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刀鲚的全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刀鲚(Coilia nasus)全人工繁殖试验和胚胎发育观察,研究了刀鲚全人工繁殖的特性和其胚胎发育的时序和特点。结果显示,对人工繁养的F1刀鲚亲鱼(2龄)进行模拟自然洄游的培育,采用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HRH-A2)对性腺发育良好的亲本进行催产,剂量为:雌鱼30μg/kg,雄鱼减半;在22~24℃条件下,经过18~33.5 h的效应时间,亲本自然交配产卵,催产率为91.7%;获得受精卵25.8万粒,受精率为80.6%,获得22.3万尾的初孵仔鱼,孵化率为86.4%;受精卵透明、浮性、无粘性、球形,卵径为(909.86±24.02)μm,油球大且单个;胚胎发育分为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期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和出膜阶段7个阶段及30个发育时期,在(23.64±0.36)℃条件下,历时28 h仔鱼出膜;初孵仔鱼全身透明,靠油球浮于水面,全长(2056.37~2074.74)μm,卵黄囊大且近椭圆形,油球呈球形,心跳90~110次/分,肌节48~50对;研究结果对刀鲚资源的保护和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工艺流程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刀鲚和湖鲚幼鱼生长代谢及肌肉脂肪酸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鲚鱼幼鱼的机体代谢与营养情况,以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和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 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幼鱼形体指标,消化酶的活力和含量以及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和脂肪酸成分,比较其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成分的差异,评价其营养价值并探讨生态习性差异对其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刀鲚幼鱼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比湖鲚幼鱼的低,脂肪酶活力是湖鲚幼鱼脂肪酶活力的3倍,肝脏内未累积过多的脂质过氧化物有害物质。(2)刀鲚幼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比例达到16.13%,是湖鲚幼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比例的1.5倍,粗蛋白含量则显著低于湖鲚幼鱼(P〈0.05)。(3)刀鲚幼鱼肌肉中检测出21种脂肪酸,湖鲚幼鱼肌肉中检测出17种脂肪酸,湖鲚幼鱼体内没有检测出C22∶1、C24∶1、C20∶3n-6和C20∶4n-6脂肪酸。湖鲚幼鱼肌肉中的∑n-3、∑n-6以及∑n-6/∑n-3比例都比刀鲚幼鱼的高,但是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总量比例显著低于刀鲚幼鱼(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密度和常规密度养殖模式下刀鲚幼鱼营养成分的差异,评估高密度养殖刀鲚幼鱼是否存在环境拥挤胁迫。【方法】采用池塘高密度(108 240 尾/hm2)和常规密度(62 505 尾/hm2)模式养殖刀鲚0+龄幼鱼,测定鱼体鲜样中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及干样中常见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采用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及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等评价幼鱼肌肉的营养品质。【结果】高密度模式养殖刀鲚幼鱼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4.07%和2.50%)均较常规密度养殖模式(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5.16%和3.97%)显著降低(P<0.05),而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高密度养殖模式的精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而组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其余15种氨基酸的含量在两模式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刀鲚幼鱼干样中常见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H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鲜味氨基酸(DAA)、EAA/TAA、EAA/NEAA和DAA/TAA在两模式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2种养殖密度模式下刀鲚幼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F值均非常接近。在检测到的28种脂肪酸中,有22种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在两模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要脂肪酸中,高密度养殖模式的C18:1n9c、C16:1、C18:3n3、C20:2和C20:5n3(EPA)相对含量均显著低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而C18:0、C22:2、C20:4n6、C22:5n3(DPA)和C22:6n3(DHA)的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高密度养殖模式的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n6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低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结论】池塘高密度养殖不会造成刀鲚幼鱼鱼体蛋白质品质的下降,但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刀鲚幼鱼鱼体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MUFA显著下降,PUFA和n3PUFA/n6PUFA显著升高,说明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刀鲚幼鱼已经受到环境拥挤胁迫,因此刀鲚幼鱼的池塘养殖密度以不超过108 240 尾/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MS-222、丁香酚对刀鲚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MS-222、丁香酚2种麻醉剂对人工繁养刀鲚(Coilia nasus Schlegel)幼鱼的麻醉效果,探索了2种麻醉剂在安全浓度下麻醉后刀鲚幼鱼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并运用该2种麻醉剂的适宜剂量对刀鲚幼鱼进行了运输实验。麻醉实验表明:(1)理想MS-222浓度为150 mg/L,理想丁香酚麻醉剂浓度为30 mg/L;(2)经MS-222浓度为150 mg/L深度麻醉后,适宜的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应4 min;经丁香酚浓度为30 mg/L深度麻醉后,适宜的在空气中的时间应5 min;(3)养殖长江刀鲚幼鱼采用30 mg/L MS-222和8 mg/L丁香酚分别麻醉后,其复苏率和48 h内的成活率均达到100%,与各自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刀鲚精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石蜡切片,HE组织染色方法研究性成熟刀鲚的精巢结构、精巢发育规律和精子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刀鲚的雄性生殖腺由精巢(生精部)、贮精囊和输精管等组成,精巢为典型的小叶型结构,由精小叶、精小囊、小叶间质、小叶腔和输出管构成。精小叶由各期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各期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了精小囊,成熟的精子从精小囊中释放出来,进入小叶腔中,经由精小叶间形成的临时通道进入输出管,再由输出管送达贮精囊。贮精囊为网状管腔结构,管腔内壁由分泌细胞组成。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及精子细胞和成熟的精子5个阶段,根据精巢的外形、色泽、体积、血管分布状况等特征分为6个时期。 相似文献
6.
两种配合饲料对刀鲚幼鱼消化系统显微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为23℃条件下,将体质量为(2.78±0.09)g的刀鲚Coilia nasus幼鱼饲养在室内水泥池循环水系统中,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1(缓沉软颗粒料)和饲料2(缓沉硬颗粒料).饲养60 d后,分析两组刀鲚幼鱼的形体指标、消化酶和脂质代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H.E染色法从肝、胃、肠组织等方面比较了两组刀鲚幼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组刀鲚幼鱼的增重率分别为76.64%和104.17%,且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幼鱼的肥满度、特定生长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幼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以及胃淀粉酶、胃蛋白酶、肝脏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系统组织学观察表明:饲料2组幼鱼的肝脏细胞质中存在明亮的脂肪滴,饲料1组幼鱼胃壁上的皱褶多且较高;饲料2组幼鱼的前肠直径、黏膜褶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比饲料1组高,表明两组幼鱼胃和肠的消化能力和对饲料的消化速度存在差异;结合食物消化动态过程,饲料2组幼鱼的消化吸收能力比饲料1组幼鱼强.研究表明,饲料2更适合刀鲚幼鱼生长,适合于刀鲚幼鱼驯养阶段使用. 相似文献
7.
刀鲚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刀鲚(Coilia nasu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洄游性鱼类,与河鲀、鲥鱼并称为“长江三鲜”.然而,由于水体环境污染、洄游通道受阻以及捕捞过度等原因,致使刀鲚资源遭受到严重破坏.从刀鲚的形态学、蛋白质和DNA分子水平等方面综述了刀鲚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更好地保护刀鲚资源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1)
在水温为23℃条件下,将体质量为(2.78±0.09)g的刀鲚Coilia nasus幼鱼饲养在室内水泥池循环水系统中,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1(缓沉软颗粒料)和饲料2(缓沉硬颗粒料)。饲养60 d后,分析两组刀鲚幼鱼的形体指标、消化酶和脂质代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H.E染色法从肝、胃、肠组织等方面比较了两组刀鲚幼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组刀鲚幼鱼的增重率分别为76.64%和104.17%,且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幼鱼的肥满度、特定生长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幼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以及胃淀粉酶、胃蛋白酶、肝脏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系统组织学观察表明:饲料2组幼鱼的肝脏细胞质中存在明亮的脂肪滴,饲料1组幼鱼胃壁上的皱褶多且较高;饲料2组幼鱼的前肠直径、黏膜褶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比饲料1组高,表明两组幼鱼胃和肠的消化能力和对饲料的消化速度存在差异;结合食物消化动态过程,饲料2组幼鱼的消化吸收能力比饲料1组幼鱼强。研究表明,饲料2更适合刀鲚幼鱼生长,适合于刀鲚幼鱼驯养阶段使用。 相似文献
9.
上海淀山湖刀鲚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刀鲚为淀山湖鱼类群落优势种,对刀鲚食性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该湖泊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结构。2009年8月-2010年7月在淀山湖收集381个刀鲚有效胃样本,采用传统胃内含物法对该鱼食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刀鲚全年均有摄食活动,夏季饱满指数强度最高、冬季最低,秋季空胃率最高、春季最低。(2)刀鲚食物由13大类、30小类饵料生物组成。聚类分析表明,数量百分比(N%)、出现率(F%)及相对重要性百分比指数(IRI%)在衡量刀鲚食物重要性方面表现一致,而重量百分比(W%)与前三者存在显著差异。N%、F%和IRI%显示,枝角类和桡足类是刀鲚的主要食物来源;W%显示虾类、桡足类和鱼类为刀鲚的主要食物来源。(3)刀鲚食物重量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但其数量组成无明显的季节变化。(4)综合各指数结果显示,淀山湖刀鲚主要摄食浮游甲壳动物、鱼类和虾类。刀鲚食物组成显示该鱼可通过下行效应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推测降低该鱼生物量将有利于淀山湖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0.
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鉴定短颌鲚、湖鲚和刀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快速区分长江流域各水体中的鲚属鱼类,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对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湖鲚(C. nasus taihuensis)和刀鲚(C. nasus)进行物种鉴定。从120个在短颌鲚和刀鲚之间分化指数(Fst)为1的SNP位点中随机挑选出20个用于引物设计,从21个在湖鲚和刀鲚之间分化指数较高的SNP位点中随机挑选出10个设计引物。随机挑20尾短颌鲚、20尾湖鲚和12尾刀鲚用设计的引物扩增、测序。结果表明:洞庭湖和鄱阳湖的短颌鲚与刀鲚可以使用以上19个SNP分子标记中的任何一个完全分开,剩下1个SNP标记在所扩增的样本中没有发现多样性变异而被弃用。用于区分湖鲚与刀鲚的10个SNP分子标记中有8个在所测样本中可以扩增并用于物种鉴定。其中单独使用Ct-Cn_wtap位点时,湖鲚和刀鲚的基因频率相差最大,当使用Ct-Cn_wtap和Ct-Cn_eif2b4位点时,对湖鲚和刀鲚的鉴别准确率可以达到100%。本研究提供了稳定、高效和低成本识别短颌鲚和刀鲚、湖鲚和刀鲚的方法,为今后鲚属鱼类的物种鉴定和资源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12.
人们对野生荚果蕨的长期、大量采摘,使其正面临着资源萎缩、减少,产量呈下滑的趋势,为了保持和培育该物种资源。于2004-2006年进行了荚果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在实验室人工气候箱内进行,采用互比法3次重复,通过人工控制光照、温度、水分和基质等生态因子,试验观测对荚果蕨孢子萌发、原叶体出现、配子体形成孢子体及其形成孢子体率的影响,试验结果:配子体形成孢子体率。在4种基质中,土壤为52%,蛭石为33%(见表1,图2);在遮光情况下,透光率在28.1%至全光照的光照强度区间范围内对荚果蕨繁育有利(见表2,图4);平均温度20-24℃条件下,孢子体出现时间、数量,配子体形成孢子体率明显优于平均温度12℃的处理(见表3,图6);土壤水分〈20%孢子不萌发,原叶体生长速度和配子体形成孢子体率依次:水分45%〉40%〉35%(见表4,图8)。 相似文献
13.
14.
2006年6月~2007年1月,对等边浅蛤的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和幼虫培育、变态附着及稚贝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等边浅蛤胚胎繁殖盛期是每年的7~8月,在盐度20~25,水温24~29℃,pH8.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15h发育成D形幼虫。盐度20~25,水温24~29℃时,胚胎的孵化率和D形率最高。温度和盐度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明显,浮游幼虫生长最适温度为24~29℃,最适盐度为20~25,34℃试验组,幼虫几乎不能存活,19℃组存活率最高,但生长速度慢于24℃组。幼虫在盐度15~25时存活率最高,但盐度20~25时生长速度最快,在盐度35时,幼虫几乎不能存活。研究发现金藻和角毛藻是等边浅蛤浮游幼虫生长的适宜饵料。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大洋人工草地牧草的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和放牧羊矿物质元素需要量配制含有8种元素的矿物质添加剂,对放牧的罗姆尼羊和四川麻羊进行补饲试验,结果表明,2种羊的平均日增重、Hb、TSP和血清中Co、P元素的含量试验组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四川麻羊全血GSH-PX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罗姆尼羊血清中Mn、K元素的含量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种羊的RBC、PCV、血糖、CP、GSH-PX(罗姆尼羊),以及血液中Sc、Ca、Na、Mg,Mn(四川麻羊)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都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伊犁河谷苹果绵蚜越冬生物学及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在伊犁河谷的越冬生物学及迁移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伊犁河谷苹果绵蚜无翅孤雌蚜越冬主要位于根蘖部,其次在树干和枝条上。全年只有一次迁移高峰期并靠若蚜来进行。无翅孤雌蚜在1d的迁移高峰在16:00至17:00,阴天活动量少。在温度25-28℃的条件下完成一代所需要的时间平均为12.04d。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