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叶黄杨褐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叶黄杨褐斑病Cercospora destructiva Rav.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低于5℃或高于38℃匀不能生长;偏酸环境有利于其生长,pH4.5生长最好。分生孢子在25℃下萌发率最高,相对湿度100%最利于萌发,pH值适应萌发范围较广,萌发率最高为pH4.0。菌落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对营养要求不严格,在PDA,PMA,PS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在蒸馏水中孢子萌发率亦达90.4%;光照条 相似文献
2.
3.
4.
大叶黄杨褐斑病的病原菌为CercosporadestructivaRav.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缓慢。对营养要求不严格,但在PMA、PSA上生长最好,在琼胶培养基上也有一定生长量。在蒸馏水和不同营养液中分生孢子萌发率均较高,但萌发状态不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5种供试药剂中,以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冬枣黑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冬枣黑宽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不同碳源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且差异不大,碳素营养以甘露醇最好,其次是蔗糖、麦芽糖、葡萄糖;不同的氮素营养对病原菌的生长影响较大,以蛋白胨最好,其次是硝酸钾、硝酸铵,而以尿素为氮素营养,病原菌基本不生长;病原菌在pH值2—10的范围内均可生长,在pH值6-8范围内生长良好,最适pH值为7-8;病原菌在15℃-35℃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在28℃~30℃的范围内生长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6.
7.
首次研究南京地区竹锈褐斑病,确定了在南京地区的病原主要为南京裂爪螨Schicotetranychus nanjingensis Ma et Yun,同时伴有竹裂爪螨Schicotetranychus yoshimekii Ehara危害.对南京裂爪螨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并建立特定年龄生命表.该螨在南京地区3月上旬出蜇,11月上旬以卵和雌成螨越冬.生活史分为5个阶段: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成螨,不同温度对南京裂爪螨各虫态的生长发育和存活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0~32 ℃是南京裂爪螨生长的适温区. 相似文献
8.
该文采用室内纯培养的方法,对油松枯枝病病原菌不同的培养基、温度、碳源、pH值进行培养试验,结果显示:PDA培养基最适合病原菌的生长,其次是燕麦片琼脂培养基(OA)、松针煎汁琼脂培养基(PA)和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A),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A)上几乎不能生长;病原菌对蔗糖碳源利用较好,其次为葡萄糖、D-果糖和乳糖,对麦芽糖的利用最差;菌落在pH5.0~10.0均能生长,在pH5.0~7.0时生长较好,为最适生长范围,pH6.0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病原菌在10~30℃均能形成可见菌落,20~25℃生长较好,其中25℃为最适生长温度,大于35℃时不能生长。 相似文献
9.
猕猴桃黑斑病病原菌寄生于猕猴桃枝、叶及果实上,呈黑色斑块。人工培养以猕猴桃叶汁加维生素C培养基为最佳。该病原菌在猕猴桃的枝、叶上越冬,翌年5月上旬为初侵染,7—8月为发病高峰期,海沃特为抗病品种。感病区内,采用清除病害枝叶,结合托布津8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11.
桑树轮纹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年6~8月,通过对桑树轮纹病病原菌分离、田间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观察,将该病原菌鉴定为桑膝节霉,并对此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配方、温度、酸碱度、碳源、氮源、光照对桑树轮纹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有一定影响,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是理查培养基,最适温度是25℃,最适pH值是7.0,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性差异,菌丝的致死温度和时间分别为85℃和10 min。对该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云南首次报道,对桑树轮纹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为了明确四川核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及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四川中江核桃果园自然发病的核桃病原菌进行分离,并回接检测分离物的致病性;结合孢子形态学、ITS序列和gdp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对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分离得到6种真菌,回接只有菌株ZJ5能使核桃发病;孢子形态和多序列比较分析将菌株ZJ5鉴定为链格孢菌;调查明确了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四川核桃褐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并揭示了该病原菌的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15.
经对昆明石林、曲靖陆良等地采集的松小蠹寄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回接及菌种鉴定,确定了粉拟青霉ynaf 0401菌株。在观测了解了该菌株的寄生特征、菌落形态特征以及菌株显微特征的基础上,对生产、存储、运输及林间应用中影响粉拟青霉孢子萌发的部分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4℃有利于该菌孢子的保存,常温20~26℃不耐孢子的存放,而热风干燥处理孢子的温度不能高于41℃;湿度越大越利于其孢子的自发萌发,以高于95%为佳;菌株孢子萌发率受杀菌剂、抑菌剂的影响较大。菌株可以通过多次回接、分离、生物测定而实现菌种的复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离并鉴定引起金银花黑斑病的病原菌,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发病金银花叶片进行分离,结合形态学、多基因序列分析(ITS、gpd和EF-1α序列)和致病性测定进行病原物种鉴定。 结果 在形态学上,分离获得的菌株YP4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呈灰白或黄白色棉毛状,与番茄匍柄霉的菌落特征相符;在基于ITS、 gpd和EF-1α序列联合构建的3种系统发育树中,供试菌株YP4均以较高支持率与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聚在同一分支上;致病性接种实验结果表明,菌株YP4接种至金银花叶片上和番茄叶片上均可产生病斑,并可再分离获得其纯菌株;因此,结合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学以及致病性测定,该病原真菌被鉴定为番茄匍柄霉。 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引起河北省金银花黑斑病的病原菌为番茄匍柄霉,这是该病菌在我国危害金银花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引种阿月浑子叶褐斑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2006年研究了北京地区大棚和露地引进阿月浑子良种Kerman、Peters及对照新疆阿月浑子叶褐斑病的症状、病原菌、致病程度影响因子、防治措施和效果.结果表明:肉眼可见为叶正、背面的症状有褐色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严重者成片叶色焦黄.病原菌除了已报道的尾孢属外还发现有交链孢属.感病主要条件是30 ℃以上的月均温和64%~70%的空气相对高湿度.病情与品种、树势及栽培条件有关:Kerman和Peters抗病性较强;树势健壮,叶片磷含量达1.750 3 g·kg-1且含有较多铜、硼的壮苗无病;栽植过密、叶面积指数7以上较易致病.采取预防为主严控灌水,保持土壤自然含水量在10%~20%.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下较宜.通过栽植良种、合理密植、培育壮苗、药肥并施即0.5%(NH4)2 HPO4、0.5%K2HPO4与0.2%多菌灵、0.2%退菌特(轮流喷施),每周各1次,用量0.5 kg·m-2,可将病情指数控制在6%以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