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稻稻瘟病叶瘟与穗颈瘟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点区观察分析,叶瘟与穗颈瘟存在一定相关性,距穗颈瘟发生期愈近相关程度愈大,但相关性不显著,且在品种,区域和年际间有差异;定株观察分析,感病品种在同一稻田生态条件下,孕穗末期上部三片叶的发病率与穗颈瘟病情指数密切相关。预测穗瘟流行程度除以孕末期叶瘟发病率为指标外,应着重考虑气象,栽培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感病品种穗颈瘟的药剂防治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在田间病圃和网室旱圃条件下,日本单基因鉴别品种与四川省稻瘟病菌相互作用表明,四川省稻瘟病菌菌株对抗瘟基因型Pi-ks,Pi-a的致病率较高,具有这些基因的日本品种在田间的叶瘟、穗瘟发生都重。菌株对抗瘟基因型Pi-z,Pi-ta,Pi-ta2,Pi-zt的致病率低,具有这些基因的品种在田间叶瘟和穗瘟发生都较轻,叶瘟比穗瘟稍重。菌株对抗瘟基因型Pi-i,Pi-k,Pi-km,Pi-kp,Pi-b,Pi-t,Pi-kh的致病性不稳定,具有这些基因的品种在田间的感病程度也不一致,表明我省稻瘟菌系组成的复杂性和水稻品种抗性基因组成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选择8个优质杂交稻新品种在莲城镇小广南、木贴村具有代表性水稻种植区域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宜莲城镇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质杂交稻新品种,以便在全镇推广使用。结果表明,花优683在2个试验点平均产量10372.5 kg·hm-2,没有发生叶瘟、穗颈瘟及纹枯病,轻度发生白叶枯病,该品种综合表现好,建议在莲城镇作为优质杂交稻栽培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4.
正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现已知的稻瘟病种类有19种之多。水稻从发芽到收获期间都可能受到侵害。稻瘟病寄生在水稻的体内,由于寄生的位置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根据发生的部位,分为菌稻瘟,叶稻瘟,节稻瘟、谷粒瘟、穗稻瘟。1.稻瘟病的症状识别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1.1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白点型外,在田间常见的  相似文献   

5.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该病的发生与环境、寄主、品种及防治等方面原因关系密切,日照少,雾露持续期长的山区和气候较温和的沿江地区发病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一、稻瘟病的危害症状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为害秧苗、叶、穗、节等,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瘟和节瘟。我县目前还未发现苗瘟发生,主要是叶瘟、穗瘟和节瘟。识别其症状,对于准确诊断病情,开展测报和防治工作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稻瘟病是道真县水稻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从1995~2005年11年的调查资料显示,稻瘟病常年在道真的发生情况为:苗瘟轻发生,叶瘟中等发生,穗瘟偏重发生。稻瘟病的发生与品种、气候、栽培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水稻是黑龙江省龙江县主栽作物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绿色食品的开发,龙江县水稻已发展到35万亩。由于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品种的盲目引进、7、8月份的低温、多雨、寡照导致稻瘟病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一、稻瘟病的种类稻瘟病因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五种。我寒地水稻以叶瘟、节瘟、穗颈瘟为主。二、稻瘟病的发病因素1.品种: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病力明显不同,种植易感病品种则导致普遍严重发病。2.发育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期是最易感病的时期,抽穗当天最易感染穗颈瘟…  相似文献   

8.
<正>稻瘟病又名稻热病,该病的发生与环境、寄主、品种及防治等方面原因关系密切,日照少.雾露持续期长的山区和气候较温和的沿江地区发病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一、稻瘟病的危害症状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为害秧苗、叶、穗、节等,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瘟和节瘟。我县目前还未发现苗瘟发生,主要是叶瘟、穗瘟和节瘟。识别其症状,对于准确诊断病情,开展测报和防治工作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采用寒地早粳近5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131个品种,对稻瘟病抗性与品质诸性状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寒地早粳水稻品种穗颈瘟抗性与水稻品种长宽比的相关系数为-0.1967,达到显著负相关;叶瘟、穗颈瘟抗性与水稻品种垩白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2026和0.1995;叶瘟、穗颈瘟抗性与垩白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2276和0.2240:叶瘟、穗颈瘟抗性与垩白度除人工鉴定穗颈瘟外均呈显著正相关,叶瘟平均相关系数为0.1789,穗颈瘟平均相关系数为0.1630。叶瘟抗性与水稻品种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2159,达到显著负相关;稻瘟病抗性与水稻品种蒸煮品质、食味品质相关性因试验方法而不同,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在人工鉴定条件下存在着显著负相关性。因此,在寒地稻区选育优质、高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在叶瘟发生较重的稻田,用生物农药2%·8亿个/g井冈·蜡芽菌SC和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复配的41%春雷·稻瘟灵WP进行了预防穗颈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67m2用2%·8亿个/g井冈·蜡芽菌SC150g的相对防效为77.26%,在穗颈瘟中等及以下发生区域和轻感稻瘟病品种种植田块可以大力推广,以替代化学农药;41%春雷·稻瘟灵WP70g/667m2、60g/667m2的相对防效为81.80%和79.81%,与化学农药75%三环唑WP30g/667m2接近,可以大面积推广;75%三环唑WP30g/667m2相对防效为83.40%,最好用于稻瘟病常发、重发和早发区域与高感品种种植田块的穗颈瘟预防;40%稻瘟灵EC100mL预防穗颈瘟效果较差,最好不要单一用于预防穗颈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铁锰结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锰结核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的产物。我国近年来对土壤铁锰结核的物理性状、内部结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锰矿物类型的鉴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形成时代,同时对铁锰结核所引起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今后一段时期铁锰结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深化土壤铁锰结核形成机制、铁锰结核的空间比较性研究以及铁锰结核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5.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江淮地区小麦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祖玉  张先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19-3119,3141
试验结果表明:江淮地区N、P、K的施肥配比为1∶0.5∶0.5时,小麦增产又增效。  相似文献   

19.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