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柑桔黄龙病的发生和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桔黄龙病的发生和综合防治赵君华(浙江省平阳县植物检疫站325400)柑桔黄龙病是柑桔上主要病害之一,是国内重要的检疫对象。柑桔发病后,轻者严重影响产量与质量,重者则造成柑桔树的枯死。平阳县自80年代初期发现黄龙病以来,经过10多年的普查、挖除病树、... 相似文献
2.
一、检测技术 1.单克隆抗体这种技术基于单个脾细胞只产生一种类型的抗体。因此,用病株材料的匀浆即黄龙病病原和植物材料的混合物注射老鼠后,一些脾细胞将产生对黄龙病病原蛋白质的抗体和对其他一些植物蛋白质的抗体。 相似文献
3.
柑桔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又称黄梢病,是我省近年来发病地区不断增加、发生程度逐年加重的一种检疫性病害。此病对柑桔生产的危害极大,幼龄树发病后一般在1~2年内死亡,成年树发病后则在3~5年内枯死或丧失结果能力。以下对柑桔黄龙病的发生及防治作简要介绍。 1 为害症状 黄龙病最初表现为浓绿的树冠中出现1~2条黄梢,俗称“鸡头黄”或“插金花”,以后黄梢数量不断增多直至整株黄化枯死。黄梢上的叶片既可以是大面积均匀一致的黄化,也可以是黄绿相间的斑驳,至秋末病叶则陆续脱落。翌春,病梢抽芽早且多,长出的新梢短而纤细… 相似文献
4.
1985-1989年研究结果表明:14%胶氨铜水剂是目前防治柑桔溃疡病较理想的杀菌剂,效果略超过常规农药波尔多液;溃疡病药剂防治适期是春、夏、秋梢的梢长分别为4-5、6-7、5-6cm时,以及果实横径为0.8-1.0、1.8-2.0、2.8~3.0cm时。重病园用单一防治措施无法奏效,综合防治可有效地降低发病程度,提高果实产量、品质及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广西柑桔栽培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九八七年已发展到5.3万公顷。大致可以划分为桂南、桂中和桂北三大产区。主要品种有:化州橙、新会橙、温州柑、蕉柑和沙田柚。 面对日益严重的害虫问题,总结长期、单纯地滥用农药,带来残毒污染、害虫抗性和再增猖獗的教训,于一九八五年起,大面 相似文献
6.
枝城市柑桔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湖北省枝城市植保站冉德森我市1994年柑桔面积达到4866.7hm’,结果面积1666·兀m‘,产量达23958吨。柑桔已成为农村经济支柱性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生财之道。由于我市柑桔生产历史悠久,柑桔病虫害种类繁... 相似文献
7.
广西境内,丘陵山地约占全区面积的85%,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经长期实践证明,从南到北均可种植柑桔。因此,充分利用众多低矮坡地种植柑桔等水果,是振兴广西农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据1986年统计,全区柑桔种植面积已达60万亩,年产量约13.4万吨,平均亩产仅223公斤。造成产量低下的原因,除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柑桔矢尖蚧的综合防治措施金方伦(贵州省蚕科所遵义563123黔北地区近年来柑桔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可是矢尖蚧普遍存在,且有逐年加重趋势。如遵义部分桔因受害后已相继毁灭。可见,有效防治矢尖蚧已成为当前柑桔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近年的防治试验,初步提... 相似文献
9.
柑桔病虫种类较多,为害亦较普遍且严重.为了探索比较完善的防治柑桔病虫害的方案,1985~1988年我们在国营浪湾华侨农场进行了柑桔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和经验.在此基础上,1990~1992年特将这一成果和经验在广西区华侨系统15个农场近40000亩的柑桔园中进行实施验证.现将推广应用情况和结果报道如下.1 实施方案1.1 实施区的基本情况据调查获知,本区柑桔园土壤较贫瘠、含水量低、缺乏可供灌溉的水源,园土20Cm以下的土层未经深翻,理化性状差,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5%以下.栽种柑类20000多 相似文献
10.
11.
为筛选能有效防除玉米田中印加孔雀草Tagetes minuta的除草剂,通过田间试验测定氨氯吡啶酸、乙羧氟草醚、氯氟吡氧乙酸、烟嘧磺隆、辛酰溴苯腈和草甘膦异丙胺盐6种除草剂对印加孔雀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结果表明,根据施药后杂草的药害症状,在6种除草剂中,印加孔雀草对氨氯吡啶酸、乙羧氟草醚以及氯氟吡氧乙酸这3种药剂较敏感;综合株防效结果及生态安全,在玉米田中防除印加孔雀草时优先选用低剂量草甘膦异丙胺盐、低剂量氨氯吡啶酸以及中剂量辛酰溴苯腈,即有效成分分别为900、 1 050和 370 g (a.i.)/hm2;综合鲜重防效结果及生态安全,在玉米田中防除印加孔雀草时优先选用中剂量辛酰溴苯腈、低剂量草甘膦异丙胺盐、低剂量氨氯吡啶酸以及中剂量乙羧氟草醚,即有效成分分别为370、 900、 1 050和90 g (a.i.)/hm2。综合所有防效结果及生态安全,900 g (a.i.)/hm2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 370 g (a.i.)/hm2辛酰溴苯腈乳油和1 050 g (a.i.)/hm2氨氯吡啶酸水剂对印加孔雀草的防除效果最好,鲜重防效依次为91.08%、 93.30%和90.92%。同种除草剂不同剂量的株防效之间及鲜重防效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13.
14.
应用辐射不育技术田间防治野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剂量为250Gy的^6^0γ射线辐照处理野蚕蛹,可使野蚕雌蛾达到全部绝育,雄蛾当代呈亚不育状态,其F1代的雌雄蛾则表现为全不育。在田间释放经不育处理的野蚕蛹,应选择在桑树夏伐后的第一代幼虫开始全面化蛹时,连续释放至第二代幼虫全面化蛹为止。按不育虫与生虫之比为20:1的比例连续分批释放,释放区第二代的防治效果可达77.21%,第三代(越冬代)达82.35%,成功地抑制了田间野蚕自然种群的增长,可挽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定点观察与踏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保护性耕作燕麦田的杂草种类及危害特点; 设置化学单因素和多因素除草、机械除草、农业措施控草、人工除草、机械+化学除草及综合除草6个大处理,37个小处理,研究了保护性耕作燕麦田杂草综合防除的效果和草害水平。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燕麦田主要分布的杂草有6科14种,其中藜、猪毛菜和狗尾草为主要危害杂草,其发生时间主要在5月中旬—6月中上旬;不同措施对保护性耕作燕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差异明显,其对杂草的防除效果依次为综合除草>人工除草>机械+化学除草>化学多因素除草>化学单因素除草>机械除草>不同覆盖度控草>不同播量控草>耕作制度控草>不同播期控草。 相似文献
17.
辣椒田蟋蟀有5种。北京油葫芦 Teleogryllus emma Ohmaehi et Matsumura 为陕西关中灌区椒田的主要种。大扁头蟋 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 为不同生态区的常见种。各种蟋蟀在陕西1年均发生1代,以卵越冬,4月下旬孵化盛期,4月下旬—9月上旬若虫发生期,8月下旬—9月下旬成虫发生盛期。8—9月是为害辣椒的关键时期。蟋蟀具有较强的趋光性、趋化性,有趋向于渠边、地边的习性,18—19时为日活动高峰。地膜、杂草孳生、生长势郁闭、麦糠(草)覆盖及混作的椒田,种群数量大,为害严重。早期田间挖窝诱蛛、插种玉水、花生、繁育天敌,中期溜施毒土,后期毒饵诱杀,是控制蟋蟀为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有机硫杀菌剂丙森锌对苹果褐斑病菌Marssonina coronaria的毒力,采用液体培养的菌丝干重、繁殖体产生数量、分生孢子萌发率研究其室内毒力,并在田间不同时间喷施药剂后调查病情,同时利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叶片锌含量。结果表明,丙森锌可抑制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分生孢子盘产生,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其EC50值分别为1.07、1.70和6.76μg.mL-1;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丙森锌在施用浓度为875mg.L-1时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与对照药剂代森锰锌(1000mg.L-1)相当,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在陕西省关中地区每个生长季节的4月下旬至6月上旬(花后至幼果期)喷施2~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防治效果达90%。喷施丙森锌2次后70多天内苹果叶片的锌含量由20.9mg.kg-1提高到75mg.kg-1。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