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并在间伐后的林窗、林隙下套种阔叶树种木荷。对试验地杉木和木荷生长情况进行4 a的持续调查,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对杉木林分的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显著提高了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和单株材积,且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上述生长指标也不断增大。试验还表明,随着杉木林分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内套种的木荷植株胸径、树高、冠幅呈上升趋势,同时间伐后3a内各处理植株的胸径、树高和冠幅较套种时相关指标均有增加。试验说明合理抚育间伐和林下套种,有利于保留杉木和林下套种木荷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的关键技术及生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县开展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套种试验,采用上层杉木保留株数600株·hm~(-2)、900株·hm~(-2)和1 200株·hm~(-2)等3种主处理、4个不同层次经营措施为副处理开展裂区实验设计,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杉木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林分立木材积等主要因子增长量存在差异;杉木保留密度越大,草珊瑚平均株高越高,草珊瑚成活率也越高,但过高会造成草珊瑚生长比较孱弱,萌蘖能力降低;草珊瑚现存丛数、平均基径、地上部分生物量均以杉木上层林保留密度900株/hm~2最高,600株/hm~2次之,1 200株/hm~2最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林经营密度600~900株/hm~2,采用等高线整地、施基肥、追肥等较集约的经营措施,不仅有利于杉木生长,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草珊瑚生物量。  相似文献   

3.
在12年生杉木人工纯林中进行不同强度间伐后套种丝栗栲,对林分的生长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有杉木林间伐后,保留杉木1 110~1 350株/hm2,林下丝栗栲生长状况良好,而且能够促进上层保留杉木林木的生长,形成层次明显的复层林分。方差分析结果也显示,三种不同保留密度的杉木林分套种丝栗栲后,杉木单株材积生长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杉木丝栗栲复层林分杉木单株材积明显增长,有利于培育杉木大径材,且保育了一定数量乡土阔叶树种,有利于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建议在闽西北林区适宜林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省顺昌县杉木-闽楠复层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保留密度杉木林下套种闽楠的林分生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杉木保留密度的增加,闽楠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冠幅、枝下高以及最大分枝粗均降低。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180株·hm^-2)的林下闽楠平均胸径和树高较7~8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480株·hm^-2)的分别增加149.01%和88.95%;八一工区试验点内,1~2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485株·hm^-2)的林下闽楠平均胸径和树高较3~4号(杉木保留密度为630株·hm^-2)、5~6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825株·hm^-2)分别提高了19.75%、7.02%和40.04%、42.46%;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胸径超过30 cm的杉木株数占杉木总株数的88.30%,径阶分布更集中,7~8号样地,这一比例则仅为69.40%;八一工区试验地内,1~2号样地,胸径30~40 cm的杉木株数占杉木总株数的比例较3~4号、5~6号样地分别提高了70.89%和221.29%。结果表明,降低杉木保留密度(或增加间伐强度)有利于下层闽楠的生长和上层杉木大径材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人工林间伐套种凹叶厚朴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大田桃源国有林场15年生和20年生马尾松林进行不同强度间伐后套种凹叶厚朴试验。结果表明:间伐后10 a保留的马尾松胸径、树高和单株立木材积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林下的厚朴生长状况良好。以马尾松保留900、1 200株.hm-2低密度处理较好。在培育马尾松大径材的同时可以兼营厚朴木本药用植物,而且可以改善林分生长环境,有较好的综合经营效益。也是培育马尾松大径材同时兼营药用厚朴林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对马尾松人工纯林进行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开展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下套种红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分林冠下套种红锥其造林成活率较高,造林成活率达90%~94%,而不同处理间造林成活率差异不显著。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套种红锥生长的影响差异极显著,而中度抚育间伐后林分郁闭度保持在0.5~0.6对套种的红锥生长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7.
针对不同郁闭度人工林套种楠木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在人工复层林中套种楠木苗木,苗木生长表现跟林分间伐强度关系密切,经过结果比较分析认为维持杉木人工林林下套种的楠木苗木正常生长,间伐后保留林分郁闭度在50%~60%最有利于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8.
《福建林业科技》2022,(1):76-80
2016年11月,在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洋口国有林场对14年生的杉木人工纯林进行间伐,设置2个保留密度(900、1200株·hm(-2)),并于2017年3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混合套种闽楠、火力楠、木荷、观光木4种乡土阔叶树种,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和4种阔叶树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动态。经连续3 a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观光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及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木荷和闽楠。杉木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并于2017年3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混合套种闽楠、火力楠、木荷、观光木4种乡土阔叶树种,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和4种阔叶树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动态。经连续3 a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观光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及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木荷和闽楠。杉木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处理下套种的4种阔叶树地径生长增量、苗高生长增量、冠幅生长增量明显大于间伐保留密度1200株·hm(-2)处理下套种的4种阔叶树地径生长增量、苗高生长增量、冠幅生长增量明显大于间伐保留密度1200株·hm(-2)处理,表明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处理,表明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对杉木中龄林林下阔叶树的生长更为有利。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对杉木中龄林林下阔叶树的生长更为有利。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下杉木平均胸径和树高增量较大,但蓄积量增量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杉木中龄林近自然经营下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不同密度管理措施对杉木林分的生长、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定位观测,对不同密度杉木林的树高、胸径与材积生长规律、林分结构、林木分化和材质的差异;并对不同方式间伐后林分的生长变化,以及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地土壤肥力、林下植被种类和数量的影响及其经济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和间伐强度对杉木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而胸径和单株材积则随着林木株数的增加而减小;林下植被种类、数量和土壤肥力均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而有所增加;中度间伐强度的生长、生态和经济等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武冈林场第二代人工杉木中幼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表明:a.杉木中幼龄林抚育间伐能促进林分胸径、树高、材积的增长,能使林分的速生期延长1-2年,能有效地提高林分产量,提高木材质量;b.不同的抚育间伐强度类型对林分生长因子的影响效果不同,以株数间伐强度30-40%效果最佳;c.对培育大径材的杉木林分,可实施三次间伐,第一次在9-11年,第二次在14-16年,第三次在19-22年;第三次间伐能明显促进后期林分胸径生长。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抚育间伐对林分生产力及其林分因子、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林下土壤等产生影响。对这些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并对杉木在不同强度间伐下的生长进行了实验。提出了合理地抚育间伐应该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以更好地促进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对马尾松中龄林(处理1)、近熟林(处理2)及杉木中龄林(处理3)、近熟林(处理4)等四种林分林下套种的5年生草珊瑚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种林分林下套种草珊瑚的平均株高、地径以及干物质含量均表现为:处理3 <处理1 <处理4 <处理2,且在马尾松近熟林分中套种的草珊瑚平均株高、地径分别达到了1.26 m、9.17 mm,分别高于杉木中龄林分的43.18%、37.07%;马尾松近熟林分中套种的草珊瑚单珠鲜重与干重分别达到了580.92 g、255.36 g,比杉木中龄林分的311.61 g、155.31 g分别高出86.43%、64.42%,马尾松近熟林分中套种的草珊瑚综合生长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3.
在杉木人工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生长表现跟杉木林分的保留密度关系密切。经过比较分析初步认为,杉木间伐后林分保留郁闭度为0.55~0.60最有利于其林下套种的南方红豆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不同间伐强度对重庆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在重庆市綦江区北部林场选择马尾松人工纯林(18年生)开展抚育间伐试验,分别设置弱度间伐(间伐株数占总株数的15%,保留密度1410株·hm~(-2))、中度间伐(间伐株数占总株数的30%,保留密度1155株·hm~(-2))、较强度间伐(间伐株数占总株数的45%,保留密度900株·hm~(-2))、不间伐(保留密度1650株·hm~(-2))等4种间伐强度。间伐3 a后调查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显著提高马尾松人工林林分胸径的生长,林分平均胸径的生长量在一定范围内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明显提高;不同间伐强度对马尾松林分平均树高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大小依次为:间伐强度30%>间伐强度15%>对照组>间伐强度45%。说明间伐强度30%已达到了最佳的林分质量和收获量,是该区域马尾松人工林最优的抚育间伐强度,而1155株·hm~(-2)是较合理的伐后密度。  相似文献   

15.
福建柏人工林不同间伐强度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间伐强度的福建柏人工林(32a)的林分生长状况,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极强度间伐、强度间伐能有效提高林分直径生长量,增加大径材的出材量,缩短培育大径材的时间。强度间伐有效提高林下植被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植被状况良好。强度间伐保留735株·hm-2的林分蓄积量最大,高于其他间伐强度,其差异显著,单株材积增幅达7.8%~34.8%。由此可见,强度间伐即保留735株·hm-2是福建柏培育中大径材合理的保留密度,其生长量最大,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混交林木荷大径材培育技术薄弱、林地产值低等问题,开展间伐试验,分析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和结构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木荷-萌芽杉木混交林的间伐强度,为木荷大径材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16年生木荷-萌芽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按株数比例进行弱度间伐(15%)、中度Ⅰ间伐(30%)、中度Ⅱ间伐(35%)和强度间伐(60%)及对照(未间伐)5种强度抚育间伐,比较不同强度间伐木荷和杉木胸径、树高、蓄积量和直径结构特征,探讨其对林分生长和结构的影响。[结果](1)间伐6 a后,不同间伐处理均促进木荷和杉木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增长。中度Ⅱ间伐处理木荷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增长最快,两者分别比对照高28.5%和78.2%,其增长量分别较对照高243.9%和326.7%,杉木除强度间伐胸径生长量略高于木荷外,各强度间伐的胸径和单株材积均小于木荷对应指标值。(2)由于间伐减少了树木株数,林分蓄积量和杉木蓄积量有所降低,但木荷蓄积量明显增加。中度Ⅱ间伐、中度Ⅰ间伐和弱度间伐时木荷蓄积量分别为对照的132.3%、112.5%和139.8%。(3)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木荷与杉木的径阶分布峰值所在的径阶依次向高径阶方向进级,中度Ⅱ间伐木荷直径分布左偏、尖峭,中大径阶木荷株数多且分布集中,能有效实现大径级材种的培育目标。[结论]对密度较高的中龄木荷-萌芽杉木混交林适宜采用强度间伐措施,即间伐强度35%左右,林木密度1 780株·hm~(-2)(木荷杉木株数比约为1:2),在保持林分蓄积量不减小的情况下,促进木荷胸径、单株材积快速增长,以实现木荷大径材培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2015年在福建省宁化国有林场,采用1年生南方红豆杉营养袋苗开展杉木人工林林下不同坡位、坡向、杉木保留株数套种南方红豆杉试验,对套种3 a后的南方红豆杉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经多次间伐后的杉木人工林林下套种红豆杉,红豆杉幼林生长良好,其中以阴坡、下坡地块或小班生长较好,不同坡位、坡向间树高生长差异显著,树高生长阴坡比阳坡增加17.1%,下坡比上坡增加了16.6%~19.4%;30年生杉木保留密度在900株·hm-2内比较适合南方红豆杉生长。说明杉木人工林林下套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抚育间伐对油松及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蛮汉山林场油松、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间伐林分进行生长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抚育后明显促进树木直径的生长,并随着林分单位面积株数的减少平均直径增加,同时抚育强度越大,直径平均生长量也越大;(2)间伐对树高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明显,与间伐强度无明显的相关性;(3)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抚育能提高林分单株材积生长量,并且随抚育强度增大,林分单株材积生长量呈递增趋势;(4)间伐初期林分单位面积蓄积小于未间伐林分,但随着林龄的增大,间伐林分蓄积向未间伐林分渐近;间伐强度越大,年平均生长量越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7年生杉木幼林采取不同间伐强度抚育试验,结果表明,采取35%~40%的间伐强度%,林分蓄积和林木单株材积的综合生长效果最好,能显著促进林木速生丰产,提高林分质量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不同林分类型林下套种草珊瑚生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6年生、25年生杉木人工林及2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林下套种的草珊瑚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林分类型、不同坡位对套种的草珊瑚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套种的草珊瑚地径和当年抽高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同一林分类型下,不同坡位间草珊瑚地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而当年抽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16年生杉木人工林最有利于草珊瑚地径的生长,其次为25年生杉木人工林;16年生的杉木人工林最有利于草珊瑚的高生长,其次为2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