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3月初,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下属大窑湾局在对美国进口大豆中收集到的土壤进行大豆疫霉诱集检测时,在300多个叶碟中,发现其中1个叶碟的边缘有4个类似疫霉菌(Phytophthora sp.)的孢子囊.  相似文献   

2.
从进口美国大豆中检出大豆花叶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我国从国外进口大豆数量迅猛增加,为防止危险性病毒随进境大豆传入,我们开展了大豆病毒检疫工作。主要针对一、二类检疫性病毒及部分具检疫重要性的病毒进  相似文献   

3.
从日本进境大豆种子中检出大豆疫病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秀兰  种焱 《植物检疫》1997,11(4):235-235
从日本进境大豆种子中检出大豆疫病菌高秀兰种焱李文利陈洪俊(北京动植物检疫局100029)1997年1月7日,在国际邮件交换局截留的1袋大豆种子中(4个品种,710g),检查出了大豆疫病菌Phytophthoramegaperma(Drechs.)f....  相似文献   

4.
大豆疫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大豆疫霉菌的检测和分离、生理小种和遗传多样性、抗性以及侵染和田间流行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新成果进行了综述,从检疫、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了该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 Gerdemann)侵染大豆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Root Rot of Soybean)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害于1948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首次发现,1955年公开报道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前苏联、匈牙利、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埃及、尼日利亚等国家相继有了报道。  相似文献   

6.
一种适用于大豆疫霉菌研究的培养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沈崇尧和苏彦纯首次在我国分离到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M.J.Kaufmann&J.W.Gerdemann)。目前,该菌已成为三江平原大豆产区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原菌。在国外,用于P.sojae研究的主要培养基之一是利马豆(Phaseolus lunatus L.,Lima bean)培养基,而国内利马豆很少,一般不易获得,为此,我们尝试用与利马豆同属的粒用菜豆(芸豆)(P.vulgaris L.,Common bean)制作培养基代替利马豆培养基用于大豆疫霉菌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周明华  陆军 《植物检疫》2005,19(3):181-181
2005年1月,张家港局对一批来自美国的6万t大豆实施检疫时,抽取了样品和其中携带的土壤颗粒,经过PCR快速检测方法和传统的叶碟诱集法的两次相互验证检测,确认该批大豆中携带大豆疫霉病菌.现已对该批大豆进行了除害处理.  相似文献   

8.
进口大豆中大豆疫霉的检测及检疫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sp.glycinea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周肇慧等(1996)证实,大豆疫病可以种子带菌,并以卵孢子和菌丝体存在于种子的种皮、胚种子叶里,且卵孢子只产生于种皮.它可以通过种子及病残体传播,也可以通过混杂在种子中的病土颗粒传播.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适于分析大豆遭受大豆疫霉菌侵染后基因表达研究的互作体系。在比较了15个携带不同抗病基因的大豆基因型的组织培养情况和7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及其游动孢子单孢系的毒力变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大豆悬浮细胞和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的共培养体系,进而分析了共培养过程中大豆细胞的活力和防御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不同亲和力菌株的游动孢子引起的大豆细胞活力变化十分相似;非亲和菌株的游动孢子可诱导寄主防御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此系统为深入开展大豆抗性机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2011年5月3日,连云港检验检疫局相关人员登轮对"GEOSAND"(海砂)轮装载的57 705.755t巴西大豆进行表层货物检验检疫时,从第4仓货物中截获2头完整的象甲科昆虫(成虫、已死)。经江苏检验检  相似文献   

11.
蒙城大豆疫霉菌的鉴定及其生理小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安徽省蒙城县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应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类似大豆疫霉根腐病症状的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在春大豆蒙城早熟青豆病株上分离到2株疫霉菌PMC1、PMC2和一些Fusarium spp.,在夏大豆上分离到的主要病原菌为Pythium spp.和Fusarium spp.,未分离到疫霉菌。根据疫霉菌分离物PMC1和PMC2形态和生理学特征以及对大豆的专化致病性,2个分离物被鉴定为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mann)。应用国际通用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PMC1和PMC2的毒力公式分别为1b,1d,3a,3c,5,7和1b,1d,4,5,为新的小种类型,定名为中国6号小种、中国7号小种(CNR-6和CNR-7)。这是首次报道大豆疫霉菌在我国淮北地区存在。  相似文献   

12.
土壤中大豆疫霉菌诱捕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大豆疫霉菌的土壤分离方法中,使用最广泛和最为经济的是Canaday等[1]建立的大豆叶碟诱捕法,但该方法分离效率很低,而且对进口大豆中夹带的土样进行诱捕时,在土壤浸润阶段土样表面易长满杂菌菌丝,致使诱捕无法进行。朱振东[2]等应用诱捕后的叶碟接种感病大豆,再对发病大豆植株进行组织分离,建立了一种分离土壤中大豆疫霉菌的方法,但该方法也无法解决由于杂菌的干扰而造成的分离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1月,深圳检验检疫局动植中心植验室对一批加拿大进口大豆样品进行分离培养后,其生理生化BIOLOG测定、16S rDNA序列扩增测序、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电泳以及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为大豆  相似文献   

14.
大豆疫霉菌部分生物学特性及其药剂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大豆疫霉菌在不同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法研究了大豆疫霉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并应用杀菌剂室内生测、盆栽药剂防效对药效作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营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为6;光暗交替有利于该菌营养体的生长,在Rye或C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室内药效测定结果表明,烯酰吗啉EC50为0.165 4μg/mL,抑菌效果最好,甲霜灵、甲霜灵.锰锌和氟吗啉.锰锌的EC50分别为0.261 00、.451 0和0.984 2μg/mL,效果次之。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几种药剂在活体条件下对大豆疫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并有较长持效期。  相似文献   

15.
大豆疫霉菌单游动孢子囊的分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豆疫霉菌单游动孢子囊的分离及游动孢子的获得技术进行了研究,成功获得了大豆疫霉菌单游动孢子囊及游动孢子,明确了该技术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进口大豆检验检疫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豆进口数量较大,检验检疫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大豆疫霉选择性分离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piae)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和茎腐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大豆主产区。是大豆毁灭性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8.
黄胜光  李树庆 《植物检疫》2004,18(3):155-155
2003年1月24日,防城港局进口一批产自法国、木质包装来自德国的过滤机配件,从德国出具的植物检疫证书看,木质包装已经溴甲烷(21℃、24h、48g/m3)熏蒸处理.  相似文献   

19.
黄胜光 《广西植保》2003,16(1):33-34
大豆疫病是大豆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之一 ,自1 948年在美国首次报道该病以来 ,已先后在美洲、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 2 0多个国家发生。目前该病引起的根腐和茎腐病已成为美国大豆较为普遍的病害 ,其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如 1 989~ 1 991年间仅在美国中北部 ,在使用抗病品种的情况下 ,平均每年造成的损失仍达 93万 t,价值 1 .87亿美元。   2 0 0 2年 3月 ,防城港某公司从美国 RESERVE港进口大豆 5 8443 .2 1 9t,经我局检验检疫人员抽样鉴定出一种我国禁止进境的危险性病菌——大豆疫病菌 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 Gerdemann,…  相似文献   

20.
广州新沙港自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2年 8月对进境的非种用大豆进行了有效的检验检疫与监管。1 检验检疫情况1 1 检疫与疫情一年来 ,在从美国、巴西、阿根廷进境的8批次约 3 2万t大豆中截获杂草 2 7种 ,其中有二类危险性杂草假高粱 8批次 ,黑高粱 4批次。对危险性杂草超标的情况 ,均按规定出证并对外索赔。1 2 品质检验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进口的大豆分别进行水分、杂质、破碎粒、损伤总量、热损伤粒、油分、蛋白质的检验 ;此外 ,对美国进口大豆还进行异色粒和容重检测。其中从巴西进口的 1批大豆的杂质检测结果为 2 1 1 %,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