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菌肽(ABP)又称为抗微生物肽(AMP)、宿主防御肽(HDPs)、肽抗生素,是动物免疫防御系统在外界条件刺激下,产生的一类对抗外原陛病原体致病作用的具有免疫活陛的多肽,是动物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其物种来源的不同,被分别命名为防御素、蛙皮素和蜂毒素等。抗菌肽有着分子量小、活性强、功能广泛、杀菌谱广等特点。抗菌肽的分子量一般在4kDa左右,肽链由12~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相似文献   

2.
天然免疫系统的识别机制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免疫(也称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可对外来病原体进行防御,它主要是通过识别某些"非己"分子而产生免疫应答来起作用的,一般被识别的有关非己分子仅为某些病原体所特有或公有,而宿主的正常细胞没有。有的学者称此为半免疫防御;有人则从分子机制出发把有关天然免疫受体称作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re-ceptor,PRR),其识别的病原微生物的对应分子称为  相似文献   

3.
呼吸系统是全身表面积最大的器官这里持续发生着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同时它也是最容易受到外来病原体侵袭的器官.呼吸系统维持清除能力与病原体的入侵之间的良好平衡,对机体抵抗肺部感染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中草药以其无残留、毒副作用小及含有的多种活性因子等对呼吸道防御的各个防御环节均有明显调节功能,尤其对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溶菌酶是人和动物体液和组织中的一种重要的防御因子,具有杀菌效果强,杀菌谱广,稳定性强,易被机体所接受的特点,还能促进免疫功能恢复,并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溶菌酶作为一种生物制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工业和医学临床。  相似文献   

5.
免疫系统是由膜(皮肤、上皮和黏液)、细胞和分子组成的一种复杂体系,其功能是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和癌细胞.通过协同作用,免疫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有效地杀死病原体或癌细胞而不导致机体本身大量损害上发挥着平衡的作用.在现代动物生产中,一个具备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动物健康生活所必需的.然而,传染性疾病仍然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海外文摘     
为仔猪日粮选择免疫球蛋白:奶制品、血浆和鸡蛋Feed international MARCH/APRIL2013:10-14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很有效的仔猪日粮成分,是一种纯天然的、由动物产生的作为自身免疫系统的一种球状糖蛋白,是最后也是最有力的一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防线,只有当病原体没有被第一道防线清除的时候它们才会产生,免疫球蛋白被设计成钥匙-锁的模式来攻击特定的病原体。免疫球蛋白有很  相似文献   

7.
影响家禽抗病力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和抗病现象是致病因子与机体防御系统在一定环境下相互作用的两种结果。机体能否抵抗疾病取决于防御作用和致病作用的相对大小。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均能影响机体的防御作用。接种疫苗、使用药物和抗病育种是目前提高抗病力的有效方法。本文试对影响家禽抗病力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简述。一、家禽的防御系统家禽的保护机制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非特异保护作用主要包括应激反应和巨噬细胞、补体、溶菌酶、体液的pH以及干扰素等。皮肤、粘膜和体内的正常菌群构成了机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非特异性保护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1动物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以抗病原体来说,非特异性免疫是基础,其的特点是出现快,作用范围广,但强度较弱,尤其是对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病原体难以一时消灭,这就需要特异性免疫来发挥作用。但由于机体在任何时问、任何地点,都有可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异物,如果全部都以特异性免疫来对付,机体的消耗就会过大。  相似文献   

9.
非特异性免疫在动物机体抵抗有害微生物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有害病原体的检测和清除是生物体生存必需的。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作为一种绝大多数细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在宿主识别和刺激相应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到关键信号作用。本文主要论述PGN在动物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引起的信号传导过程和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号蛋白;介绍PGRPs蛋白家族和最新发现的Nods蛋白家族。  相似文献   

10.
抗菌肽(ABP)又称为抗微生物肽(AMP)、宿主防御肽(HDPs)、肽抗生素,是动物免疫防御系统在外界条件刺激下,产生的一类对抗外源性病原体致病作用的具有免疫活性的多肽,是动物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其物种来源的不同,被分别命名为防御素、蛙皮素和蜂毒素等。抗菌肽有着分子量小、活性强、  相似文献   

11.
<正>通常,抗菌肽是动物免疫防御系统在外界条件刺激下,由基因编码、核糖体合成,用以对抗外源性病原体的一类含有20~6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类物质。其具有快速、广谱、非特异性的抗菌特性,以及部  相似文献   

12.
在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中,中性粒细胞为主要的效应细胞,它是机体抵御感染性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可以迅速穿越机体生理屏障到达局部组织.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为吞噬、清除异物,杀菌和细胞毒作用,因此,中性粒细胞在抗真菌、细菌、病毒感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1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学反应。是高等动物识别和清除异物的全过程,机体通过对非己物质的识别,激发免疫应答从而建立起针对该特定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免疫是后天获得的、特异性的,先天的、非特异性炎症吞噬反映和防御屏障,统称为非特异性防御。  相似文献   

14.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肠道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关于兔、大鼠、小鼠等实验动物肠道黏膜免疫的研究已比较深入,家畜、家禽,甚至鱼类的肠道黏膜免疫也有许多报道,这说明肠道黏膜免疫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综述了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抗原的摄取、处理和递呈,SIg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黏膜免疫的应用前景,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代免疫学对于免疫的含义,认为是机体对产生于自身的或外源性的抗原异物进行识别和清除的反应,目的是保持机体各组织细胞结构的均一性和整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性。这样,免疫的功能就超出单纯是防御传染的范围,同时也包括自身稳定功能和免疫监视功能三个方面。其中,防御传染功能,对于动物机体阻止各种病原体的感染,抑制它们在体内生长繁殖,或消除病原体代谢产物(如酶类、毒素等)的有害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兽医传染病防疫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外周血中数量最多的免疫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至关重要,是构成机体内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人们发现中性粒细胞除了经典的通过胞吞作用吞噬病原微生物、释放嗜天青颗粒及产生并分泌抑菌杀菌物质外,还具有抵抗微生物入侵的新机制--中性粒细胞细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该机制主要通过活性氧和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等影响因子刺激中性粒细胞形成以DNA为骨架的网状结构,内含有多种蛋白酶,能非特异性捕获杀伤病原体,还能在机体某些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协同作用。作者就NETs的形成、影响因素及与病原、疾病的相互关系作一概述,为进一步研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奶牛乳腺中的初级吞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PMN)和巨噬细胞构成了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1道防线。在健康奶牛的乳腺中,巨噬细胞占主导地位且充当哨兵的角色。当病原体侵入乳腺时,巨噬细胞及乳腺上皮细胞就会释放出直接将PMN迁移到该区域的趋化剂,使PMN从循环中迅速流入并吞噬和杀灭细菌,起到保护的作用。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2道防线是由记忆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组成的网络,它们与第1道防线相互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了解炎症反应的调节机制可为研究和调节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本文就奶牛乳腺免疫细胞防御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黏膜免疫系统(MIS)是独立于免疫系统之外的一种复杂的免疫系统,包含机体80%的免疫细胞和50%以上的淋巴组织,是机体抵抗外来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黏膜免疫系统包括胃肠道黏膜、呼吸道黏膜、泌尿生殖道黏膜、一些外分泌腺黏膜、黏膜固有层与上皮细胞下分散的无被膜淋巴细胞、一些有生发中心器官化淋巴组织等,由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黏膜免疫组成,是局部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场所,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水产动物免疫增强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水产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及其作用,探讨了葡聚糖、脂多糖、维生素以及激素等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和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水产动物主要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历子发挥免疫功能,其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包括体液因子和吞噬细胞。免疫增强剂是通过作用于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来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并减少抗生素等化学药物带来的负面影响。免疫增强剂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外周血中数量最多的免疫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至关重要,是构成机体内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人们发现中性粒细胞除了经典的通过胞吞作用吞噬病原微生物、释放嗜天青颗粒及产生并分泌抑菌杀菌物质外,还具有抵抗微生物入侵的新机制——中性粒细胞细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该机制主要通过活性氧和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等影响因子刺激中性粒细胞形成以DNA为骨架的网状结构,内含有多种蛋白酶,能非特异性捕获杀伤病原体,还能在机体某些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协同作用。作者就NETs的形成、影响因素及与病原、疾病的相互关系作一概述,为进一步研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