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年来,乡村旅游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乡村旅游节庆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旅游资源以其独特性、体验性、深度性等特性也引起了人们的日益关注。从乡村旅游角度出发,以乡村旅游节庆为研究对象,并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螃蟹节为个案研究,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定量与定性分析,对乡村旅游节庆的效应,包括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环境效应等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固城湖螃蟹节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南京乡村旅游节庆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刘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9):105-106,110
从目前各地节庆项目的举办情况出发,分析了成都发展旅游节庆项目的优势,探讨了部分节庆活动在主题选择、活动内容、操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挖掘文化、注重调研、整合资源、适度引导和加强宣传等方面提出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旅游体验理论为支撑,结合农业功能和特点,分析了旅游者参加农业节庆的体验需求。基于旅游体验需求,探讨了提升我国农业节庆旅游吸引力的路径,即以旅游需求为核心,坚持贴近游客、贴近"三农"的宗旨,对村镇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融合利用,设计出地方感强烈的农业节庆主题和活动内容,同时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中,也要突显地方特征。此外,还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业节庆旅游吸引力的措施,包括策划突显地域特征与文化的节庆主题和内容、保证节庆中文化体验的真实、对旅游资源进行创新利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采取适宜的举办模式。  相似文献   

4.
运用昂普(RMP)分析理论,对临沂市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及产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临沂市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的五大策略:田园型旅游、复古型旅游、生态型旅游、休闲度假型旅游、民俗节庆型旅游。旨在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促进临沂市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旅游体验理论为支撑,结合农业功能和特点,分析了旅游者参加农业节庆的体验需求。基于旅游体验需求,探讨了提升我国农业节庆旅游吸引力的路径,即以旅游需求为核心,坚持贴近游客、贴近"三农"的宗旨,对村镇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融合利用,设计出地方感强烈的农业节庆主题和活动内容,同时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中,也要突显地方特征。此外,还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业节庆旅游吸引力的措施,包括策划突显地域特征与文化的节庆主题和内容、保证节庆中文化体验的真实、对旅游资源进行创新利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采取适宜的举办模式。  相似文献   

6.
乡村民俗节庆活动的差异性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源泉,是吸引乡村旅游者的核心旅游资源。目前,体验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并已广泛地影响着旅游消费,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必须加强乡村旅游与民俗节庆活动的融合发展,以形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孙孝宏  张胜武  李一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608-5609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节庆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在旅游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西部地区由于种种原因,节庆旅游发展相对落后,通过分析西部地区节庆旅游现状,提出西部发展节庆旅游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8.
邓敏 《广西农学报》2013,28(3):81-84
分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指出发展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意义,根据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具有民俗民风多样性、乡村性、原生性、平民性和参与性的特点,提出发展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型、务农参与型、民俗风情与节庆型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9.
李姣  孙虎 《陕西农业科学》2012,58(4):167-170
铜川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文物古迹众多,资源品位高且文化内涵丰富。旅游资源呈"丰"字型分布,本文应用最邻近指数分析方法对铜川市旅游资源的集聚程度进行了分析,得出铜川市旅游资源呈聚集分布。最后,依托铜川旅游资源,提出准确定位,塑造文化旅游城市;继续发展节庆旅游,扩大知名度;跨地域合作发展旅游资源等促进铜川市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泰州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与相近的南京、苏州、无锡相比较,旅游业发展有一定差距。文章分析泰州旅游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立足现有旅游资源基础,通过节庆营销、城市品牌建设等旅游营销手段,促进泰州旅游形象树立,进而推动泰州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之间交通的快速发展对于区域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区域同城化是其重要体现之一,同城化发展为区域间公众各方面活动提供了便捷,尤其是降低了区域间的沟通成本。对于旅游业而言,区域同城化产生市场需求升级、旅游产品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问题。节庆旅游资源是区域重要的资源之一,应该对其进行深度和系统开发,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塑造地域品牌等,以适应同城化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李亚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65-666,669
通过对河南省万仙山风景区内南坪、郭亮、水磨3个村落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比较研究,发现景区内旅游参与程度高的村落对旅游经济、社会积极影响感知较为强烈,对当地发展旅游业也持积极支持态度;反之,旅游参与程度不高的村落由于承担了旅游业发展的大量社会成本,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对旅游经济、社会积极影响感知微弱,对当地发展旅游业表现出不支持或漠然的态度。对环境消极影响的感知则表现为旅游参与程度越低的村落越强烈。发挥政府干预作用,降低旅游企业社会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分担者予以一定的补偿,是促使目的地社区居民积极支持旅游业,实现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河南节庆旅游的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金龙  赵威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776-5778
阐述河南节庆旅游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地域集中,但目前旅游开发中存在时空布局不合理、市场化运作程度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民众参与程度低等问题。并提出政府角色转型化、操作模式市场化、时空布局合理化、节庆效益双重化、节庆参与大众化、节庆主题特色、节庆培育品牌化等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4.
贾艳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869-7871
采用SWOT分析方法,针对北京市房山区乡村旅游节事活动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扩大知名度、传播民俗文化及提高经济效益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77-10078
分析了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特点,以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取得的经济效益为例,分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进而从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分析了农业生态旅游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对于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艳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20-20622
以产业融合的视角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创新与相互促进。以寒地黑土核心区绥化市为例,概述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探讨了非遗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可行性及必然性。在此基础上,从制作地旅游、旅游纪念品开发、节庆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旅游4个方面分析了旅游业与非遗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最后为绥化市旅游业与非遗产业的融合提出了相关建议,强调要深入挖掘并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具魅力的品牌优势,并发挥政府的引导与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孙钰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509-1511
研究了旅游产业聚集现区域经济增长的状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阂浙木拱廊桥研究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阖浙22处木拱廊桥共同“中遗”使木拱廊桥的开发和保护迎来一个新的契机。闽浙木拱廊桥可以基于遗产旅游视角开发成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节庆旅游产品等5类旅游产品。在廊桥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廊桥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注重旅游景观和产品体验性开发,形成良好的保护与开发机制,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加强遗产文化教育和宣传,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岩溶洞穴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亚东  陈伟海  张远海  韩道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279-10281,10284
我国岩溶洞穴众多,每个岩溶洞穴都是自然景观资源中独特的一部分,如何开发岩溶洞穴资源来发展旅游活动,这关系到岩溶洞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问题。笔者就影响岩溶洞穴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影响旅游开发的因素是岩溶洞穴资源特色、交通条件、建设施工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风景区(点)的地域组合、空间竞争、投资者决策行为、政府决策行为、当地居民态度等,其通过综合作用共同决定岩溶洞穴旅游开发的成功与否,只有充分认识岩溶洞穴旅游开发中各影响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扬长避短,合理的进行岩溶洞穴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