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帅  崔景林  徐爽  李晓鸥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98-101,112
该文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云图资料,分别在天气尺度系统、热力条件、水汽条件、抬升触发条件、中尺度等方面,针对2014年9月7日沈阳地区一次局地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天气尺度系统:此次降水过程主要由蒙古气旋所诱发,系统移动速度快,因而此次降水有降水时间短的特点。(2)热力、水汽、抬升触发条件等条件:热力条件上康平形成θse锋区的时间比辽中早,这也验证了康平主要降水时段较辽中早。辽中假相当位温梯度比康平大,因而高低空假相当位温差辽中的值更大,从侧面反应出辽中存在的能量较康平大。水汽条件上无论是辐合还是辐散的中心值康平低于辽中,这也反应了辽中的水汽比康平有更好的抽吸作用。抬升触发条件上700h Pa上辽中上升速度中心的数值为18m/s,康平上升速度中心的数值为10m/s,说明辽中垂直上升运动更强。(3)中尺度分析:地面上南北两条辐合线,决定了沈阳地区南部和北部主降水时段的不同,北部降水时间早,而南部降水时间晚。  相似文献   

2.
张帅  张治  崔景林  鲁杨 《安徽农学通报》2017,23(24):129-135
该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东北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场资料和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场资料,针对冷涡背景下沈阳地区对流性降水预报误差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抬升触发条件、不稳定条件、水汽条件、探空图等方面。结果表明:(1)此次弱降水过程,受东北冷涡和南支槽共同影响,水汽条件较弱,850h Pa上无明显切变线,但高空存在弱系统快速过境,中层有弱冷空气入侵,地面存在辐合线。(2)不稳定条件:850h Pa温度平流不明显,500h Pa存在干冷空气侵入。市区、新民、辽中地区K指数大值区与Cape值大值区相互叠加,为此次弱降水过程提供热力条件。(3)水汽条件:沈阳地区比湿在8~10g/kg,相对湿度在70%~80%。(4)预报着眼点:当有弱系统过境时,水汽的强弱不可作为判别降水产生的标准,不稳定能量的堆积、地面辐合线的产生及中层干冷空气侵入,是判别对流是否产生的关键。关注数值模式预报调整变化,大值区的位置对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及卫星云图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29日发生在青海省大部地区1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北强南弱、东多西少、持续时间长,以稳定性降水为主;500 hPa新疆槽中分裂的短波槽不断东移,同时地面东路冷锋南下至青海东部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与东伸的中东高压形成两高之间明显的切变影响青海省南部与东部;地面小尺度的地面辐合及弱冷空气、午后副热带高压内部的热力抬升和地形抬升对此次降水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湿层深厚、水汽条件好,具备了强降水发生所需的水汽条件,有利于此次降水天气的产生;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配置加强了上升运动;降水区存在的较强的垂直速度及层结不稳定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及卫星云图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29日发生在青海省大部地区的一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北强南弱,东多西少,持续时间长,以稳定性降水为主;500hPa新疆槽中分裂的短波槽不断东移,同时地面东路冷锋南下至青海东部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与东伸的中东高压形成两高之间明显的切变影响我省南部与东部;地面小尺度的地面辐合及弱冷空气和午后副热带高压内部的热力抬升和地形抬升对此次降水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湿层深厚,水汽条件好,具备了强降水发生所需的水汽条件,有利于此次降水天气的产生;低层辐合区与高层辐散的配置,加强了上升运动;降水区存在的较强的垂直速度及层结不稳定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5.
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国家站探空资料对阿拉善盟2022年6月20—21日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的动力条件、水汽条件、不稳定条件以及降水过程中的中尺度对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充足的水汽条件和700 hPa暖湿切变线的长时间维持是导致本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原因,对流层中高层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或过饱和有利于降水云系形成;在大气低层前期温度偏高、能量积累条件下,上层干冷空气的侵入是触发对流不稳定的关键因素;地面中小尺度辐合产生的上升运动对强降水及对流产生有一定的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2019年4月8-9日我国华东地区发生一次暴雨过程,最强累积降水发生在安徽中南部,最大的24h累积降雨量超过70mm。此次强降雨过程受高空槽、低空急流、锋面系统和黄淮气旋共同影响。高空槽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在对流层低层形成锋面系统。西南低空急流将南海北部和太平洋西部大量水汽向北输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锋生附近产生明显水汽辐合,为强降雨过程提供有利水汽条件。这次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暴雨的发生主要与锋面抬升导致条件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有关;而在安徽南部和浙江北部附近山地地区,地形强迫使西南急流抬升触发强降雨。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5月19—20日浙江南部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为锋面低槽降水,中低层西南风急流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受地面辐合线及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触发了抬升机制;各项不稳定指数、充足的不稳定能量、深厚湿层、暖云降水以及小的垂直风切变是此次强降雨天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气流垂直速度强上升区范围小,低层冷空气抬升,中层冷空气向南前倾,产生较大强度降水。  相似文献   

8.
利用欧洲EC预报资料,并结降水实况资料,分析2018年7月25日在黑龙江省东部双鸭山地区发生局地强降水的原因。台风"安比"减弱为低气压,并与内蒙上空的低值系统合并,给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东部带来了大量水汽。不稳定能量在黑龙江中东部地区上空聚集,在双鸭山西部由于受到地形抬升作用,并与热力抬升、低层切变辐合抬升共同作用,从而触发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和局地短时强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MICAPS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3—4日辽宁省岫岩县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环境背景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特点为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天气形势为高空东北冷涡提供冷空气输送,西太平洋副高及台风"海棠"带来源源不断的水汽;中尺度系统为高空急流、低空西南急流水汽输送,低层有明显的切变线系统辐合形势,地面有辐合线存在,同时岫岩县山区地形明显,更加有利于辐合抬升及水汽堆积;大连、丹东地区700 hPa以下有比较深厚的湿层,850 hPa风速最大可达22 m/s,比湿最大可达22 g/kg,辽宁省南部地区的水汽条件较好。K指数大于35℃,沙氏指数(SI)和抬升指数(LI)小于0℃,层结不稳定。CAPE值均大于1 000 J/kg,不稳定能量不断堆积;岫岩此次降水过程主要降水时段分为3个阶段,此次降水过程的雷达回波为明显的"列车效应",并具有后向传播及低质心暖性降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中尺度资料,对2012年7月7日夜间发生在济南的强降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稳定少动、低空急流维持是产生强降雨的有利天气形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存在是产生强降雨的触发机制;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上升运动中心、K指数大值区和θse高能舌附近均对应强降雨中心;大气高温高湿,济南市处于θse高能舌内,为强降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上升运动区深厚,为强降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积状云和层状云组成的混合性降水回波生成后不断沿引导气流向东偏北方向移动,持续影响济南市,垂直液态水含量较大,降水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利用NCEP 1o×1o再分析资料与fnl资料从天气形势、热力、动力等方面对造成201330号台风暴雨成因分析,结果显示:此次暴雨天气分2个阶段,有"海燕"的环流与回流形势携带大量水汽在华南、江南等地辐合,并与南下冷空气交汇,产生暴雨及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位于广东西部和广西中部台风"海燕"的弱环流与对流层中下层反气旋回流南下带来东北、偏东风交汇,在湖南南部和江西南部发生降水过程。此次天气过程水汽由台风环流及后期环流提供,由"海燕"北侧靠近副高一侧东风低空急流从西太平洋和南海输送水汽更加明显;冷空气侵入,使大气斜压性增强,触发不稳定机制,斜压位能释放转为动能,暖湿空气上升运动加剧,为暴雨产生提供必要动力条件;冷空气叠加在850h Pa以下强暖平流下面,上暖下冷不稳定层结被加剧,有利于对流发生,同时使低层辐合加强,动力抬升机制发生。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 1°×1°的6 h再分析格点资料和气象台站实测降水资料,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8年7月23日发生在山东日照市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高空槽、西南低涡和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低层强烈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使暴雨区大气湿层迅速增厚,为暴雨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与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对流发展和低层水汽向高空输送;强烈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700 hPa的垂直螺旋度与相应时次1 h降水存在很好的相关;强降水时段,暴雨区上空形成了从低层一直延伸到对流层顶层的正垂直螺旋度柱,暴雨中心的降水峰值正好出现在正螺旋度中心出现时段,垂直螺旋度中心的大小及变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降水系统的强弱和变化。  相似文献   

13.
效文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18-6722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产品对发生在2007年和2010年豫西山区的两次致洪暴雨从天气动力学、水汽、热力条件和风场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致洪暴雨的形成均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北跳相关;强降水位于水汽辐合带的西北侧或水汽辐合带上;降水出现前能量不断积累,假相当位温经历了极大值阶段;降水出现时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假相当位温处于谷值阶段,假相当位温的谷值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对应的降水也越强;"7.29"和"7.23"过程第二阶段中西南气流稳定深厚,有利于风暴的持久维持。"7.23"过程中第一阶段则主要表现为低层1.2~1.5 km风切变较大,"ND"的变化特征反映了降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4月30日汕尾市强降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得出:500 hPa低槽、低涡及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此次强降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近地面层冷平流及南下冷锋增加了对流不稳定性,暖湿空气加强和抬升加剧了上升运动,成为强降雨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超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水汽,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对应暴雨落区和强度,整个降水过程中汕尾市均处于低空急流和水汽辐合区形成的高湿区范围内,持续较强的水汽辐合抬升引发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择了2013年6月6~7日江西省彭泽县出现的最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总结,发现此次暴雨天气系统中的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条件、不稳定条件的时间与上下位置基本一致,均符合利于强降水出现的3个典型条件,这为今后暴雨的预报和分析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模式:1)此次暴雨天气受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形成,表现出典型的江淮气旋特点,雨区(即风速幅合区)则主要位于低空西南急流与切变线之间;2)水汽条件:此次暴雨系统有着湿度在90%以上深厚湿层;有着14m/s以上、最大26m/s西南急流输送水汽;处于有着大量水汽聚集的水汽通量散度场-16大值内;3)垂直运动条件:在7日03-08时彭泽县正处于-1.0大值中心区内,有较强烈水汽辐合上升运动;4)热力及不稳定条件:K指数一直维持在36~40,最大达到40;假相对位温均在34.0以上,最大达到35.5,利于云滴的碰撞合并使云滴增大形成较强降水;5)降水特点:此次暴雨系统东移南压迅速,持续时间短,量级非常集中,降水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均;6)预报差异:开始时间比预报提前约6~8 h,结束时间亦提前了近十几个小时;实况雨量级别亦比预报大2个级别。  相似文献   

16.
江西西部一次局地对流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点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回波特征方面,诊断分析了2014年5月24日08∶00—25日08∶00江西西部局地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对流性暴雨是在亚欧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较大及副热带高压边缘扰动气流的背景下,中低层低槽和切变线共同影响下发生的;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西南暖湿气流的增强,为这次对流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动力条件;中低层有大的水汽积聚和水汽输送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水汽条件;大气层结不稳定、存在产生较强对流的有利条件、高能量区与中低层湿区和急流配合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热力条件。这次暴雨过程在雷达回波上以对流性回波为特征,出现2个主要降水时段(24日20∶00—25日01∶14、25日01∶24—09∶00),其中第2个降水时段维持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大,是这次对流性暴雨的主要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张掖市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呈北槽南涡型,是西北地区出现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500 h Pa低涡和低槽、700 h 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分析表明,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副热带西风急流云系和高原切变云系在河西上空合并发展,且稳定维持,造成张掖市暴雨天气。从雷达回波图可以看出,辐合线和强回波带稳定少动,维持在民乐县上空,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了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500 h Pa和700 h Pa偏南暖湿气流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至河西地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均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8.
春季暴雨常由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结合而成,对流性明显,对春耕生产和人员安全有较 大影响。本文应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常规探测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18 年3 月19~20 日 福建省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背景、中尺度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是一场 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结合的暴雨过程。高低空西南急流充沛的水汽输送和不稳定能量,锋面、低 层切变的辐合上升运动是形成暴雨和强对流的有利条件。冷暖空气的交汇加剧了层结不稳定和 垂直上升运动,触发福建南部飑线产生。中高层显著的正涡度发展、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及区域站降水资料对2018年8月20—21日榆中县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呈低槽型,500hPa低槽、700hPa低涡和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2)中尺度分析显示,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3)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整层比湿较大,本地水汽条件好;700hPa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必要的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20.
邓凯 《现代农业科技》2019,(20):191-194
利用高空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FY2G卫星云图、EC细网格和GRAPES_GFS模式高分辨率(0.25°×0.25°)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19年6月20日孝感市大暴雨过程北部和南部地区降水明显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孝感市大暴雨过程南北部地区降水差异,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及大尺度影响系统下,与中尺度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强降水是由一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产生的,强对流云团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强降水出现在中尺度对流云团西边尾部边缘的云顶亮温水平梯度最大的地方。南北部地区降水差异与925 hPa中尺度切变线密切相关,在925 hPa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分布上有明显的反映,南部地区强烈上升运动、水汽大量辐合和大量不稳定能量释放是南部地区强降水发生的重要因素,北部地区情况正好相反,因而降水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