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正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797-7798
就我国水田主要种植模式、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的现有基础和必要性作简要综述,介绍我国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研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及国内外旱田、水田保护性发展及研究现状,并进一步概述了水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目前水田机械化保护耕作主要技术及模式。为了实现农业更好地发展,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满足了农业更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为农业耕作增加产量以及为农民的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农业更好的发展,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三保"农耕技术,其中保土,保水,保生态都满足了农业更进一步的发展的需求。并且不断的提高水田的生产能力。为农业耕作增加产量以及为农民的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入手,阐述了保护性耕作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重点阐述了水田保护性耕作的重大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1.主要特点NF-502轻型履带拖拉机(见第24页图3)是为解决水田(特别是丘陵区)保护性耕作而研制的一款动力机械。该机结构紧凑,设计新颖,采用静液压传动先进技术,从而实现了无级变速,操作轻便灵活;独特的橡胶履带三角传动,提高了机器的离地间隙,使该机具有水田高通过性能,减少了对田底层的破坏,从而实现水田保护性耕作;成熟的半分置式三点液  相似文献   

7.
本文收集整理1979-2008年有关中国保护性耕作的长期试验文献,整合分析了长期保护性耕作下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的变化特征.采用的48篇有效文献涉及18个省(区、市)的59个长期试验点,涵盖12种土类.总样本88个(其中旱地51个,水田37个).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处理下旱地和水田表土有机碳年变化分别介于-0.30~0.75 g·kg~(-1)·a~(-1)和-0.20~2.71 g·kg~(-1)·a~(-1),平均增幅分别达0.21 g·kg~(-1)·a~(-1)和0.51 g·kg~(-1)·a~(-1).可见长期保护性耕作下,农刚表土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水田下增长高于旱地.和少免耕相比,秸秆还田更有利于促进表土有机碳的积累.统计分析还表明,结合秸秆还田的综合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使水田和旱地的有效固碳期限分别持续27 a和23 a,水田在保持较高固碳速率的同时,延长了有效固碳年限.耕地表土有机碳含量在保护性耕作下特别是秸秆还田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实行保护性耕作可以具有农业稳产与土壤固碳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榆县是典型的风沙干旱地区,探索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意义,介绍了通榆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现状,分析了其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达5151万亩,占我国面试作物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我国主要的水稻商品粮生产基地,素有"响水大米"与"五常稻花香米"之称。然而随着多年传统的精耕细作,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与肥料,导致该省肥沃的黑土地逐渐趋向于贫瘠、板结与沙漠化,影响了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重要作用。1、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述1.1免少耕技术免少耕技术依据使用方式,可划分为一翻两旋少耕、深  相似文献   

10.
文章明确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简要论述了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及作业效果、适应范围以及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及其优势,并提出了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丰县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意义,总结了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并提出其保障措施,以期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探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本文呼吁人们支持保护性耕作技术,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作用,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水稻产区前茬收获后,田间残留秸秆愈留愈高、愈留愈多,常规人畜(机)耕整地技术难以将其优质、高效翻埋还田的突出难题。推广应用水田保护性耕作旋耕埋草机械化技术.有利于实现“水田适度耕整、秸秆埋覆还田”.可适时、高效、优质的为水稻播栽创造条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水稻产区前茬收获后,田间残留秸秆愈留愈高、愈留愈多,常规人畜(机)耕整地技术难以将其优质、高效翻埋还田的突出难题。推广应用水田保护性耕作旋耕埋草机械化技术.有利于实现“水田适度耕整、秸秆埋覆还田”.可适时、高效、优质的为水稻播栽创造条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以"节本增效"为目的的耕作技术体系,是一项以免耕、少耕和作物残茬覆盖为主体的现代耕作技术。玉米保护性耕作全程机械化技术,是运用农业机械完成玉米保护性耕作生产方式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本文首先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优势,然后总结了玉米保护性耕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具体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是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但目前该技术类型种类繁多且零散、规范性差,限制了其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因此,亟需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来研究不同技术的空间适应性和布局,制定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区划,为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支撑。基于以往对保护性耕作(以免耕为例)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免耕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免耕区划的指标体系,对免耕这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适宜性区划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区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严重,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新型耕作技术越来越受关注。北方气候特点决定了其干燥大风的农业作业环境,频繁的耕作使土壤沙土化严重,这也影响了农业生产质量和产量。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助于农业生产作物产量的提高,本文主要探讨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与推广手段,以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相对传统翻耕是一种裸露休闲的新型耕作技术,是对传统耕作的一次重大变革。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内涵及意义,通过介绍新疆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以及机具的应用情况,分析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并得出结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实现新疆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是我国正在力推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博乐市作为新疆地区重点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市之一,自2007年起乌镇就已经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了初期试验与探索。2007年在小麦成熟后分别进行免耕大豆、青储玉米、油葵等农作物,大规模地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效、增产增收。因此,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玉米免耕技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地力条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一项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农业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到现在,已不再是新技术,其在很多地方已经得到推广,本文主要针对其主要技术措施进行总结,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性耕作,支持并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在让更多人受益的同时,促进土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