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玉米施镁对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施Mg与N、P、K肥料利用率呈曲线共系,适量施Mg对玉米吸收N、P、K的促进作用极显著。与仅施N、P、K肥的对照相比,玉米施用MgO 66.7kg/hm~2可分别提高N、P、K肥料利用率27.61%、18.03%和118.73%,增产6.19%;分别提高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和淀粉含量3.40%、7.14%和17.15%,降低脂肪及糖分含量2.59%与10.86%,而过量施用Mg有抑制N、P、K在植株体内积累的趋势,对产量无益。  相似文献   

2.
李小坤  鲁剑巍  陈防  赵慧星  李文西 《土壤》2007,39(6):900-904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苏丹草-黑麦草轮作中N、P、K肥施用对饲草的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P、K肥的施用可分别使饲草鲜草产量提高6.1倍、1O.6倍和O.6倍,各处理差异均达显著水平.N肥施用后饲草对N、P和K的吸收量与不施N处理相比分别提高6.9倍、3.5倍和4.7倍;P肥施用后饲草对N、P和K的吸收量与不施P处理相比分别提高5.9倍、23.2倍和7.3倍;K肥施用后饲草对N,P和K的吸收量与不施K处理相比分别提高O.3倍、O.7倍和7.4倍.N、P、K肥的施用可相互促进肥料表观利用率的提高.P、K肥的施用有利于缓解土壤酸化,轮作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缺P处理的土壤NH4 -N含量明显较高,施N处理土壤中P含量明显降低,缺N、缺P处理轮作后土壤K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3.
施用腐殖酸对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研究腐殖酸与尿素配合施用对玉米养分吸收、产量与N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能明显促进玉米植株对N、P、K养分的吸收,滞留在茎叶的N和K2O明显增加。在尿素中添加腐殖酸能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和N肥利用率。在尿素中添加10%的腐殖酸玉米产量和N肥利用率综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氮磷钾和微肥对高肥区夏玉米养分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N、P、K、Zn及Mn肥对高肥区夏玉米产量、植株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土壤N、P、K、Zn、Mn的贡献率分别为91.2%、100.3%、96.3%、99.4%、99.9%.玉米吸收的N、P、Zn主要积累在籽粒中,Mn主要积累在叶片和籽粒中,而K在植株各部位的积累相对均匀.在NPK处理的基础上增施Zn、Mn肥,显著降低了植株对P的吸收,而对产量、植株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大.土壤中P、Zn、Mn养分含量较高,完全能够满足夏玉米生长发育的要求.NK处理最为合理经济,有效地改善了玉米穗部和植株性状,平均产量达到9 821 kg/hm~2.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功能菌型复合肥及化肥减量条件下栽培蔬菜的养分吸收特性及利用特征,在露地和大棚种植体系下,以结球甘蓝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养分配比功能菌型复合肥及减量施用对结球甘蓝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体系下,施肥处理对结球甘蓝生长后期干物质累积及N、P、K养分吸收速率,收获期N、P、K累积及肥料利用率效应显著。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露地和大棚种植体系下施用功能菌型复合肥处理结球甘蓝收获期干物质累积量分别增加2.4%~5.7%和4.9%~10.8%,N肥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10.8~35.4和9.4~57.6个百分点。减量25%功能菌型复合肥处理较等量处理结球甘蓝N累积量分别增加2.6%~2.7%(露地)和4.4%~10.8%(大棚),P累积量分别增加1.6%~1.9%(露地)和7.0%~8.2%(大棚),K累积量分别增加1.5%~2.3%(露地)和0.9%~2.0%(大棚)。结球甘蓝各生育阶段对N、K(露地)吸收速率变化表现为结球-收获期>莲座-结球期>苗期-莲座期,而对P、K(大棚)吸收速率变化表现为莲座-结球期>结球-收获期>苗期-莲座期。施用功能菌型复合肥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增加不同种植体系中结球甘蓝植株N、P、K养分吸收速率及养分累积,从而提高蔬菜的肥料利用效率。总体而言,在不同种植体系下,施用不同养分配比功能菌肥可有效提高结球甘蓝的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且适宜减量施用能进一步增加其作用效果,但应根据土壤肥力特征、作物需肥特性及栽培管理模式合理地进行选择施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氮肥形式对玉米氮、磷、钾吸收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黑土区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对玉米N、P、K吸收量、肥料利用率、玉米产量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植株N、P、K积累大小顺序为NKP;玉米对N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籽粒和叶片,分别占总吸N量的51.77%~55.32%和34.42%~36.49%,P在籽粒中的吸收量高达57.08%~64.75%,K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叶片,占总吸K量的37.15%~54.16%;等量磷钾肥条件下,施用等量不同形式氮肥可以显著促进作物地上部养分的吸收、提高作物产量,N、P、K含量和产量分别最高增加43.94%,33.35%,69.05%,16.77%,且收获期土壤铵态氮大于硝态氮;半控比掺混肥显著提高玉米植株、各器官氮磷钾吸收量和产量,得到最高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58.57%,45.49%,89.07%,且收获期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最低,氮素盈余最少,降低对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地上部器官氮磷钾的积累分配和运转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潮土肥力定位试验地有关施肥处理采样测定 ,结果表明 ,有机、无机肥配合可提高冬小麦吸收N、P、K数量和延续吸收时间到灌浆期 (乳熟中期 ) .扬花期是吸收P、K高峰期 ,之后茎秆叶鞘中K开始向其他器官转移或被再利用 ,灌浆期至成熟期有、无机肥配施及N、P、K处理茎秆叶中K显著减少 1 / 3到1 / 2 .生产实践中重施底肥 ,提倡拔节追施N肥和后期根外追肥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覆膜旱作稻N、P、K养分利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路兴花  吴良欢 《土壤通报》2002,33(6):421-424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对覆膜旱作稻体内N、P、K养分浓度、吸收动态及N肥利用率作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施肥处理条件下不同生育期覆膜旱作稻N、P、K养分浓度及吸收量均高于水作稻,尤以生育中后期较为明显;覆膜旱作稻全生育期N、P、K养分吸收量明显高于水作稻,分布在籽粒中的N、P、K养分含量也有所提高,而在整株中的占有率差异不大,N肥利用率提高12%左右。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肥对小麦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小麦子粒、秸杆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用化肥不但增产幅度大,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麦N、P、K养分浓度。单施氮、单施磷肥能增加小麦子粒和秸杆的N、P、K吸收量,氮磷肥配施增加效果显著,其子粒吸收N、P、K增加了153.2%、157.1%和162.4%。施有机肥能补充土壤中的N、P、K含量,增加小麦子粒中的养分含量,使品质有大幅度的提高。单施磷肥的土壤有机质、全P、速效P含量增加,土壤全N、速效N含量减少,N素亏缺。氮磷肥配施加剧了土壤K的亏缺。有机肥培肥作用显著,有机肥和氮、磷肥配施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分别增加了69.0%5、7.5%、54.8%、73.1%、830.5%和119.1%。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试验与化学分析的方法,对甘蓝型黄籽油菜———"渝黄一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增施S或Zn肥和土壤差异对苗期油菜生物量影响达显著性水平;(2)增施S、B或Zn肥,油菜苗期和苔期叶片S、B、Zn含量也相应地增加,对苗期叶片N、P和苔期叶片硫影响达极显著水平;(3)土壤差异,对叶片苗期吸收P和苔期吸收K、S的影响达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
嫁接与施肥对番茄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讨嫁接对番茄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本文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栽培方式及施肥处理与番茄产量,氮、磷、钾吸收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嫁接番茄较自根番茄产量提高30.76%,氮(N)、磷(P2O)、钾(K2O)吸收量分别增加27.88%、28.21%和24.23%,氮、磷、钾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5.67%、20.41%和20.97%。氮、磷、钾配施较单施可显著提高番茄产量,促进养分吸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其中氮磷钾配施较氮、磷、钾单施番茄产量分别提高42.52%、68.62%、50.10%,氮、磷、钾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3.16%、181.58%和93.71%。嫁接栽培及增施肥料还可显著增强土壤氮、磷、钾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氮磷钾积累量及氮磷钾利用率的影响,同时探讨双季稻吸收利用氮、磷、钾素三者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氮量不同、磷钾投入量相同条件下的双季稻产量、双季稻氮、磷、钾积累量、双季稻氮、磷、钾素利用效率及磷钾吸收利用与氮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双季稻产量在一定范围内(早稻0~105 kg/hm~2,晚稻0~146 kg/hm~2)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之后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施氮条件下,早稻产量最高的处理为75%N(105 kg/hm~2),比CK(不施化肥)增产58.1%;晚稻产量最高的处理为100%N(146 kg/hm~2)处理,比CK增产67.6%。施氮水平对双季稻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有显著影响,早、晚稻稻谷氮、磷、钾积累量均以100%N处理最高。不同施氮水平对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也有显著影响。适宜的施氮量可以增加双季稻产量,促进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同时提高双季稻的氮、磷、钾素利用效率。综合考虑双季稻产量效应及氮磷钾养分的有效吸收利用,双季稻施氮量为105~146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小麦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36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田间微区根系分隔试验 ,通过间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 (单位养分吸收量所能生产的干物质量 )的比较研究了小麦大豆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间作作物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出相应单作 24%~39% ,6%~27%和24%~64% ;而间作氮、磷和钾的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低5%~20%、5%~7%和 6%~32%。间作优势主要表现在养分吸收量的增加。间作大豆养分收获指数的提高使间作子粒产量优势比生物学产量优势更明显。种间根系分隔微区试验表明 ,间作作物养分利用效率的降低与两作物根系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蒜不同品种干物质生产与氮、磷、钾和硫的吸收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三个不同生产目的大蒜品种为试材,于出苗期、花茎伸长期、鳞茎膨大期末取样,测定不同(整个)生长发育阶段的每株干物质增重,每株总干物重和N、P、K、S吸收量,分析了大蒜干物质生产和N、P、K、S吸收特性,以期为合理施肥,制定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早薹蒜2号N、P、K、S的吸收比率为8.96∶1∶5.03∶2.23,苍山蒜为6.01∶1∶2.90∶2.05,苏联2号为5.35∶1∶2.59∶1.83。三个品种大蒜对硫的吸收量大,分别占干重的0.64%、0.77%和0.90%。在花茎伸长期,N、P、K、S的吸收量、吸收比率和干物重比率均为最大。幼苗期干物重比率虽然比鳞茎膨大期小,但早薹蒜2号N、P、K和S的吸收量和吸收比率,苍山蒜N和S的吸收量和吸收比率,苏联2号N、K和S的吸收量和吸收比率高于鳞茎膨大期。而鳞茎膨大期苍山蒜P和K的吸收量和吸收比率,苏联2号P的吸收量和吸收比率高于幼苗期。在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中,3个品种对N和K的利用效率不显著;对P和S的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依次为早薹蒜2号苍山蒜苏联2号。  相似文献   

15.
氮磷钾平衡施用对油用向日葵产量及肥料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明确施用氮、 磷、 钾化肥对油用向日葵产量的影响,以及油用向日葵对氮、 磷、 钾养分的吸收规律和利用效率,于2008~2010年在内蒙古河套及土默川的向日葵典型种植区域进行了9 项次田间肥料试验,结果表明,油用向日葵施用氮、 磷、 钾肥均有增产效果,其中氮肥增产效果最好,钾肥其次,磷肥增产最少,增产幅度分别为20.5%、 14.4% 和 11.5%,每公斤 N、 P2O5 和 K2O分别增产油用向日葵籽粒3.5、 5.0 和 4.6 kg。施用氮、 磷、 钾化肥的养分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4.3%、 14.8%和50.2%。生产100 kg油用向日葵籽粒分别需要N、 P2O5 和 K2O 4.99、 1.74 和 6.78 kg。以上重要参数的确定为向日葵的科学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油用向日葵实现增产增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北京密云2种人工林氮磷钾的生物循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北京密云2种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主要养分元素的生物循环特征,2006—2007年以北京密云水库库西试验区的油松人工林和麻栎-侧柏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方定位观测的方法,对其主要元素N、P、K的降水输入、凋落物归还、积累量以及生物循环特征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1)大气降水向油松林和混交林生态系统每年分别输入养分量为31.56和13.27kg/(hm2.a);2)油松林和混交林凋落物中N、P、K的归还总量分别为18.00和14.06kg/(hm2.a);3)油松林中乔木层N、P、K积累总量为612.37kg/hm2,各器官中N、P、K积累量大小排序是叶>枝>干>根,混交林中乔木层N、P、K积累量分别为153.87、18.28和100.13kg/hm2;4)油松林养分利用系数排序为N>K>P,混交林养分利用系数为K>N>P,油松林对N、P、K的吸收系数均高于混交林,而混交林N、P、K的循环系数均高于油松林。研究结论阐明,油松林和混交林通过降水归还的养分量占总归还量分别为63.7%和53.0%,通过凋落物归还的养分量占总归还量分别为36.3%和47%,2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降雨淋溶均为年养分归还量的主要部分;油松林和混交林生态系统从土壤中吸收N、P、K的总量分别为126.58和54.96kg/(hm2.a),其中有77.02和24.42 kg/(hm2.a)存留于林分中,有49.56和30.54 kg/(hm2.a)通过淋溶和凋落物归还土壤。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冬小麦科学施肥技术,明确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养分积累转运与利用的影响,于2018—2019年分别在河南省鹤壁市和新乡市以冬小麦(鹤壁、新乡试验品种分别为‘郑麦7698’和‘郑麦366’)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处理[农民习惯施肥(FP)、当地推荐施肥(ST)、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在NE基础上配施缓控释氮肥(RNE)、在NE基础上不施氮肥(NE-N)、在NE基础上不施磷肥(NE-P)、在NE基础上不施钾肥(NE-K)],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氮、磷、钾养分转运分配规律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氮、磷、钾施肥量NE较FP处理分别降低16.2%、43.3%、-13.2%(鹤壁)和19.5%、48.0%、-57.9%(新乡);冬小麦产量NE与FP处理无显著性差异,RNE与FP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NE、RNE较FP处理分别增产4.7%~6.6%、5.5%~9.6%(P0.05)。进一步研究表明,NE、RNE处理可显著增加地上部植株养分含量和积累量(P0.05),其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FP处理增加9.2%~14.0%、11.9%~18.6%;花前氮、磷素转运量和钾素转运对籽粒钾素积累贡献率均有提高,基于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的氮、磷、钾肥平均利用效率分别为42.1%、19.2%、46.6%,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1.5kg·kg~(-1)、13.2 kg·kg~(-1)、13.3 kg·kg~(-1)。综上可知,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指导优化了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促进了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可以在河南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机械旱直播方式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机械旱直播模式下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特征,以杂交籼稻(F优498)和常规粳稻(徐稻4号)为试材,通过免耕机械旱直播(B1)、"调墒、两旋"机械旱直播(B_2)2种机械旱直播处理,并以人工撒播(B_3)处理为对照,研究其对直播稻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生育阶段养分累积及转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品种及直播方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和钾素的累积、转运、分配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且直播处理下各生育阶段氮、磷、钾养分间吸收与转运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对促进抽穗至成熟期各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产量影响显著;但直播处理下水稻对磷素的吸收和转运与氮、钾素间的协同性降低。不同直播处理下,F优498在产量及各生育时期养分吸收、转运各指标整体上均显著高于徐稻4号。与B_3相比,同一品种下机械旱直播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主要生育时期养分的累积,促进抽穗至成熟叶片和茎鞘中养分转运,尤其能显著提高杂交稻抽穗至成熟叶片氮素、钾素转运率,进而显著促进抽穗至成熟氮素、钾素转运贡献率,提升籽粒中氮素、钾素所占稻株氮素及钾素累积总量的比例,发挥出氮素和钾素协同吸收与利用的耦合效应,是机械旱直播水稻高产的重要原因。不同机械旱直播处理下,B_2比B_1处理能进一步不同程度地提高机械旱直播水稻抽穗至成熟期养分的累积,促进叶片和茎鞘养分的转运,利于抽穗至成熟茎鞘中钾素的累积,最终促进了产量的提高,为最佳的机械旱直播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