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水灌溉是一项新的农业增产技术。应用和推广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对于十年九春旱的内蒙古突泉县来说,尤为重要。1突泉县开展节水灌溉的可行性1.1春旱是农业的最大灾害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388mm,3~5月份只占全年的8%,尤其是5月份有时无降水日持续18~27天,个别年份春天干旱长达70天之久,严重时造成绝产。再加春风大,造成春季蒸发量超过同期降水量的几十倍。更加剧了春旱程度。1.2水资源贫乏全县多为季节性河流,春天时常出现干枯。地下水贮量为0.73亿m‘,埋层深度为10~20m。现在贮量正在减少,水位下降,大部分地区打井困难。1…  相似文献   

2.
1 日本水资源的利用状况1.1 日本的降水量日本位于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多雨地带亚洲季风地带,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730mm,是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约为970mm)的2倍左右。但是从人均年降水总量来看,日本约为5300m3/人,而世界人均为27000m3/人,可见,只有其1/5左右。因此和世界其它国家相比,称不上丰富。日本的降水量,由于地区及季节不同有很大差异。太平洋沿岸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干燥,日本海沿岸地区冬季多雪。此外,从地域分布上看,濑户内海沿岸、关东地区、东北地区(太平洋沿岸)以及北海道各地区,和其它地区相比降水量相对较少。从近年的降水量变化图(…  相似文献   

3.
甘肃分属内陆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干旱少雨,气候复杂多样,是全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之一。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77mm,其中内陆河流域130mm,黄河流域463mm,长江流域为599mm。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89亿m3,包括地表水282亿m3,地下水7亿m3。甘肃省中东部地区是全国典型的干旱农业区,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农业机械现状张春宇,谢苏琪,田莉编译一、农业现状日本农业,1991年总产值为79000亿日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而1992年,日本农产品进口量达295S00亿日元,主要进口产品是原粮、大豆、小麦等。谷物的自给率不足30%。农产品出口为13...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望奎县属半湿润、半干旱的北方农业地区,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为“两养农业”类型,年平均总降水量为486mm,为一年一季的栽培区,可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但是降水总量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平均。据有关资料记载,春季降水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1.8%,秋季降水也很少,占全年降水量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北京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北京地下水资源概况,对近60 a来北京气温、降水、蒸发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气温在波动中增暖,增幅约为0.08℃/a,而年降水量表现为下降趋势,平均变幅为-3.45 mm/a;年总水面蒸发量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变幅为-8.04 mm/a。降水减少加之超量开采给地下水资源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局部浅层含水层疏干,1999-2013年,第四系地下水累计亏损量达65.82亿m3,年均亏损量4.39亿m3,地下水水质也随之变差。平原区地下水蒸发量由1960-1980年的年均4.95亿m3/a,降至2001年以来的年均0.44亿m3/a。气温对地下水的影响是间接和微弱的。  相似文献   

7.
春季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春季降水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以处于云贵高原区的贵州省为例,利用1961-2013年1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在Matlab、Suffer等软件支持下,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orlet小波分析,研究贵州春季降水变化趋势、降水振荡和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整体上,研究区近53 a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降水偏多,80年代中期以后,降水偏少;遵义地区春季降水减少最显著,凯里地区降水减少最缓慢。(2)整个研究区春季平均降水量为297 mm,毕节地区平均春季降水量最少,只有约190 mm,铜仁地区平均春季降水量最多,达到403 mm。(3)整个研究区和典型研究区春季降水都存在着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长周期强于短周期,各区域代表站春季降水量较活跃的主要有25、32、28~32 a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工程改造效果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1982—2012年长系列农业净引水量和年降水量资料为基础,运用均值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生存分析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并结合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种植发展进程,分析了河套灌区多年农业净引水量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得出年降水量(超过211.76 mm时,即丰水年)和节水工程改造分别独立地与农业净引水量呈明显负相关关系的结论。运用时间序列法预测了2013、2014和2015年河套灌区的农业净引水量分别为44.5、44.18和43.86亿m3;同时运用生存分析法预测了在灌区现有节水改造规模条件下,河套灌区农业净引水量区间为35~55亿m3,平均为45亿m3。  相似文献   

9.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研究区,利用区域内的国家标准气象站1954-2016年4-10月的日降水资料,运用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法及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宁夏中部农作物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P_a)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未来趋势。结果表明:P_a自北向南依次增大,区域多年平均216 mm,占总降水量的75.25%,其中8月份最大为55.9 mm,7-9月占总有效降水量的70.8%。20世纪60年代为丰水期,正累积距平为238.7 mm,70年代进入枯水期,负累积距平226.1 mm,2010年以来有所增加;P_a存在3、6 a及10 a主周期;各地未来有效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变幅为2.2~5.2 mm/(10 a),全区P_a降幅3.5 mm/(10a)。4-10月份区域内的总降水也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降幅为5.3 mm/(10 a),其中盐池降水减幅最小0.8 mm/(10 a),海原减幅最大8.8 mm/(10 a)。  相似文献   

10.
宝鸡市农业用水现状及节水灌溉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水资源现状 宝鸡市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西端,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年平均降雨深692.3 mm,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09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7.06亿m3,现状可供水量为10.68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990 m3,每公顷平均水资源量为1.11万m3,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全市受地形地貌的影响,降水呈现2个特点,一是时空分布不均,地区差异较大,总的趋势是秦岭山区雨量较大,渭北台塬区降水量偏少,特别是地处宝鸡市粮食主产区的凤翔、岐山、扶风三县水资源量人均、每公顷平均不足4 950 m3,缺水相当严重.二是年内分配不均,7-9月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50%~60%,其余9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8%.这些特点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1.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自西汉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灌溉历史。现有7个中型自流引水灌区,实灌面积达88万亩。年降水量125~130mm,蒸发量1 792.5~2 800mm,灌区年毛引水量约9.8亿 m~3,年净用水量约5.4亿 m~3。由于降水和河源来水量时空分布不均。黑河无调蓄设施,每年夏灌期有10多万亩农田不能适时灌溉而减产。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荒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安徽省区域水热动态变化趋势,对区域水旱灾害发生的夏季降水时空分布变化特点、分配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方法】利用1959―2017年安徽省16个气象站逐月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并基于克里金插值法,对安徽省1959-2017年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年均夏季降水540.1 mm,占年均降水总量45.9%,夏季降水量变幅为275.7~1 137.0 mm;1959-2017研究区年均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总体上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降水量变化率为23.01 mm/10 a,略高于年均降水变化速率(21.31mm/10a);夏季降水作为年降水极值的重要构成,在1975年存在显著突变点,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突变情况复杂多变,存在多个突变年份,突变年份与厄尔尼诺年具有较强关系。安徽省夏季降水与年降水在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同步趋势;年降水量呈现237.0~753.2 mm的降水梯度,夏季降水出现426.4~1 045 mm的降水梯度。【结论】安徽省夏季降水变化特点表现为集中性和突变性共存的特点,降水呈现增多趋势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复杂的水热响应关系以及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代表的异常气候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安徽省区域气候过渡性和复杂下垫面地形条件造成了区域降水显著分异。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日本农业IT化的重要一环,日本半数以上的农户已选择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高收益的农业生产,也较好解决了农业劳动人口高龄化与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日本政府提出,到2020年将农作物出口额提高至1万亿日元,同时农业IT化将达到580亿至600亿日元规模,农业云端计算技术的运用占农业市场的75%。此外,日本政府还计划在10年内以农业物联网为信息主体源,普及农用机器人,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日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2 3 0 0m3 ,全国亩均水资源80 0m3 ,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 / 4,是世界1 3个缺水国之一。农业自然环境条件恶劣,降水量在年际间、季节间分布极度不均匀,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季节性干旱严重。由于受到干旱的威胁和耕作技术粗放,产量低而不稳,1mm的降水只产粮0 .1 1kg,因此在播种时往往会进行节水灌溉。如何保证在播期内播全种、保全苗,提高水的利用率,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旱作节水农业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要课题。一、国内外旱作节水机械化开沟装置的研究发展分…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1961―2018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与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肃省降水量时空分布与变化,获得在暖湿趋势下甘肃省降水量变化特征。【方法】选取甘肃省1961―2018年59个气象站降水量为基础数据,采用PCI指数、小波分析、M-K检验等方法对甘肃省降水时空分布特征、降水周期、突变年份及趋势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上自东向西呈现逐渐减少的规律,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逐渐增加;在时间上,甘肃省存在28、22、12、5a降水变化周期,其中以28a周期震荡最强;降水量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初期。甘肃省西部地区的降水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45mm/a,中部、南部、东部地区呈下降趋势,下降率分别为-0.82、-0.81、-0.93 mm/a。【结论】甘肃省近60a降水量的长时间尺度周期显著,突变年份与极端降水及干旱事件相对应,西部与中东部地区降水量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20世纪90年代后,甘肃省降水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大气降水是区域水资源的决定因素,精确评价大气降水量对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为研究区,考虑区内地形地貌变化,重点分析了不同降水量监测点的大气降水的高程效应,并由此就算出区域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研究结果表明:崇礼区大气降水量的高程效应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地面高程值的增大,大气降水量呈现显著增大的趋势,高程梯度为21.3 mm/100 m;基于崇礼区的大气降水量高程效应,可计算得到崇礼区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为6 302.20万m~3。综合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为0.056。由此可见,大气降水高程效应的精确判断对区域水资源量计算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青海湟水流域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选取流域13个气象站点1959―2006年逐日降水与气温资料,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降水量在春季和冬季有增加趋势,夏季和秋季有减少趋势;降水量以2.13 mm/10 a的速率减少。流域多年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348℃/10 a的速率升高。降水和气温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流域西北和东南地区降水量较少,中部地区降水量较多;流域多年平均气温自西北地区到东南地区逐渐升高。年降水系列的突变点在2001年,第一主周期为3 a,第二、第三主周期分别为8 a和15 a;年平均气温系列无突变点,第一主周期为25 a,第二、第三、第四主周期分别为8 a、15 a和3 a。  相似文献   

18.
1950~2005年北京市降水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北京市16个雨量站1950~2005年降水资料的统计计算和频率分析,探讨了北京市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北京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85.8 mm,多年平均降水量变差系数为0.248;降水量年际年内变化极不均匀,汛期(6~9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左右;平原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大于山区,降水分布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预计可能在2008年之后年降水将进入一个相对较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正>阜康市位于天山北麓,博格达峰东侧,准格尔盆地南缘,总面积86万hm2。阜康市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节多风少雨,年平均降水量126.7 mm,年平均蒸发量2 251 mm,干旱指数14.9,而且年降水季节、地区分布不均衡,每年七月份降雨较为集中。全市有河流6条,年径流量13 934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9 769万m3,农业灌溉主要利用井水和天山融雪河水,水资源短缺  相似文献   

20.
近58年来宁夏可利用降水量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宁夏1951—2008年月降水及气温资料,计算了可利用降水序列。运用地统计方法、小波分析法及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宁夏近58年来可利用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夏多年平均可利用降水量68.5mm,自北向南依次增大;7—9月占全年的69.14%~77.48%;夏季可利用降水量占年值57.81%~67.44%,秋季次之(19.87%~27.27%),冬季最小;存在3年、6年与10年振荡周期;未来,宁夏大部分地区陆面蒸发呈增加趋势,增幅0.516~6.796mm/10a,且自北向南依次增大;各地年、夏季及秋季可利用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中部干旱带减幅最大(9.839~15.779mm/10a),北部引黄灌区以5.784~8.477mm/10a幅度减少,南部山区则以6.741~8.229mm/10a的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