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为给栀子种质资源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对6种叶果型栀子植株(共60株)的叶片、果实形态参数,果实内部栀子苷、西红花苷含量进行了观测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同一栽培群体下栀子植株果实中的栀子苷、西红花苷含量间差异显著,其含量范围分别为1.75%~5.60%、0.33%~4.05%,大果型和中、小果型其栀子苷含量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栀子苷与果实纵径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280),而与西红花苷含量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482),其它形态参数与栀子苷、西红花苷含量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多数植株样本两年内果实中的栀子苷、西红花苷含量均稳定,而少数植株的含量却突增。同一栽培群体中的栀子植株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果实内部栀子苷、西红花苷含量受遗传分化的影响均较大。 相似文献
3.
β—蒎烯环氧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低浓度工业级H2O2制备过氧乙酸,研究β-蒎烯的环氧反应,重点考察了H2O2浓度,反应物投料配比(H2O2/β-蒎烯)反应温度和熔剂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50%的H2O2制备过氧乙酸,H2O2/β-蒎烯投料摩尔比为2.5:1,在二氯甲烷溶剂中于20℃反应3h,β-蒎烯转化率达97.0%,2,10-环氧蒎烷选择性为82.7%。 相似文献
4.
以α-蒎烯(1)为原料,经Wagner-Meerwein重排得α-萜品烯(2),2与马来酸酐发生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得到α-萜品烯马来酸酐(3),3再与N-芳磺酰基乙二胺(4)反应,合成得到12个新型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磺酰胺类化合物(5a~5l)。采用FT-IR、1H NMR、13C NMR、ESI-MS和元素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目标产物作了分析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5c(R=3-CH3)在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对花生褐斑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68.8%、68.3%、62.3%和53.8%。 相似文献
5.
6.
龙胆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国内外龙胆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状况,通过对龙胆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的文摘进行收集整理,有助于其化学成学的进一步了解,在药物开发中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丰富植物化学资源。 相似文献
7.
8.
以松节油为起始原料,经四步合成,得到新一类环戊烷衍生物香料的重要中间体-环戊烷羟基酮。环戊烷羟基酮可合成环戊烷衍生物类系列香料,这将为我国松节油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苄基三乙基氯化铵-乙二醇共催化作用下,以萜烯基环氧树脂为原料,与CO2在无溶剂环境中反应合成了萜烯基环碳酸酯.研究了催化剂用量、CO2压力、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并采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产物中环碳酸酯的含量.研究表明,在催化剂用量1.0%、CO2压力1.0 MPa条件下,130℃反应7h,生成产物的环碳酸酯值为0.267,环氧基转化率达99.7%,环碳酸酯选择性达到94.0%.同时,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红外光谱(FT-IR)、质谱(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及碳谱(13C NMR)表征了合成产物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0.
由莰烯醛(1)与羟胺盐酸盐反应合成了莰烯醛肟(2),继而与卤代烃反应合成了5种莰烯醛肟烃基醚衍生物,分别为:莰烯醛肟乙基醚(3a)、莰烯醛肟正丙基醚(3b)、莰烯醛肟正丁基醚(3c)、莰烯醛肟正戊基醚(3d)和莰烯醛肟苄基醚(3e)。通过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仪器分析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确认。在此基础上,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评价了莰烯醛肟及其烃基醚衍生物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产物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皆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莰烯醛肟的抑菌活性最优,并且对油茶炭疽病的抑制效果最好,EC 50为39.25 mg/L,对水稻纹枯病菌、猕猴桃果实拟茎点霉、玉米赤霉病菌和毛竹枯梢病病原菌的EC 50为40~50 mg/L;在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莰烯醛肟对水稻纹枯病菌等9种植物病原真菌完全抑制,对松枯梢病菌和七叶树壳孢菌的抑制率达97%以上,当药液浓度降低时,莰烯醛肟对大部分病原菌的抑制率仍然超过百菌清500 mg/L时的抑制率。虽然莰烯醛肟烃基醚衍生物的抑菌活性较莰烯醛肟有所降低,但对毛竹枯梢病菌、梨链格孢菌和玉米赤霉病菌的抑制率皆高于(或等于)百菌清。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首次报道了河南引种栽培栀子的研究结果。主要介绍了栀子的5个自然类型,即:(1)栀子,(2)大花栀子,(3)小果栀子,(4)红果栀子,(5)兰紫果栀子。 相似文献
13.
栀子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栀子在我地主要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煤污病、根腐病、黄化病等,病害从3~11月份在我地都可发生,严重时植株落叶、落果或枯死。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发生期施用多菌灵、退菌特等可有效地防治病害。 相似文献
14.
从栀子果实中提取的黄色素,与铁、铜、锡、铝等金属离子进行反应,结果表明:铁、铜离子可导致栀子黄色素褪色,使其稳定性减弱;锡、铝离子不使栀子黄色素褪色,也不改变其吸收峰波长,且增加了其吸光度,使其保存鲜艳黄色,说明铁、铜对栀子黄素色素有不良影响,应在生产、贮存、包装、运输中避免接触;而锡、铝对其不产生不良影响,宜作为栀子黄色素生产、贮存、包装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Yu Y Feng XL Gao H Xie ZL Dai Y Huang XJ Kurihara H Ye WC Zhong Y Yao XS 《Fitoterapia》2012,83(3):563-567
A new lignan glucoside, (+)-(7S,8R,8'R)-lyoniresinol 9-O-β-D-(6″-O-trans-sinapoyl)glucopyranoside (1), and a new iridoid glucoside, 10-O-trans-sinapoylgeniposide (2), together with eight know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fruits of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The structures of the isolates were elucidated by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studies, including UV, IR, 1D and 2D NMR, ESI-MS, HR-ESI-MS, and CD experiments. The short-term-memory-enhancement activities of some compounds were evaluated on an Aβ transgenic drosophila model. 相似文献
16.
栀子黄色素浸提条件的优化选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正交设计 L16(44×23)就栀子黄色素浸提的果实破碎度、浸提次数、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液比共 5 个因子与浸取液中栀子黄吸光度、果胶量的相关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果实破碎度和浸提次数为影响光度显著效应因子,果实破碎度和浸提温度为影响胶量显著因子。在此基础上,选择出了果实破碎度 20 目、浸提时间 35 min、浸提温度 20 ℃、液比 4 ml/g、二次浸提为栀子黄色素浸提的较优条件。在此条件下,栀子黄色素浸提所得的液状产品得率为 15.5 %。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栀子病害调查及病原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西南昌、樟树、临川、金溪、广昌等地栀子开展病害调查,采集标本35份,按常规方法鉴定出7种病害。在总结各地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栀子病害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