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副溶血性弧菌的耐热溶血素基因(tdh)设计了2对引物,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所有18株神奈川试验阳性副溶血性弧菌均呈阳性反应,而6株神奈川试验阴性副溶血性弧菌呈阴性反应,其他9种(34株)弧菌和8株其他革兰氏阴性菌也呈阴性反应。检测敏感性可达2CFU的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2.
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茵的实时荧光PCR方法。方法利用副溶血性孤菌TDH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实时荧光PCR方法。结果本研究建立的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其纯茵检测低限低于10cfu/PCR反应体系;对模拟阳性样品直接检测,检测低限为10~3cfu/g。模拟样品经增茵培养4~6h后,检测低限达1cfu/g;用本法对24株标准菌株/参考菌株进行检测,结果除副溶血性弧菌呈阳性外,其他23株非副溶血性弧菌均呈阴性反应;重复性试验结果: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副溶血性弧菌实时荧光PCR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和重复性好的优点,可在8h内对水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3.
采用抗菌中药体外药敏试验的平皿打孔法,测定了17种中草药对2株副溶血性弧菌、1株哈氏弧菌、1株创伤弧菌、1株腐败希瓦氏菌、1株鲍鱼希瓦氏菌、2株海藻希瓦氏菌共8株菌的抑菌作用;选取其中对供试菌株具有抑菌作用的11种中草药,进行两两联合药敏试验,以研究其抗菌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五倍子、乌梅、苏木、猴耳环4种中草药对8株供试菌株呈高度敏感;大黄、地榆、桉叶3种中草药对8株菌呈中度敏感;黄芩、石榴皮、连翘、秦皮4种中草药除分别对一株菌腐败希瓦氏菌、哈氏弧菌、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1呈低度敏感外,对其余7株菌均呈中度敏感;石韦、鸭胆子、益智仁、郁金、板蓝根、贯众6种中草药除石韦对一株海藻希瓦氏菌呈中度敏感外,其余均呈低度敏感。联合药敏试验中除五倍子与桉叶、黄芩、秦皮,乌梅与黄芩、地榆,苏木与大黄、石榴皮,桉叶与黄芩,大黄与黄芩,地榆与秦皮等对药对8株菌中的某些菌株呈协同作用外,其余均呈相加作用,未见无关和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4.
应用常规细菌分离法对西宁市某几个农贸市场采集的70份仔虾样品进行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经细菌形态观察、嗜盐性试验、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和生化特性测定,结果鉴定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阳性菌株4株,阳性率为5.7%(4/70),同时通过致病性试验证明4株分离菌对小白鼠有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在苏州市大型超市小水产品中的污染状况及耐药性,为建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预警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期从苏州一大型超市抽取小水产品,根据GB/T4789.7-2008标准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应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在144份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56株,检出率38.9%。所有分离菌株对先锋必素、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敏感;部分菌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和头孢噻吩等具有较强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55.4%、42.9%、35.7%和32.1%;有9株菌株出现了多重耐药。结论苏州大型超市小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严重,应加强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预警,同时加强水产品抗生素使用的管理,防止其耐药菌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舟山沿海贝类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与毒力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舟山沿海贝类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情况,我们于2008年3个不同季节,从不同的农贸市场采集贝类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和常规培养方法,对舟山沿海贝类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检测,同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60份贝类产品中,采用常规的分离培养方法,阳性率为83.33%,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全部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对分离到的50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耐热溶血素(tdh)基因检测,结果4株tdh阳性。监测结果表明舟山贝类海产品中携带副溶血性弧菌情况比较严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海洋环境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茵。本研究从对虾中分离出1株细菌SHJLA,在TCBS和弧菌显色培养基上分别显示典型的蓝绿色和紫红色的菌落,且其生理生化特性具有典型副溶血弧菌的特性。以SHJLA菌株的基因组为模板。检测副溶血弧菌种特异性基因(tlh、toxR、groEL)均为阳性,gyrB基因序列分析表明SHJLA与副溶血弧茵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8%~100%;检测副溶血弧菌主要毒力相关基因tdh和T3SS2(VopC2和vcrD2)均为阳性。该菌的神奈川溶血实验为阳性,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4.8×10^8 cfu/mL。结合SHJLA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种特异性基因的检测、gyrB基因序列分析、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以及小鼠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结果,确定SHJLA是一株携带毒力基因的副溶血弧菌。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广东省候鸟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携带的毒力基因、抗生素敏感性和遗传进化特征,收集广东省候鸟粪便,用国标法和toxR基因PCR检测的方法进行分离鉴定获得副溶血性弧菌;通过PCR对毒力基因进行鉴定、用Etset测定MIC值,通过ERIC-PCR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共获得122株副溶血性弧菌,这些细菌仅含有tlh(不耐热溶血素基因),而tdh(耐热溶血素基因)与trh(耐热溶血素相关毒素基因)等均为阴性。通过ERIC分群发现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与湛江的鹭源菌株和湛江雷州的鹭源菌株具有高度相似性,深圳华侨城湿地菌株分布在3群,与雷州的鹭源相似度较高,为95%;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分离株与深圳华侨城湿地菌株相似度大于75%。广东省候鸟携带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毒力基因携带单一,保持着较高的药物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依赖于核酸序列恒温扩增(NASBA)技术,以副溶血性弧菌的tlh基因为扩增的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可快速扩增副溶血性弧菌的NASBA方法.特异性和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该NASBA方法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最小检出量为5.1×102 cfu/mL,高于普通PCR方法,而且与其他种属的菌无任何交叉反应.此外,本研究将副溶血弧菌扩增产物采用通用型核酸扩增物快速检测板进行检测,实现了特异性强的快速副溶血弧菌的检测.该方法对仪器要求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建立适于基层单位应用的针对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特异PCR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基因序列.针对该菌的属特异性基因t1基因进行引物设计,扩增片段大小为449 bp.运用该PCR法可特异性的从副溶血性弧菌ATCC17802标准株中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上发表的序列同源性为100%.而经常污染海产品的溶藻弧菌,嗜水气单胞茵标准株J-1,铜绿假单胞茵标准株ATCC27853结果均为阴性.该PCR法最低检出菌体DNA量为10-2ng以及最低检出菌数为5.7 × 103 CFU/mL.对临床上送检的35份样品进行菌体DNA PCR方法检测并同时与国标GB/T4789.7-2003中使用的检测方法进行比对,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完全符合,与国标中使用的检测方法相比可大大缩短鉴定时间.因此该PCR法能快速鉴定当前副溶血性弧菌流行群,有利于流行病学溯源等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虎貉分离的新群链球菌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病死的东北虎肾脏和貉心肌分别分离出β溶血性链球菌各1株,两株细菌生理特性基本一致,但与兰氏20个血清群的链球菌不同。用这两株细菌提取的c抗原与自家菌制备的兔抗血清结合呈阳性反应;与兰氏20个群的抗血清结合呈阴性反应。用虎、貉株的抗血清与20个群的抗原结合也呈阴性反应,说明这两株细菌可能是兰氏20个血清群以外的未知群别的链球菌。  相似文献   

12.
对北海近岸养殖海域的3种弧菌(Vibrio)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鉴定的弧菌进行耐药性分析。通过从北海近岸养殖海域随机采集水样,利用TCBS培养基对所采水样进行弧菌的分离和纯化,采用PCR方法和序列分析对弧菌进行鉴定,并对鉴定出的3种弧菌进行了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检测。共分离获得67株疑似弧菌菌株,经鉴定,19株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4株为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4株为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耐药性分析研究表明,19株副溶血性弧菌总体显示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其中100%的菌株对四环素、卡那霉素和红霉素表现耐药,94.7%的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84.1%的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和78.9%的菌株对环丙沙星耐药;4株霍乱弧菌和4株河流弧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较强,但敏感度低,两者对复方新诺明均表现为中介敏感。本研究提示,北海近岸养殖海域中弧菌种类较多,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大多对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对北海近岸海水养殖疾病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采用核糖体分型RT、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三种方法,对从水生动物中分离到的59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分型研究。结果将59株副溶血性弧菌分为43个RT型,9个大的聚类群,DI为0.9754;51个PFGE型,13个大的聚类群,DI为0.9988;53个ST型,包括107个新的等位基因、46个新的ST型,DI为0.9982。结果显示PFGE的分辨力最高,MLST较PFGE稍低,RT的分辨力最低。总体来看59株副溶血性弧菌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远,从同一年份、同一地区、同类样品中分离到的菌株被分为不同的型,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副溶血性弧菌为水产品主要致病菌之一,水产业和农业中抗生素的过量使用导致副溶血性弧菌对所推荐使用的抗生素产生了抗性,并且在副溶血性弧菌中已经发现了质粒和整合子等基因移动元件,更增加了与其他细菌发生耐药基因相互交换和重组的几率。对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研究现状、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副溶血弧菌在内陆淡水水体中的分布情况,本试验从查干湖水体中分离得到1株革兰阴性杆菌,命名为A201805S2,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并利用PCR方法对其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将测得结果于NCBI上进行BLAST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该菌株在硫化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TCBS)上为绿色菌落,革兰染色呈红色,两端钝圆,为革兰阴性杆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与副溶血弧菌特性相一致;分离菌与副溶血弧菌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结果表明,本试验首次从内陆苏打盐碱型淡水水体中分离出副溶血弧菌,为淡水水体副溶血弧菌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虾源副溶血性弧菌编码蛋白PirB的重组蛋白,用SDS-PAGE、Western blot对其进行鉴定,纯化后的PirB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进行细胞融合,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用ELISA方法对单克隆抗体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共筛选到7株能够稳定分泌抗PirB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小鼠腹水的效价最高效价达到1∶2.56×106,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PirB蛋白,表明成功制备了虾源副溶血性弧菌PirB蛋白单克隆抗体,为虾源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疾病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大通县几个农贸市场采集的32份海产品样品,应用常规细菌分离法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经细菌分离、增菌培养、形态观察、染色镜检、三塘铁、生化特性和嗜盐性试验测定,检出的4份阳性菌是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为12.5%,同时通过小白鼠致病性试验证明4份阳性菌都有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18.
随着集约化生产、养殖环境恶化,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成为了当前制约对虾养殖效益的主要疾病之一。本试验以凡纳滨对虾不同生长时期的亲虾、虾苗、成虾作为研究对象,将对虾的肝胰腺进行初步富集后,采用荧光PCR和普通PCR的方法,检测样品中pirAVP和pirBVP毒素基因;对虾苗AHPND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和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在116份样品中检测到亲虾AHPND阳性3份,虾苗AHPND阳性7份,成虾AHPND阳性9份;从虾苗AHPND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弧菌,经生化鉴定为副溶血性弧菌;16S rRNA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副溶血性弧菌聚为一类。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对头孢西叮、头孢呋辛、复方新诺明等11种抗菌药敏感,对头孢噻吩耐药,对阿米卡星中介。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健康凡纳滨对虾浸染1.8×108 CFU/mL浓度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液后,24 h内全部死亡,对虾的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萎缩、变性、坏死等特征。本试验进一步掌握目前粤西地区不同生长时期凡纳滨对虾中AHPND的流行病学数据和...  相似文献   

19.
副溶血性弧菌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及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 溶 血 性 弧 菌(VibrioParahamolyticus)又名致病性嗜盐菌(Halophilic vibrio)。1951年藤野等在日本首先报告了这类细菌,随后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报道,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副溶血性弧菌是最常见的食物中毒菌之一。1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 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多形态细菌,呈杆状或稍弯的弧状。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形态差异很大。一般是两极浓染,多单在,  相似文献   

20.
副溶血性弧菌是水产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它能够感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迅速做出反应。在水产品的加工贮藏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是最常用的方式,因此,副溶血性弧菌需要耐受各种温度的变化才能够生存并保持毒力给食品安全带来威胁。本文综述了副溶血性弧菌在面临低温和高温胁迫时的生存能力及其生理响机制,并对其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