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豆种植密度和群体结构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大豆的产量、植株性状和群体生育的变化特点,并总结了高产群体结构指标。试验证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中高秆较繁茂类型的中晚熟或中熟品种,密度以每平方米株8.3—25为宜;早熟或矮秆类型品种密度以每平方米25—40株为宜。  相似文献   

2.
1997—1999年三年试验结果表明,半矮秆大豆黑河19号适于窄行密植,与“垅三”栽培相比,生育前期,所有行距密度组合秆强不倒,长势旺,增加了光合面积,改善了光分布,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同时增强了群体固氮能力及根群的吸收能力,提高了群体尤其是群体中上冠层的干物质生产能力,但低密度组合不够明显。生育后期,倒伏程度加重,尤其是宽行距高密度组合易产生倒伏,导致群体通风透光不良而减产,低密度组合,虽然群体生育良好,但增产不够明显,其它行距密度组合增产幅度较大,为7.9%—19.7%。在不产生严重倒伏情况下,行距相同,高密度优于低密度,密度相同,窄行距优于宽行距,以15cm行距公顷保苗66.7万株平作窄行密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推广的一项新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技术核心是选用半矮秆品种,缩小种植行距,增加群体密度,使植株在田间分布更均匀,以提高光能利用率.靠群体增加大豆单产。该技术667m2平均产量200~250kg,较常规垄作平均增产15%~20%。1993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开始引进美国大豆窄行密植技术.  相似文献   

4.
辽宁西部地区玉米密植潜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当地主栽的30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4个密度处理,在辽西地区进行增密试验。结果表明:所试品种的适宜密度比当地生产上的实际密度(37 500株/hm2,对照密度)高出20%~40%,多数品种比对照密度产量增产20%~30%,说明辽西地区玉米生产的密植潜力还很大。有11个品种的最高产量比郑单958和先玉335显著增产或与其相当,其中有8个品种增产幅度为5.9%~17.4%,高产品种的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也相对较高。增加密度后,株高对密度的响应因品种而异,在密度增加到45 000株/hm2或52 500株/hm2时株高明显增加,继续增加密度时株高不再增加的品种增产幅度大;株高随着密度增加而持续上升的品种增产的幅度明显下降;密度增加而株高不变的品种没有表现出较大的增密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5年10项次的系列试验,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栽培因子的单因素、多因素对大豆器官生长发育和群体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栽培因子的实施效应。播期、密度、行株距配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夏大豆品种较早播种,生长稳健,分枝、有效荚数和单株粒重增加,有利于高产;不同株型类型品种的适宜密度有显著差异,主茎型>分枝紧凑型>分枝松散型,在适宜密度条件下均可达到较高产量水平;缩小行距,有利于增加群体数量,叶面积指数增加;适当增加株距,有利于改善单株生育状况和后期透光条件,提高单株生产力。因此,夏大豆产区实现田间最佳分布措施是缩小行距,扩大株距。  相似文献   

6.
在油后短季直播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株行距配置、施氮水平对于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部和下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值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吐絮期达到最高点。在盛蕾期和吐絮期,高密度群体的PAR值大于低密度群体;宽窄行处理比相同条件下的等行距处理的中部和下部PAR值高。施氮量对PAR值影响不显著。在生育后期的吐絮期,18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的透光率相对最高,等行距处理比宽窄行处理的透光率高,说明该施氮量和等行距处理有利于维持生育后期较高的透光率。直射光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处理间变化幅度不大。密度、株行距配置和施氮量对群体盛蕾期和花铃期的净光合速率影响显著,对吐絮期影响极显著。高密度群体具有较高光合速率,宽窄行配置比等行距更有利于棉花群体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7.
密度及行距对不同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条件下,以3个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铁丰31、铁豆63和沈农12为试材,采用再裂区设计,考察不同密度及行距处理对不同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缩小行距可以提高3个大豆品种的株高;增加密度,3个大豆品种的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减少,结荚高度提高;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大豆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行距为30 cm时,大豆产量最高;密度为25万株·hm-2,行距30 cm时,3个大豆品种产量最高,铁丰31、沈农12和铁豆63的产量分别为4 961.2,3 840.0和3 539.1 kg·hm-2。  相似文献   

8.
高产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花生产量差异显著,密度相同,每垄2行植比3行植增产18.6%;品种8130和鲁花11号2行单粒植适宜密度分别为21~24万株和24株;2行植较3行植冠层内通风透光性强,群体光合速率高,有利于提高群体饱果率和经济系数。  相似文献   

9.
花生合理的群体密度往往因为肥水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高产栽培试验实践是:在肥料充足,雨水条件优良的情况,群体密度较低,植株个体得以充分发育,光合能力较高,获得较高产量;反之群体密度过高,个体生长发育受到限制,产量较低。因此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中,采用什么密度既能使个体达到充分生长发育,又使群体提高光能利用率发挥增产潜力增加荚果产量呢?这是我们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10.
大豆窄行密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缩垄增行,窄行密植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根据五个不同地区试验结果表明,都显示出较好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13.8—29.7%。增产原因主要是:缩垄增行窄行密植后,在相同栽培密度条件下,相对延长了株间距离,扩大了植株个体在群体条件下的营养面积,改善了大豆的生活环境,促进叶面积发展和增强根系吸水吸肥能力,使植株通风透光条件大大改善,和增强积累营养物质的能力,并由于促进机械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耕翻、整地、播种和田间管理的质量,可使大豆生产全面达到系列机械化。最后对大豆密植种植提出四点关键性技术措施:(1)耕翻耙耢,平整土地;(2)采用分枝性弱秆强不倒的品种;(3)掌握适宜密度,发挥群体增产潜力;(4)加强管理,消灭杂草。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株型玉米叶面积系数和群体受光态势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对紧凑型玉米掖单13号和平展型玉米陕单9号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系数和群体透光率与产量的关系研究发现,紧凑型玉米能利用其株型结构上的特点,使群体内透光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变小,从而使叶面积系数的增产效应未受到较大的影响即品种的耐密性好。同时发现了玉米产量与大喇叭日期和吐丝期群体内透光率的关系可用y=(a+bx)/x2来表示,提出了高产条件下群体内光分布的适宜指标。  相似文献   

12.
周丕才  孙永海 《杂粮作物》2006,26(5):360-362
通过饲用型蚕豆品种云豆90-271的高密度栽培研究,摸索了高密度的不同行比栽培条件下的植株生长动态,各经济性状的变化情况。基本弄清了在高密度下饲用型品种的最佳种植结构。不论是采用大行距还小行距,都以30.0万株/hm2的栽培密度最好,既有利于个体的生长,也有利于群体的发展,从节本增效的角度。种植行距以50 cm最利于个体稳健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度下超窄行距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超窄行距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4~(-2)015年度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进行了行距(7.5cm、15cm和13cm+13cm+13cm+21cm"四密一稀")和密度(基本苗225万、300万和375万株·hm~(-2))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各生育时期7.5cm行距种植的小麦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15cm行距次之,"四密一稀"最低。各生育时期"四密一稀"种植的小麦LAI都最低,7.5cm行距的LAI在拔节前显著高于15cm行距,但在拔节以后15cm行距的LAI高于7.5cm行距。各生育时期3种行距条件下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和LAI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行距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均不显著;而15cm行距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2种行距配置;15cm和7.5cm行距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四密一稀"。密度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而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1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和7.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的2个处理组合下小麦籽粒产量较高,分别为9 647.2和9 598.4kg·hm~(-2),是生产中适宜采用的2种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定小麦宽幅播种的适宜行距,在高产地块以高产小麦品种泰农18为材料,设置20 cm、25 cm、30 cm三个行距处理,研究了宽幅播种条件下行距对小麦产量、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行距下,宽幅播种的小麦产量较常规条播提高11.0%。在宽幅播种条件下,行距过大时小麦群体数量较小,成穗不足,干物质积累减少,产量降低;缩小行距可提高群体数量和干物质积累;但行距过小时穗粒数、千粒重下降,群体边际效应减弱,产量降低;适宜行距可协调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群体在花后维持较高光合能力,提高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和对籽粒的贡献度。在本试验的条件下,泰农18以宽幅播种、行距25 cm、播量12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玉米高产潜力开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直立叶型玉米杂交种作试材,就高密度下不同株行距处理的玉米杂交种产量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在7.5万株/hm2、9.0万株/hm2下50 cm等行距条播较67cm等行距条播增产显著.选用直立叶型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采用50 cm等行距条播,增大密度至7.5万~9.0万株/hm2,进行无水分和土壤营养胁迫下的规范化栽培,构成高光效玉米群体冠层光合系统技术体系,在当代玉米高产开发中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和农业生态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甜菜合理株行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高产是由个体与群体协调增长而获得。为了获取高产就必须首先了解作物的个体生产力和群体生产力。生产上采用的各项栽培技术措施,都有其最佳点,就株行距而言,同样存在有效株行距和最佳株行距。通过不同株行距的试验得出:黑土垄作区甜菜的有效株行距是53.4cm;最佳株行距是29.7cm。株行距过小,个体生长影响较大,会改变其生物学生长规律,S型生长曲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对夏玉米百玉2号的农艺性状、生理特性及果穗性状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密度调控,寻求发挥该品种增产潜力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该品种的高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百玉2号密度为9.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8809.49kg/hm^2,比最低密度增产1719.94kg/hm^2,增产率达到24.26%,在较合理的密度范围6.0万~9.0万株/hm^2内,随着密度增加,产量不断提高,在此密度范围内,各地可根据当地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栽培管理技术等条件综合考虑,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18.
大田条件下研究3种种植密度对紧凑型高产玉米品种鲁单818(LD818)根系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D818在9万株/hm2的群体产量分别比3万、6万株/hm2提高96.10%和10.96%,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不同种植密度下,LD818单株根系体积、根系体积密度、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吸收面积指数(RAI)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单株根系体积和吸收面积随种植密度的递增呈递减趋势,根系体积密度和RAI呈升高趋势.种植密度递增,LD818个体根系水平方向高密度区(0~6 cm)根系干重比例不断递增,中密度区(7~12cm)和低密度区(13~18cm)不断递减;垂直方向上层高密度区(0~20 cm)、中密度区(21 ~ 40 cm)根系干重比例不断递减,下层(41 ~ 60cm)低密度区和稀密度区(61 ~ 80 cm)递增.LD818单株根系呈“横向紧缩,纵向延伸”的特点,较适应随种植密度递增导致水平方向空间受限制的“拥挤”,可适当减小株距密植.  相似文献   

19.
群体结构对玉米冠层特征,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不同群体条件下玉米杂交间种闽单88各生育时期叶面积系数,净同化率,作物率的变化以及群体内的光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该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7.5万株/hm^2。最大叶面积系数为4.0左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作物群体结构下两个不同株型玉米的群体光合性能及产量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方式可以改善玉米的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玉米植株的叶面积、LAI和LAD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从而有效地改善了玉米群体光照条件,提高了群体光合性能和光能利用率,提高了寒地春玉米的产量。试验表明:种植方式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平展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m2,分别比小垄栽培对照增产19.09%和14.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