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荔枝冷害过程中果皮色泽、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糯米糍’荔枝果实在3 ℃和0 ℃条件下果皮的色泽和花色素苷及类黄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果实在0 ℃下14 d 时褐变指数迅速增大, 21 d 时已遭受不可逆的冷害。在冷藏过程中, 果皮的色泽指标a、L、C 值及花色素苷、类黄酮、总酚含量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0 ℃下比3 ℃下降快。0 ℃下14~21 d , a、L、C 值分别下降了27.95 %、33.58 %和58.47 % , 而21 d 时果皮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依次为采收时的18.08 %、35.99 %和41.64 %。说明冷害加速了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的降解及类黄酮和总酚的变化, 促进了褐变进程的发生。果皮a、L、C 值与褐变指数、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P < 0.05) ,采用自动测色色度计可真实地反映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和褐变程度。  相似文献   

2.
荔枝果皮的褐变一直是商业上的一个主要采后问题。大多数人认为褐变是由于果实失水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增加引起的,它导致了花青苷的迅速降解,使果变褐。然而,支持此理论的实验证据很少。最近,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着重研究果皮液泡的PH值对花青苷颜色和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研究荔枝果皮褐变的方法,并针对目前流行的PPO引起花青苷降解的理论提出一些疑问。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冷藏、ABA、1-MCP、热处理及HCl护色等采后处理对桂味荔枝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和花色素苷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冷藏适温(3℃)相比,0℃下果实遭受了冷害,果皮花色素苷酶活性急剧增强,峰值提前出现,花色素苷含量迅速减少。ABA、1-MCP处理能暂时延缓花色素苷酶活性的上升。热水处理不同程度地诱导了果实花色素苷酶活性的升高,果皮褪色,而适当浓度的酸处理能显著抑制花色素苷酶活性,对果皮具有较好的护色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桂味’荔枝为试材,花后45 d用双层牛皮纸对整个果穗进行完全遮光处理,14 d后(采收前7 d)解除遮光,比较遮光和解除遮光处理果皮着色以及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途径中LcUFGT等8个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LcMYB表达的变化,探索光照调控荔枝果实花色素苷合成和着色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遮光处理显著抑制了果皮花色素苷的合成,延缓了果实的正常着色;解除遮光后,花色素苷迅速合成,7 d后呈现荔枝典型的红色;遮光处理抑制了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途径中LcUFGT等8个重要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LcMYB1的正常表达;解除遮光后LcUFGT和LcMYB1等基因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LcDFR、LcF3'H、LcUFGT和LcMYB1的表达与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可见,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积累和着色依赖光照,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途径中主要的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都可以被光诱导,其中LcDFR、LcF3'H、LcUFGT和LcMYB1可能在光照调控荔枝果实色泽形成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荔枝果皮褐变程度的数学模型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荔枝采后果皮褐变的程度,为生产上的分级和研究中定量果皮的褐变程度提供依据,以淮枝、糯米糍、桂味为材料,研究了采后其果皮颜色变化过程中亮度(L*)、色饱和度(C*)、色度角(h)值及a*值和b*值的变化规律,探讨这些指标与褐变程度的关系,并推导出褐变与这些指标变化相关的方程式。结果表明,色度指标L*,a*,b*和C*值的变化均可用于衡量荔枝果皮的褐变程度,其中以C*值的相关性最高,并确定了3个品种荔枝C*值与褐变程度的对应关系,将荔枝果皮褐变程度数量化,建立荔枝果皮褐变程度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分析光照、温度、pH值、气体成分、氧化还原物质和金属离子等因素对荔枝果皮酶促褐变底物(-)-表儿茶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儿茶素在光照、高温和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变褐;O2处理提高了褐变底物与PPO的反应能力,而CO2处理明显起减缓作用;氧化剂H2O2加速了该酶促反应,但还原剂Vc及Na2S2O5阻止底物酶促褐变;K+、Na+、Ca2+和Zn2+对(-)-表儿茶素溶液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而在Fe3+、Fe2+、Cu2+、Pb2+存在下(-)-表儿茶素不稳定。在生产上可通过合适的处理来减缓荔枝果实褐变发生,以延长货架寿命,进而提高果实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7.
葡萄果皮花色素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红地球葡萄品种为试材,研究了葡萄果皮中花色素的提取方法及色素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盐酸-无水甲醇的提取葡萄果皮色素效率最高,其次是95%乙醇-4.7%盐酸(v/v=85/15)、1%盐酸-无水乙醇;以1%盐酸-无水乙醇为提取液,葡萄果皮质量与提取液的料液比宜为1∶5~1∶10(m∶v,g/mL)。光谱特性分析表明,葡萄皮花色素属于花色素苷类,其稳定性受溶液的pH值影响最大,当溶液pH≥9时,特征光谱消失。葡萄花色素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但在光下降解速度加快,受热后在光下降解更快;Fe3+对葡萄花色素的不良影响大于Zn2+、Ca2+;高浓度的蔗糖、果糖对花色素有一定的护色效应,而葡萄糖对其影响不明显;维生素C、苯甲酸钠对花色素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荔枝(Lichi Chinensis Sonn)果实鲜红,果肉香甜多汁,是我国的名果之一。荔枝采后果皮容易褐变。果皮的褐变,除影响外观还影响果实的品质,使果实易受微生物感染引起腐烂。为了寻找荔枝果皮褐变的原因和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于1984年和1985年以“淮枝”果实为材料,研究低温下鲜红果及褐变  相似文献   

9.
荔枝果皮褐变的吸收光谱变化及化学调控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光泉  肖畴阡 《中国果树》1997,(3):30-31,34
荔枝果皮褐变的吸收光谱变化及化学调控研究初报*宋光泉肖畴阡宾淑英(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州510225)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对荔枝果皮的褐变进行研究,但对荔枝果皮褐变的吸收光谱变化研究尚未见详细报道。为了探明对荔枝果皮褐变实现化学调控...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李果实采后花色素苷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大石早生’和‘紫琥珀’两个李品种果实采后色素形成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 两个李品种采后果面颜色变化与温度密切有关。果实处于0℃下, 花色素苷含量增加缓慢,20℃下增加迅速。大石早生果皮中花青苷- 3 - 葡萄糖苷含量在采后10 d中一直呈增加趋势, 花青苷- 3 -芸香糖苷含量在前6 d增加迅速, 8 d达高峰, 而后下降。紫琥珀果皮中以花青苷- 3 - 葡萄糖苷为主, 在20℃条件下4~8 d为迅速增加期, 8 d后略下降, 而花青苷- 3 - 芸香糖苷含量低且变幅小。在0℃时, 果肉中糖、酸及pH值变化不大; 而20℃下果肉中酸含量明显下降, pH值上升, 总糖含量明显下降。这些变化与花青苷合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彩色马铃薯基因型为材料,对块茎形成和贮藏过程中花色苷的种类及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块茎发育过程中,不同马铃薯基因型块茎中花色苷出现的时间与含量多少各有差异,颜色较深的基因型花色苷达到最高含量的时间先于颜色浅的基因型,且不同组分的出现与累积变化规律基本上与花色苷合成的先后顺序一致;在常温和低温贮藏过程中,花色苷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下降比例并无明显差异。抗氧化活性测定表明,几种彩色马铃薯基因型块茎均有一定的清除DPPH· 和ABTS+能力以及Fe3+ 还原能力,但不同基因型间抗氧化能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The effects of light and temperature on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in `Tsugaru' red sport strains, `Homei' and `Misuzu' were compared with true-to-type `Tsugaru' apple. The fruit of the red sport strains developed their red colour earlier than `Tsugaru', and `Homei' contained much more anthocyanin both on the blush side and the shaded side of the fruit on the tree. Both red strains accumulated much more anthocyanin than `Tsugaru' under white plus ultraviolet light of 280-320 nm (+UV), and under white light (-UV). The responsiveness of `Homei' to -UV light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Tsugaru' and `Misuzu'.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highest anthocyanin production changed from 158C to 208C with advance of fruit ripening in all strains. There were no clear differences between `Tsugaru' and red strains for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Phenylalanine-ammonia lyase (PAL) activity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relation with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13.
胡彬  丁德辉  傅秀敏  冯超  康明 《园艺学报》2018,45(1):117-125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测定钟冠报春苣苔(Primulina swinglei)花发育进程中花色素苷在各花器官组织中的分布、含量及比例。共鉴定出17种花色素苷类物质,分别为矢车菊素、芍药花素、飞燕草素、矮牵牛素及锦葵素及其与葡萄糖、芸香糖、乙酰芸香糖等糖苷组合而成的苷元。研究发现,呈紫色的花瓣中蓝紫色的花色素(飞燕草素、矮牵牛素及锦葵素)比例达到64.0%;呈红色的花筒中红粉色的矢车菊素及芍药花素分别占36.7%和20.0%。开花前总花色素苷含量缓慢上升并趋于稳态,该过程中红粉色的花色素占据比例逐渐减小,而蓝紫色花色素所占比例渐趋增加,这可能与花瓣/花筒的比例渐趋增大有关。而花盛开之后,花色素苷含量急剧降低,可能与花色素苷的降解或稀释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大石早生李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颜色的果袋对李(Prunus salicina Lindl.)果实外观色泽、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并探讨了果实中糖酸含量、PAL(苯丙氨酸氨解酶)和UFGT(类黄酮葡糖苷转移酶)酶活性与花色素苷合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果袋的透光率与果皮外观色泽有密切关系,透光率越高,a*越大,果皮颜色越红。白色果袋与对照、红袋与黄袋果实外观无显著差异,白袋与红袋,黑袋(完全不透光)与黄袋,红袋与黄袋处理之间的果实外观色泽存在显著差异。果实成熟时果皮中花色素苷含量与纸袋的透光率呈正比,波长580nm以上橙、红光的透光率与果皮中花色素苷含量相关系数r>0.99。在不同颜色果袋影响果实成熟时果皮的糖酸积累方面:不同颜色果袋对果肉中糖酸含量无显著影响,果皮的糖含量与花色素苷含量亦无显著相关性,但成熟时果皮中酸含量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815*)。不同颜色果袋影响PAL、UFGT酶活性,果实成熟时不同果袋PAL酶活性与花色素苷含量相关性显著(r=0.9613*),UFGT酶活性与花色素苷含量相关性显著(r=0.9365*)。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花色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马铃薯花色苷的分布、种类、结构、提取纯化方法、生理功能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块茎在发育和储藏期间花色苷的变化及光、温等外界因素对马铃薯块茎颜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田雨  何欢  贺蕾 《长江蔬菜》2015,(20):43-45
本研究收集了6个彩色马铃薯品种,根据转基因技术原理,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用马铃薯转基因常用35S 启动子和筛选标记卡那霉素基因特异引物分析了彩色马铃薯是否为转基因马铃薯品种。试验结果表明,6个彩色马铃薯品种 PCR 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这些彩色品种并非转基因品种,这些品种实际上是经过常规杂交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以紫色和红色马铃薯为材料,通过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2种不同加工工艺制备马铃薯干片,研究不同工艺下马铃薯干片的颜色及花青素含量。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不仅可以使彩色马铃薯干片保持鲜艳的彩色,还能够有效减少花青素损失率,是最适宜于彩色马铃薯片的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18.
百合花色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滢  窦晓莹  包放  郎利新  白锦荣 《园艺学报》2015,42(9):1747-1759
百合花色主要由花青苷和类胡萝卜素形成,一般粉色和棕色花中主要成分是花青苷;黄色和橙色花中主要成分是类胡萝卜素;红色是由花青苷和类胡萝卜素共同组成。百合花色的遗传现象比较复杂。目前初步构建了几个群体,通过遗传连锁图谱标记了花色相关位点。百合中花青苷和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途径中的大部分结构基因已经被克隆和研究。花青苷合成途径中的转录因子LhMYB12调控百合花被片中的花青苷的有无,其转录水平调控花青苷的颜色强度和着色类型。本文总结了百合花朵的着色机理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百合花色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