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实生桑幼苗,一个半月后,苗株出现四个形态类型:(1)生长点分裂,出现顶端两枝同步生长。(2)叶片仍绉缩变形。(3)茎粗、节密或侧枝早发。(4)枝叶正形生长。过去一般仅着重于第二、三类型进行选择,作者增加了从第一、四两类型中选择,不仅可使诱导率提高1.33倍,同时选出具有高产、优质性状的材料也提高了1.83倍。  相似文献   

2.
用秋水仙素处理广东桑杂种实生苗,全部检查其成活株获得四倍体植株,其诱导为处理株的3.13—43.93%平均21.53%为成活株的10—53.41%平均44.95%诱导率视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3.
钟声 《草业学报》2007,16(1):69-74
以我国西部野生二倍体化学诱导所获同源四倍体鸭茅为母本,与野生四倍体鸭茅杂交,获得杂交四倍体。对比观测杂交后代形态、发育及重要农艺性状与亲本的差异。结果表明,1)杂交F1代的全生育期平均为208 d,比父本短39d,比母本长29 d;2)杂交F1种子萌芽后第4周的平均株高为15.1cm,比母本高65.9%,比父本高13.5%,F2的苗期生长与F1相似;3)杂交F2代播种当年干物质产量平均为12.12g/株,显著低于父本但高于母本(P<0.01);4)杂交F1代个体间在苗期生长、分蘖、再生、干物质产量、繁殖及抗病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杂交后代的干物质产量与父本差异不显著(P>0.05),但苗期生长速度、繁殖特性、抗病性均强于双亲,有较大的育种选择价值;5)杂交F1代具有双亲的形态学特征,分蘖特性和物候发育介于双亲之间,易于识别,育种实践中可以通过自然杂交方式成功获得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4.
人工无性系四倍体桑品种陕桑402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0.1%~0.4%的秋水仙碱处理二倍体桑品种新一之(2n=2x=28)当年嫁接苗的茎尖,诱导出8个突变株,将这些突变株按株系进行单芽分离嫁接,发现编号为402-3的株系在所分离出的四倍体(2n=4x=56)株系中性状突出,经系统选育培育成无性系四倍体品种陕桑402(2n=4x=56)。该品种发芽率高,生长旺盛,在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域试验的桑叶产量较湖桑32号(2n=2x=28)提高26.9%,万头茧层量增加5.4%,抗逆性强,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丰产性能突出的人工无性系四倍体桑品种。  相似文献   

5.
人工创造四倍体桑的枝叶生长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创造的300多份四倍体桑种质的枝叶生长性能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50%以上的四倍体叶片较大较厚,单叶重>10克,叶片100cm^2重>2.4克;有40多份四倍体种质叶特大特厚;较多的四倍体其枝条生长高度偏低,约有19.6%的四倍体枝条生长高度达到沙2×伦109的水平;某些四倍体生长甚旺,约有17%的四倍体种质的枝条数达到沙2×伦109水平,大部分四倍体的枝条数较少;桑叶高产的四倍体占10.75%,中等以上产量水平的占26.36%,其余73.66%为中等及以下水平。高产四倍体可分为条多条高类型、枝高节密叶较大类型以及叶大叶厚类型。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于2003年4月13日开始,随机选择6只萨福克肉羊作为供体;当地普通绵羊30只作为受体。分为2组进行诱导发情处理和超排处理,A组供体3只,诱导发情率66.7%(2/3);受体15只,诱导发情率93.3%(14/15)。B组供体3只,诱导发情率100%(3/3);受体15只,诱导发情率100%(15/15)。从6只供体中获得有效胚胎19枚,移植妊娠率68.4%(13/19)。  相似文献   

7.
以10个桑树杂交组合的实生苗为材料,用秋水仙碱处理、诱导和选育四倍体种质。获得217份四倍体种质,四倍体诱导选出率最高的组合达15.55%。认为,要提高四倍体诱导选出率,关键在于:秋水仙碱处理的浓度、处理天数,做好培苗保苗工作,选种圃给予良好的水肥条件使四倍体的性状充分表现,根据四倍体桑特征正确进行实生桑初选、嫁接苗株系复选。  相似文献   

8.
桑树无性系同源多倍体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由新一之濑诱导产生的无性系四倍体和三倍体材料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发现 :以外观形态不同而获得的不同类型的新一之濑无性系多倍体过氧化物同工酶存在很大差异 ,证明这些外观形态差异是因遗传变异引起 ,也说明人工诱导无性系多倍体 ,不单单是染色体加倍 ,而且发生了不同的基因突变 ,出现不同类型的无性系同源四倍体和三倍体。为丰富多倍体突变类型开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自然界鲜见有四倍体桑,国内外桑树育种工作者通过人工诱导技术获得了一大批桑树四倍体资源,并已育成四倍体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在桑树人工诱导方法上,普遍采用化学诱变剂-秋水仙碱处理法,因采用的诱变材料不同而分为无性系诱导(以枝条、芽为诱变材料)和有性系诱导(以杂交实生桑幼苗为诱变材料).郭展雄等自1986年起开展桑树有性系诱导研究,先后以50多个广东桑杂交实生幼苗为诱变材料,从人工诱导获得的四倍体植株中选择了综合性状较好的210个单株作为种质资源保存于资源圃内,并对这些人工四倍体资源进行了研究和利用,本文将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0.
采集健康猪股骨骨髓,利用per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并用不同代数细胞进行了细胞生长能力、膜表面抗原(CD105、CD90、CD45)及诱导分化能力的检测.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单个核细胞贴壁生长,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及涡旋状克隆团;细胞传代至第17代生长状况仍然良好;用F3代细胞进行膜表面抗原标记显示,CD90和CD10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4±1.8)%和(99.6±0.9)%,而CD45阳性表达率仅为(1.8±0.55)%,证实这些细胞具有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表面抗原;经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β-磷酸甘油等诱导F3代细胞,21d后出现钙物质沉积细胞群,用茜素红和Von kossa染色呈阳性,证实这些细胞已分化形成成骨细胞;经地塞米松、IBMX、胰岛素及吲哚美辛等诱导F3代细胞,21d后细胞质出现脂滴样结构,用油红O染色呈阳性,证实已分化形成成脂细胞;冷冻-解冻细胞的膜表面抗原及多能分化能力与未冻存细胞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证实,从猪骨髓中分离培养及经传代扩增获得的贴壁细胞是纯化的MSCs.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工诱导加倍桑树染色体的方法,获得丰产性能更优的桑树多倍体品种。将鲁桑系二倍体杂交组合塔桑×农桑14号F1代的幼苗,用秋水仙碱处理诱导出人工四倍体植株,经过对优良人工四倍体株系的选择、扩大繁殖以及区域适应性鉴定试验和农村生产试验,2011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为强桑2号。该人工四倍体桑树新品种在区域性试验中与对照二倍体桑树品种湖桑32号比较,桑叶增产18.93%,桑叶养蚕的万蚕茧层量提高3.03%,并表现出抗桑疫病、抗旱耐瘠等特点。新品种适合在长江流域蚕区栽植。  相似文献   

12.
桑树四倍体的诱导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杨今后 《蚕业科学》2004,30(1):6-10
采用物理的辐射处理 ,化学的秋水仙碱处理和生物的杂交等技术方法 ,培育出桑四倍体材料 98份。其中用杂种实生幼苗秋水仙碱诱导的四倍体中 ,有些有较高的产叶量 ,可直接应用于生产 ;而大多数人工诱导的桑四倍体 ,则用作培育三倍体的亲本。诱导和利用人工四倍体资源 ,与二倍体桑杂交 ,以及无性固定三倍体或配制三倍体杂优组合 ,仍是桑树多倍体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了高效获取桑树多倍体育种的优良植株,以形态变异率为考核指标,筛选化学诱导剂组合,并对19个桑树品种或杂交组合的不同材料进行诱导处理,改进和丰富桑树多倍体化学诱变技术体系。初步筛选出最佳诱导剂组合0.2%秋水仙素+2%二甲基亚砜(DMSO),用该诱导剂组合分别以滴液法、琼脂涂抹法、注射法诱导处理桑树幼苗顶芽、春伐桑幼芽、桑树雌花,其诱变率分别为30.96%、10.12%、2.56%,而应用该诱导剂组合对桑树种子浸渍诱导9d,可100%获得形态变异植株,其中有11.9%的突变植株成活。以稀释400倍的氟乐灵溶液替代秋水仙素作为诱导剂,采用浸渍法对桑树种子诱导处理5d,其诱变效果与用0.2%秋水仙素+2%DMSO浸渍9d的效果相当。通过植株形态观察和染色体鉴定,确认从12个供试桑树品种或杂交组合中获得了四倍体植株或枝条,可作为桑树多倍体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北方地区桑树生态产业的发展,开展条叶兼用生态桑树优良品种的选育。从河北省保存的桑树种质资源中筛选出抗旱耐寒和丰产性能好的育种材料,以桑叶、桑条的产量和品质为目标性状,进行株系选择及抗旱性试验和产量、品质性状鉴定试验,并进一步通过区域试验选育出桑树新品种冀桑4号。该品种具有抗旱、耐寒、耐瘠薄和生长旺盛的特点,在条叶兼用生态桑树的特定收获方式下,产叶量和产条量分别为6.85、13.44 t/hm2,比养蚕专用桑树品种冀桑2号提高4.74%、70.78%;桑叶和桑条的品质优良,100 kg桑叶产茧量和100 kg桑叶茧层量分别比冀桑2号提高5.85%、7.49%,桑条作为造纸原料的综合品质优于红皮花桑和条墩桑1号。该品种已通过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适宜在北纬42°以南、海拔500 m以下的北方干旱山地和沙地用于生态造林或作为粮、油作物的间作树木。  相似文献   

15.
新麦草愈伤组织多倍体诱导与倍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新麦草幼胚形成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在悬浮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和1.5%DMSO诱导愈伤组织染色体加倍,并对处理后的愈伤组织再生幼苗进行根尖染色体倍性鉴定。在25℃下用100mg/L秋水仙素和1.5%DMSO处理72h的愈伤组织再生植株,平均加倍细胞比例最大,为53.58%。比较分蘖期加倍幼苗与二倍体幼苗形态差异,结果除分蘖数无显著差异外,四倍体叶片长、宽均显著高于二倍体,与混倍体叶长差异不显著。四倍体新麦草叶片气孔保卫细胞长度比二倍体增加13.52%,差异显著。同时四倍体叶表皮气孔之间距离也显著大于二倍体,混倍体以上气孔特征介于四倍体与二倍体之间。  相似文献   

16.
桑橙瘿蚊危害后的桑园结构变化及相应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瘿蚊危害后桑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桑树受害止芯后,继而生出若干侧枝呈帚状。桑叶密集于条高1.1—1.6米之间,通风透光性变差。叶面积系数可暂时增大。超过未受害区20%以上。随之下部叶黄化脱落加快,收获叶量减少。五龄用叶期嫩叶比例增大,影响了叶质。受害后采取加强肥水管理,疏芽疏枝,增养夏蚕,继续查虫治虫,严防8月中旬第二次受害等措施,可以减少和避免损失。  相似文献   

17.
桑树人工三倍体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桑树的人工三倍体,通常由四倍体和二倍体桑杂交获得。无性系品种的四倍体,可以用照射剂量为5000拉特左右的γ-射线辐照刚膨大或休眠的冬芽,或者用浓度为约0.2%的秋水仙碱处理诱导获得。在这些方法中,用2ppmBA(激动素)配制的约0.2%的秋水仙碱溶液注射膨芽最有效。在产生三倍体的两种杂交组合中,由4x×2x组合获得的杂交种子发芽率差,将种子冷藏在2℃7天以上,可以提高发芽率。人工三倍体也可以由二倍体植株的雌花,与用2ppmBA配制的0.05—0.1%的秋水仙碱溶液,每天一次,连续处理7—10天而加倍的雄性配子杂交获得。  相似文献   

18.
兰州百合(2n=2x=24)是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进行其种质创新和基因组大小分析对于丰富其种质资源和生物学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以兰州百合的种子和试管小鳞茎为试验材料,通过秋水仙素浸泡诱导染色体加倍,经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获得的同源四倍体植株分别有10和4株,四倍体诱导率分别为21.11%和33.27%。为了估算兰州百合基因组大小,以小麦品种“中国春”为内标,通过流式细胞仪测算兰州百合二倍体和四倍体植株中的DNA含量,得出兰州百合基因组为64.9 Gbp,是“中国春”核基因组的4倍。  相似文献   

19.
桑枝与果枝作培养料秋栽香菇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运城当地蚕农与果农农事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桑枝与果枝进行香菇栽培试验 ,结果表明 :同等配方条件下利用桑枝栽培香菇菌丝生长快 ,菌丝浓白 ,产菇量比果枝配方略低 ,生物转化率约为55 .6%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