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在全面调查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分析指出制约大面积肥床旱育秧优势充分发挥的主要因素:一是床址不当、面积偏大、落谷偏密;二是培肥滞后、养分失调、追肥不当;三是耕耖复杂、水系不全;四是管水不当,化控面小。并针对性提出充分发挥肥床旱育秧优势的技术对策,包括科学选择床址、形式因地制宜,提高床大田比、降低落谷量。简化整地工序、健全苗床水系,精心培肥、科学运筹,科学管水、适度化控共5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沼气池的快速建设,沼气池在农村普及,沼液、沼渣资源十分丰富,沼液中含有大量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务川县在水稻旱育秧中应用沼肥.为探索水稻旱育秧最佳培肥时间和沼液培肥用量,2006年特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3.
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技术的增产机理茅弼华,谢成林(江苏省扬州市农业局225002)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技术近年来在我市的推广应用逐年扩大,1995年推广应用4.86万hm2,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该项技术突出的特点是省秧田、省水、省肥料、省种子、省工、增产、增……  相似文献   

4.
水稻旱育秧沼肥培肥不同用量与培肥时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用20kg/m2沼液培肥床土与提前20d培肥床土,从秧苗素质、经济性状、经济产量综合表现最好,单产量高达574.1kg/667m2;其次是用25kg/m2沼液培肥床土与提前20d培肥床土,单产566.7kg/667m2,用15kg/m2沼液培肥床土与提前10d培肥表现最差,单产522.2kg/667m2  相似文献   

5.
水稻肥床旱育抛栽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吴永祥顾克军(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化所南京210014)为了实现水稻生产中“育秧不下水,栽秧不弯腰”的梦想,江苏省农科院从1989年着手进行麦茬稻旱育大苗(秧龄40~50天,叶龄8~9叶)的试验,1992年在旱育大苗取……  相似文献   

6.
正近些年,早稻高产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推广旱育抛秧技术,秧苗旱育在干旱的土壤生态环境,不仅改变了秧苗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而且使秧苗体内养分含量、养分组成、各种生长激素和酶的系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使旱育秧抛栽以后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前期暴发力强,禾苗一轰而起,为早稻高产奠定了基础。据笔者调查,早稻旱育秧苗技术虽已推广多年,但仍有一些农户还没有真正掌握,培育出的秧苗还未达到旱育秧技术的要求,因而增产效果不显著。早稻旱育秧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苗床持续饱和水分对水稻旱育秧苗的生理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香粳9号和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了旱育苗床持续饱和水分对水稻秧苗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旱育秧苗相比,维持旱育苗床饱和水分9~12 h,可使植株硝态氮、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地上部可溶性糖含量、根系可溶性蛋白、根系活力等物质代谢达到最优状态;随着苗床持续饱和水分时间的延长,叶片和根系中IAA和iPAs含  相似文献   

8.
水稻免疫育苗的抗性机制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生理生化角度进一步揭示水稻免疫育苗的抗性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激发接种后,利用水稻免疫育苗方法培育的秧苗的膜质过氧化程度低于普通旱育秧苗,免疫秧苗体内木质素和绿株酸等抗病物质的积累高于普通旱育秧苗,这可能是免疫秧苗抗病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早稻旱育秧形态、组织结构和生理特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卢向阳  彭丽莎 《作物学报》1997,23(3):360-369
本文分析了杂交早稻威优48-2旰育秧和湿润育秧若干形态,组织结构和生理特性差异,讨论了旱育对秧苗根系和根系活力的影响以及南方早稻旱育高产栽培技术的增机制。结果表明:与湿润育秧比较,旱育秧地上部矮壮,分蘖和叶片表皮毛增多,气孔开度增大,叶脉变薄,气腔变小;根系发达,总根数、白根数、根干重、根毛和根系吸收面积增大;根尖和叶肉细胞体积变小,排列更紧密,原生质浓度增高;要系POD和PAL活性显著增强;但根  相似文献   

10.
旱育秧在杂交水稻制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德友 《种子科技》2004,22(6):341-343
在杂交水稻Ⅱ-32A×泸恢17的两个亲本播始天数相近的杂交水稻制种上,通过对旱育秧与常规湿润育秧两种不同育秧方式的制种试验对比得出:旱育秧不仅能节约制种成本,而且同样可以实现制种的高产稳产.此外,旱育秧制种会延长亲本的播始天数,而且父本表现比母本更明显,即父本要比母本多推迟4 d左右始穗.试验表明:为确保制种花期相遇,此时旱育秧制种的父本应比母本提早播种7 d以上,具体的父母本播差天数应以Ⅰ期父本播后的气温高低而定.  相似文献   

11.
转BADH基因水稻幼苗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转BADH脱氢酶基因水稻的抗旱性,以受体亲本中花8和水稻旱作品种开系7及陆稻品种白珍珠作对照,于塑料营养钵中培养幼苗至五叶期进行干旱胁迫,测定了转BADH基因水稻品系52-7,51-15幼苗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水稻幼苗细胞膜透性增加,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以及氨基酸、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POD活性提高。但52-7和51-15细胞膜透性较小,MDA积累较少,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小,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增加幅度较大,POD和SOD活性较高。52-7,51-15与中花8具有相同的POD同工酶谱,与开系7和白珍珠有差异。干旱胁迫诱导中花8产生3条新酶带而与开系7和白珍珠相同,其他各品种酶谱不变。52-7和51-15的抗旱性强于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2.
以旱育秧方法, 通过不同含钙化合物混土处理培育水稻秧苗, 发现其中CaO和CaO2处理显著增加秧苗高度、增加根数和加快叶片发育速度, 提高稻苗根系氧化还原力、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叶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 降低稻苗细胞膜透性. 电镜观察发现CaO处理稻苗叶片中叶绿体的含量增多, 合成淀粉粒数量增大, 从而解释了叶片光合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圃中水稻品系的抗瘟性评价与育种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20世纪80年代抗病育种的基础上,从1994~2003年采用人工辅助接种、自然发病的方法对12151份次水稻材料在病圃中的稻瘟病抗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0年共计有4933份次叶瘟表现抗病,7103份次表现为感病,分别占总份次的40.60%和58.46%;有4071份次颈瘟表现抗病,7965份次表现为感病,分别占总份次的33.50%和65.55%。有9034份次的材料叶瘟颈瘟表现一致,占总份次的74.35%,其中叶瘟感病颈瘟也感病的材料份次是叶瘟抗病颈瘟也抗病材料的两倍;叶瘟颈瘟表现不一致的材料有3002份次,占总份次的24.71%,其中叶瘟感病而颈瘟抗病的材料份次多于叶瘟抗病而颈瘟感病的材料份次。利用早期筛选的抗源,选育了抗病优良籼型杂交稻恢复系6326、蜀恢162、蜀恢527等。对稻瘟病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水稻育苗壮秧剂应用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宜旱育秧的壮秧剂剂量,进行了塑盘旱育秧应用壮秧剂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只要用量适宜,壮秧剂对水稻出苗安全;应用壮秧剂,株高变矮,基茎变粗,干重增加,分蘖和发根增多,壮秧效果显著;在育壮秧、促早发基础上,水稻增穗增粒,增产5.1%~7.5%;壮秧剂适宜用量为15~20g/盘.  相似文献   

15.
感染立枯病对水稻旱育秧苗保护酶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幼苗感染立枯病后,体内保护酶系活力发生显著变化.根部SOD、POD活性显著降低,地上部SOD、POD活性升高;CAT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病苗地上部PAL和PPO及根部PPO活性均高于健苗,根部MDA含量升高,地上部MDA含量下降.病苗POD同工酶谱带比正常苗增加一条.  相似文献   

16.
CM2 68 是中国水稻研究所植物激素研究室新研制的水稻化学杀雄剂 ,经 1994~ 1997年试验表明 CM2 68具有较高的选择杀雄活性 ,在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使用 ,诱导水稻雄性不育效果明显 ,自交败育率可达 95%~ 10 0 % ,化杀制种产量在 1.0~ 1.5t/ hm2 。进一步研究表明 ,CM2 68通过干扰花药中淀粉及蛋白质的积累 ,抑制植物营养体向花药运输脯氨酸及花药自身合成脯氨酸 ,并降低花药中脯氨酸的利用率 ,引起花药营养匮缺 ,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