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自保定市不同地点不同部位的毛白杨的新鲜组织,利用常规的内生真菌分离方法,以PDA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从毛白杨根、茎、叶中分离得到14株内生真菌。以杨树腐烂病菌、苹果腐烂病菌、梨黑斑病菌、黑根霉、毛霉、灰霉为供试病原菌种,对14个菌株进行了杀菌活性筛选,发现G01、G02、ZD103等3个菌株对不同的供试病原菌有不同的抗菌活性。对3个菌株采用经典的真菌鉴定方法判断G02与ZD103为Trichodermasp.木霉属,而G01菌株由于其不产孢故不能用上述方法鉴定,暂定为未知属。  相似文献   

2.
以香菇菌糠、木耳菌糠、泥炭、谷壳、大田土和缓释肥配制育苗基质,开展不同配方基质对榧树Torreya grandis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基质对榧树的容器苗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影响有显著差异,木耳废菌糠复合基质、香菇菌糠复合基质培育的榧树苗木平均质量指数均优于泥炭基质,其中以木耳菌糠、谷壳、大田土体积比...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植物内生菌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研究竹类植物内生菌对于竹林培育、竹林生态系统维护和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从竹类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和生物学作用2方面对竹子内生菌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具有病原菌拮抗活性的樟叶越桔嫩枝内生真菌,为活性内生真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等5种病原真菌和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等3种木腐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内生真菌的拮抗活性.[结果]有7株内生真菌对绵腐卧孔菌Poria...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内生菌污染和外生菌污染的区别和内生菌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种类进行阐述,对组培内生菌污染的危害特点、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等进行归纳综述,以期为植物组培内生细菌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用根瘤切片法和根瘤均浆法,从四川桤木和台湾桤木根瘤中分离出2株根瘤内生菌,并对其形态观察、生理类型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AC0812S009和AC0812T017的形态特征、生理类型和生物学特性相似。菌株具有典型的弗兰克氏菌菌丝体形态,初步判定为弗兰克氏菌,菌株生理类型为B型,最佳培养条件——碳源为吐温—80,pH值为7.0,培养温度为28℃。  相似文献   

7.
植物内生菌生物防治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内生菌生活在植物各组织提供的稳定生境中,且次生代谢产物丰富,在生物防治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内生菌在生物防治中,其应用前景广阔.对实验研究、作用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石榴干腐病是一种对石榴危害较大的病害,它的有效防治是亟需解决的难题。通过对济南地区多株石榴内生细菌的筛选得到对干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这对生物防治在农业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油松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1 a生松针,2 a生松针,1 a生松枝韧皮部、木质部,2 a生松枝韧皮部、木质部,根等7类部位共分离出40株内生细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对所得菌株的拮抗性进行了初筛和复筛,得到3株对油松枯梢病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其中AM-5菌株抑菌效果最强,菌体的抑制率达66.95%,其发酵液的抑制率为27.89%;菌体对病原菌孢子萌发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同源性分析,将AM-5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AM-5菌株对油松枯梢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在预防实验中,明显降低了油松枯梢病的发病率,预防效果为64.26%;在防治试验中,防效为53.32%。  相似文献   

10.
核桃内生真菌G8菌株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核桃根部分离得到一株真菌,编号为G8,对其进行生物学观察,初步鉴定为葡萄壳小圆孢菌,并对其进行了复侵染研究,确定其为核桃内生真菌.对此菌株进行液体发酵,研究其发酵液及其萃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1)发酵液的提取物对2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各萃取相粗提物在40mg·mL^-1时,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次为正丁醇萃取物,萃余物最弱,但正丁醇萃取物对水稻纹枯、杨树溃疡、小麦雪腐病原菌的抑制率大于其它两相.(2)不同质量浓度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11个病原真菌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对苹果轮纹、苹果腐烂、小麦根腐、稻瘟4种病原菌的抑制率为100%,对苜蓿炭疽、小麦赤霉、番茄早疫、苹果炭疽和玉米小斑5种病原菌的抑制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对玉米大斑和辣椒疫霉2种病原菌的抑制率无显著差异.(3)乙酸乙酯萃取物对5种细菌的抑菌试验表明,对蜡状芽孢杆菌和马铃薯芽孢杆菌2种细菌表现为抗药性,但不同质量浓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采用活性追踪法和柱层析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5种细菌为供试菌种,对美洲大蠊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和抑菌试验.研究发现:美洲大蠊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供试的革兰氏阳性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最好;经硅胶柱层析初分离后,从乙酸乙酯提取物获得了9个具有抑菌活性的组分,其中,组分Fr7对5种供试菌均显示了较好的抑菌活性;组分Fr7及其相邻组分Fr8经硅胶和凝胶柱层析进一步分离纯化后,得到了7个具有抑菌活性的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均对藤黄微球菌表现出最好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美洲大蠊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物质为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对供试的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2.
Chen BQ  Cui XY  Zhao X  Zhang YH  Piao HS  Kim JH  Lee BC  Pyo HB  Yun YP 《Fitoterapia》2006,77(4):262-267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antioxidative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the ethanolic extract of seeds of Torreya grandis (EST). Exposure of human dermal fibroblasts to the extract at 50 and 250 microg/ml showed significant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hydrogen peroxide (300 microM). EST not only protected cell survival from H(2)O(2)-induced toxicity, but also inhibited the H(2)O(2)-induced LDH release significantly. It was also found that EST at 100 and 1000 microg/ml showed scavenging activities of radicals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with 29.8% and 100.0% of inhibition against DPPH radical and 41.2% and 98.4% against superoxide radicals in the xanthine/xanthine oxidase system, respectively. Topically applied EST dose-dependently inhibited arachidonic acid (AA)- and 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 (TPA)-induced ear edema in mice.  相似文献   

13.
香根鸢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新鲜的和自然陈化的鸢尾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确定了各种成分的化学结构与GC含量,并采用滤纸片琼脂平板扩散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针对3种真菌和12种细菌(包括7种临床致病菌)进行了挥发油的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新鲜鸢尾挥发油共鉴定出26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2.09%,由醛类、酮类、酸类、酯类等化合物组成,其中十四酸(31.77%)、己酸(15.33%)、3-甲基丁酸(12.20%)、戊酸(9.29%)、庚酸(7.91%)、3-甲基戊酸(7.25%)、辛酸(2.44%)、2,4′-二羟基-3′-甲基苯乙酮(1.04%)是主要成分;自然陈化3年鸢尾挥发油共鉴定出45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85.63%,主要由醛类、酮类、酸类、酯类、醇类、酚类等化合物组成,其中十四酸(28.02%)、十四酸乙酯(10.42%)、(Z,Z)-9,12-十八碳二烯酸(7.67%)、十二酸(6.41%)、己酸(5.14%)、十六酸(4.44%)、十二酸乙酯(4.09%)、亚油酸乙酯(3.87%)、十六酸乙酯(3.13%)、油酸乙酯(2.85%)、6-甲基-α-紫罗兰酮(1.39%)、n-癸酸(1.31%)是主要成分;新鲜鸢尾挥发油对大部分微生物均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25g/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0.35g/L;自然陈化3年鸢尾挥发油对大部分微生物均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其MIC为0.05g/L,MBC为0.08g/L。  相似文献   

14.
于宁乡县龙田镇月塘村选择生长健壮、结实正常的10年生香榧实生植株作为观测对象,对香榧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香榧果实发育过程历时16个月,跨越2个年度,果实的生长变化曲线呈"S"形;当年6月初到12月末果实生长很缓慢,12月中旬到翌年2月末生长极其缓慢,至翌年3月果实开始膨大,从4月末到7月中旬进入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15.
香榧嫁接和人工授粉技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嫁接和人工辅助授粉是提早香榧结实和丰产的重要技术。研究发现,影响嫁接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是接穗的年龄,以1年生新枝作为接穗嫁接成活率较高。挂枝授粉和嫁接授粉均能提高香榧的结实率,但嫁接辅助授粉结实量远比挂枝授粉要高。  相似文献   

16.
本项研究选取云南切梢小蠹寄主植物云南松的针叶和藏柏、樟树、滇青冈等20种非寄主树种的叶与云南松针叶混合物(质量比为1∶4),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其趋向行为,测试云南切梢小蠹对纯云南松针叶、混合样及空气间的趋向行为选择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以云南松针叶作参照,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藏柏、云南松+缅桂、云南松+滇朴、云南松+旱冬瓜的趋向率较低,分别为32.3%、33.4%、32.3%、31.5%;以空气作参照,混合样趋向率由小到大依次为云南松+藏柏、云南松+缅桂、云南松+滇朴、云南松+旱冬瓜,分别为38%、39%、40%、42%,均小于50%;藏柏、缅桂、滇朴、旱冬瓜4个树种对云南切梢小蠹表现较强的趋避作用,可作为营建抗云南切梢小蠹虫危害的混交树种.  相似文献   

17.
香榧绿藻的发生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诸暨市香榧产区绿藻发生情况进行了典型调查,并开展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香榧主产区绿藻的发生率达51% ~ 64%;采用晶体石硫合剂800倍液喷施,除治效果达85.7%.结合营林措施,加强抚育管理,能有效地控制香榧绿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安徽香榧资源概况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安徽省香榧的栽培品种、分布与发展状况,阐述了香榧的生长发育特性及适生环境,并提出了比较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如适地适树培养实生苗、嫁接育苗、肥水管理、保花保果、防治虫害等方面的技术措施。其中在嫁接育苗方面,就老树换头、实生苗嫁接、根接3种嫁接方式分别进行了研究探讨。为香榧的优质、稳产、高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巴山榧树地理分布格局及潜在分布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文献资料、标本资料和实地考察,收集巴山榧树县级分布点57个,在此基础上,使用生态位模型(GARP)预测巴山榧树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分析其地理分布及濒危原因。结果表明:汇流累积量、年均气温、雨日频率和水汽压对巴山榧树分布的影响较小,而太阳辐射、极端低温、极端高温和霜日频率对其分布影响显著;巴山榧树间断分布于海拔800~2700m的亚热带山区,散生于针阔叶混交林、灌丛及沟谷地带;预测我国中部地区为巴山榧树良好生长区;目前巴山榧树的实际分布远小于其适生区;巴山榧树虽然仍有不少种群,但各种群分布区域狭窄、种群密度小、人类破坏极为严重,应加强保护和繁育。  相似文献   

20.
小茴香籽精油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小茴香籽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GC-MS技术结合Kovats保留指数(KI)对比法较好地鉴定了该精油的化学成分。小茴香籽精油的主体成分为反式茴香脑(70.78%)、爱草脑(7.78%)、小茴香酮(5.87%)、柠檬烯(5.85%)和δ-3-蒈烯(2.01%)。对受试的7种食源性致病菌和2种腐败性真菌,小茴香籽精油表现出优良的广谱性抗菌活性,其中黑曲霉和副溶血性嗜盐菌对该精油最为敏感,最小抑菌量(M IC)分别小于0.004%和0.015%(体积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