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物毒素中毒性疾病环境污染使海洋近岸富营养化逐年严重,导致海洋赤潮(红潮)近年来频繁发生,赤潮发生海区及其周边海域的水生动物因中毒而大规模死亡,尤其是使大片的海水网箱养殖区鱼、贝类死亡,对海洋生态以及人类生活危害十分严重。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控制海...  相似文献   

2.
集约化水产养殖动物的非寄生性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人类疾病的历史,它经过了寄生虫病、细菌病、病毒病和非寄生性疾病三个阶段。医学研究证实,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疾病的种类也在发生演变。调查发现,目前危害人类的主要疾病已不再是过去的传染性疾病,而是其它一些疾病,且排在前三位的都是非寄...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的集约化养殖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得到空前发展,但食源性和药源性等非寄生性疾病极为突出和严重。这类疾病的病因涉及到养殖工艺、营养与饲料、毒物与毒理、疫病防治等交叉学科,病症多样,危害严重。1996年以来,我国的一些温室养鳖场相继发生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潘连德,1998),由于这种病的诊断复杂(潘连德,1999),治疗困难,各地出现许多误诊和误治现象。另外,诸如水质恶化疾病(川崎义一,1987)、“鳖蜡样质症”(延东 真,1977)、“脂质代谢异常症”(福田博业,1960,1961)等非寄生…  相似文献   

4.
5.
一、养殖虾类肝胰腺症(病)的非寄生性病因及其控制问题  近年来,不管是罗氏沼虾、刀额新对虾等的淡水池塘养殖,还是中国对虾、斑节对虾等的海水池塘养殖,原发性肝胰腺病或肝胰腺病变和坏死症状均较严重,有的成为继发性细菌病暴发的条件,有的成为继发性病毒病的侵入条件,还有的继续恶化为严重的非寄生性肝胰腺病。对于病原性细菌病和病毒病等多种疾病的病理学研究表明,肝胰腺病变或坏死的症状均是普遍和严重的,这应该归罪于致病病原生物的毒素作用。而非病原性肝胰腺病的致病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有时难以检验和诊断。随着…  相似文献   

6.
7.
随着集约化养殖工艺的逐步深化,由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非寄生性鱼病日趋严重,尤其是由于饲料营养失衡、强化投饲、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乱用药和滥用药,造成鱼类肝、肾、脾损害及其综合症肆虐,并继发传染性疾病,罹病养殖动物临床症状复杂、诊治困难。这类疾病中,最...  相似文献   

8.
随着集约化养殖工艺的逐步深化,由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非寄生性鱼病日趋严重,尤其是由于饲料营养失衡、强化投饲、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乱用药和滥用药,造成鱼类肝、肾、脾损害及其综合症肆虐,并继发传染性疾病,罹病养殖动物临床症状复杂、诊治困难。这类疾病中,最...  相似文献   

9.
大鲵非寄生性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鲵(Andriasdavidianus)又称娃娃鱼,是我国分布较广,体型较大的有尾两栖类,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其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多年来捕杀严重,致使资源日渐枯竭,为保护和增殖其资源,人工养殖迅速发展。期间各种疾病也相继产生。本文就养殖实践和相关资料对大鲵非寄生性疾病做一概述。1 不良水质的影响11 气泡病病因:幼鲵易发。当水体中施放未经发酵的饲料过多,生肥在塘底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气体;或水体的氧或氮的饱和度达150%以上时,幼鲵误食以上气体产生的气泡而得病。症状:幼鲵体表出现气泡,身体失衡,尾向上头向…  相似文献   

10.
一、烫尾病烫尾病是金鱼特有的一种病症。其发病季节多集中于炎热暑夏的露天鱼池,尤以长尾鳍的老鱼多见。其发病通常由于高温和闷热引起。在光照强、溶氧足的浅绿水中及投饵不足、人为惊动等影响下,氧分子随鱼体尾鳍活动而渗入各鳍条中,形成许多似米粒的小气泡,由于气泡的浮力,烫尾的金鱼失去平衡,鱼头朝下,若不及时换水降温,则各鳍条烂成许多缺损处,影响观赏。防治方法:①暑夏时节,将鱼池遮荫1/3~1/2或在水中种植几棵大叶水浮莲与水葫芦,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②投饵要足、要早,让金鱼饱食后减少活动,这是减少烫尾的…  相似文献   

11.
烫尾病烫尾病是金鱼特有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多集中于炎热暑夏的露天鱼池。在光照强,溶氧充足的条件下,由于投饵不足、人为惊动等使金鱼活动量较大,氧分子随鱼体尾鳍活动而渗入各鳍条中,形成许多类似米粒的小气泡,由于气泡的浮力,鱼体失去平衡,鱼头朝下,若不及时换水降温,则各鳍条腐烂,影响观赏。防治方法:1.暑夏季节,将鱼池遮阴1/3~2/3或在水中种植一些大叶浮莲与水葫芦。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2.投饵要足要早,使金鱼饱食后减少活动,这是减少烫尾的主要措施。3.患烫尾病的金鱼,重者当天下午必须换水,轻者适当…  相似文献   

12.
13.
集约化养殖鱼类脂肪肝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笔者在华北水产养殖地区水产技术服务和科研中了解到高密度养殖生产的养殖鱼类常发生脂肪肝病,特别是养殖后期,临近收获,引起大批死亡,给生产和效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发生后使用药物控制不但导致养殖成本的增加,而且导致产品品质的下降。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城乡居民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日益强烈,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对水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疾病的非药物预防技术将成为水产养殖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所谓疾病的非药物预防技术,是指从养殖的各个环节上规范操作技术,提高生产者的技术、管理水平,抓好苗种、饲料、水质和管理等要素;在养殖过程中使用对环境、人体、水产养殖动物均安全无害的有益微生态制剂和水质改良剂,…  相似文献   

15.
正自2018年7月以来华东、华中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少雨,部分地区气温连续10余天超过36℃以上,引发水产养殖动物非病原性疾病频发。为应对持续高温引发的水产养殖动物浮头、泛塘等情况的发生,笔者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和对比实践,将持续高温条件下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流行规律与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草药防治水产动物疾病——势在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上的推广应用,是防病治病的内在要求近几年来,随着水域环境的日趋污染,种质资源的逐步退化和养殖产量的不断提高,水产动物病害越来越严重,已成为水产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一方面,在防病治病过程中,不少养殖户大量使用抗生素及其它化学药品,而且剂量愈用愈大,但防治的效果却愈来愈差;另一方面,化学药品在水产养殖上的滥用,破坏了养殖环境,打破了应有的生态平衡,加速了生物种质的退化,也加剧了水产动物病害的发生,形成了恶性循环。目前,不少水产动物疾病治愈率较低,复发率高,如对虾暴发性流行…  相似文献   

17.
细菌性疾病是危害我国水产养殖动物最严重的疾病,其病原种类多,流行地区广,危害养殖水域类别多,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结合水产养殖病害检测结果和养殖场实地调研,发现近期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疾病具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俞开康(青岛海洋大学)近10年来随着养殖品种的增加,面积、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的大大提高,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并严重制约着水产业的继续发展。对于养殖的鱼、虾、蟹、贝、蛙、鳖等疾病的发生,常被人们简单地认为是细菌、病毒...  相似文献   

19.
集约化养殖鱼类肝脏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鱼类传染性和寄生虫性疾病基本得到控制。但由于养殖密度的提高,不恰当地投喂配合饲料和鱼病防治时滥用药物,造成鱼类免疫系统功能的下降和内脏器官,特别是肝脏的损害,并继发传染性疾病,对渔业生产的危害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20.
养殖鲟鱼非寄生性疾病的诊断与控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潘连德 《淡水渔业》2000,30(6):36-38
鲟鳇鱼养殖已在我国悄然兴起,养殖品种有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达氏鳇(Husodauricus)、俄罗斯鲟(AgueldenstaedtiBrandt)、杂交鲟(bester)等。从当前情况看,养殖杂交鲟、俄罗斯鲟、施氏鲟效果较好。鲟鳇鱼类生长快、抗病力强的特点已被国内外养殖者公认,但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出现较多非寄生性疾病。高首鲟(Atransmontanus)脂肪织炎、施氏鲟肝性脑病和鲟鱼心外膜脓肿均属非寄生性疾病,为鲟鱼养殖的主要疾病,虽然这些疾病无传染性,但就高度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