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15)N示踪技术对不同品种水稻的氮素吸收和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生育前期,两个水稻品种植株以吸收肥料氮为主,后期以吸收土壤氮为主。但是,穗重型水稻(V7)在灌浆期以前,施蘖肥、穗肥、粒肥处理水稻植株以吸收肥料氮为主,施基肥处理在抽穗期之前以吸收肥料氮为主,而后转向吸收土壤氮;穗数型水稻(V10)在抽穗期以前,施基肥和蘖肥处理水稻植株以吸收肥料氮为主,施穗肥和粒肥处理在灌浆期之前以吸收肥料氮为主,而后转向吸收土壤氮。两个水稻品种籽粒中肥料氮比例随施氮时期的后移而升高,分期施肥氮的利用率要高于一次性施肥。  相似文献   

2.
应用同位素^15N,^32P示踪对烤烟氮,磷营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烤烟不同生长期氮、磷营养吸收规律,结果表明:烤烟生育前期(30d)以吸收肥料氮为主;中期(60d)吸收的肥料氮与土壤氮近乎相等。后期(105d)以吸收土壤氮为主,土壤AN值呈递增变化。烤烟对磷的吸收,生育前、后期以土壤磷为主;中期以肥料磷为主,土壤Ap值表现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3.
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土壤性质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就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土壤性质和水稻生育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实践证明,硫酸盐肥料能促使土壤有机质缓慢积累,能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能活化粘土矿物晶格中所固结的钾素,改善土壤钾素供应状况。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动态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在早稻生育期间(5月底6月初)速效氮、磷、钾有一个高峰期。一般说,铵态氮的高峰期比较早,速效磷、钾的高峰期比铵态氮略迟。在晚稻生育期间,这些养分的动态变化与早稻生育期间不同,有效磷保持相对稳定,有效钾直线下降。其原因及其对水稻生育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稻米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也有影响,优化施肥能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胱氨酸的含量,早稻比晚稻高;碱性氨基酸的含量,晚稻比早稻高。  相似文献   

4.
应用15N-尿素研究硅对水稻吸收肥料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5N—尿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在黑龙江省几种主要水稻土壤上施用硅肥时,通过对肥料氮在水稻各器官的分配动态来观察硅对水稻吸收氮肥的利用率,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及肥料氮的损失率,阐述了硅对水稻吸收氮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春小麦生育期间植株各器官土壤氮与肥料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器官吸收总氮量中,土壤氮约为肥料氮的2~3倍,肥料氮对土壤有激发效应。肥料利用率随氮肥施用期的后移和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氮肥不同施用期对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极显著效应(F=31.3>F_(0.01)=4.22),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氮肥施用期推迟而显著增加;对籽粒蛋白质产量的效应则差异不显著。生育前期施氮有利于籽粒产量形成,开花期叶面喷施氮肥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6.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施用稻草粉对水稻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形成与肥料氮的转化的影响。施用稻草粉可降低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提高对非肥料氮的吸收;施用稻草粉可提高肥料氮的残留率,降低肥料氮的损失。至水稻收获时,残留于土壤中的15N主要以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的形成因土壤不同而有快慢之差,但其再矿化速度都较为缓慢。即使在稻草粉施用量较高的情况下也未观察到水稻吸氮总量受到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施用稻草粉对水稻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形成与肥料氮的转化的影响。施用稻草粉可降低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提高对非肥料氮的吸收;施用稻草粉可提高肥料氮的残留率、降低肥料氮的损失。至水稻收获时,残留于土壤中的^15N主要以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的形成因土壤不同而有快慢之差,但其再矿化速度都较为缓慢。即使在稻草粉施用量较高的情况下也未观察到水稻吸氮总量受到明  相似文献   

8.
水稻生育需要多种无机营养元素,其中需量最多的是氮、磷、钾,亩(1/15公顷)产500千克水稻,一般需吸收N9~12.5千克,P2O55.5~6.5千克,K2O10.5~11.5千克。但各生育阶段吸肥并不均衡,氮磷钾肥都以穗分化到抽穗期吸收最多,前期吸收氮、钾较多,后期吸收磷较多。1基肥基肥也就是移栽水稻插秧前施入本田的肥料。基肥的作用一是调理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二是提高土壤养分的供应水平,满足水稻插秧后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促进早生快发;三是保证土壤持续不断地供给水稻各生育时期所需的养分。高产水稻基本苗较少,要求分蘖成穗率高,这就要求土壤能为水稻前期生长提供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土壤固定态铵在作物生育期间的动态变化及在水稻氮素营养中的贡献,为作物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采用盆栽试验和Silva-Bremner法,研究了3种土壤条件下水稻生育期间固定态铵的动态变化及其释放情况.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间,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施氮肥能促进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水稻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则促进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早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变幅较小,且释放不多,除黄泥田的CK处理外,仅有“新固定的”固定态铵释放,其释放量占“新固定的”固定态铵量的18.8%~100%;而晚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变幅较大,且释放较多,不仅有“新固定的”固定态铵的释放,而且“原有的”固定态铵也有部分释放,其释放量为“原有的”固定态铵的2.0%~17.7%.各处理早稻和晚稻吸氮总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晚稻吸氮总量与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供氮能力强,烟株农艺性状和干物质重存在明显优势,烟株在生育前期以吸收积累肥料氮为主,生育后期土壤以吸收积累土壤氮为主。而在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上,烟株在整个生育期均以吸收积累肥料氮为主。随叶位的升高,土壤氮在烟叶积累氮量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而肥料氮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在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上,来源于土壤的氮素在各部位叶中所占的比例均大于肥料氮所占的比例,而在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上,肥料氮所占比例在各部位叶中均大于土壤氮。后期过量的氮素供应致使上部叶烟碱含量超高积累,而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严重偏低;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在烤烟生育期内矿化出的无机氮较少,土壤供氮能力较弱,烟株及上部叶以吸收、积累肥料氮为主。  相似文献   

11.
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和分配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苏省9种水田土壤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一生中吸收的肥料氮占34.1%,土壤氮占65.9%;土壤肥力水平越高,土壤氮的吸收比例也越大。水稻吸收的大部分氮(59.9%)分配在籽粒中,不受土壤肥力状况和施肥条件的影响,其中以肥料氮相对含量较大。土壤氮在籽粒和茎叶中的分配同样随土壤肥力水平增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氮、磷、钾是水稻生长发育中所必须的三大营养元素,肥料对水稻生长发育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现在生产上以磷酸二铵、尿素、硫酸钾三大肥为主,通过对肥料不同的配比,对提高水稻的产量,改善水稻的生育期间群体性状,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配合农场生产部门进行了此次试验。  相似文献   

13.
淮北生土地区肥料运筹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淮北生土地区,以镇稻88为试验材料,设计不同氮、磷肥处理,研究其对该区水稻产量形成、群体动态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适当增加施氮总量和生育前期的施氮比例以及生育中期施磷均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其中增加施氮总量,可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增加生育前期的施氮比例,既增加粒数又增加粒重;相同施氮比例,生育中期施用磷肥,可提高粒重;通径分所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制约水稻产量的首要因子。②肥料运筹对水稻前期生育进程的影响较小;增加施氮总量和前期施氮比例,对技节后群体的扩大和技节至抽穗期氮家的吸收有明显促进作用;生育中期施用磷肥,主要促进出穗后群体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  相似文献   

14.
水稻施肥不同配比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磷、钾是水稻生长发育中所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肥料对水稻生长发育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现在生产上以磷酸二铵、尿素、硫酸钾三大肥料为主,通过对肥料不同的配比,对提高水稻的产量,改善水稻的生育期间群体性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进行了如下试验。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三个供氮水平下(施氮50 kg/hm2、150 kg/hm2、250 kg/hm2)施用肥料添加剂对苏南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肥料添加剂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表观损失氮均有显著影响,但只有在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指标上二者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随施氮量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土壤残留无机氮(Nmin)、表观损失氮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降低;与单施尿素相比,尿素配施肥料添加剂可进一步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并能提升氮肥利用率和降低表观损失氮量,且该效应总体上随施氮量增加而愈趋明显;施用肥料添加剂对水稻营养生长期的氮素积累影响要明显强于生殖生长期。在本研究条件下,综合分析水稻产量、氮肥利用及氮平衡指标,不施用肥料添加剂时,施氮150 kg/hm2可获得较好的农学和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6.
太湖地区稻田氮肥吸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下水稻的氮素吸收、氮肥去向和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幼穗形成前.氮肥用量在225~315 kg/hm2之间时,水稻植株总吸氮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水稻产量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考虑到氮肥增产效益,推荐225 kg/hm2作为氮肥适宜用量.同位素示踪试验表明,当氮肥用量在225~315 kg/hm2之间时,约28% ~ 33%的肥料氮被作物吸收,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升高;约11%~16%的肥料氮残留在土壤中;约56%的肥料氮损失掉,氮肥用量对氮肥损失率的影响并不显著.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在植株总吸氮量中,肥料来源的氮素逐渐增加,土壤来源的氮素虽然逐渐减少,但仍能占到植株总吸氮量的46% ~57%.  相似文献   

17.
应用标记15_M的田菁和硫铵进行一季水稻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1.田菁和硫铵单独施用,田菁氨素的17.6%和41.8%分别为稻秆和谷粒利用,硫铵氨素的分别为15.1%和29.0%。这两种肥料氮在谷粒中分布的比例较大,稻杆和谷粒对田菁氨的利用率都高于硫铵氮.2.施用硫铵有促进水稻吸收土壤氨素的作用,比不施氨对照增加71.8%;相反,施用田菁减弱了水稻对土壤氨的吸收,比对照减少37.1%。3.田菁和硫铵混合施用,除了可使水稻对田菁氨的吸收增加(5.2%)。对硫铵氨的吸收减少(5.3%)外,亦有促进水稻增加吸收土壤氨素的作用,4.与硫铵单独施用的结果相比,这两种肥料混合施用,可以在消耗较少量土壤氨素的基础上,更好地维持水稻生长所需的氨营养供应。  相似文献   

18.
水稻侧深施肥(亦称侧条施肥或机插深施肥)技术是在水稻插秩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侧位土壤中的施肥方法。施肥位置在苗侧附近,秧苗返青后肥料很快被吸收,与表层施肥和全层施肥不同的是侧深施肥肥料集中施于还原层,与土壤接触少,肥料浓度高,微生物获取少,脱氮少,水稻吸收利用率高,是一种可促进前期生窗、防御低温冷害、省工、省成本、减轻水质污染的低成本稳产、高产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氮钾供应水平与水稻生育后期对不同形态氮吸收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营养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钾水平对水稻生育后期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与养分供应状况有很大关系。在低氮、钾养分时,水稻在生育后期对铵态氮吸收较多,而在高氮、钾条件下,则对硝态氮有较大的吸收。通过研究在不同养分条件下水稻根系活力(α-萘胺氧化力)、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表明,氮、钾养分是影响水稻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影响水稻体内能量代谢过程而影响水稻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和同化。  相似文献   

20.
在肥力高、低2个土壤进行氮肥减施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水稻相比,施氮肥水稻籽粒产量、穗粒数和有效穗分别提高29.9%~51.8%、10.9%和27.1%。氮素在水稻体内的累积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提高。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高肥力土壤肥料减施,水稻籽粒产量并没有显著降低,而且氮肥表观利用率、偏生产力和氮素内部利用率均略微提高。低肥力土壤肥料减施,水稻产量降低13.0%。尽管氮肥表观利用率只有23.9%~28.1%,但水稻当季所吸收的氮占施氮量的67.1%,这说明,施入的氮肥绝大部分被水稻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