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粘帚霉及其引致的食用菌病害刘坚真(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系广州510642)目前人们对食用菌中由有害疣孢霉(MycogoneperniciosaMogn)引致的蘑菇白腐病(湿泡病)和菌生轮枝霉(Verticilliumfungicola)引致的蘑菇干泡病...  相似文献   

2.
国外蘑菇褐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琦  王镭 《食用菌》1993,15(2):38-38
近几年来,上海地区蘑菇褐腐病来势凶猛,侵延迅速,已严重威胁到上海蘑菇栽培业的生存。本文就国外蘑菇褐腐病的研究作一简要的介绍,以供国内同行们借鉴。蘑菇褐腐病又称白腐病、湿泡病、湿腐病、褐痘病、肿柄病等,英文名为Wet bubble。其致病菌为有害疣  相似文献   

3.
蘑菇湿泡病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的显著特色是温暖湿润,这种气候极有利蘑菇(Agaricusbisporus)的生长和栽培。但是,福建的气候特点也极有利蘑菇病原菌的生长、繁衍并造成危害。由有害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引起的蘑菇湿泡病(Wet bubble)近三四年在福建一直呈蔓延扩大趋势,危害逐年加重,成为制约蘑菇栽培效益的重要障碍。据调查,86年以前,蘑菇湿泡病在福建还完全不为人们所认识,有些科研单位甚至难子找到病菇的标本;87年,在福建南部个别市县的个别乡村发现小面积危害;88年,整个福建南部出现病害发生区,严重发生区明显扩大,有的菇房损失率达30%;89年,全省各蘑菇产区均出现病害发生区,湿泡病  相似文献   

4.
《吉林蔬菜》2017,(7):35-35
食用菌受到有害生物侵染而发生病害,叫侵染性病害。细菌性侵染叫细菌性病害,真菌性侵染,叫真菌性病害。1真菌性病害1.1蘑菇湿泡病蘑菇湿泡病,也叫疣孢霉病、白腐病、菇癌。是蘑菇主要的病害,秋菇出菇期遇高温,极易爆发成灾,严重时颗粒无收。发生症状,首先是出现一些白色斑点,并在菇床和培养料上扩展,寄生于子实体,并使子实体发生畸型,早期块状,后期有菌盖偏小、菌梗偏大,  相似文献   

5.
蘑菇疣孢霉病国外多称湿泡病,其病原菌为疣孢霉,主要危害蘑菇、平菇等子实体。危害蘑菇的种是有害疣孢霉寄生引起的。该菌近年来在许多蘑菇主产区迅速蔓延扩散,危害逐年加重,是目前蘑菇栽培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成为制约蘑菇生产发  相似文献   

6.
蘑菇疣孢霉菌病,又名白腐病和褐腐病,是由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引起的,俗称湿泡病和水泡病。我区蘑菇栽培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尺,每年都有部份菇房受害,减产10~20%,它是我区蘑菇栽培“四害”(即疣孢霉、胡桃肉状菌、褐斑病和白色石膏霉)之一。  相似文献   

7.
蘑菇象其他栽培作物一样,是易受病原体和害虫侵袭的。我将只限于谈谈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有四种重要的栽培蘑菇的真菌病害: 1.由轮枝孢霉菌Verticillium fungicola引起的干泡病;2.由蘑菇白腐病菌(有害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引起的湿泡病;3.由葡萄枝霉菌Cladobotryum sp.引起的腐霉病;4.由白色偏丝霉菌Aphanocladium album引起的白色偏丝霉病。干泡病病原轮枝孢霉菌。症状感染的最初阶段,蘑菇菌盖上能够看见褐色斑点。病害的这个阶段能够与由细菌引起的褐斑病所混淆。如果被感染的蘑菇潜伏予潮湿的房间  相似文献   

8.
蘑菇白腐病(湿泡病),是一种由菌盖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引起的世界性病害。地处温带种植蘑菇的西方国家已有许多有关白腐病的生物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的报道。然而有关地处亚热带地区,如使用塑料大棚蘑菇房的台湾,蘑菇白腐病的报道所见不多,对该病原菌生理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我省蘑菇产区由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引起的湿泡病(褐腐病)相当严重,使蘑菇生产遭到了较大损失.为了有效地防治该病,我们对疣孢霉菌敏感药剂进行了筛选试验.现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菌种由省轻工所提供的疣孢霉菌株及蘑菇  相似文献   

10.
菇房中嗜菌线虫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蘑菇栽培过程中,特别是栽培后期,有许多线虫为害:寄生性线虫如茎线虫、螺旋线虫;腐生性线虫如堆肥线虫、小杆线虫等。但对蘑菇构成为害主要是嗜菌丝的茎线虫(Pitylenchus myceliophagus)和堆肥线虫(Aphelenchoides composticola),因为它们专吃真菌,从而破坏蘑菇菌丝的生长。我们曾经进行过许多调查,发现有一部分的菇房蘑菇欠收的原因:60%是由嗜菌线虫,20%是由于管理太差或技术落后,20%是由于干泡病、湿泡病、白霉、小牛脑菌、瘿蚊幼虫。因菇场病虫害蔓延,使蘑菇总产量大约损失了30%。  相似文献   

11.
以3个不同颜色的双孢蘑菇品种,4株不同地理来源的有害疣孢霉菌株为供试材料,对有害疣孢霉的接种方式、接种浓度、接种时双孢蘑菇菌盖大小、接种后湿度控制及抗病性评价时间等因素做了综合研究及分析。观察并记录发病症状及发病率,建立病情评价标准。结果显示最佳评价方法为,喷雾式接种,菌盖直径9 mm~14 mm,接种有害疣孢霉的最佳孢子浓度3×104个/mL,接种后最佳培养湿度86%~91%,最佳评价时间为接种后第5天。建立科学的适用于双孢蘑菇湿泡病的抗病评价体系,为双孢蘑菇湿泡病抗病遗传育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学前提。  相似文献   

12.
王玉华 《中国食用菌》1992,11(1):21-21,20
近年来,蘑菇疣孢霉病在许多蘑菇主产区迅速地蔓延扩散,危害逐年加重。该病是对蘑菇为害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成为制约蘑菇生产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根据国内外有关报道,结合本地的生产实践,对蘑菇疣孢霉病的防治作以下概述,以供广大栽培者参考。 (一)病原:蘑菇疣孢霉病国外多称湿泡病(Wet bubble),闽东地区菇农大都称之菇包病,是由半知菌类蕈疣孢霉(Mycogone pernicosa Magnus)寄生引起的。该菌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丝灰白色,疏  相似文献   

13.
<正>蘑菇栽培在我县栽培历史悠久,但病虫为害日趋加重。目前主要病虫害有蘑菇褐腐病(又称蘑菇疣孢霉病、水泡病、白腐病)、蘑菇干泡病(又称轮枝菌)、胡桃肉状菌、蘑菇细菌性斑点病(又名细菌性褐斑病、细菌性麻脸病)、蘑菇病毒病、  相似文献   

14.
双孢蘑菇褐腐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春  李国贤  金卫群 《食用菌》2010,32(2):58-58,67
<正>双孢蘑菇褐腐病又名疣孢霉病,荷兰、美国、澳大利亚等称湿泡病(Wet Bubble)病愿菌为有害疣孢霉或菌盖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疣孢霉属。双孢蘑菇褐腐病是世界性病害,美国、英国、荷兰等均有发生。我国的福建、四川、江苏、浙江、  相似文献   

15.
蘑菇主要会感染由真菌轮枝霉(Verticillium fugicola)引起的干泡病、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引起的湿泡病以及菌寄生属(Hypomyces)引起的软腐病。轮枝霉在所有产菇国均有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在缺少防治手段的菇场,通常减产10—20%,有时甚至产30%以上。病害的防治,1983年采用苯丙咪唑类内吸性杀  相似文献   

16.
蘑菇湿泡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蘑菇湿泡病又称蘑菇无头菇病、褐腐病、疣孢霉病等。该病发生轻者可造成减产,影响菇质;重者可导致欠收,甚至绝收。现将该病症状及防治方法简介如下。1 病原 该病是由疣孢霉(Mgcogoneperniciosa)所引起。此菌属半知菌纲、丛梗孢目、双孢亚科、疣孢霉。2症状蘑菇幼嫩菇蕾被疣孢霉感染,往往生成不象蘑菇的异形物。被感染的子实体,早期在菇盖上有短的卷曲的纯白色,绒毛状的疣孢霉菌丝丛出现。典型的疣孢霉病是菌柄加粗成桶状;有的菌盖平展而小,子实体象一个面粉球从菇土中长出。大部分得病子实体呈棕褐色,有粘…  相似文献   

17.
蘑菇疣孢霉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年来,蘑菇疣孢霉病在蘑菇主产区瘟疫般地蔓延起来,成为目前对蘑菇为害最严重的病害。本病发生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不亚于70年代严重发生的“胡桃肉状菌”,一旦发病,轻者严重减产,重者颗粒无收。疣孢霉病也称白腐病、湿泡病、褐腐病、水泡病。其病原菌是菌盖疣孢霉和红丝菌疣孢霉,是一种土壤真菌,广泛分布在土表、土层2-9厘米处,病菌的孢子活力在一年以上。蘑菇一旦染上病菌,正在生长中的蘑菇会产生菇柄膨大变形、变质、并呈现各种歪扭的形状,有的菇盖表面长出不规则的瘤状突起,有的长成菇盖和菇柄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18.
湿泡病俗称水泡病、褐痘病,我区菇农称其为菇包病。它是由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引起的一种病害,随着蘑菇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菌源量也逐年积累和扩展。在我区的福鼎、霞浦、周宁、宁德等县发生普遍,特别是福安、周宁、福鼎等地比较严重,我们调查了水田、寨下、溪柄、九龙等地区,发病轻者减产10~15%,一般减产51%,重者减产达73%。从而已成为引人注目的蘑菇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9.
罗仰奋  林丛发 《食用菌》2000,22(6):39-40
闽东地区食用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闽东的支柱产业。主栽品种有蘑菇、香菇、银耳,近年来又新开发了草菇、姬松茸、灵芝等。由于这几年人工栽培食用菌种类增多,面积增大,病虫为害也日益增多。为此,我们从1990年开始对该区食用菌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和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现简介如下:1 主要病害11 双孢蘑菇病害111 蘑菇疣孢霉病 病原:菌盖疣孢霉菌MycogoneperniciosaMagn,俗称湿泡病。症状:幼菇受病菌侵染后不能进一步分化菌柄和菌盖,变成不规则的块状组织,表面有白色绒…  相似文献   

20.
蘑菇主要会感染由真菌轮枝霉(Verticillium fungicola)引起的干泡病、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引起的湿泡病以及菌寄生属(Hypomyces)引起的软腐病。轮枝霉在所有产菇国均有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在缺少防治手段的菇场,通常减产10~20%,有时甚至减产30%以上。病害的防治 1969年采用苯并咪唑类内吸性杀菌剂以后,菇农获得了控制真菌病害的有效手段,但轮枝霉很快就对这类杀菌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