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蛋白在免疫识别、信号转导等生命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研究微孢子虫糖蛋白及其糖基化类型,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微孢子虫O-甘露糖糖基化通路进行分析。真核生物的O-甘露糖糖基化通路中有6种主要酶类,包括己糖激酶、磷酸甘露糖酶、GDP甘露糖磷酸化酶、Dol-P甘露糖合成酶、甘露糖转移酶、Dol-P甘露糖蛋白甘露糖转移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兔脑炎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cuniculi)、肠脑炎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intestinalis)、比氏肠道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bieneusi)和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antheraea)的这6种酶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特征及结构域类型,发现这些酶的垂直同源基因比较保守,多重序列比对表明在6种微孢子虫之间,6种酶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高,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同属的微孢子虫多聚为一簇。研究结果表明,N.bombycis、N.ceranae、E.cuniculi、E.intestinalis和N.antheraea 5种微孢子虫的O-甘露糖糖基化的蛋白质修饰通路是完整、保守的,然而在E.bieneusi中,其关键酶Dol-P甘露糖蛋白甘露糖转移酶的氨基酸序列比较短,只有342个氨基酸,缺失了关键结构域PMT,因此可能无法完成O-甘露糖糖基化修饰。以上微孢子虫的O-甘露糖糖基化通路中6种主要酶的序列信息,为后续解析家蚕微孢子虫糖基化通路及对糖蛋白糖基化类型与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导致犊牛腹泻的寄生原虫种类及分子学特性,利用基于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NA、蓝氏贾第虫β-贾第素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内转录间隔区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腹泻犊牛的粪便样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犊牛腹泻的寄生原虫包括微小隐孢子虫、安氏隐孢子虫、瑞氏隐孢子虫、E型蓝氏贾第虫和多种基因型的毕氏肠微孢子虫,并且存在多种原虫混合感染。说明原虫是引起犊牛腹泻的重要病原,畜牧业临床中应加强原虫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脑炎微孢子虫属最常见的3种微孢子虫的虫株对于食用动物包括猪,牛,鸡,和火鸡的感染力.动物经口接种孢子后用2种方法来检测是否被感染,一种方法是在每日粪样中检测孢子,另一种方法是在动物接种21d后的器官组织学检查.尽管每种虫种的接种量高迭2×10~6至2×10~7个孢子,但是在每种动物都没有检测到感染.结果表明,本试验中所用的脑炎微孢子虫属的3种微孢子虫虫株缺乏对猪,牛,鸠和火鸡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正>隐孢子虫是一种属于顶复门的机会性寄生原虫,寄生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胃肠道、禽类呼吸道等黏膜上皮细胞内,引起隐孢子虫病[1]。隐孢子虫病是6种世界最常见腹泻病之一,对免疫正常的个体引起自限性腹泻,对免疫受损的个体(老人、儿童、艾滋病患者等)引起致死性腹泻[2],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与病人和患病动物接触及食用污染的水和食物[3]。据报道,1933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地区曾有40万人感染隐孢子虫,至少导致70人死亡[4]。到目前为止,因水源污染而爆发的隐孢子虫病已有20多起[5]。但目前仍没有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6]。因  相似文献   

5.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 (E.coli O157:H7)是一种强致病的病原性细菌,可引起出血性结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HUS) 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等[1].E.coli O157:H7对人的致病力较强,感染剂量较低,每克感染载体含菌10个以上即可能引起感染.感染此病菌的人会出现严重腹泻、发烧等症状,病情严重者更会引起肾脏衰竭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2],我国部分地区在食品和动物中有此类检测方面的报道 [3,4].  相似文献   

6.
毕氏肠微孢子虫是一种引起人和动物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可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根据系统进化分析,已鉴定出近300个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分为9个组群,组群1中的基因型大多数具有潜在人兽共患性;组群2~8中的基因型多数具有宿主特异性,部分也可感染人。研究表明,马属动物可感染37个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具有一定人兽共患风险。论文就近年来感染马属动物的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人兽共患风险、流行情况和致病性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9,(9):1788-1793
采集了青海省和陕西省部分地区共计450份藏香猪新鲜粪便样品,基于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small-subunit ribosomal RNA,SSU rRNA)的巢式PCR检测样品中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218份样品感染了毕氏肠微孢子虫,总感染率为48.4%(218/450);青海省所调查藏香猪的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率为65.8%(154/234),显著高于陕西省的感染率29.6%(64/216)(P0.001);4个年龄段间藏香猪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率差异显著(P0.001),其中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92.7%),而成年猪感染率最低(9.2%)。序列分析发现,藏香猪存在5个SSU rRNA基因型(Type 1~Type 5),其中Type 1为优势基因型。对218份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分离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发现,分别有59,26,9和99份样品在MS1、MS3、MS4和MS7基因位点成功扩增,呈现18,4,4和4种单倍型,基于MS1、MS3和MS4等3个基因位点共形成6种多位点基因型(multi-locus genotypes,MLGs)。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6,(5):790-794
为了评估秦岭地区珍稀野生动物的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的人兽共患风险,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秦岭地区5种珍稀动物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基因型/亚型进行了分析。在采集的22份新鲜粪便中检测到7个阳性分离株,其中斑羚源5个,长颈鹿源1个,麂子源1个。基于ITS位点基因分型发现所有分离株均为人兽共患基因型,包括6个已报道的基因型D和1个尚未报道的D-new。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发现秦岭地区珍稀野生动物的毕氏肠微孢子虫存在遗传多样性,7个分离株在MS1、MS3、MS4和MS7位点分别有3、1、2、2个亚型。  相似文献   

9.
寄生于羊的隐孢子虫主要对羔羊致病,轻者消瘦、阻碍生长,重者引发腹泻,甚至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寄生于绵羊和山羊的隐孢子虫中,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人隐孢子虫(C. hominis)、猪隐孢子虫(C. suis)和隐孢子虫鹿基因型(Cervinegenotype)为人兽共患虫种和基因型[1].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吉林省九台地区的发病蓝狐进行兔脑炎微孢子虫虫株的分离和进一步鉴定,试验从发病蓝狐采集脑组织病料,进行虫株的分离、培养及染色,同时对分离虫株进行了PCR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脑组织滤液中分离得到微孢子虫,并命名为JL株。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观察到虫体染色呈阳性,呈明显的串珠样排列;改良马松三色染色进一步观察有明显红色、浅红色着色。PCR检测鉴定到转录间隔1区(ITS1)基因、极管蛋白(PTP)2基因和PTP4基因。分离的微孢子虫JL株的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兔脑炎微孢子虫的同源性在99%以上,并且ITS1基因5′-GTTT-3′重复4次,分离的虫株为兔脑炎微孢子虫Ⅲ型。说明吉林省九台地区发病蓝狐感染的是兔脑炎微孢子虫Ⅲ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