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土地利用的变化对水土流失有着重要的影响,近15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同时造成了一些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虽然较轻微但也会在局地影响经济发展。因此,研究上海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对水土保持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研究发现,上海市近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如下:2000—2015年,研究区总体上耕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和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变化不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为耕地、草地与未利用土地变化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与林地。  相似文献   

2.
利用不同时区的遥感影像解译成果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支持下,分析西昌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及变化速率等。研究表明,自2009-2018年这9年间,西昌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林地、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研究区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减少;工矿居民土地的主要来源是耕地。林地的主要来源是未利用地;从土地利用稳定性来看,工矿居民用地相对不稳定;应该加强未利用地的使用,盘活存量土地避免盲目占用其他土地。  相似文献   

3.
基于1986年、1995年、200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15年的Landsat 8 OLI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分形理论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滇西北地区30 a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均是林地占绝对优势,其比例均在64%以上,城乡工矿用地面积最小,面积比例均不足1%,水域除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均呈上升趋势,城乡工矿用地变化最大;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主要存在于林地—草地—耕地三者之间,2005—2015年间,三者间转换面积达到最大;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形特征表现为林地、草地、城乡居住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斑块形状趋于稳定,而耕地和水域趋于活跃状态;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复杂,景观总体破碎化加剧,连通度增强。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Shannon信息熵理论,分析研究了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动态变化,并对影响信息熵值大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997~2004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较全国水平低,熵值呈现单调递增趋势,说明该区土地利用系统朝相对无序状态演变.在8个土地利用一级类型中,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的有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它们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正相关;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有耕地、牧草地和水域,它们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负相关.其中,林地和耕地的面积与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变化显著相关,是信息熵值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然后依次为园地、交通用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地和水域.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6-2006年包头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模型,对包头市土地利用10年间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牧草地和耕地是包头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二者总和超过全市总土地面积的90%.10年期间,包头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林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未利用土地呈逐年上升趋势.用地主要以耕地向林地、交通运输用地、居民点工矿用地转移以及水利设施用地向林地、园地、牧草地转移为主.经济发展、城镇化、人口增长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包头市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宋成舜  翟文侠  汤进华  杨旺舟  董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498-2500,2502
利用1983~2003年土地统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相关模型,对湖南南县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水域占主导地位,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高。②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所占比例有所减小,园地、交通用地、水域所占比例有所增加。③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均变化率为0.57%,反映南县土地利用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园地的变化速度最大,其次是牧草地和林地,再次是水域、未利用地、交通用地和耕地,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最小。④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小于零,全县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⑤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优势度指数则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河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0~2000年间,河西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面积和居民地、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持续扩大,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趋于减少;动态过程以未利用地向耕地和建设地转化,草地向耕地转化最为明显。主要土地利用转变类型大多与耕地有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导致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植被破坏等,使该区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相似文献   

8.
以阜康市为例,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分形模型,计算了阜康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阜康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面积-周长双对数关系显著,即阜康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形结构客观存在;各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分维数存在差异,分维数最大的是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1.4096,最小的是耕地,为1.0986;在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指数中,耕地的稳定性指数最高,为0.4014,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稳定性指数最低,为0.0904;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分维数为1.2403,偏离随机运动值较大,说明土地利用类型总的趋势是比较稳定的。  相似文献   

9.
桃林口水库水源涵养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桃林口水库水源涵养区为研究对象,以"3S"技术为平台,分别利用不同时期TM遥感影像资料(1993年、2000年和2008年),结合地面调查与历史资料,采用遥感图像解译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研究区域内不同时期景观类型分布图,重点对植被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式等信息进行提取,分析景观要素随时间推移变化过程,全面掌握生态修复前后区域景观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耕地面积、草地面积和未利用土地面积从1993年以来呈减少趋势,而林地面积、水域面积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则呈增加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水域、草地、耕地、居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10.
收集江苏扬州市2005—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基于熵权的TOPSIS方法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并使用Microsoft Excel函数分析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数据,综合评价其合理性.结果显示:2005—2013年,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度总体保持在43%以上;从时间维度看,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趋势,2008—2009年下降趋势明显,且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显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其影响程度不同,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耕地对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的影响程度最大.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长,对优化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银川市土地利用时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志玲  张晓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96-6799
根据2003~2007年银川市土地利用及其动态变化数据,分别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率、变化强度指数和变化速度以及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对这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的时序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7年,银川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未利用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每年下降的幅度最大;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水域用地迅速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每年的增加幅度最大;园地和林地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对新疆孔雀河流域1973年(MSS)、1990年(TM)、1999年(ETM)3个时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得到了研究区3个时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的基础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构成比重、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73~1999年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结构的重心,由草地、林地、盐碱地,转向草地、耕地、盐碱地,草地始终是研究区内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革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林地、水域、盐碱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戈壁、沼泽面积减少幅度相对较小,沙地、裸岩石砾地的面积基本不变;区内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程度非常剧烈;区内土地利用程度逐年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处于发展期。  相似文献   

13.
跨越式发展下的乌鲁木齐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用乌鲁木齐市2005─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5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2005─2010年间,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但各个类型的土地利用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与草地的面积有了明显的下降,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的面积增长显著。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总体变化看,乌鲁木齐市的生态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耕地及草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明显降低。在各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中,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的服务价值下降明显,而娱乐文化功能有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徐春迪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365-7367
利用1988年9月、2000年5月、2004年6月3个时期的陆地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宝鸡市金渭2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选取了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指数4个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利用RS和GIS信息处理技术,对宝鸡市金渭2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趋势和基本特征是: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园地面积迅速增加,同时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林地呈现减少趋势,而未利用地有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以TM影像为基本信息源,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详查数据,分析了烟台地区1992~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格局.结果表明:1992~1995年烟台地区居民工矿建设及交通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和水域面积则呈减少趋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未开发土地利用难度较大,耕地后备资源贫乏.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大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庆市1978—2001年5期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TM数据,在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应用马尔可夫理论,对大庆市未来几十年土地利用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和定量预测。研究表明:大庆市耕地、林地、居民用地增加明显,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显著减少。大庆市2010年后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是耕地、林地和居民用地在逐年增加,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逐年减少。这种变化将持续很长时间,直到相对稳定状态时,耕地占54.80%,林地6.72%,草地13.06%,水域5.92%,居民用地7.13%,未利用土地12.07%。  相似文献   

17.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市近2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动态模型表明:农用地总体在减少;耕地和草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园地面积增幅较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较为显著;未利用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从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的增加、GDP的增长不是...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5年和2005年两期TM遥感影像,综合利用RS和GIS技术,研究了大通县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从1995年到2005年10年期间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通县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及面积变化明显,林地、水域及建设用地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林地增长最显著,成为最大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草地总面积呈现减少趋势,但高覆被草地面积明显增加;耕地及未利用地均呈减少趋势;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之间的转换很强烈,相互转换面积186 894.97hm2,占总面积的60.18%,其中草地转出为林地面积达68 040.88hm2,占发生转变总量的36.41%.研究结果可为该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河套农业区塔尔湖地区1973-2015年的5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应用分层提取和监督分类方法,获取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信息,并对土地利用/覆盖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2年来,塔尔湖地区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耕地面积除在1987-1995年有所降低外,基本保持着每年0.4%的速率增长.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未利用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中以沙地面积减少最多.土地盐碱化总面积在1973-2006年稳步降低,而在2006年后转为增长.塔尔湖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受控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1973-2015年研究区在土壤盐碱化改良和沙漠化防治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但2006-2015年不合理的灌溉和耕地的过度利用使得土壤盐碱化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0.
以黄冈市为研究区域,利用RS和GIS技术对Landsa5 TM影像进行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黄冈市2001年和2009年两期土地利用信息,生成土地利用类型转置矩阵,应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黄冈市土地利用的未来时空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9年间黄冈市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类型一直处于增长趋势,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其他类型增幅较小;林地、裸地和水体面积处于下降趋势,其中林地下降最快,其次是裸地,而水体下降较小。黄冈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总变化面积大小为:其他类型耕地建设用地裸地林地水体沙洲,沙洲、耕地和林地的变化速度快,其他3种类型的变化速度相对较慢;沙洲、裸地和水体的年变化率较大,其中沙洲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