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叶感官审评技术与商品茶研发密不可分,福建闽北各地产出的精制茶,均需通过各大茶企研发部、采购部审评,方可收购入库作为拼配原料,由此可见审评技术的重要。本文简述茶叶审评在武夷岩茶商品茶生产中的运用,介绍以茶叶审评技术促进商品茶品质提升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去年春天有机会同地区财贸干校茶叶审评班同学们一起深入闽东茶区基层茶叶收购站进行评茶实习。当时茶区群众正在贯彻三中全会精神,采制茶叶的积极性倍增,茶站投售号数也猛增四、五倍,评茶任务为之加重。虽然绝大部分的评茶员都废寝忘食出色地执行评茶收购的任务,但是,过份繁重的工作量,不能不影响评茶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现在评茶主要靠感官进行审评。近年来,随着生产体制的改革,收购的茶叶一天由几十号增加到几百号,甚至上千号。假如有个仪器,将茶叶放进去一测就能又快、又准地显示出茶叶品质的优次及计价等级,那该多好!但眼前尚不能达到这个目的,还得依靠感官来评茶。所以,在评茶工作中还得发扬勤劳、刻  相似文献   

4.
如何提高茶叶感官审评的准确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评审(感官审评)是一门通过感官鉴定茶叶品质的实用性技术。茶的品质主要是依靠人的感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来鉴定;相对于理化检验,茶叶感官审评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简称“五项因子”。但感官审评容易受到审评人员的生理条件、工作经验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珠茶样匾是审评珠茶外形的独特工具。球茶样匾操作技术比其他茶类的样盘操作技术难度要大,它是珠茶审评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毛茶审评仍属依赖感官审评阶段,样匾技术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衡量毛茶的特征特性、品质状况和评等定级的正确性。样匾技术得当,茶叶就整齐平铺在样匾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怀化地区茶叶学会,在怀化市召开八一年年会。参加会议代表来自16个单位共22人。会议期间先由地区茶叶学会付理事长(地农付土产公司付经理)王长庚同志致开幕词,学会理事长(地农业局经作科长)廖浩堆同志代表理事会作工作报告。报告中总结了学会成立一年来的工作:(1)八一年全区茶叶产量、收购、均价、上调任务等都超过了历史水平,在八一年省茶叶评比工作会议上,我区被评为先进单位;(2)为了提高和普及社队茶叶生产技术人员水平,举办了两次红、缘茶生产技术学习班;春茶后召开了茶叶审评会议;学会又编写了三万余字的茶叶生产技术手册;(3)恢复  相似文献   

7.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及其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花  郭雅玲 《福建茶叶》2010,32(7):28-31
茶叶感官审评是凭借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一定的评茶程序来确定茶叶品质优次的一种评茶方法。目前,这种方法因其具有快速、简便且较为准确的优点,而被国内外茶叶界认可并广泛运用。本文阐述了茶叶感官审评的主要内容和程序以及审评程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简略介绍了几种现在逐步应用到感官审评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碾茶是抹茶加工的原料茶,是一种采用覆盖栽培的茶树鲜叶经蒸汽杀青后、未经揉捻直接由碾茶炉或辐射热干燥等工艺制成的片状茶产品。文章对比介绍日本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和我国传统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审评碾茶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简讯     
为了提高华侨农场茶叶生产技术水平,有系统地掌握茶叶加工和审评理论基础,在国务院侨办企业司的重视和支持下,省侨办委托宁德地区农业学校举办华侨农场第一期“茶叶加工与审评”培训班,从五月一日至七月三十日,为期三个月。培训学员来自福建、广东二省的十七个华侨农场,共三十九人。学习内容以茶叶制造和茶叶审评为主,培养学员初步具有能够掌握主要茶类合理的操作规程,能动地应用加工技术,保证制茶品质,提高经济效益。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学习期间,实地参观了省茶叶研究所、崇安茶场、福安茶场、建瓯茶厂等单位进行实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茶叶政策的开放,巩固和提高我省茶叶品质,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我所于今年2月举办了第一期全省茶叶审评与检验培训班。参加第一期培洲的学员有57人,来自全省19个市、地区和县的供销社、棉麻、土产和食杂公司,国营和乡镇茶场。培训班学习的课程有,茶叶审评基础知识,制茶工艺与茶叶品质色、香、味的形成,茶叶  相似文献   

11.
茶叶感官审评的误差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栩 《中国茶叶》2005,27(2):25-26
茶叶感官审评是在一定的环境、设备条件下,依靠评茶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来完成的.在整个审评过程中,从审评环境、审评设备,到评茶员自身,有许多因素会对最终的审评结果产生影响,导致审评结论出现偏差.充分了解产生审评误差的原因,有效控制审评误差,是一个合格的茶叶审评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  相似文献   

12.
中国茶叶品鉴的历史源远流长,感官审评技术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伴随着制茶工艺的形成与变革逐渐成熟和完善。从早期"存于口诀"的经验性传承到《茶经》《品茶要录》等古代茶书的系统描述,直至近代感官检验技术的萌芽,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形成了现代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3.
茶叶感官审评是评价茶叶品质最普遍、最直观的方式,电子鼻也被广泛应用于茶叶香气物质的分析。本试验采用电子鼻技术对凤庆县49个滇红茶的香气进行检测,结合感官审评评分,通过WinMuster、SPSS 22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凤庆滇红茶的香气物质特征以及电子鼻与感官审评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各茶样间叶底法的判别效果优于干茶法和茶汤法。茶汤法与叶底法的G/G_0响应值明显高于干茶法,三种香气采集方式均为硫化物类、氮氧化合物、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甲基类、醇醛酮类响应值最大,变化最明显,且古树红和野生红茶的响应值较其他红茶高。感官审评中工夫红茶各茶样间的评分差异较大,而名优滇红茶大部分茶样间的评分差异较小,这与电子鼻检测结果相一致。感官审评中香气和滋味的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叶底法与茶汤法中部分传感器与感官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但干茶法与感官评分的相关性不显著。电子鼻技术与茶叶感官审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相结合对茶叶香气的评价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茶叶审评,有感官审评、理化审评和法定检验三个方面。一般鉴别茶叶品质的优次,至目前为止,世界各产茶国家,大都采用感官审评,因为感官审评与理化审评比较,具有简单、稳定、快速、尚准确的特点。我国目前对茶叶的收购、调拨、加工拚  相似文献   

15.
茶叶的生产与经营,品饮与鉴定,教学与科研及其日益繁荣的茶叶文化艺术活动无不与茶叶自身的品质休戚相关。品质的确定依赖于茶叶审评技术。因此,审评技术精当与否,审评结果之准误直接影响着茶业的方方面面,有必要不断提升而精熟。1现行乌龙茶香味品质审评技法及其利弊乌龙茶是重内质茶,在内质诸因子中,香气滋味又是重中之重,基本决定了乌龙茶的内质水准,同时也是乌龙茶审评技术的难中之难。现行乌龙茶香味品质审评较为普遍的方法主要是审评术语法及记分法两种。术语法以审评术语表示审评结果。这种方法能给人以比较具体和完整的品…  相似文献   

16.
毛茶审评工作不是一个单纯业务工作,同时是具有指导茶叶生产的政治工作。在日常工作上,除掉担负鉴定毛茶品质的优劣、正确贯彻茶价政策外,还要结合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茶叶产销的形势,以鼓舞茶区群众生产情绪,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因而,收茶站的评茶员,既是验货员、技术指导员、又是宣传员。作为一个茶价政策的具体执行者,除在执行政策上,应实事求是地,根据国家所颁发的毛茶标准样和评茶计价办法,按照评茶操作过程分析茶叶品质特征和优次。除合理给价外,更重要的是突出政治,在思想上要有明  相似文献   

17.
《茶世界》2018,(6)
正6月24日下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承办的"2018年台湾茶品鉴大师赛"在北京展览馆举行,来自京津冀的茶叶爱好者、茶叶从业人员参与本次比赛,共同品鉴台湾茶,角逐品鉴大师称号。每名参赛选手单独使用一个操作台,参考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审评,独立完成现场6个茶样的品鉴,根据茶叶品质特征,鉴定台湾茶的产区。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陈振芳理事长,现场对品鉴大赛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为获奖选手颁奖。  相似文献   

18.
邵淑宏 《茶叶》2018,(2):72-76
本文旨在探索茶叶感官审评体系中纳入"茶叶感官基础训练"模块,建立茶叶感官基础训练标准茶样库,解决茶叶感官审评中审评人员自我认知不足,初学者入门困难,过度依赖经验,缺少标准样,不利交流与传承等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茶叶审评的内容与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品质的好坏,等级的划分及价值的高低,主要通过对茶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项目的感官审评来决定。感官审评又可以分为干茶审评和开汤审评,即干评和湿评。通过对茶叶进行外形干评和内质湿评来确定茶叶品质的优劣。一般地说,感官审评品质的结果应以湿评内质为主要依据,但因产销要求不同,也有以干评外形为主作为审评结果的。所以,审评茶叶品质应外形内质兼评。  相似文献   

20.
一、评茶定级的重要性评茶定级工作,是茶叶收购工作的核心,也是茶叶产销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它在产销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