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曲条跳甲幼虫灾变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田间幼虫危害根部情况,计算虫斑数量、株危害率的方法,分析黄曲条跳甲幼虫田间危害规律,结果表明成虫高峰后13~16d为幼虫开始危害作物根部,成虫高峰后26~30d为幼虫危害高峰期。因而黄曲条跳甲幼虫的防治适期为成虫高峰后13~16d。  相似文献   

2.
以转基因单倍体小黑杨对天幕毛虫幼虫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转基因小黑杨可延缓天幕毛虫幼虫发育,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TT1和TT3分别使1~3龄的幼虫发育延缓1.24d和2.92d;取食TT18~19d的幼虫平均体质量与对照相比下降1.42%~17.37%、取食TT38~19d幼虫平均体质量下降10.77%~24.80%;取食TT14~18d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9.52%~49.32%、取食TT34~18d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11.11%~52.70%;取食转基因植株TT1幼虫的蜕皮指数2.969~3.769、毒力为0.010~0.026,取食转基因植株TT3幼虫的蜕皮指数2.906~3.714、毒力为0.032~0.041。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赤拟谷盗[Triboliumcastaneum(Herbst)]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在其各虫态间的变化关系,以期为该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微量滴度酶标板法,分别对其10d龄和20d龄幼虫、蛹及成虫体内AChE的生化及毒理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赤拟谷盗各虫态AChE酶源蛋白含量、酶活力和比活力差异显著,酶源蛋白含量从低到高依次为:10d龄幼虫<20d龄幼虫<成虫<蛹;AChE活力和比活力依次为:成虫<蛹<10d龄幼虫<20d龄幼虫。酶动力学分析发现,AChE米氏常数Km值大小依次为:蛹<成虫<10d龄幼虫<20d龄幼虫,但成虫和蛹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此外,幼虫AChE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亦显著高于成虫和蛹。通过对幼虫AChE离体抑制作用测定表明,毒扁豆碱、马拉氧磷和西维因对20d龄幼虫的抑制中浓度I50均高于10d龄幼虫,说明20d龄幼虫体内的AChE对3种抑制剂的抑制作用更不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拟黑多刺蚁发育生活史及成虫不同品级形态与分工进行详细观察描述,并对幼虫龄期划分进行研究。【方法】在自然光照、温度(26±3)℃、相对湿度45%~55%的条件下,观察拟黑多刺蚁发育生活史及成虫不同品级形态与分工;根据幼虫体长、头宽、体质量、消化道长,以及幼虫形态特征等数据,并结合戴氏定律,对幼虫龄期进行划分。【结果】在试验条件下,拟黑多刺蚁卵发育期为(24.5±3.5)d、幼虫发育期为(25.0±5.5)d、蛹发育期为(20.5±5.5)d。拟黑多刺蚁幼虫期可分为4个龄期,其中1龄幼虫发育时间为(4.5±1.5)d,2龄幼虫为(5.5±1.5)d,3龄幼虫为(7.0±1.0)d,4龄幼虫为(8.0±1.5)d。【结论】描述了拟黑多刺蚁不同时期的品级分工和形态,明确了拟黑多刺蚁幼虫时期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以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lNPV)为免疫刺激因子,观察SlNPV对斜纹夜蛾幼虫酚氧化酶活性及其血淋巴黑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幼虫感毒后,其血淋巴黑化率在感毒1d后开始逐渐下降,随着感毒时间推移和幼虫日龄增大,病毒抑制其黑化作用增强;在感毒后连续5d观察时间内,感毒幼虫血淋巴黑化率始终低于健康幼虫,且在感毒4~5d后达到显著水平;感毒幼虫体内及其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在感毒后前3d都是逐渐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感毒幼虫体内酚氧化酶活性在感毒后前3d高于健康幼虫,在感毒4d后开始低于健康幼虫,且在感毒2、3、5d后均达到显著水平;与健康幼虫相比,感毒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在感毒2d后开始明显增强,但感毒5d后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11个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光肩星天牛成虫和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Heterorhabditis sp.ZH品系线虫对光肩星天牛成虫和幼虫均有较高致病力,为最佳线虫品系。侵染10 d后成虫累计校正死亡率为94.59%,LT50为4.10 d;侵染光肩星天牛幼虫4 d后累计校正死亡率为100%,LT50为1.61 d。并测定了不同ZH品系线虫用量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致死能力,发现最优用量为3 500条/mL。  相似文献   

7.
研究测定了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卵、幼虫、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卵期恒温条件下:C=14.1士0.93℃,K=100.83士7.16日度;幼虫恒温条件下:C=12.6士1.06℃,K=657±6.4日度。幼虫自然变温条件下1~3龄幼虫C=13.1±0.78℃,K=327±10.96日度。4~5龄幼虫C=12.4±1.24℃,K=314±8.24日度;蛹期恒温条件下:C=11.18±0.91℃,K=169±10.68日度。以此对陕南秦巴山区的松墨天牛成虫羽化盛期和幼虫钻蛀期进行准确预测,为防治适期提供了依据。观察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饲养条件下成虫羽化期6~10 d,交配2~4 d后产卵,雌虫平均产卵量62.3个;卵期为5~7d,卵的孵化率为83.4%;幼虫共5龄,1~5龄幼虫龄期分别为5~8 d、8~11 d、8~12 d、12~15 d和8~11 d,幼虫化蛹率82.49%;蛹期为8~14 d,蛹的羽化率为89.58%。成虫一生的产卵量169.89±53.22粒。  相似文献   

8.
甘蓝夜蛾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甘蓝夜蛾的成虫、卵、幼虫、蛹分期饲养并进行观察,明确了越冬蛹羽化要经过6~7个月的时间,第一代和第二代蛹期为10~20 d。羽化后成虫寿命,雌虫为5.5 d,雄虫为3.7 d,交尾1~3次,每头雌蛾产卵1~6块,产卵3~5 d,卵孵化期为4~5 d。幼虫一年发生3代,幼虫发育期32 d左右,脱皮6次,最适温度为18~25℃。  相似文献   

9.
为开展黑龙江省马铃薯甲虫的监测与防控,在两个疫情发生县市的网室内开展了越冬成虫发育、卵孵化、幼虫生长发育、老熟幼虫入土羽化、一代羽化成虫生理发育过程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调查,得到了马铃薯甲虫在黑龙江省的发生规律,确定马铃薯甲虫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寄主田越冬,越冬成虫一般在第二年6月中旬出土,4~7 d后交尾产卵,卵孵化期5~6 d,后卵孵化为一代幼虫取食为害,13~15 d后老熟幼虫入土羽化,土层深度5~10 cm。蛹期10~12 d羽化为一代成虫。一代成虫发育10~12 d后,交尾产卵,孵化为二代幼虫,为害7~10 d后入土化蛹,蛹期10~12 d,羽化为二代成虫,二代成虫入土越冬。  相似文献   

10.
光周期对枯叶蛱蝶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促进枯叶蛱蝶人工规模化养殖,观察了人工气候箱中20℃时不同光周期下枯叶蛱蝶幼虫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光周期对枯叶蛱蝶幼虫及幼虫在不同光周期下蛹的发育历期影响明显,1~5龄幼虫发育历期分别在4.1~5.2、4.8~6.6、4.8~7.0、6.3~8.3 d和11.2~13.8 d之间,蛹发育历期在19.5~24.4 d之间;幼虫最长和最短历期分别相差1.1、1.8、2.2、2.0 d和2.6 d;蛹相差4.9 d.同时,光周期对幼虫和蛹存活率也有一定影响,不同光周期下幼虫期存活率在64%~92%之间,除12.0 h光照时为64%较低外,其余光照下均超过80%;蛹存活率除12.0 h光照时为77%和12.5 h光照时为87%略低外,其余均在90%以上.在20℃时,人工规模化养殖选择12.5 h或14.0 h光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蔗扁蛾幼虫在甘蔗上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不同寄主对蔗扁蛾幼虫的饲养试验,观察并对比分析蔗扁蛾幼虫在甘蔗上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甘蔗饲养蔗扁蛾幼虫死亡率高于马铃薯饲养,幼虫为8龄,幼虫发育历期比马铃薯饲养的高出34.6 d,完成1个世代平均需要98.8 d。从幼虫头宽、体长和体重的观测值来看,甘蔗饲养的蔗扁蛾幼虫基本符合幼虫生长发育规律。[结论]研究结果为制定蔗扁蛾的有效防控措施,保证甘蔗的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室内毒力测定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浓度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eNPV)感染甜菜夜蛾2龄幼虫后,浓度越高,甜菜夜蛾死亡率越高,开始死亡时间越早,全程感染至死亡的天数越短,致死中时(LT50)为2.44~5.60 d,致死中浓度LC50=7.11×104PIB/m l。以剂量为2×105PIB/m l的SeNPV样品感染甜菜夜蛾1~4龄幼虫,低龄幼虫的死亡高峰期为4~5 d,全程期为6~7 d;3龄以上幼虫死亡高峰期为7 d左右,全程期为10~12 d。  相似文献   

13.
油松毛虫越冬幼虫上树下树历期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84~1986年对越冬幼虫的系统调查数据,分别求得油松毛虫越冬幼虫上树历期约为51d;下树历期约为87d;上树高峰期为每年的3月28日~4月19日;下树高峰期为每年的10月份。并同时对越冬幼虫上树过程中的物候学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4.
人工饲料饲养舞毒蛾的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0年和2001年利用人工饲料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进行了饲养,并用柞树叶片饲养作对照:人工饲料饲养的1、2、3、4、5、6龄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5、6、6、7、9、14d,幼虫发育总历期为57d;采用柞树叶片饲养的1、2、3、4、5、6龄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2、6、6、6、8、14d,幼虫发育总历期为52d。从舞毒蛾幼虫头宽、体长比较来看,舞毒蛾1—4龄在头宽和体长上差异不大;5、6龄幼虫期间表现为:人工饲料饲养的舞毒蛾幼虫比柞树叶饲养的舞毒蛾幼虫头壳平均宽1mm左右,体长平均长2.4mm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中华砚甲Cyphogenia(Cyphogenia) chinensis (Falderamnn,1835)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不同龄期的幼虫越冬.4月中旬至9月上旬产卵,卵期13~30 d,幼虫一般为7龄,幼虫期330~395 d,越冬幼虫于次年6月上旬至8月上旬化蛹,蛹前期18~22 d,蛹期13~16 d,羽化成虫经过270~295 d性成熟,开始交配产卵.食性杂,活动有明显的节律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不同滞育时间对豆天蛾幼虫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豆天蛾幼虫体内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及肠道代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滞育时间的豆天蛾幼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在滞育后期(150 d)达到最高值。滞育150 d的豆天蛾幼虫体内18种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滞育60 d豆天蛾幼虫体内亚油酸含量降低0.030个百分点(P<0.05),滞育30 d、90 d、120 d、150 d豆天蛾幼虫体内亚麻酸含量分别高于对照0.140个百分点、0.060个百分点、0.060个百分点、0.080个百分点(P<0.05)。滞育30 d豆天蛾幼虫肠道碱性磷酸酶、己糖激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P<0.05),滞育120 d时达到最高值;海藻糖酶、丙酮酸激酶活性在滞育90 d达到最高值;滞育120 d山梨醇脱氢酶活性最高,比对照高18.37%(P<0.05)。综上所述,滞育期的豆天蛾幼虫营养价值提高,代谢酶活性波动明显。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上海地区危害月季的豆毒蛾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室内条件下该虫一年发生2~3代,以幼虫越冬.幼虫期总食叶量6789.35mm2,总取食量11张.室温在24℃时,完成一世代需要67.42d.其中卵期6d,幼虫期47.5d,预蛹期为1d,蛹期为9.25d和成虫(产卵前期)3.67d.雌雄成虫性比为1∶1.29.室内卵平均孵化率为89.5%.越冬幼虫过冷却点-5.25至-6.78℃,结冰温度为-3.57至-4.65℃.通过室内药剂防治实验,得出6种药剂之中的4种药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试验测试敌敌畏和辛硫磷对3龄柞蚕幼虫的毒性,并系统观察了药剂处理3龄柞蚕幼虫后的中毒症状及安全间隔期。结果表明:敌敌畏处理3龄柞蚕幼虫的LC_(50)为99.160 mg/L,对3龄及3龄以上柞蚕幼虫的安全间隔期至少3 d以上;辛硫磷处理3龄柞蚕幼虫的LC_(50)为68.627 mg/L,对3龄及3龄以上柞蚕幼虫安全间隔期至少2 d以上。  相似文献   

19.
顾玉霞 《农技服务》2010,27(6):744-745
黄连木种子小蜂在安徽省1~3年发生1代,但均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果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化蛹,蛹期10~15d,5月上中旬至6月上旬成虫羽化,成虫在果壳内滞留3~5d,出壳后交尾产卵,寿命达4~15d。每雌产卵25~47粒,卵期3~5d。幼虫5月中下旬孵化,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取食胚外海绵组织,食量少而生长缓慢,1龄期长达65~75d,当种胚膨大、子叶开始发育时,幼虫钻入胚内取食子叶和胚乳,此时2~5龄为快速生长期,仅20~25d,当子叶被食光后,幼虫老熟,进入休眠阶段,在被害的空果壳内越冬,分别于第2、第3或第4年羽化外出。  相似文献   

20.
曲纹紫灰蝶是上海苏铁上近几年发生的主要新害虫。该虫以蛹越冬,一年发生4~6代。在上海,幼虫每年7~11月发生,9~10月为高峰期。成虫产卵和幼虫危害与苏铁羽叶抽出期相吻合。在室温下(9~11月)饲养,卵期平均3 d,一至四龄幼虫平均历期各为2.5、2、5、5 d,蛹期平均为19 d,整个世代历期约36~38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