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电容法对不同品种稻谷含水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稻谷的电导随测试频率的增加而增加,电容随测试频率的增加而减少。当频率f=1 MHz时,稻谷的电容不随外加偏压而改变。采用电容传感系统测定了4种不同含水量稻谷的介电常数。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测试条件下,介电常数随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呈指数相关,相关系数为0.933 4。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稻谷成熟后含水率变化规律的描述和分析,以及稻谷含水率与发芽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最终提出了一整套具有实践意义的从种子生产、收获至烘干全过程的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3.
稻谷摩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稻谷的摩擦特性,以3个稻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各种含水率下的三轴尺寸(长径、宽径、高径)、谷粒和谷粒碎末的最大静摩擦角,为水分在线检测装置采样器设计提供参数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稻谷的三轴尺寸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其中长径变化最小,宽径次之,高径变化最大;同一品种同一含水率的稻谷的三轴尺寸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稻种之间则均有显著性差异;稻谷、稻谷碎末与塑料板(ABS)、铁板的摩擦因数均受含水率显著影响,且其摩擦因数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均呈线性增加,稻谷与铁板的摩擦因数大于与塑料板的摩擦因数。  相似文献   

4.
5.
稻谷换向通风干燥不均匀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稻谷换向通风干燥工艺的不同表现风速、谷层厚度、换向周期等因素对干燥不均匀度、干燥速率和热耗的影响.结果表明表现风速是影响干燥不均匀度的主要因素,增加表现风速将改善稻谷干燥的不均匀度.并给出了稻谷换向通风干燥的较佳干燥工艺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四川稻谷平床干燥特性,利用四川农业大学农场的FGX型平床干燥机,根据当地实际生产条件,进行了4次稻谷深层干燥试验。研究稻谷平床干燥的特性,并拟合出了高湿稻谷平床干燥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在干燥通风阻力试验台上,考察稻谷通风阻力特性,在不同风量条件下对比分析粮层厚度、粮层阻力和风量谷物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层厚通风过程中,粮层阻力与粮层风速呈非线性关系,风量的大小与干燥层厚度成负相关,风阻力的大小与干燥层厚度成正相关,粮层阻力随着风量谷物比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稻谷的机械力学特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谷的损伤与破碎除与其受到的内外力的作用有关外,还与其本身的力学性能有关.通过对稻谷进行挤压试验和剪切试验,测得了其力-位移曲线,分析了稻谷的破碎过程.试验研究了稻谷品种和含水率对稻谷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全面地获得了稻谷的力学性能指标,可为稻谷的加工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四川稻谷平床干燥特性,利用四川农业大学农场的FGX型平床干燥机,根据当地实际生产条件,进行了4次稻谷深层干燥试验.研究稻谷平床干燥的特性,并拟合出了高湿稻谷平床干燥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稻谷干燥均匀度性质及定义新的干燥均匀度指标基础上,利用深床干燥试验台进行稻谷干燥单因素试验和干燥筒排料口贯口处有无挡板的结构验证试验,分析了试验因素对干燥均匀度的影响规律和干燥过程中同层不同位置稻谷的干燥均匀特性,得出同层稻谷干燥的普遍规律.即距横截面圆心1/6R的测点1和距横截面圆心1/3R的测点3处稻谷分别以最高频数最先和最后达到安全储存水分,验证干燥筒贯口处结构对稻谷干燥过程的影响可以忽略.通过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热风温度、表现风速和谷层厚度与干燥均匀度的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对干燥均匀度的影响,利用贡献率法确定因素的主次关系为热风温度>表现风速>谷层厚度.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为提高稻谷干燥的均匀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稻米籽粒的剪切特性指标可以作为稻米品质评价的指标之一,本文通过试验获得了稻米籽粒剪切特性的力学指标包括硬度、破坏能、破坏力及破坏应力等,并研究了含水率对稻米籽粒剪切特性的影响,通过多项式回归建立了剪切特性指标与含水率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为水稻品质育种,评定和控制水稻的最后质量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2.
含水率对稻米籽粒应力松弛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米籽粒的松弛特性在其生产、质量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试验获得了稻米籽粒应力松弛特性的力学指标,并研究了含水率对稻米籽粒应力松弛特性的影响,通过多项式回归分析建立了稻米籽粒应力松弛各力学指标随含水率变化关系的数学模型,为稻米加工装置的设计以及稻米的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谷物含水率振动法测量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振动式谷物水分的测量方法。在特制的实验装置上进行了大豆的振动特性与其含水率的相关性试验,并得出了大豆的含水率与振动频率有着显著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籽粒机收是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选用熟期适宜、抗倒性好、脱水快的玉米品种并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是实现玉米籽粒机收的技术途径。选用以耐密抗倒伏、早熟脱水快的玉米骨干自交系京2416为父本组配选育并通过国审的3个早熟耐密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MC812、MC121,以及郑单958、先玉335两大主导品种,在黄淮北部夏播区北京通州开展籽粒机收试验,设置生理成熟期(H1)及生理成熟后5(H2)、10(H3)、15(H4)、20(H5)d共5个机收籽粒收获期处理,研究并明确了收获期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及籽粒机收质量的影响,为黄淮北部夏播区机收籽粒玉米品种选择和适期机收提供指导。结果表明:①参试玉米品种京农科728、MC812、MC121、先玉335和郑单958夏播出苗至成熟分别为101、106、105、111、113 d。②H1、H2、H3、H4、H5五个不同收获期条件下,籽粒含水率平均为31.2%、29.4%、27.6%、26.0%、244%;不同品种生理成熟后的籽粒平均脱水速率差异显著,表现为京农科728 [0.039%·(℃·d) -1]>MC812 [0.037%·(℃·d) -1]>MC121 [0.032%·(℃·d) -1]>先玉335 [0.031%·(℃·d) -1]>郑单958 [0.026%·(℃·d) -1]。③H1、H2、H3、H4、H5五个收获期,籽粒破碎率平均为7.4%、6.8%、6.2%、5.4%、5.0%,杂质率平均为1.2%、1.0%、0.8%、06%、0.6%,落粒率平均为3.7%、3.4%、3.3%、3.3%、3.1%;在H4收获期,早熟品种京农科728、MC812和MC121的籽粒破碎率、杂质率和落粒率均达到国家机收标准,而郑单958和先玉335因籽粒破碎率高不适宜机收籽粒。④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和落粒率均极显著正相关,落粒率与破损率和杂质率极显著正相关。由此说明,收获期是影响玉米籽粒含水率和籽粒机收质量特别是籽粒破碎率的重要因素,在黄淮北部夏播区选择早熟、脱水快、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低的品种以及适期收获是实现玉米籽粒机收的关键;京农科728、MC812和MC121熟期早、脱水快,在黄淮北部6月15日夏播条件下生理成熟后15 d即可机收籽粒,而郑单958和先玉335熟期偏长且后期脱水相对较慢,在黄淮北部夏播区不宜机收籽粒。  相似文献   

15.
籽粒机收是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选用熟期适宜、抗倒性好、脱水快的玉米品种并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是实现玉米籽粒机收的技术途径。选用以耐密抗倒伏、早熟脱水快的玉米骨干自交系京2416为父本组配选育并通过国审的3个早熟耐密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MC812、MC121,以及郑单958、先玉335两大主导品种,在黄淮北部夏播区北京通州开展籽粒机收试验,设置生理成熟期(H1)及生理成熟后5(H2)、10(H3)、15(H4)、20(H5)d共5个机收籽粒收获期处理,研究并明确了收获期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及籽粒机收质量的影响,为黄淮北部夏播区机收籽粒玉米品种选择和适期机收提供指导。结果表明:①参试玉米品种京农科728、MC812、MC121、先玉335和郑单958夏播出苗至成熟分别为101、106、105、111、113 d。②H1、H2、H3、H4、H5五个不同收获期条件下,籽粒含水率平均为31.2%、29.4%、27.6%、26.0%、244%;不同品种生理成熟后的籽粒平均脱水速率差异显著,表现为京农科728 [0.039%·(℃·d) -1]>MC812 [0.037%·(℃·d) -1]>MC121 [0.032%·(℃·d) -1]>先玉335 [0.031%·(℃·d) -1]>郑单958 [0.026%·(℃·d) -1]。③H1、H2、H3、H4、H5五个收获期,籽粒破碎率平均为7.4%、6.8%、6.2%、5.4%、5.0%,杂质率平均为1.2%、1.0%、0.8%、06%、0.6%,落粒率平均为3.7%、3.4%、3.3%、3.3%、3.1%;在H4收获期,早熟品种京农科728、MC812和MC121的籽粒破碎率、杂质率和落粒率均达到国家机收标准,而郑单958和先玉335因籽粒破碎率高不适宜机收籽粒。④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和落粒率均极显著正相关,落粒率与破损率和杂质率极显著正相关。由此说明,收获期是影响玉米籽粒含水率和籽粒机收质量特别是籽粒破碎率的重要因素,在黄淮北部夏播区选择早熟、脱水快、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低的品种以及适期收获是实现玉米籽粒机收的关键;京农科728、MC812和MC121熟期早、脱水快,在黄淮北部6月15日夏播条件下生理成熟后15 d即可机收籽粒,而郑单958和先玉335熟期偏长且后期脱水相对较慢,在黄淮北部夏播区不宜机收籽粒。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早稻抽穗、结实期开花、乳熟和蜡熟三阶段,不同土壤水分(土壤饱和含水量的80%、60%、40%和25%)对结实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除开花阶段降至土壤饱和含水量的80%和60%两处理外,结实率除开花阶段降至土壤饱和含水量的80%和处理外,均随土壤水分下降而降低;在开花阶段,当降低到土壤饱和含水量的25%时,结实率降低,秕粒增加,而且空粒显著增多,千粒重亦显著下降.在水稻结实期各阶段,土壤水分降低使精米率显著提高,青米率下降,同时精米中的直链淀粉含量减少,糙米中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现状及其与含水率的关系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8  
【目的】机械粒收技术是现代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是国内外玉米收获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中国玉米生产转方式的关键。明确当前中国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现状,研究影响收获质量的主要因素,推动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发展。【方法】利用2011—2015年在西北、黄淮海和东北和华北玉米产区15个省(市)168个地块获得的1 698组收获质量样本数据,分析当前中国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籽粒破碎率平均为8.63%,杂质率为1.27%,田间损失籽粒(落穗、落粒合计)为24.71 g·m~(-2),折合每亩损失16.5 kg,平均损失率为4.12%,破碎率高是当前中国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收获玉米籽粒平均含水率为26.83%,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及机收损失率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破碎率(y)与籽粒含水率(x)符合二次多项式y=0.0372x~2-1.483x+20.422(R~2=0.452**,n=1 698),在一定含水率范围内(含水率大于19.9%),破碎率随籽粒含水率增大而增大。【结论】当前中国玉米机械粒收时破碎率偏高,而籽粒含水率高是导致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对此,建议选育适当早熟、成熟期籽粒含水率低、脱水速度快的品种,适时收获,配套烘干存贮设施等作为中国各玉米产区实现机械粒收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选用粳稻品种“东稻4号”(DD4)、粳稻品系“G19”作为试验材料,分别种植在pH值为801和903的苏打盐碱地中。在栽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析2个供试材料在不同苏打盐碱胁迫下水稻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子粒灌浆速率和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重度苏打盐碱胁迫下水稻起始灌浆期都延迟5 d;强势粒干物质积累都明显高于弱势粒,强势粒前期的灌浆速率高于弱势粒,后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DD4”先于“G19”达到干物质积累的高峰,“G19”强势粒灌浆高峰次数多于“DD4”;灌浆期“DD4”无论强势粒还是弱势粒均失水较快,而“G19”强势粒失水快,弱势粒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19.
单粒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农业部部颁标准法与改进的单粒米法测定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 :单粒米法与部颁标准法所测结果基本一致 ,用改进的单粒米法测定直链淀粉含量 ,分析数据变异小 ;2种方法所测结果相差≤ 0 .5 % ,且重复性好。该方法适用于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遗传研究。  相似文献   

20.
An experiment about rice milling was made to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 of brown rice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the broken rice rate, the crack rate and the head rice yield.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head rice yield increased at first falls and then along with the raise of moisture content and it could reach the maximum 70.78% when moisture content was 15.5%;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rice milling decreas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moisture contents; the broken rice rate fell at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raise of moisture contents and it could reach the minimum 4.28% when the moisture content was 1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