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饵料对中华虎头蟹幼体发育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中华虎头蟹苗种繁育过程中饵料及投喂的影响,进行了不同饵料对中华虎头蟹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中华虎头蟹各期幼体生长发育效果较好的饵料为动物性饵料,Z1期以卤虫无节幼体为开口饵料,只投喂扁藻后期幼体发育较差;Z2以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的搭配为好;Z3期则以轮虫为适宜饵料;M期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以美洲西鲱(Alosa sapidissima)仔鱼(孵化后10 d)为实验对象,在室内进行为期30 d的摄食生长试验,分别投喂不同的饵料[单独投喂卤虫(Artemia)、单独投喂微颗粒饲料、卤虫与微颗粒饲料混合投喂],分析不同饵料的投喂对存活、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混合投喂组的存活与生长表现都要显著优于卤虫组和微颗粒饲料组(P0.05),微颗粒饲料组与卤虫组相比差异不大,而试验后期(20~30 d)微颗粒饲料组的存活与生长表现要优于卤虫组;(2)消化酶的结果显示,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在卤虫组中活力最低,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中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微颗粒饲料组中要显著高于混合投喂组(P0.05);(3)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过氧化氢酶和溶菌酶活力在微颗粒饲料组中最高,卤虫组中最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4)鱼体脂肪酸受饵料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大,微颗粒饲料中n-3HUFA和DHA含量较高,其投喂后在鱼体中的含量也高。综上所述,不同饵料投喂对美洲西鲱仔稚鱼存活、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及体脂肪酸影响显著,在试验20 d之前使用卤虫与微颗粒饲料混合投喂,20 d后完全转食微颗粒饲料,可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
卤虫在不同饵料培养介质中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啤酒酵母和单胞藻为投喂饵料,新疆艾比湖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为投喂对象,建立三个实验组分别进行研究,观察在不同饵料条件下艾比湖卤虫的生长,探讨不同饵料对卤虫的生长、成活的影响。通过对卤虫体长和存活率的测量,建立了卤虫在不同饵料情况下的生长方程、生长曲线和存活率曲线,并通过对方程和曲线的分析获得以下结论:投喂单胞藻组卤虫的生长最慢,存活率最低25表面以后全部死亡;投喂酵母组卤虫生长最快,在0≤t≤42.6时体长值最高,存活率较低,投喂单胞藻和酵母的混合饲料组卤虫的前期生长次于酵母组,后期生长超过之,存活率较高且成熟个体产虫量和产卵量也多于酵母组。  相似文献   

4.
采用4种饵料投喂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用投喂感染的方法人工感染WSSV。测定体长、体重以及各组的攻毒存活率,实验周期15d。ANOVA分析结果表明,投喂鲜活卤虫组体长、体重的增长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实验组的体长、体重增长量最小;投喂鱼肉组体长增长慢于投喂蛤蜊肉组,而体重的增长快于投喂蛤蜊肉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投喂卤虫成体和投喂鱼肉两组的攻毒存活率最高,明显高于投喂配合饵料和蛤蜊肉两实验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投喂卤虫组和投喂鱼肉组之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人工配合饵料组和蛤蜊肉组差异不显著(P〉0.05)。巢式PCR检测表明,人工感染前的中国对虾幼虾少数携带WSSV,人工感染后全部个体检测到病毒特征片段。  相似文献   

5.
长薄鳅开口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合适的长薄鳅仔鱼开口饵料,分别以卤虫、枝角类、蛋黄、卤虫+蛋黄、枝角类+蛋黄、卤虫+光合细菌、枝角类+光合细菌等7种不同的饵料对刚脱膜4d的仔鱼进行了饲喂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对长薄鳅仔鱼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枝角类+光合细菌组生长最快,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分别为4.63±0.075 mg/d和19.02±0.404 %/d;蛋黄组生长最慢,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2)第1周投喂卤虫+光合细菌组合的饵料,仔鱼的成活率最高,为96%;蛋黄组的最终成活率最低,只有34%,且该组仔鱼个体发育较为缓慢,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水泥池育苗的条件下,对刚脱膜4d的长薄鳅仔鱼,第1周投喂卤虫+光合细菌,后期投喂枝角类+光合细菌,以提高仔鱼的成活率和成长率.  相似文献   

6.
4种单胞藻对卤虫生长和生殖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心形扁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为饵料,卤虫为投喂对象,建立五个实验组分别进行研究,观察不同饵料对卤虫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亚心形扁藻的卤虫生长最快,成活率高,生殖量也最多,其次为绿色巴夫藻组,湛江等鞭金藻的饵料效果最差.混合4种单胞藻投喂的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7.
牙鲆仔、幼鱼期饵料的选择与投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悦  王鉴  木云雷 《水产科学》1995,14(2):0-31
通过饵料的对比试验表明,在牙鲆育苗中,选择轮虫作为仔鱼开口饵料,投喂密度为5一7个/毫升;选择大卤虫或大卤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混合投喂体为幼鱼初期食性转换的饵料,提高了鱼苗的成活率,并使鱼苗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30±1)℃条件下对人工孵化的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仔鱼进行转饵期不同投喂策略实验,对仔鱼生长和成活情况进行了研究,设计5个投喂组:轮虫投喂组(A组);70%轮虫+30%卤虫投喂组(B组);50%轮虫+50%卤虫投喂组(C组);30%轮虫+70%卤虫投喂组(D组);卤虫(幼虫)投喂组(E组)。结果显示:云斑尖塘鳢仔鱼对卤虫的摄食强度随卤虫在饵料中比例的升高而增大,其对混合饵料中轮虫和卤虫的摄食强度的比值(Ir/Ia)随食物组成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轮虫-卤虫不同比例的混合饵料投喂时,D组仔鱼的增长率、增重率最高,可存活率不足50%,高于E组,显著低于其它各组;C组仔鱼生长指标略低于D组,但存活率为(74.00±2.29)%,综合指标显著好于其它各组。当混合饵料中轮虫和卤虫各占50%时,10日龄开始投喂组仔鱼的全长(13.07±0.13)mm,特定生长率(10.25±0.37)%/d,存活率(82.14±0.72)%,综合生长指标最好。结果表明,云斑尖塘鳢仔鱼转饵期进行联合投喂的最佳饵料比例为50%轮虫+50%卤虫,最佳转饵时间为10日龄。  相似文献   

9.
刘悦  王鉴 《水产科学》1995,14(2):30-31
通过饵料的对比试验表明,在牙鲆育苗中,选择轮虫作为仔鱼开口铒料,投喂密度为5-7个/毫升;选择大卤虫或大卤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混合投喂体为幼鱼初期食性转换的饵料,提高了鱼苗的成活率,并使鱼苗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牙鲆肠道白浊病的有效防治方法,选择中仁腹水康、肠炎白便康、盐酸土霉素、氟甲喹可溶性粉、硫酸链霉素、二氧化氯等药物进行了治疗效果试验。试验将患病的牙鲆苗随机分成若干试验组,每个试验组2个平行。对照组不泼洒药物,正常投喂饵料;试验组则泼洒药物或投喂经药浴的饵料。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中仁腹水康和肠炎白便康混合泼洒,以及用盐酸土霉素、硫酸链霉素泼洒,病苗死亡率较低,对肠道白浊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其中以泼洒硫酸链霉素防治效果最好,投喂经硫酸链霉素和氟甲喹可溶性粉药浴的卤虫防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1.
在水温(25±0.5)℃下,将10 000尾4日龄的体长(0.25±0.004)cm的全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仔鱼放入长2m×宽1.4m×水深30cm的孵化槽中,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蝇蛆三种开口饵料,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黄颡鱼仔鱼生长、存活率以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养3d时,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仔鱼的体质量显著大于轮虫组(P0.05),而投喂蝇蛆组仔鱼的体质量介于二者之间,且与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7d后,投喂蝇蛆组仔鱼体质量最大,显著大于后两组(P0.05),卤虫无节幼体组次之,轮虫组最小;投喂蝇蛆组仔鱼的存活率最高,投喂蝇蛆组仔鱼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其他两组仔鱼这三种酶活力没有显著影响。认为与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相比,蝇蛆是一种更适宜黄颡鱼仔鱼培育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2.
卤虫在WSSV病毒病传播中的媒介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8月对卤虫进行投喂(浸泡)感染,并进行中国明对虾投喂实验。各组对虾阳性感染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卤虫可以携带有活性的WSSV病毒粒子,并可通过摄食导致对虾间接地携带病毒,但病毒感染能力有限。卤虫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攻毒后卤虫细胞核没有显著深染及核肿大现象,但无论是横切还是纵切均显示有上皮脱落、部分组织结构松散、细胞结构不完整现象。本试验确定卤虫成体可以携带WSSV并通过投喂感染对虾,使其潜在携带病毒,仔虾阶段投喂成体卤虫应经过严格检疫,制作含有经过检疫卤虫的微囊饵料作为卤虫及其他鲜活饵料的替代品或许是有效的防病措施。  相似文献   

13.
饵料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用虾遗传背景一致的情况下,分析了3种饵料(配合饲料、冰冻鲜鱼肉和活卤虫)和4个不同的养殖密度对小水体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饲养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在饵料、养殖密度单因子实验及饵料和养殖密度相结合的双因子实验中,幼虾的生长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活卤虫对幼虾生长的效应尤为突出。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的行为生物学、个体间体重增量均有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中国对虾增重变慢;同时,个体间体重增量差异变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中国对虾幼虾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但不同饵料对存活率影响变化幅度较大,波动在58.1%~85.2%之间,其中投喂活卤虫养殖密度为50尾/桶的存活率最高(85.2%);投喂配合饵料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不明显;而投喂冰冻鱼肉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较大。因此,采用合适的饵料和养殖密度,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提高对虾养成存活率,改善生长过程中对虾群体体长、体重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14.
史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的研究:Ⅲ.仔鱼的开口摄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平  张涛  章龙珍  张征 《淡水渔业》1999,29(4):8-11
用单一的水蚯蚓、卤虫无节幼体、池塘浮游动物、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及先卤虫无节幼体后人工配合饲料混合投喂等五种方式培育史氏鲟仔鱼。结果为:卤虫无节幼体是史氏鲟最好的开口饵料,可获得高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开口摄食后3-5天,即可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进行食性驯化,20日龄的鱼苗可获得满意的饵料驯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生物饵料种类对拟穴青蟹后期蚤状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Z3~Z4阶段分别投喂初孵卤虫无节幼体、活体桡足类以及冰冻桡足类的3个实验组的培育成活率无显著差异,均在90%以上,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实验组的变态时间间隔缩短一天;Z4~Z5和Z5~M阶段,投喂活体桡足类实验组的培育成活率分别为95.72%和89.66%,Z3~M累计成活率达到80.18%,比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实验组各发育阶段的培育成活率分别提高1.07%、6.09%和7.11%;比投喂冰冻桡足类实验组分别提高0.92%、5.14%和6.27%;3个实验组Z3~M所需天数,除投喂冰冻桡足类实验组为10 d外,其余两组均为9 d。实验结果可为丰富青蟹苗种培育的生物饵料种类和开展土池育苗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方格星虫幼体饵料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0种饵料投喂方格星虫幼体进行定性和定量试验,实验用的方格星虫幼体是通过人工催产孵化获得。试验结果表明:9种海产单细胞藻类和面包酵母都是方格星虫幼体的良好饵料,其中以扁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投喂效果最好,星虫幼体日平均生长率达46~52μm,存活率达80%以上。饵料密度对星虫幼体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明显。饵料密度过低,星虫幼体生长率和存活率都较低;饵料密度过高时,虽然星虫生长率有所提高,但存活率明显下降。扁藻投喂密度以4000~6000cell ml、金藻、角毛藻密度以15000~20000cell ml为宜。初期幼体投喂金藻和角毛藻时,其生长率大于投喂扁藻的生长率;后期幼体投喂扁藻时,幼体生长率反而大于投喂金藻和角毛藻的生长率。因此,初期幼体宜投喂细胞较小的金藻和角毛藻,后期投喂扁藻。  相似文献   

17.
<正>5.饵料投喂策略初孵仔鱼→3天仔鱼(投放益生菌1毫克/升、投喂小球藻30万个/毫升、S型轮虫2个/毫升)→8天仔鱼营养强化(投喂S型或L型轮虫3个/毫升)→18天仔鱼(投喂卤虫或桡足类无节幼体0.5个/毫升)→28天稚鱼(停喂藻类和轮虫、投喂小卤虫或桡足类1个/毫升)→38天稚鱼(投喂卤虫或桡足类成体2个/毫升)→40天幼鱼(投喂颗粒饲料,投喂量为幼鱼体重的5%~8%)。  相似文献   

18.
红鳍东方鲀开口饵料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择水产育苗常用的幼体开口饵料──小球藻、轮虫、卤虫幼体、蛋黄对初孵红鳍东方进行开口饵料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用小球藻和轮虫混合投喂效果最好,其余依次为轮虫、卤虫幼体、蛋黄。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2016年,在新疆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厂化鱼类繁育车间,使用循环水矩形槽进行扁吻鱼子二代仔鱼的集约化培育,对仔鱼发育的主要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对仔鱼开口饵料的选择及培育水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温11℃~24℃时,初孵仔鱼发育至第6天~7天开口摄食,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开口饵料,第10天~11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鳗仔鱼饲料,经过5天~10天的投喂培育,仔鱼全长长至10mm~15mm,存活率为67.2%~84.3%,静水环境下存活率明显高于循环水环境。  相似文献   

20.
河鲀苗种培育中饵料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刚孵出2d的暗纹东方鲀仔鱼进行2个阶段培育,结果发现:第1阶段使用轮虫投喂仔鱼组其生长速度、成活率明显大于蛋黄投喂组;第2阶段使用相同量卤虫和发头裸腹蚤作为饵料投喂以上两组鱼苗,结果仍是第1阶段轮虫投喂组在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方面大于蛋黄投喂组,这表明仔鱼培育阶段其饵料的选择对以后河鲀的生长和存活率仍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