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79-2015年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可降水量,并分层分析了其空间分布、气候倾向率及年际和年内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层可降水量空间分布和气候倾向率的大小值中心位置及区域差异不同,并且有明显的季节差异.通过检验发现1995年为突变年.年均及春、夏和秋季可降水量的平均值为突变年后高于突变年前,而冬季为突变年前高于突变年后.突变年前,年均和四季的可降水量都为上升趋势,突变年后,冬季为下降趋势,其他季节都为上升趋势,突变年前上升趋势速率比突变年后更快.从EOF分析的前3个模态可知,高原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全区一致型、东西分布型和南北分布型.  相似文献   

2.
王维佳  周嵬  何奇瑾  刘东升  刘建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72-18373,18468
利用79个气象台站30年的地面水汽压资料,计算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结合各站地面降水资料,计算了四川省飞机作业区域的降水转化率,分析了降水转化率的特征及其与雨日的关系。结果表明,飞机作业各区域降水转化率都不高,降水转化率最小的区全年平均7.34%,最大的区全年平均12.29%,实际降水量占空中水汽总含量比例都很小,空中水资源开发前景广阔。降水转化率的时空分布明显不均匀,各气象台站间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明显,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降水转化率和雨日相关系数为0.571 58。降水转化率和大到暴雨日呈线性增长关系,相关系数为0.825 02。  相似文献   

3.
利用沙漠腹地地基GPS数据、周边探空资料、MODIS近红外水汽数据,分别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水汽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了解该区域的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边山区大气可降水量结果的分析可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相对高值区,水汽值普遍高于其周边山区;沙漠西南部靠近青藏高原一带为水汽的低值区。无论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是周边山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年内变化都是一致的,夏季最大,秋季高于春季,冬季大气可降水量最低。  相似文献   

4.
利用SACOL站2006年7月至2007年4月的CE-318型太阳光度计晴空日观测资料及同期降水资料,研究了半干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及降水转化率,结果表明:半干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春季最小;四季典型晴空日大气水汽含量变化为夏季最剧烈,秋季次之,冬、春季最小;夏、冬季具有人工增雨(雪)的潜力,7月、8月、12月、2月进行人工增雨(雪)最为适宜,合理开发云水资源对后期及次年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六盘山地区是黄土高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保护区,摸清六盘山区大气水汽资源及其开发潜力是科学高效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2014—2020年布设在六盘山区的5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大气探测站(GNSS/MET)与区域地面自动气象站数据分析了六盘山区大气水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六盘山区大气水汽的开发潜力。结果表明:六盘山区大气水汽资源丰富,年均空中大气水汽资源总量大约在798亿m3,空中大气水汽资源总量在夏季最大,秋、春季次之,冬季最小,4个季节空中大气水汽资源总量分别占全年空中大气水汽资源总量的48.9%、24.7%、18.7%和7.7%;夏、秋季大气水汽开发潜力大于冬、春季,夏秋季与春季、冬季水汽开发潜力分别为89%~93%、86%~88%、81%~86%;对于不同类型降水过程,大于10 mm以上的强降水,其人工增雨的潜力最小,雷阵雨、阵雨降水时间持续在1~2 h的降水潜力比持续时间长的降水过程人工增雨的潜力要小,大气水汽开发潜力最大的是稳定性持续性降水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0~2013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实际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山西地区14年来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以及实际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全年大气可降水量月平均数值较低,其中,夏秋季节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且秋季与春季基本呈反向变化趋势;实际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节降水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实际降水量总体要多于大气可降水量;降水量年际变化明显,呈总体减少趋势,大气可降水量年变化与实际降水量年变化并不一致,但总体也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云南30个县(市)1971-2010年气候要素资料,研究云南甘蔗主产区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蔗区年均日照、风速、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和水汽压等气候要素在不同的县(市)间存较大的差异。一年中,日照最长的季节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的12月、1月、2月、3月。降水量在各月中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少雨干旱,降水量呈现滇西偏多,滇南偏少的特点;30个县(市)的平均气温在一年中呈近似正态分布,夏季的3个月平均气温最高,四季中温度差异最大的是冬季,最小的是夏季;蒸发量较高的月份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冬季的6个月。  相似文献   

8.
采用热扩散树干液流仪监测树干液流,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环境因子,研究尾巨桉不同季节液流密度日变化、液流密度日均值和月均值的季节变化及其主导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尾巨桉单木液流密度日变化呈现昼高夜低的典型单峰变化规律;不同季节液流密度日变化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液流密度启动并迅速增加时刻、液流密度峰值及到达时刻、白天液流持续时间和液流密度降低并保持微弱时刻;液流密度的季节动态总体表现为春季和夏季最大,秋季其次,冬季最小。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是影响尾巨桉液流密度的主导因子,但研究地区土壤含水率不是限制液流密度的主要因子。以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为自变量拟合的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估算尾巨桉液流密度瞬时值,为估算液流通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包头市逐日负氧离子实况资料,分析了负氧离子冬春季、月和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包头市负氧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月和日变化,春季负氧离子浓度明显高于冬季,月平均最小浓度值出现在1月,最大浓度值出现在5月,夜间负氧离子浓度高于白天;负氧离子浓度变化与相关气象要素关系密切:月平均浓度与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JICA项目在威宁、大理、昆明、丽江、临沧、勐腊、蒙自、腾冲8站的地基GPS资料分析了云贵高原上空的可降水量特征。计算和分析表明,云贵高原全年可降水量为8 253.3 mm,较为丰富,可降水量在湿季大大超过干季。夏季可降水量最大,秋季次之,春季略低于秋季,冬季最小。可降水量年内变化明显,昼夜年内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一年之中,可降水量7月最多,2月最少。在云贵高原上空,可降水量是由北向南增加的。  相似文献   

11.
2015年东海区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 2015 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月)4个季节在东海区标准断面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对5项营养盐综合分析研究了营养盐表层、10 m层、底层的含量变化及其随季节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等进行探讨分析。研究表明:无机氮、磷酸盐及硅酸盐含量均值最高都在底层,几乎都呈现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趋势。2015年东海区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于磷酸盐和无机氮的含量表现为冬季 > 秋季 > 夏季 > 春季,硅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夏季 > 冬季 > 秋季 > 春季。东海营养盐主要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往往受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同时控制,浓度大体呈现自西向东递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根据甘肃省境内35个气象台站自1965-2015年的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通过统计春、夏、秋、冬及全年的累计降水量,计算出上述四季及全年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值,并采用EOF分析方法对SPI值分别进行时空分解,研究SPI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从而分析甘肃省五十年来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整个区域范围内特征向量为一致的正值区,表面1965-2015年甘肃省旱涝变化整体同步,即一致性变涝或变旱。(2)时间系数演变来看,四季分布不均匀,极值相差较大,1965-2015年间春、秋、冬季气候向湿润转变,夏季有向干旱发展的趋势,干旱多发生在甘肃省的西北、东南地区,且夏季干旱范围最大。(3)1965-2015年间甘肃省全年干旱呈现由干旱到湿润,再由干旱到湿润的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普遍发生,而农业干旱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明显,同时农业干旱还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基于贵州省2015年不同季节的landsat8 OIL遥感数据,利用影像数据所获取的植被覆盖指数和地表温度数据,拟合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的特征空间,设计得到贵州省2015年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不同的土壤湿度,将TVDI作为监测农业干旱状况的指标,得到贵州省2015年的农业干旱时空分布图。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的高低与植被覆盖和地表温度有关,且TVDI更适宜中等植被覆盖的土壤湿度反演。贵州省2015年全年旱情较缓,各地区均不存在春旱或伏旱,只有冬季绝大部分地区土壤含水率较低,更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干旱的发生。因此,对农业干旱的监测研究为贵州省农业干旱的监测管理提供有力依据,为今后减少农业干旱的影响和进一步促进农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疆地区太阳辐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疆乌鲁木齐市日射站1960—2005年的逐日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低云量和水汽压等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市太阳总辐射的时间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在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原理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各月的总辐射计算公式,根据回归误差分析和相关系数检验,确定适合乌鲁木齐市的月太阳总辐射气候学推算公式,进而计算全区各站点逐月太阳总辐射通量,分析新疆地区四季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地区太阳总辐射7月达到最大值,而太阳总辐射最小值一致出现在12月份;各季节的太阳总辐射以夏季最大,其次为春季、秋季、冬季。新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和各季节太阳总辐射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日照时数减少,低云量增大引起的。新疆地区四季太阳总辐射总体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宣城市GPS站点2016年至2018年的逐日小时水汽资料,进行相关数理统计,对宣城降水过程中的PWV时间变化规律作了分析。结果表明:PWV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月内变化幅度9月份在一年最大。通过对降水过程中的GPS水汽资料进行分析表明,几乎每一次降水发生前,PWV 都有明显的大幅度急升。在降水过程频繁的时段,也对应PWV的高值短期,表明足够的水汽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当PWV从一个谷点持续上升并超过一定值时,将有降水发生,因此PWV对降水预报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市大气PM10中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和富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PM2.5,PM10便携式采样器、TAS-99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采集了乌鲁木齐市五个功能区大气PM10样品,并检测了PM10样品中Cd、Cu、Ni、Pb、Mn五种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大气PM10浓度变化趋势是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采样期间,卡子湾水泥厂区全部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50 μg/m3),其余四个采样点在冬季也全部超标.Pb、Cu、Cd、Mn四种元素浓度在秋、冬两季大于春、夏两季;Ni的浓度在春、夏两季大于秋、冬两季.Pb、Ni、Cu、Cd四种重金属富集因子基本大于10,说明这几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与人类活动有关,Mn则主要是来自于地壳物质.  相似文献   

17.
以湖南省长沙县的金井流域为例,于2013—2014年春夏秋冬四季随机采集流域内120口饮用水井水体样品,研究景观格局对地下水硝态氮(NO_3~--N)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井流域地下水存在NO_3~--N污染,NO_3~--N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10 mg N·L~(-1))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4.9%~17.5%,且夏季和冬季NO_3~--N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的频率高于春季和秋季;地下水文系统对NO_3~--N的输移使得流域地下水NO_3~--N浓度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采用Moran′s I全局指数评价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强(0.254~0.277),而冬季和春季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0.152~0.170);采样空间滞后模型对地下水NO_3~--N浓度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的拟合结果表明,地下水NO_3~--N浓度与农田、林地、居民地的面积比例显著相关(P0.05),且模型模拟的决定系数随季节和距离水井半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8.
利用青海省共和县气象局观测的1961-2015年总云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K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近55年来该地阴、晴天气日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共和县年平均晴天日数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四季平均晴天日数增减均不显著,春季晴天日数呈增多趋势,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晴天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夏季晴天日数在1969年发生了增多突变,年、春季、秋季、冬季晴天日数未发生突变.年阴天日数以3.08d/10a的速度显著增多,秋季阴天日数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春季、夏季和冬季的阴天日数均呈显著的增多趋势,其中阴天日数增多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夏季、冬季;春季阴天日数在1985年发生增多突变,夏季和冬季阴天日数在2005年发生由少到多突变,秋季阴天日数未发生突变,年阴天日数在2009年发生增多突变.  相似文献   

19.
幼龄绵羊血清中T_3含量的RIA测定表明,年平均含量1.246±0.49ng/ml。冬季昼夜平均含量最高为1.748±0.13ng/ml,极明显地高于其它三个季度。春季昼夜平均值1.567±0.20ng/ml,也极明显地高于秋、夏季。秋、夏季的昼夜平均值较接近,为0.851±0.06ng/ml和0.816±0.07ng/ml,并无明显差异,但昼夜升降变化,恰好相反。年平均值的昼夜变化及春季含量的昼夜变化,仅见最高值显著高于最低值。其余季度的昼夜含量变化,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从洛阳市白马寺种公牛站挑选年龄、健康状况相近且性欲旺盛的夏洛来种公牛5头,对其生产性能指标按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4个季节连续五年的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采精量随季节变化不明显(P>0.05)。(2)原精活力:夏季(0.46±0.04)与春(0.70±0.01)、秋(0.65±1.01)、冬季(0.69±0.01)差异极显著(P<0.01)。(3)冻后活力:春、秋、冬季均极显著高于夏季(P<0.01),说明季节对夏洛来种公牛精液冻后活力具有明显影响。(4)精液密度:夏季与春、冬季差异极显著(P<0.01),夏季与秋季差异显著(P<0.05)。(5)精液冻后畸形率:夏季的夏洛来种公牛精子冻后畸形率极显著地高于其它季节(P<0.01)。(6)精液冻后的顶体完整率:夏季的夏洛来种公牛冻精顶体完整率极显著地低于冬、春季节(P<0.01),显著地低于秋季(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