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9年直播稻减产的气候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奉贤县单季晚稻生产连续十余年稳产增产,1996-1998年连续三年单产突破550kg/亩,1998年单季晚稻产量达576kg/亩,创历史最高水平,然而1999年单季晚稻受气候因素的严重影响,产量仅为525kg/亩,比上年减产达51kg/亩,减幅为8.9%,减产幅度量大的乡镇达19%。近年来直播稻栽培面积占单季晚稻总面积的5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栽培类型。为此,本文着重对1999年影响直播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气候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未来气候变化及影响,提出利用气候资源的途径,为合理直播稻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播期对桂中地区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野香优莉丝为晚稻试验材料,于2022年在广西柳州市郊沙塘镇沙塘村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共设置4个播期,比较了不同播期下晚稻的发育期、株高、干物重及产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前期营养阶段,S1-S4所需时间基本相同,在生殖阶段,S3、S4需时较S1、S2明显变长;S1、S2的株高和地上总干物重明显高于S3、S4,S1、S2的产量因素明显优于S3、S4;然而,S1、S2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各项指标差异不明显。桂中地区晚稻于7月上、中旬播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差异不大,但在7月下旬播种生长发育较差,产量偏低,甚至有可能绝收,为充分利用光温资源,缓解双抢压力,晚稻在桂中地区于7月中旬播种较佳。  相似文献   

3.
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会直接影响晚稻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晚稻抽穗缓慢、不整齐、包颈严重、抽穗扬花受阻,最终导致晚稻结实率降低。新干县分析了2010年低温冷害对晚稻结实率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县地处浙南贫困山区,水田以种植单季晚稻为主,自推广杂交稻之后,单季晚稻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的55%以上。1982年以来,由于山区稻瘟病流行,并逐年加重,使当家的汕优6号大面积发生穗颈瘟,产量损失严重,杂交水稻生产面临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2017年沿江平原地区晚稻生产期间出现极端高温与寡照阴雨复合影响的灾害性天气,对该区晚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产量大幅降低。通过对处于沿江平原典型区域的庐江县晚稻生长期间主要天气过程进行剖析,探讨气象条件、灾害性天气过程对晚稻产量及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12日至8月7日的持续高温天气表现出平均温度高、极端温度高和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气温"强度"和"力度"为近10年之最;8月29日至10月19日的持续寡照阴雨天气表现出寡照时间长且集中、持续阴雨时间长、雨量多等特点,寡照时间为近10年之最。复合性灾害天气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晚稻群体发育质量,严重降低了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加重了主要病虫害发生,晚稻实际产量降幅达到30%左右。并对今后沿江平原晚稻生产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双季晚稻多年田间观测数据与气象资料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气象条件对晚稻产量结构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穗结实粒数是造成双季晚稻产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生殖生长期的气象条件对晚稻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田试验,应用对比法研究了"西洋牌"水稻专用复合肥在晚稻中施用不同用量对晚稻的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洋牌"水稻专用复合肥与常规用量氮肥合理配施,既能促进晚稻的生长发育,又能提高晚稻产量和经济性状,其中,以底肥施用"西洋牌"水稻专用复合肥降低氮肥施用量效果最佳。综合表明,合理施用"西洋牌"水稻专用复合肥在晚稻生产中有较大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晚稻叶面积指数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对1999~2017年江西省南昌县晚稻生长发育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7年南昌县的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晚稻生育期的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南昌县晚稻产量呈现上升趋势.晚稻产量和生育期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随着生育期温度的升高,每增加1℃水稻产量升高424.00 kg/hm2.历年晚稻抽穗期的LAI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增长率为1/10 a,抽穗期的LAI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增长率为0.8/10 a.晚稻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每升高1,产量增长210.78 kg/hm2;乳熟期叶面积指数每升高1,产量增长218.17 kg/hm2.晚稻抽穗期≥20℃积温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增长率为21.6℃·d/a.抽穗期≥20℃积温呈现下降的趋势,递减率为3.8℃·d/a.晚稻全生育期≥20℃积温呈现上升的趋势,增长率为12.4℃·d/a.生育期≥20℃积温每升高100℃·d,秧苗期叶面积指数升高1.06,晚稻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升高0.39,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升高0.38,乳熟期叶面积指数下降0.83.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升高0.23.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寒露风对晚稻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建立晚稻抽穗期间千粒重和灌浆速度的模拟模型,为预测晚稻灌浆速度及评估产量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晚稻超级稻"甬优6号"在国家农业气象一级观测站柳州沙塘站进行分期播种试验,观测记录晚稻生育期各阶段的开始日期至末期和千粒重数据,以及同期的温、光、水等逐日气象数据,研究分析晚稻千粒重、灌浆速度与播种期、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影响晚稻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是抽穗日序,在晚稻适宜播种期期间,晚稻播种期越偏晚,抽穗日数可能越短,从而影响千粒重,最终影响晚稻产量。寒露风影响年份,晚稻灌浆速度主要受抽穗日序、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影响,日平均气温越低、日照时数越少则灌浆速度越慢。【结论】寒露风出现在晚稻抽穗期会对晚稻灌浆速度产生抑制作用。建立的晚稻千粒重和灌浆速度的模拟模型显著性水平高,可用于广西晚稻千粒重和灌浆速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的试验表明,巧喷“九二○”是提高晚稻产量的一个有效措施。尤其是在旱情严重,部分晚稻主茎早穗趋势明显,采用抛秧栽培的晚稻分蘖期长,个体之间发育进度不一的情况下,喷施“九二○”,可有效协调和缓解这些矛盾,促进晚稻平衡增产。巧施“九二○”,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200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夏季持续高温和秋旱等不利气象,导致单季晚稻结实粒数和粒重大幅下降而普遍减产。为研究防灾减灾技术,我们以松江区多年的单季晚稻定点考察结果和气象资料为材料,对2003年气象因素与单季晚稻生长发育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空壳不实是影响双季晚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空壳不实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光、热(温度)、水分等气象因素不适,也能导致空壳不实率的增加。农谚:“‘秋分’不露头,割草喂老年”,说明在合肥地区“秋分”后经常会出现不利的气象条件,影响晚稻抽穗揚花,造成空壳不实,严重地影响产量。为此,作者于1963年秋,采用晚秈小红稻,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使晚稻的生长和发育处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从而探索晚稻空壳不实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找出小红稻在合肥地区的安全抽穗期。  相似文献   

13.
水稻是我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提高双季早稻和晚稻的产量,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广大农民的生产实践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多年田间试验,认识到提高双季早、晚稻产量有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利用自然规律发展水稻生产。水稻的生长发育,需林充足的雨水和较高的温度。根据省农业局1961—1970年十年的统计资料,南昌地区每月的降雨量:1月51.5、2月78.2、  相似文献   

14.
桂平市晚稻生育期农业气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平市晚稻生育期具有气温由高变低、光照由长变短、降水量由多变少、后期温度变化大、低温出现频繁等气象特点。文章分析了桂平市晚稻不同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指出影响晚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有寒露风、气温、光照、干旱等,提出应根据桂平市晚稻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和晚稻产量影响因素做好农事安排、良种选育、加强后期田间管理等生产措施,以提高桂平市晚稻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晚稻叶面积指数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对1999~2017年江西省南昌县晚稻生长发育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7年南昌县的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晚稻生育期的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南昌县晚稻产量呈现上升趋势。晚稻产量和生育期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随着生育期温度的升高,每增加1℃水稻产量升高424.00 kg/hm2。历年晚稻抽穗期的LAI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增长率为1/10 a,抽穗期的LAI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增长率为0.8/10 a。晚稻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每升高1,产量增长210.78 kg/hm2。历年晚稻抽穗期的LAI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增长率为1/10 a,抽穗期的LAI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增长率为0.8/10 a。晚稻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每升高1,产量增长210.78 kg/hm2;乳熟期叶面积指数每升高1,产量增长218.17 kg/hm2;乳熟期叶面积指数每升高1,产量增长218.17 kg/hm2。晚稻抽穗期≥20℃积温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增长率为21.6℃·d/a。抽穗期≥20℃积温呈现下降的趋势,递减率为3.8℃·d/a。晚稻全生育期≥20℃积温呈现上升的趋势,增长率为12.4℃·d/a。生育期≥20℃积温每升高100℃·d,秧苗期叶面积指数升高1.06,晚稻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升高0.39,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升高0.38,乳熟期叶面积指数下降0.83。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升高0.23。  相似文献   

16.
《江西农业学报》2022,(2):106-107
2005年南昌地区双季晚稻稻飞虱暴发流行,全市晚稻受灾面积达100%,局部田块还出现了穿顶枯槁,对晚稻的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危胁。通过分析发现,气象条件是导致2005年晚稻稻飞虱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南昌地区稻飞虱暴发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5年南昌地区双季晚稻稻飞虱暴发流行,全市晚稻受灾面积达100%,局部田块还出现了穿顶枯槁,对晚稻的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危胁。通过分析发现,气象条件是导致2005年晚稻稻飞虱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双季稻产量差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湖南省是中国主要的双季稻种植区之一,2014年湖南水稻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在中国籼稻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研究湖南省双季稻区早稻和晚稻潜在产量特征,明确潜在产量、实际产量以及产量差时空分布特征。【方法】论文基于湖南省1981—2010年气候资料、水稻作物资料、土壤资料及产量统计资料,对ORYZA v3进行调参和验证,选用决定系数(R2)、D指标、均方根误差(RMSE)、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等评价指标来评价模型调参验证的结果。然后利用调参验证后的ORYZA v3模型并结合Arc GIS软件模拟分析湖南省双季稻的潜在产量时空分布特征,再结合双季稻实际产量,分析早稻和晚稻产量差绝对值及相对值过去30年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明确研究区域双季稻的产量可提升空间。【结果】(1)调参验证后的ORYZA v3模型对研究区域早稻和晚稻的出苗—穗分化、出苗—开花、出苗—成熟的时间(天数)以及产量具有较好模拟效果,可用于湖南双季稻潜在产量模拟研究。(2)1981—2010年间湖南省早稻和晚稻潜在产量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为研究区域中部的武冈和邵阳等地,低值区为南部的丘陵地区;研究区域内东部地区双季稻潜在产量稳定性略高于西部地区,早稻潜在产量稳定性高于晚稻。研究时段内早稻和晚稻潜在产量随时间呈降低趋势,且晚稻潜在产量降低速率更快。(3)研究区域内双季稻产量差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研究区域内北部地区早稻和晚稻产量差最大,表明该地区双季稻产量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西南部地区双季稻产量差小于北部地区,且早稻产量差最小而晚稻产量差相对较大,即西南部地区晚稻产量可提升空间大于早稻。研究时段内湖南省早稻和晚稻产量差均呈缩小趋势,且晚稻的产量差缩小速率大于早稻。【结论】气候变化背景下平均气温的升高使得双季稻潜在产量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品种的改进、栽培技术进步及生产投入增加,实际产量不断增加,研究时段内除个别站点(道县、沅江等)外早稻和晚稻的产量差均呈减小趋势。研究表明湖南省双季稻区内早稻产量差普遍高于晚稻且其随时间缩小的速率小于晚稻,这是由于早稻生长季内日照时数增加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正效应可以部分抵消温度升高的负效应。同时,早稻产量差呈现增加趋势的站点多于晚稻,因此湖南省双季稻产区早稻产量提升空间较晚稻大。  相似文献   

19.
水稻的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1  
在田间条件下,对包括两系杂交稻在内的8个水稻品种的氮磷钾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早稻仅在分蘖-拨节期出现一个吸氮高峰,约占总吸氮量的60%;晚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抽穗期出现两个吸氮高峰,分别占总吸氮量的40%和24%左右。早稻吸收磷钾的高峰期可从分蘖期-直持续到抽穗期以后,而晚稻吸收磷钾的高峰期仅在分蘖期,其吸收量占全生育期吸收量的55%以上。在稻谷产量、稻草产量和干物质总积累量方面,两系杂交稻比其它品种具有明显的优势,分别高出21%,46%和32%;在这些方面晚稻比早稻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晚稻的磷钾养分(尤其是磷素)利用效率比早稻高,晚稻吸收较少的养分而生产较多的稻谷。相关分析表明,水稻各生育阶段的吸氮量与稻谷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中后期的磷钾吸收多为奢侈吸收,它与稻谷产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下,抚州地区的气候也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抚州市近20a的气候变化和粮食产量变化资料,分析了抚州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抚州市气温在波动中呈升高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总体下降趋势;全年的总降水量呈波动发展的趋势,个别年份出现过较严重的洪灾和旱灾;粮食产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还讨论了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气温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粮食增产,但是由温度升高导致作物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普遍缩短,减少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等因素又不利于粮食单产;抚州市的年光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有利于早稻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晚稻的生长发育;抚州市降水量总体的上涨趋势有利于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在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年份中,一定程度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