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林场森林健康可持续经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了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健康培育可持续经营模式,从林场为经济建设提供木材到以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为主的功能和作用的转变,分析了北方国有林场在现阶段森林培育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培育经营新的理念和措施,引进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方式,培育形成相对稳定的地域性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森林培育工作能保证林分质量,增强整体效益,是当前管理工作中的主要措施。基于生态化和持续化利用原理,加强营林工作,保证森林培育和经营水平的提升十分必要。在有效的森林培育经营方式下,保证林分质量的提升,能够确保森林多个功能的正常发挥,也能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人工林森林经营模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不同经营模式(轮伐期经营、近自然经营、无经营)下中龄马尾松人工林样地2期调查数据,利用One-way ANOVA分析森林经营对林分以及单木生长量的影响;比较分析不同森林经营模式对森林结构及树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自然经营相对于轮伐期经营主要是对林分上层木和下层木生长促进效果明显,对中层木生长影响与轮伐期经营效果差异不明显,轮伐期经营与无经营相比较,能有效促进中层林生长,但对上层木及下层木的促进效果不明显;近自然经营能够有效增加林分单位面积蓄积生长量,而轮伐期经营则不然;2种经营模式均能有效增加林分树种多样性与均匀度,但近自然经营明显优于轮伐期经营(两者树种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总的来说,近自然经营优于轮伐期经营,后者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林分结构,但并没有根本上改善林木生长状况。最后,根据不同经营模式下当前的林分结构提出相应的后续经营建议。  相似文献   

4.
常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81-182,240
针对红松人工林存在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低、群落稳定性差等问题,该研究以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区红松人工林为对象,根据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方法和原则,对红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目标和途径进行了探讨。主要设计方法是在森林多功能可持续经营的上层目标指导和立地群落生境条件分析前提下,制定出红松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的长期目标发展类型,并在发展类型的概念框架内实施以目标树为特征的林分抚育作业法,对林分进行适度间伐后,引入珍贵乡土树种(紫杉、红皮云杉、水曲柳、黄菠萝等)、中草药(人参、细辛、桔梗)以及经济植物(刺龙牙、刺五加),以达到在提高林分的目的树种质量和数量、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利用价值的同时,加速林分向辽东山区地带性森林植被阔叶红松混交林演替进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是根据特定区域立地条件下的原生植被分布规律发现的潜在天然植被类型,选择或培育在现有立地条件下适宜生长的乡土树种,并尽可能提高其比重,以保持森林最基本的自然结构特征,实现长期稳定的林木生长和林分发育,满足森林经营的经济、生态和文化服务需求;探索稳定森林植被的类型、结构和恢复途径,掌握立地原生森林植被的分布和演替规律,为各类型区组建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奠定基础。拟通过对衰退人工刺槐林进行定向培养,研究江淮地区退化人工林林地的更新复壮和近自然经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常规经营模式、无干扰经营模式及近自然经营模式进行森林经营,在经历了相同的经营时长后,对3种不同经营模式在林分结构与生态特征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比较其他2种经营模式,近自然经营模式对林分结构和生态特征的影响最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不同的森林经营模式来进行日常的森林经营,并对其在林分结构与生态特征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使用三种完全不同的经营模式,即常规经营模式,无干扰经营模式以及近自然的经营模式来进行森林经营。在分别经历了相同的经营时长后,对三种不同经营模式在林分结构与生态特征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相比较其他两种经营模式而言,近自然的经营模式对林分结构和生态特征的影响最小。结论: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模式进行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通过回顾传统森林培育经营模式的弊端,对比国际一流森林经营技术,完善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体系,并详细介绍了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体系的技术措施及其各项措施的优势。建议国有林场进行以"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理论"为指导,"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为基本经营模式,以"流域经营"为载体的森林经营模式的试点改革,从而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质量提高、面积蓄积双增"和"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森林资源健康、培育和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国内外不同类型林分近自然经营生长特性与近自然林业经营技术机理进行分析,探讨近自然林业生态丰产原理和近自然林业生态丰产人工促进经营措施。研究认为,近自然林业生态丰产机理是依据森林系统中个体竞争、自然选择、林隙更新、合理空间分布与材积生长规律原理,综合优化组合林木个体各生长阶段速生性与合理时空分布,使林分个体在各自不同生长期处于最佳生长状态,实现林分生长量在合理经营期中达到最大化。系统研究近自然林业生态丰产机理,命名为“近自然林业生态丰产理论”,并提出我国不同林分类型近自然林业生态丰产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标树林分作业对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松人工林是黄土高原的重要森林类型,近自然经营是实现油松人工林多功能可持续经营目标的可行性技术体系,以单株择伐为特征的目标树林分作业法是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技术体系中最实用和最有效的基本技术内容,而林下天然更新能力的促进和发展是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进程的基本林学指标之一。以实施目标树单株木林分作业的46年生油松人工示范林为对象,以6块面积为0.25 hm2的固定观测样地数据为基础,对近自然林分作业在油松人工林林下天然更新的影响效果进行研究。在各样地中随机选取3块面积为25 m2的样方,把树种分为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先锋树种3类,采用常规调查与幼苗生长状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观测数据,研究单株干扰树择伐4年后各树种类型幼苗天然更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单株择伐后林分趋于稳定,林下更新除先锋树种外均呈聚集分布,单株择伐增加了林下天然更新的树种数量、树种株数密度,促进了林下主要树种和伴生树种的大量发育和生长,促进了林下苗木的健康生长。据此认为,近自然的目标树林分作业法适合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目标。  相似文献   

11.
林下中药材种植是一种复合型、立体型经营模式,在林下种植中草药既能提升林分质量,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又能提高林区的经济效益,增加山区林农收入。柯村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为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多功能目标下的近自然森林经营作业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海南省热带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实例,介绍在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可持续经营目标指导下的近自然森林作业法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现技术。作业级是一个自然性质、动态特征和经营目标基本一致的经营空间类型,而立地条件和功能类型是用于界定和划分作业级的技术指标。森林发展类型是在作业级层次上应用的长期稳定的目标森林设计模式;林分抚育作业方法是在发展类型目标导向下规定本经理期内对当前林分执行具体抚育、采伐或补植(造林)等具体作业技术的模式方法;垂直结构导向的经营周期计划给出了从森林发生发展到最终利用全过程的经营规划,这些技术要素的有机组合构成多功能目标的森林作业法的基本内容。期望通过这个在"作业级"层面的近自然森林作业法实例介绍,为多功能经营目标下的新型森林作业法研究提供启发和案例。  相似文献   

13.
连细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11-8212
为进一步掌握闽南山地马尾松人工林的生长规律,采用马尾松集约中径材人工培育经营类型的43 a生林分,选取有代表性(立地条件)的林分进行调查、测试、研究,对43 a生马尾松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研究马尾松在43 a中的生长过程.从解析木材料,归类综合,对马尾松中径材人工林林分的胸径、树高与材积的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为马尾松近自然森林经营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不同森林经营方式林分生长动态变化情况,于内蒙古赤峰市旺业甸林场油松人工林中选取油松中龄林和近熟林设置近自然经营、常规经营和未经营样地,根据2013、2016年和2019年3次调查,分析对比不同经营模式下林分蓄积生长量、胸径、胸高断面面积和单木材积量单木生长量,林分胸径分布和林分垂直分层生长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中龄林近自然经营和常规经营方式下的PAI(年蓄积生长量)均大于未经营,近熟林6 a间近自然经营方式下PAI为12.31 m3·hm-2·a-1,大于常规经营和未经营;中龄林平均胸径单木生长量6 a间表现为近自然经营(0.58 cm·a-1)>常规经营(0.48 cm·a-1)>未经营(0.31 cm·a-1),近熟林表现为近自然经营(0.69 cm·a-1)>未经营(0.49 cm·a-1)>常规经营(0.46 cm·a-1);近自然经营方式下油松人工林6 a间单株胸高断面面积生长量、单株立木材积生长量均显著大于常规经营和未经营;近自然经营方式下的油松人工林上层胸径、胸高断面、蓄积年生长量都大于其他经营方式,近自然经营大径阶树木比例增长幅度最大。由此得出结论,近自然经营有利于林木胸径、林木单株胸高断面面积和单株立木材积量的生长,同时还会提高林分大径级林木株数比例,更有助于提高人工林木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城市森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广州市不同城市森林类型的林下植物丰富度和多样性,为广州市的城市森林人工林近自然经营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9—10月对广州市不同森林类型的城市森林林分结构进行样地调查,运用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分析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和结论】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丰富度较高,样方内共有林下植物71种,隶属于46科60属;人工林林下植物相对较少,样方内共有林下植物31种,隶属于25科31属;正在逐步改造的人工林林下植物也相对较少,样方内共有林下植物31种,隶属于17科30属.由此可见,天然林较人工林而言,植物物种丰富度高,群落结构相对复杂,森林景观层次丰富,因此,广州市的城市森林人工林近自然化经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油松林分过密及病虫害,会造成林木生长缓慢、次级木增多、林分质量严重下降等现象,使林木的工艺质量和生态效益低下。随着人工林面积的不断扩大,人工林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当今世界林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密度对人工林造林和营林措施的影响较大,密度不适将导致森林结构的失衡和生态功能的破坏,进而引起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严重生态问题。同一种人工林不同地区适宜密度不同,其生态效果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研究不同密度人工林分的生长状况,对于发挥林地的生态作用以及实现可持续的森林经营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控制油松林分密度过大及适时防治林木病虫害的发生,是油松林经营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森林总量和质量还需不断的提高,森林经营工作成为今后我国林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森林经营是当下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林地生产力,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课题,随着青海省人工林面积的不断增大,探索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要求会越来越迫切,也是青海乃至全国人工林的必经之路。本文依据现有的林情,针对青海东部区域提出了森林经营的目标和模式选择,提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指出了岐山国有林场现有林分结构单纯、层次简单、地力减退、生态效益不高、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为了改善林分质量状况,按照森林分类经营、适地适树的原则,通过伐除竞争木毛竹,补种乡土珍贵树种,培育混交、多层的异龄林,促使林分形成健康稳定的状态,建立生态稳定和物种丰富的森林结构,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9.
北京西山地区油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效果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促使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向发挥多功能目标的森林结构转变,在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和技术指导下对西山地区51年生的油松人工林进行改造,并于2005年调查和设计,2006年初完成近自然森林改造的第1次作业.对固定观测样地的调查结果表明:经过近自然化改造,样地的Shannon-Wienner指数分别从0.121 7、0.940 4提高到0.917 4、1.492 1.油松林的林下更新层物种变化较大.大叶白蜡、栾树、构树等树种的天然更新,再通过播种补入栓皮栎,提高了林下更新的数量和质量.相对于未进行近自然化改造的林分,改造过的油松林,林木年生长量较高,林分结构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20.
哈尔滨城市人工林木本植物的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样地网格调查方法与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定量评价了哈尔滨城市人工林在维持木本植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并通过分析林分更新层、演替层、主林层的多样性指数,探讨了城市人工林自然化过程及其近自然经营途径,以便为哈尔滨城市森林经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哈尔滨城市人工林经过40余年的发展,其林分由11~16种木本植物所组成,其中乔木6~9种,灌木4~7种,存在着明显的自然化过程;不同城市人工林类型在维持木本植物多样性作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其多样性指数(0.8282~2.3411)由高到低排序为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白桦林>黄檗林>水曲柳林>胡桃楸林;城市人工林木本多样性指数仅相当于相应区域天然次生林的47.0%(24.0%~67.8%),表明其自然化程度不如天然次生林强烈。同时指出,对城市人工林应采取近自然化的经营模式,即保持城市人工林的树种组成结构和垂直层次结构,以维持其生物多样性与自然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