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转基因水稻研究进展和商业化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工程技术在水稻品种改良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已成功选育了抗虫、抗除草剂、抗病、养分高效、耐盐和高产等一系列转基因水稻品系/组合,转基因抗虫水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尽管中国为2个抗虫转基因水稻颁发了安全证书,但由于担忧转基因水稻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风险,尚未准许产业化。中国转基因水稻仍处于技术和品种储备阶段,离商业化生产尚有待时日。本文就转基因水稻的研究成果、经济上的竞争优势和商业化进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水稻抗虫基因工程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抗虫基因工程为防治水稻害虫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尽管目前已经有许多优良的抗虫转基因水稻株系(种)被批准进入中间试验或环境释放,但是其抗虫水稻基因还存在着许多令人不满的缺点,如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不高,转基因植株的抗虫持久性不长等问题。因此,本文对近年来水稻抗虫基因工程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特别是对目前已广泛用于水稻抗虫基因工程的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外源凝集素基因等单基因策略进行了一一详述,并对水稻抗虫基因工程中的多基因策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外源抗虫基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探讨了种植转基因抗虫水稻潜在的生态风险,主要包括基因漂移和杂草化、对靶标害虫抗性的影响、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以及对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福建稻麦科技》2014,(4):36-36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近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表示,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转基因生物育种重大成果,研制出转基因抗虫水稻、高植酸酶玉米并获得安全证书,转基因抗虫玉米、抗病小麦等产品进入或完成了安全评价的生产性试验阶段。关于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能否续发的疑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科技执法处寇建平处长表示要看下一步评审结果。唐珂介绍,我国攻克了基因克隆、转基因操作与生物安全评价等8大核心技术,获得抗虫、抗除草剂、  相似文献   

5.
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转基因技术在水稻抗虫、抗病、抗逆、米质改良及水稻株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所作的综述,指出了目前转基因水稻研究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美国玉米、大豆和棉花3种主要作物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进程,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和棉花在美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品种的转基因化,2010年已分别达到86%、93%和93%。无论是抗虫、还是抗除草剂、或者是既抗虫又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品种,在美国都大受农场主的欢迎,这揭示转基因技术为农业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分析了我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现状,棉花、玉米、大豆都与美国有很大的差距,仅水稻的转基因研究领先于美国。因此,建议积极推进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进程,保持水稻研究的先发优势,加强其他作物转基因研究,并适时商业化,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水稻环境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娇  郭运玲  孔华  周霞  徐林  郭安平 《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2):2521-2526
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全方位开展转基因水稻的研发,已经培育出抗病、抗虫、抗除草剂和抗逆的转基因水稻品种,这将为提高中国水稻的生产力和确保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但转基因水稻的环境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通过分析转基因水稻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并从转基因水稻的杂草化与基因漂移、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评价转基因水稻的环境安全性,以期为中国转基因水稻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就转cry1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弱于对二化螟的,其中,二化螟除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有少量幼虫(0.5%~6.4%)存活到第4天外,其余均在第4天死亡;大螟在两种转基因水稻上的存活率高于二化螟,且少量个体(<1.6%)还能化蛹、羽化,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在非转基因对照上的。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上两种螟虫虫口数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品种,转基因水稻上二化螟虫口减退率>99%;大螟虫口减退率相对较低,早、晚稻上有所不同,其中早稻 >93%,晚稻仅44%~64%。转基因水稻上残存螟虫中,大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推测转基因水稻对两种螟虫致死效应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抗虫杂交棉利用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状,又克服了转基因抗虫棉存在的铃小、衣分低、易早衰等缺陷.有效地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实践证明,推广种植抗虫杂交棉是实现棉花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就转cry1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弱于对二化螟的,其中,二化螟除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有少量幼虫(0.5%~6.4%)存活到第4天外,其余均在第4天死亡;大螟在两种转基因水稻上的存活率高于二化螟,且少量个体(<1.6%)还能化蛹、羽化,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在非转基因对照上的。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上两种螟虫虫口数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品种,转基因水稻上二化螟虫口减退率>99%;大螟虫口减退率相对较低,早、晚稻上有所不同,其中早稻 >93%,晚稻仅44%~64%。转基因水稻上残存螟虫中,大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推测转基因水稻对两种螟虫致死效应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