,一杯在握,看尔等它茶,多少有点不太通情理的居高临下,仿佛有些自以为是的京都人氏看到外省边民。去茗叟庄晚芳先生家,这位从教五十年的浙江农大茶学老教授,每每赐我开化龙顶,言说此为上好烘青。打开闻闻,并无扑鼻之香,亦无娆媚之姿。静心迸息细闻,奇了,幽兰之气竟若有若无悠悠然而来,袅袅不绝,逐渐浓烈。那色泽呢,干时褐绿,上附白毫茸茸,细眉一  相似文献   

9.
我本爱茶     
我虽不太懂茶,但爱茶,我爱那绿茶的清新,红茶的浓郁,花茶的芬芳。更喜欢饮茶时的那份恬然淡雅。有人说,爱酒的人乐观,爱茶的人悲现。我不赞同,却认为饮茶可以提神解渴,还可以修身养性。久别重逢的人如若围坐在散发着沁人的茶香的小几旁,重叙往事,会别有一番情趣,而临别之人,与其迷醉于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苦楚之中,倒不如喝杯茶,清醒地道声别,人生何处不相逢!我喜欢在清水绿叶中品尝那岁月流逝的味道;更喜欢饮茶后两腋生风的超然与安适,喜欢茶香中弥散的那份从容和真情。我之所以爱茶,是因为茶水中揉进了岁…  相似文献   

10.
普洱清香久入诗 ,何期有谱竟如斯。存心一念非贪我 ,念一果然为得之。后记 :癸未春 ,与香白 (念一 )兄晤谈厦门。香翁得一册《普洱茶谱》 ,予艳慕十分。香翁即为我舍老脸而又索一册为赠。心甚感之 ,此亦吾与香翁一段茶缘也。口占一绝 ,题香翁之一册以为纪念。夫人生之缘份亦可叹也 !茫茫人海 ,同门同好 ,此真吾与香翁三世缘也。陈云君记于厦门。香白附记 :《普洱茶谱》乃厦门海峡茶都荣源茶庄小茶友王智育所赠。赠香白(念一)兄!天津@陈云君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三月间,我完完全全为了“茶事”而造访茶的故乡——中国。我先到福建的福安市出席“福安茶文化交流会”,过后继程往湖南常德市,参加“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聆听了中国及其他与会国家的茶艺专家和茶文化大师的精辟演讲,并且有幸当面向他们请教茶学和茶艺之后,深切领悟到“茶”在生活中所扮演的真正角色,我庆幸“爱”茶爱对了路,茶的天地竟然是那么辽阔、博大。我因此而矢言将为弘扬茶文化事业尽一份棉力。从神农尝百草,采茶而饮之开始,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喝茶的民族。新加坡开埠不到两百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茶喝。中国华南一带,尤其是福建、广东人下南洋谋生时,胼手胝  相似文献   

12.
茶事诗抄     
茶德颂廉美和敬,作为中国茶德,是茶坛泰斗庄晚芳先生提出来的。他把“廉美和敬”阐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相处,敬爱为人。”现据庄老阐释圆成一绝。廉俭育德清廉好,美真康乐乐融融。和诚相处重茶礼,敬爱为人乐无穷。蒋府品茶五月四日,余同传贤君、湘松君、智祥君于蒋东庭先生中堂品茶,那雨前采制的新芽──“庐山云雾”茶,亮丽嫩绿,清香四溢。翠绿新芽自溢香,杯中舒展映春光。会心微笑情怀畅,醉了心田入梦乡。(1)注:(1)饮茶有顷,余打盹矣。陪《朝日新闻》中国总局加藤千洋先生一行造访陆羽故里5月6日上午,我同省外办…  相似文献   

13.
方振川 《农业考古》2005,(2):354-356
寄兰州俞明光叔父二首2003年7月27日采得空庭茉莉花,心香瓣瓣荫春芽;玉门杨柳牵人梦,可对沙壶念老家?春芳野发号金银,香寄兰州慰远人;可煮天涯清淡水,衔杯细品故园亲!寄南昌桃花敬老院李世明伯母二首2003年7月27日茉莉香飘婺绿茶,乡情无限寄天涯;桃花院已牵心久,几立楼头月影斜!金银花荫婺源茶,可对瓷杯念故家?侄女成非遗侄婿,洪都牵梦梦偏多。夏智发茶果园2004年8月4日莫道愚公鬓已秋,童颜弈弈逐潮流。虽无臂力惊人世,却有雄心动地球。三省风光娱土屋,一壶香茗醉神州。花山果圃春长在,到此何妨尽兴游!在夏智发茶果园中摘桃即兴二首2004年8…  相似文献   

14.
将进茶     
李茂荣 《农业考古》2006,(2):159-159,183
君不见狮峰千仞傍湖西(2),郁郁葱葱笼天低。君不见茶人十万江城聚,高冲浅啜世称奇。南方嘉木似仙媛(3),千呼万唤出深山。玉叶翩翩杯中舞,清香幽韵涤尘烦。益寿康宁至为乐,七碗胜过三百盏(4)。颜鲁公、皎然僧(5),诗千载、谊长存。且试虎跑水,与君戏作泉中乐;漫品龙井茶,为君细述  相似文献   

15.
杨万里茶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诗人一生与茶结缘,不可一日无茶。他歌咏了茶的清香与茶瓯的别趣,描述了茶的解乏、提神、驱睡等功能,也提及饮法不当导致疾病的烦恼。杨万里对煮茶之水,茶叶品质以及分茶技艺的生动描述,有利于读者认识宋代茶生活,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在文学上,茶成为诗人生活中重要的媒介。杨万里用茶来同文士交往,所作茶诗体现出浓郁的家乡情结。他还以茶来论诗和品诗,品题中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相似文献   

16.
茶癖(外一章)江西省上饶地区群艺馆徐立忠不知什么时候起,我有了茶癖。无论何时何地,没有茶就打不起精神。劳碌一生,没有茶就没有闲情。案头上没有茶,便不能写诗作文;闲聊中没有茶,便不去谈英雄,论古今;作客进门,喝一盎便知其味是淡是浓。茶中有饮不尽的乡思,...  相似文献   

17.
李传轼 《农业考古》2002,(2):194-194
明人许次纾 ( 1 546— 1 6 0 4 )在万历 2 5年 ( 1 597)写了一本《茶疏》 ,这是继陆羽《茶经》之后 ,茶文化上的一部力作。凡是学茶的人 ,特别是喜欢研究茶史的人恐怕没有不阅读此书者。明朝是我国制茶工艺全面发展继往开来的光辉时代。元朝贡茶仍为饼茶 ,饮茶仍为烹饮。到了明朝“杀青”就改蒸为炒 (粗茶蒸、嫩茶炒 ) ,饮茶由烹饮改为冲泡 ,末茶产量也大减 ,从而形成为散茶独盛的局面。特别是洪武 2 4年 ( 1 391 ) 9月朱元璋命罢龙团、凤饼改为制芽以进。从而使六大茶类制茶工艺相继形成。许次纾的《茶疏》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写成的。《茶疏…  相似文献   

18.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犹如我们称京剧为“国剧”一样,是“累日不食犹得,不可一日无茶”的“国饮”(唐·杨烨《膳夫经手录》)。我国的饮茶历史最悠久,正如茶圣陆羽所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耀,晋有刘棍、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济时侵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同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可谓渊源流长。中国又是茶文化的源头。我们的祖先从茶的含嚼阶段走来,经过了漫长的进化和探索。“柴米油盐酱醋茶”,曾几何时,茶叶从“开门七件事”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品茶三记     
自陆羽《茶经》问世后,论茶者层出不穷。可见,茶之道难以论尽,其品饮的精神方面更是如此。我饮茶多年,虽对茶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认识有限,但亦有所得,现摭之于篇,名曰三记。独品“云绿”夏日的一个中午,气温高达34℃,空气也似凝而不动了,室内静如世外。我沏一杯“雪水云绿”置桌上。这茶来自浙江桐庐雪水天堂山,是朋友捎来的,说此茶是上品,极不易得。少顷,启盖,杯中便飘出清醇之香,见新绿澄澈的茶汤中,嫩芽似莲蕊初绽,使人悠然生出喜悦之情。细吸一口,味道真是好极了,且见杯中莲蕊艳姿秀态,恍觉是从茶中唤出来的佳人…  相似文献   

20.
巩志 《农业考古》2003,(4):307-308
清朝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是继宋徽宗赵佶以后的又一位嗜茶、爱茶、咏茶的皇帝 ,他写了 30 0多首茶诗 ,收集在《御制诗》初集———五集里 ,仅《中国茶文化经典》就收集了近2 0 0首。嘉庆元年 ( 1 796 ) ,弘历禅位给皇太子禺页琰 (仁宗 ) ,自称太上皇。他的禅位意愿在朝堂提出 ,有的老臣进谏 :“国不可一日无君”。弘历戏答曰 :“君不可一日无茶。”虽是随口戏言 ,足见他是一个真正的有茶癖的茶瘾君王。乾隆在位期间 ,曾七次下江南 ,写有《焙茶坞》诗和题唐伯虎《品茶图》、文征明《茶具图》等诗 ,对古代茶事无不涉及。到过杭州狮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