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6株猪O型口蹄疫病毒VP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口蹄疫病毒(FMDV)VP1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2对用于扩增VP1基因的引物。从组织中提取总RNA,首先用P1、P2引物对6株猪。型口蹄疫病毒进行RT—PCR扩增,获得1000bp的片段;再用P3、P4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结果获得850bp的片段。将850bp的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中,通过PCR鉴定,将阳性重组质粒进行测序并分析。结果发现6株FMD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0.2%~99.4%,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9%~99.5%;构建遗传发生树,发现6株FMDV属于两个不同的基因型,其中的Shunde00、Sihui01、Shenzhen99、Fushan01株属一个基因型(与Hongkong93、广东86分离株属同一基因型);Guangzhou99、Shenzhen00株属另一个基因型(与UKG-12—2001株、JPN2000株属同一基因型)。通过对口蹄疫病毒VP1基因的测序与分析,了解其变异情况,为科学地防控FMD提供分子水平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提取2株A型口蹄疫病毒FMDV-L1和FMDV-L2的RNA,用1对通用引物经RT-PCR扩增出2株病毒VP1基因的DNA片段,将扩增的VP1编码序列克隆到质粒载体pGEM-T Easy中,转入大肠埃希氏菌JM109,得到大量携带目的基因的质粒;经过重组质粒的鉴定、测序获得其核苷酸序列;利用序列分析软件及系统发生树绘制软件对FMDV—L1和FMDV-L2以及作为参考毒株的A22/India/17/77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核酸序列中的变异多发区要多于氨基酸序列,氨基酸序列最明显的变异发生在构成FMDV抗原位点1的βG-βH环内,其中毒株FMDV-L1和FMDV-L2 RGD序列中的精氨酸(R)发生了变异,分别变成了亮氨酸(L)和谷氨酰胺(Q)。  相似文献   

3.
猪O型口蹄疫病毒强弱毒株VP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根据口蹄疫病毒(FMDV)VP1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用于扩增整个VP1基因的引物(5P、P6)。从细胞培养液或组织中提取总RNA,通过PT-PCR扩增,从F29株O3I3株和T509株中均获得了1条约740bp的DNA电泳带。将PCR产物双酶切后电泳回收,插入到相应双酶切的pUC18质粒中,获得了重质粒。通过PCR鉴定,证明重组质粒pUCVP1/F29,pUCVP1/0313,pUCVP1/T509均插入了VP1基因。对上述3个重线质粒进行测序后分析,F29强毒株与O313、T509弱毒株相比,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75%和99.06%;因F29株核苷酸发生3个碱基缺失与1个碱基替换,故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仅为44.13%和41.32%,而T509和O3I3株相比,其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37%和95.31%。通过序列分析发现,本研究的3个毒株与国内大多数毒株(包括1997年台湾暴发FMDV所分离的毒株,除O/A/58株外)均属同一基因型,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5%-94%;而与国外毒株相比,属不同的基因型,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仅为81%-82%,其推本研究的3个毒株与国内分离的大多数毒株的VP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87%-95%,本项研究对猪O型FMDV的强弱毒株VP基历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将进一步丰富我国FMDV毒株VP1基因资料库,为更加科学地防制FMD提供分子水平依据。  相似文献   

4.
2株O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基因VP1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蹄疫(Food and mouth disease,FMD)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蹄疫病毒属(Aphthovirus)的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传染病,人也易感,对畜牧业危害极大。病原的变异性高,存在7种血清型(O,A,C,ASI-A1,SAT1-3)和多种亚型,群内各型同源性达60%~70%,但两群之间  相似文献   

5.
O型FMDV VP1基因的表达鉴定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备O型口蹄疫病毒(FMDV)VPI抗血清,本研究人工合成了FMDV的VPI基因,并克隆构建了采用PCR方法以pUC57-VP1重组质粒,以其作为模板,经PCR将VPI基因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获得重组质粒pET-VP1.重组质粒鉴定验证后,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后,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8 ku,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Western blot与间接ELISA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能够与FMDVFn性血清反应.进一步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鼠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测定抗体效价为1:1 600.本研究为FMDV的其他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6.
鹅细小病毒VP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参照GenBank中收录的鹅细小病毒(GPV)B株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扩增GPV H1株VP1的1对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出长约2.2kb的目的片段,将其克隆到pMD 18-T载体上,进行了序列测定及分析。测序结果表明,GPV H1株VP1基因由2199个核苷酸组成,编码732个氨基酸。经与B株、YG株进行同源性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50%和93.18%;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09%和95.77%。  相似文献   

7.
3株鸭肝炎病毒Ⅰ型结构基因VP1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RT-PCR方法扩增鸭肝炎病毒DHV-1:161/79/V、YH、HN株的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3株病毒与已发表的DHV-1结构基因VP1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2.7%~96.9%和95.4%~96.6%,与DHV-1变异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均分别低于75%和88%,表明3株病毒属于DHV-1,与变异株是不同的血清型.强毒DHV-1:161/79/V的VP1蛋白第49和第183位氨基酸为T和H,弱毒DHV-1:YH、HN为S和Q,推测这2处位点的改变可能与病毒的强弱有关;DHV-1和其变异株的VP1蛋白均没有保守的RGD序列;变异株N-DHV:90D、04G在第50和51位比DHV-1多2个氨基酸(Q和D),在第147和185位各缺失1个氨基酸(E和L),而在变异株DHV:AP-03337、AP-04009、AP-04114、AP-04203的第145和146位比DHV-1多了2个氨基酸(G、G);不同血清型的鸭肝炎病毒在46-64位、95-149位、180-223位抗原指数差别较大,推测这些位点的改变可能影响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RT—PCR方法扩增获得了O型口蹄疫病毒的主要免疫原VP1基因,将其插入pMDl8-T载体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基因片段含有完整的FMDV结构蛋白VP1编码区。根据表达载体pQE-Trisystem的克隆位点序列和该VPl基因片段的末端序列设计了1对表达引物,以重组pMD-T—VP1阳性质粒为模板,扩增获得了VP1基因,通过酶切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QE—Trisystem上。经测序证实,重组表达质粒所含的外源基因VP1编码框正确无误。将重组表达质粒pQE—VP1转化至大肠埃希氏菌M15,通过IPTG诱导促使VP1基因高效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大小与预期的结果(26ku)一致,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以2mmol/LIPTG诱导表达5h时表达量最高,其中70%~80%的目的蛋白存在于菌体裂解后的上清中,表明外源基因VP1主要以可溶性方式表达。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根据口蹄疫病毒 (FMDV)VP1基因的序列 ,设计并合成了 1对用于扩增整个VP1基因的引物 (5P、P6 )。从细胞培养液或组织中提取总RNA ,通过PT_PCR扩增 ,从F2 9株、O3I3株和T5 0 9株中均获得了 1条约 740bp的DNA电泳带。将PCR产物双酶切后电泳回收 ,插入到相应双酶切的pUC18质粒中 ,获得了重组质粒。通过PCR鉴定 ,证明重组质粒pUCVP1/F2 9、pUCVP1/O313、pUCVP1/T5 0 9均插入了VP1基因。对上述 3个重组质粒进行测序后分析 ,F2 9强毒株与O3I3、T5 0 9弱毒株相比 ,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98.75 %和 99.0 6 % ;因F2 9株核苷酸发生 3个碱基缺失与 1个碱基替换 ,故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仅为 44 .13%和 41.32 % ;而T5 0 9株与O3I3株相比 ,其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99.37%和 95 .31%。通过序列分析发现 ,本研究的 3个毒株与国内大多数毒株 (包括 1997年台湾暴发FMDV所分离的毒株 ,除O/A/ 5 8株外 )均属于同一基因型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 85 %~ 94% ;而与国外毒株相比 ,属不同的基因型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仅为 81%~ 82 %。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除F2 9株与O/HK/ 93株及 1997年台湾暴发FMDV分离的少数毒株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仅为 45 %~ 6 3%外 ,本研究的 3个毒株与国内分离的大多数毒株的VP1  相似文献   

10.
用Trizol提取O型口蹄疫病毒RNA,根据已经公布的O型口蹄疫病毒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1对VP1基因的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VP1基因,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2a中。经测序表明,目的基因VP1已正确地整合至表达质粒中。  相似文献   

11.
根据已经公布的O型口蹄疫病毒VP1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VP1基因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从O型口蹄疫病毒标准毒株扩增得到VP1基因,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VP1,对重组表达质粒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O型口蹄疫病毒VP1基因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得到了正常表达,所表达的融和蛋白与标准O型口蹄疫病毒阳性血清具有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说明该融和蛋白具有免疫学活性.  相似文献   

12.
口蹄疫病毒VP1基因是参与构成病毒粒子的主要中和抗原基因,其表达蛋白可以诱导动物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对VP1基因进行分析,不仅对口蹄疫病毒遗传变异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口蹄疫的流行病学调查、疫源追踪、毒株型和亚型的分析,甚至对新型疫苗的研制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VP1基因一直是口蹄疫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文章就口蹄疫病毒VP1基因的特性及其在基因分型、诊断和疫苗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从GenBank和世界口蹄疫参考实验室基因库(WRLFMD)下载O型FMDV全VP1序列共210条,其中23条为已知基因型序列,其他为未知基因型序列.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DNA Star中的ClustalW和TreeView工具,以已知基因型的VP1区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验证分型结果与已知基因型是否一致.然后以已知基因型序列作为参照,将未知基因型序列与已知基因型序列一起构建系统发育树,以已知基因型序列在系统发育树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未知基因型序列的归属,从而明确它们归属于何种基因型.结果表明,采用此种分型方法获得Cathay型74条、SEA型24条、EA型4条、WA型4条、Euro-SA型21条、ME-SA型68条、ISA-1型3条、ISA-2型2条,未能分型序列10条.  相似文献   

14.
根据Genbank中的O型口蹄疫病毒全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扩增口蹄疫病毒VP1基因的引物,用该特异性表达引物从口蹄疫阳性质粒pMD—P1中扩增得到目的基因VP1(639bp)。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目的基因和表达载体PET32a后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宿主菌BL21(DE3),经酶切及PCR鉴定筛选出阳性克隆.测序证明目的基因正确插入了表达载体,用不同浓度的IPTG诱导VP1基因的表达,收集菌液进行SDS—PAGE电泳,Westerll—blotting分析蛋白免疫原性。结果表明,VP1结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量较高,表达产物的分子量约为41Ku,并能被口蹄疫阳性血清所识别,经分析表达蛋白约占菌体蛋白的34%。口蹄疫病毒VP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且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分析了O型口蹄疫病毒(FMDV)结构蛋白VP1与当前猪FMDV疫苗血清的免疫反应性.将VP1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c,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得到了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与豚鼠O型FMDV标准阳性血清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目的蛋白经纯化后用ELISA分析其与猪疫苗血清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显示该重组VP1蛋白(rVP1)只能与部分O型FMDV疫苗血清反应.推测当前使用的不同O型FMDV疫苗毒株在VP1重要中和抗原位点G-H环(134 aa~158 aa)与C末端(200 aa~213 aa)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从发病鸡场分离获得4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分别为河北株(HB)、湖北株(HUB)、山东株(SD)、山西株(SX)。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VP2基因并进行测序,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株病毒中,HUB、SD和SX的七肽区为S-W-S-A-S-G-S(aa 326S-332S),其222(A)、256(I)、294(I)和299(S)位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vvIBDV)的4个特征性氨基酸,确定这3株病毒均为超强毒株;而HB株七肽区为S-W-S-A-R-G-S(aa 326S-332S),其222(P)、256(V)、294(L)和299(N)位氨基酸显示该毒株属于弱毒株。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HUB、SD和SX 3株病毒与2011年中国分离的大部分IBDV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在96%以上,同时与经典毒株Cro-Po/00、超强毒株GX和UK661亲缘关系很近;而HB株与减毒疫苗株D78株和B87株的亲缘关系近。本试验结果表明,IBDV目前在中国流行呈混发型,但以超强毒株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虎皮鹦鹉源鹦鹉幼雏病病毒(budgerigar fledgling disease polyomavirus,BFPyV)福建株(命名为FJ-2016株)结构蛋白VP1基因特征,本研究针对BFPyV VP1基因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FJ-2016株VP1基因全长序列,目的片段经胶回收后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显示,BFPyV FJ-2016株VP1基因全长为1 032 bp,编码343个氨基酸。所编码VP1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5.77,不稳定指数为40.91,是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74.72;总平均疏水性指数为-0.366。将获得的VP1基因序列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为:MG148345。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不同时间、地区和品种BFPyV的VP1基因十分保守,相互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9.1%以上。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不同时间和地域BFPyV相互之间亲缘关系较近,但可细分为两个大的遗传进化分支(Clade 1和Clade 2)。从宿主品种来看,虎皮鹦鹉源BFPyV各分离株的遗传进化与分离时间及地域无明显关系,虎皮鹦鹉源BFPyV分离株在Clade 1和Clade 2分支均有分布。本研究首次证实福建地区虎皮鹦鹉中存在BFPyV感染,相关研究结果为丰富不同地区BFPyV分子流行病学数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湖北某发病鸭场分离到一株鸭肝炎病毒DHV/HB98,通过RT-PCR方法扩增该毒株的VPI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DHV/HB98株的基因组序列与已发表的DHV-1 E53和ZJ的结构基因VP1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8.6%和98.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3%和98.7%,分析DHV/HB98与发表的变异株90D和04G核苷酸同源性为65.4%和66.7%,氨基酸同源性为69.5%和74.8%.推断该毒株属于DHV-1,与变异株是不同的血清型;DHV/HB98与DHV-1 ZJ具有相近的遗传关系,推断DHV/HB98也为强毒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