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为优化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人工栽培技术,采用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不同栽培基质、不同密度、不同肥料对金线莲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基质、种植密度、肥料对金线莲多糖、氨基酸、维生素C影响极显著;栽培基质和种植密度对灰分含量影响显著;肥料对Ca含量影响显著。综合3个因素对金线莲有效成分和经济产量的影响,以栽培基质为泥炭土∶椰糠∶沙=4∶2∶1,栽培密度3 cm×3 cm,肥料管理以2号肥花宝5号1 000倍液+氨基酸1 000倍液,更能促进金线莲经济效益和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金线莲增殖和生根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金线莲(Anoectochilus formosanus Hayata)增殖和生根培养条件,将金线莲无菌苗的顶芽和带节茎段接种到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以及添加物组合的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和生根培养,以筛选出最适合金线莲增殖和生根的培养基.结果表明,金线莲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0.6 mg/L+玉米素(Zeatin,ZT)0.8 mg/L+香蕉泥100 g/L,顶芽和腋芽的增值倍数分别为3.82和3.13;生根培养基以MS+NAA0.5 mg/L+IBA 0.5 mg/L最好,生根率达80%. 相似文献
5.
不同栽培基质对金线莲生长和生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台湾金线莲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台湾金线莲生长和生物产量的影响,以筛选适合金线莲生长的最优栽培基质.结果表明,金线莲茎生长和生物产量受栽培基质影响较大,且对鲜重的影响大于干重,其中以25%粗松树皮+75%进口泥炭土为栽培基质的金线莲生长最好,其生物产量高、茎粗长、节数多、根长且较多、叶片较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金线莲干重与鲜重呈极显著的高度正相关,金线莲茎长、茎径、根长与生物产量关系极密切,通过选择合适栽培基质,能同时增加金线莲茎长、茎径和根长,提高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选择在不同海拔250m(处理1)、350m(处理2)、450m(处理3)的阔叶林林下仿野生栽培福建金线莲,经220d定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金线莲产量有提高的趋势,其中处理2比处理1增产4.34%,处理3比处理1、2分别增产6.42%和1.99%,但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不同海拔林下仿野生栽培金线莲,在金线莲多糖、黄酮、氨基酸含量方面也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有效成分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处理3的黄酮含量分别比处理1和处理2提高16.21%(P0.05)和5.95%(P0.05),处理2的黄酮含量比处理1提高9.69%,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究闽东、三明、泉州3个地区6个县野生金线莲有效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多糖、氨基酸、黄酮、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闽东4个县野生金线莲的多糖、总氨基酸、总黄酮、生物碱含量均高于德化金线莲,多糖高14.0%~26.0%,总氨基酸高10.1%~20.4%,总黄酮高14.1%~28.1%,生物碱高3.7%~19.5%,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周宁、寿宁野生金线莲的黄酮、生物碱含量也高于永安金线莲,黄酮高6.9%~13.9%,生物碱高2.2%~5.4%,差异显著。结论:闽东野生金线莲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具有一定开发和利用优势。本试验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开发利用野生金线莲资源,组织培养材料的选择和大量发展金线莲产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探讨金线兰种苗质量分级标准。测定金线兰组培苗的苗长、叶长、叶宽、叶片数、茎粗、茎节数、单株重等数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确定金线兰种苗分级指标,并根据聚类分析数据、标准差数据制定分级标准,采用成活率进行分级验证。结果表明,苗长、茎粗及单株重是金线兰组培苗分级的主要指标,金线兰种苗分为3个等级,一级种苗苗长≥130mm,茎粗≥2.8mm,单株重≥1.3g,二级种苗苗长≥110mm,茎粗≥2.4mm,单株重≥1.0g,三级种苗苗长≥90mm,茎粗≥2.1mm,单株重≥0.6g。该分级标准为金线兰种苗繁育以及生产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金线莲中微量元素,为企业种植金线莲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样品微波消解后,采用ICP-MS法测定各元素含量,比较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及月龄对金线莲中各微量元素的影响。[结果]各微量元素标液工作曲线的线性良好,相关系数≥0.999,精密度RSD≤4.4%,重复性RSD≤5.8%,回收率89.4%~114.2%,回收率RSD≤4.8%。金线莲不同品种间微量元素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以Ca、Mg、Fe、Mn、Zn的含量较高。[结论]金线莲中的微量元素含量随种植周期的延长而增长。该方法快捷准确、灵敏稳定、重现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金线莲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全线莲快繁技术.[方法]通过对不同基础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NAA、6-BA)及不同添加量对金线莲丛生芽数量、生根情况和株高等影响的研究,同时进行不同品种金线莲之间生长情况的比较以及控制光照条件下金线莲的生长情况比较.[结果]用改良MS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NAA和6-BA,得出最佳的增殖培养配方为改良MS培养基+NAA 0.4 mg/L+ 6-BA1 mg/L,生根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培养基+IBA 0.4 mg/L.[结论]该研究为金线莲产业化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在金线莲栽培基质中腐熟花生壳代替腐熟松树皮的可行性。[方法]以金线莲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金线莲生长和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以农富康秸秆发酵剂发酵花生壳+泥炭土(1∶1)为栽培基质的金线莲生长最好,其成活率、生物产量最高。[结论]在栽培基质配方为花生壳+泥炭土(1∶1)情况下,自然风干花生壳不能用于金线莲栽培,自然条件下腐熟花生壳可用于金线莲栽培,选用适宜发酵菌剂发酵花生壳用于金线莲栽培,能达到更好的栽培效果,完全可以替代腐熟松树皮用于金线莲栽培。 相似文献
15.
金线莲林下人工栽培基质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现代农业科技》2015,(5)
开展金线莲组培苗移栽林下不同基质的培育试验,结果表明:金线莲移栽苗在不同栽培主基质和辅助基质条件下的成活率相差较大,腐殖土、泥炭土、蛭石和树皮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其他基质;在提高成活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可行性和经济性,优选出以泥炭土和树皮为最佳基质组合,并得出该组合比例在泥炭土∶树皮∶其他原料=14∶5∶1情况下时,金线莲移栽成活率最高,生长状况最好,可有效满足金线莲的生长需求,移植90 d,平均成活率、平均株高、平均叶数可达到98.1%、9.9 cm和5.5片。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金线莲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分子生物学、组织培养、人工栽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金线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GC-MS法对金线兰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农业科学》2015,(18)
利用索氏提取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分别通过非极性溶剂(石油醚)、极性溶剂(乙醇)来提取金线兰[Anoectochilus raxburghii(Wall.)Lindl]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化合物组成。结果表明,石油醚索氏提取法效果最佳,共检出34种成分,鉴定出2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6.3%,主要成分为叶绿醇32.823%,油酸28.759%,植物醇5.271%,油酸酰胺4.797%,反式角鲨烯3.484%,植酮2.787%,2-单棕榈酸甘油1.789%。该结果将为金线兰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对比花叶开唇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Lindl]在广东肇庆地区人工设施控湿大棚和次生阔叶经济林下的生长情况,为筛选适合该区域的花叶开唇兰有效栽培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花叶开唇兰组培苗为材料,连续两年秋冬季在广东肇庆地区的人工设施控湿大棚和次生阔叶经济林下进行花叶开唇兰种植试验,对比两种栽培模式下花叶开唇兰植株的生长状况、叶片色素含量、成活率、病虫害情况及生物量.[结果]两种栽培试验地的温湿度相近,但设施控湿大棚平均日光照度显著低于阔叶经济林下(P<0.05,下同).花叶开唇兰在设施控湿大棚的生长势明显,生长至180 d时,设施控湿大棚花叶开唇兰的株高、节数、叶数、总根数和根长分别高出阔叶经济林下栽培植株36.14%、21.50%、25.60%、105.81%和77.94%,类黄酮和花色素苷含量分别较阔叶经济林下植株高35.54%和169.05%;花叶开唇兰在阔叶经济林下的自然栽培模式易遭受虫害,种植180 d后的成活率仅41.12%,而设施控湿大棚的植株成活率为80.23%;阔叶经济林下植株的鲜重和干重显著低于设施控湿大棚下植株,但其单株折干率较高,为11.76%.[结论]花叶开唇兰种植在设施控湿大棚的生长性状优于阔叶经济林下栽培.广东肇庆地区由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 A.Cunn.ex Benth.)、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Nees et T.Nees)Blume]和高山榕(Ficus altissima)等组建的阔叶经济林下并不适宜种植花叶开唇兰.阔叶经济林下自然小气候环境变化大,植株易遭受自然气候和病虫害生物等胁迫.建议品种引入种植前,应依据物种的生物学特性,慎重选择适宜的经济林下生态环境,合理设计栽培管护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