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将低碳理念结合景观设计学相关理论,运用于苍梧县天洪岭六堡茶生态茶园的茶树种植、茶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分析低碳茶园的建设意义。从低碳景观的角度,对茶园景观建设进行分析研究,为茶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期望能够使茶园景观的建设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2.
李帆  石锦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873-14875
根据稚安和龙茶园现状和优势,研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乡村景观与生态茶园的构建模式,为其今后茶园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伍家台村生态观光茶园为例,基于美景度评判法(SBE)法对茶园景观美学功能进行了评价,并从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度、辐射热等方面测度了茶园生态环境效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茶园景观美学功能和其生态环境效应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美景度与茶排优美程度、建筑物美观程度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同游步道与环境协调程度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茶排优美程度与空气相对湿度在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与光照度、天空辐射热、地表逆辐射热、空气温度、地表温度、风速则没有显著相关性;茶园建筑物美观度、游步道与环境协调程度均与生态环境因子没有显著相关性。可见,茶行排列是生态观光茶园建设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近些年的茶园营建中,茶文化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景观要素,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其中。因此,将传统茶文化元素加以提炼、融合,再现情景式场所的空间体系,可以起到增加茶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作用,最终赋予传统茶园崭新的意义。本文以西双版纳大渡岗乡云宝生态茶园景区设计为研究对象,从茶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茶园景观的表达与营造,对构建茶文化景观、传承历史、弘扬生态文化、推动西双版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这对于加快云南省生态茶园建设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县域尺度下不同时序茶园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及适宜粒度范围对揭示茶园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2—2018年雅安市名山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从斑块类型水平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在10~300 m内的粒度效应确定适宜粒度范围,结合景观面积损失模型确定雅安市名山区茶园景观演变的最佳粒度....  相似文献   

6.
山茶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是重要的园林观赏植物。山茶园是搜集、保存山茶资源,展示山茶多样性和景观的植物专类园。现对我国较早建立的杭州植物园木兰山茶园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提出了改造方案,包括园林基础设施的改造,丰富、完善植物景观和木兰山茶园文化内涵的提升,为其它同类专类园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钱江源国家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景观区生态功能的差异,选择林地、茶园、水田和旱地等4类土地利用景观,分别采集了代表性表层和土壤剖面分层土样,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组分、酸碱度、主要养分元素及渗透性和蓄水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由表层向下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贮量和活性有机质占有机质的比例均是林地>茶园>水田>旱地,土壤C/N比为林地>茶园>水田、旱地;土壤pH值为水田>旱地>林地>茶园;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为茶园>水田、旱地>林地.林地表层土壤具有较低的容重,其透水性和蓄水能力明显高于茶园和旱地,并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交换量和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研究认为,从土壤固碳与保水2个方面考虑,钱江源国家公园内林地的生态功能明显强于其他景观用地,旱地的生态功能最弱.因此,加强林地建设和逐渐减小旱地面积有助于强化园区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数字化肖坑1:25 000地形图,生成研究区高程图、坡度图和坡向图,并同植被图叠加,分析各景观要素在空间的分布特征与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由常绿与落叶混交的阔叶林、杉木纯林、毛竹纯林和茶园等7种森林景观的面积总和占全区总面积的89.12%,是景观的基质.肖坑位于皖南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森林景观的空间分布受到海拔、坡度、坡向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不明显.各种森林景观要素的垂直分布都与安徽的天然分布相一致;茶园景观均匀分布在海拔900 m以下.坡度间接影响到森林在不同坡度的分布,阔叶林景观主要分布在5~45°,而杉木纯林、毛竹纯林和茶园等景观则主要分布在0~35°.由于研究区海拔不高,各种森林景观要素受坡向影响并不明显.肖坑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已得到很好的改善,但为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尽量减少各种对生态环境不利的干扰,加强区域生态景观建设和生态安全控制.  相似文献   

9.
以普洱市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景观—茶山为依托,结合景观功能需要,以"茶园的记忆"为主线,开展普洱市茶山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其设计理念强调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延续茶文化与湿地景观。在公园规划设计中形成"一中心、四片、一环"的景观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对各景区景点进行意向设计。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省晋江西溪流域为试验区,在分析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强度关系的基础上,通过BP模型构建两者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模拟优化景观格局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结果表明:(1)该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茶园景观和裸地景观;景观面积类型、斑块数量、加权面积的平均形状指和平均分维数与水土流面积呈正相关,景观连接度与水土流失呈负相关,平均斑块大小、多样性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与水土流失不显著相关.(2)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面积间存在精度较高的BP映射关系,误差绝对值小于5%.(3)应用BP模型优化茶园与裸地的景观格局,预测水土流失面积下降14.14%.  相似文献   

11.
在实地考察绍兴地区茶叶特色乡村的基础上,经统计数据分析,提出绍兴地区茶叶特色村庭院的生态景观营造应遵循生态效益优先、美观实用、结合茶文化、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原则。以大面积庭院为例,对庭院景观中的茶禅文化小品、植物、铺装、休憩设施、围栏、墙绘的具体营造要素进行分类探讨,并设计出样板庭院,旨在为美丽乡村庭院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现代茶园建立应具有物种多样性、层次丰厚性、功能完善性生态位特征。通过"四园一体"与特色种质资源的优化配置、茶园间作与配套工程的实施,使主体(茶园)达到物流循环利用好、能流转化率高、价值流增加显著的整体效应,实现生态良种优质高效茶园生态平衡、生物链协调与相对稳定,自然形成山水园林、生态景观、旅游文化的美学风貌和"四化"标准。  相似文献   

13.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是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的集成与提升。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以完善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系统平衡稳定为目的,对茶树生长环境进行智能、系统的管控,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在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广东生态茶园发展的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该技术主要包含茶园土壤生态调控技术、茶园生态位配置与管控技术、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与生态防控技术、茶园生境环境信息自动化感知技术、茶园水分智慧管控技术以及茶园生境智慧管控专家服务系统等。根据广东省各茶区的主栽品种、气候环境、土壤和植被的差异特征,合理使用茶园生境智慧管控相关技术,以最大限度发挥地方茶树品种的特色。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茶园种植结构,强化了生物多样性增益控害的服务功能,促进了广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推动了广东省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学园林景观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从大学园林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学园林景观建设的再认识、大学园林景观建设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大学园林景观的价值等内容, 阐述了大学园林景观建设应向生态和谐的层次提高, 营造美学价值与生态学价值相统一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5.
星村镇是武夷山市产茶大镇,该文根据星村镇高效生态茶园创建经验,总结了高效生态茶园建设的若干技术要点,为生态茶园建设和普及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普洱茶生态茶园关键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生态茶园关键技术是茶树栽培的革新,是针对当前普洱茶产区存在问题而提出的。普洱茶生态荼园关键技术突破了普洱茶生态茶园建设的瓶颈问题,一方面使建设普洱茶生态茶园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带动了周边地区普洱茶生态茶园建设,提高了茶农的经济收入,促进了普洱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江淮地区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都有所增加。加快普及无性系茶苗栽培普及率,培养优质良种茶叶,打造品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实践经验和查阅大量数据,该文指出了选购茶苗、茶园建设、移栽技术及苗期管理等无性系茶苗栽培技术要点,并给出了其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8.
茶产业是十堰市的优势特色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目前,十堰地区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建设存在管理粗放、标准不一等问题。本文针对十堰地区的环境特点,提出一套无性系茶园建园技术,包括茶园规划及选址、园地整理、苗木定植、幼龄茶园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提高茶树成活率,提升茶园品质。  相似文献   

19.
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应用层次分析原理,建立了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评价系统,系统运算分析表明:项目层中自然景观的权重远大于人文景观,因素层中茶树景观的重要性高于园林植物景观;指标层中物种的多样性占有较高的权重,园林建筑的科学文化价值也占有较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